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绿色满园:吉林兴隆村露出“兴隆”底色

2020年09月16日 14: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走在雨后的兴隆村马路上,能闻到葡萄、绿叶菜、鲜花混合在一起的清甜味儿。时下正是瓜果落地的季节,村民们在大棚中忙碌着。几天后,稻田也将进入收割期。

  刚刚过去的盛夏,兴隆村接待了数千名采摘果蔬的城里人。该村位于吉林省永吉县西阳镇辖内,目前已经成为短途自驾游的目的地。“现在的环境在以前都不敢想象,像俩地方。”村党支部书记丁文福说,村子叫“兴隆”,但在2016年以前这里并不兴隆。

  2015年末,兴隆村被列为省级贫困村,生活垃圾堵塞着排水渠,柴草垛和丢弃塑料混在一起堆放。“以前我们村的大朝阳屯都没有姑娘愿意嫁进来。”75岁的李淑芳称,曾有村民想“振作”一下拾掇房前屋后,但“觉得工程浩大”只能作罢。

  让其记忆犹新的还有,每逢大雨天,污水会漫过路面。“除了过路的汽车,没人愿意在我们这多停一下。”

  2016年,当地决心摘掉贫穷、环境脏乱差的帽子。对大朝阳屯社长薄凤友来说,这是一场“尊严之战”。“一提我们这,(人们)就觉得风气懒、环境脏,我们有双手,也能把村子建设好。”

  随着吉林省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扶贫攻坚及人居环境整治,兴隆村来到“巨变”前夜。当地气候、土壤俱佳,适合果蔬生长。在扶贫产业方面,村子选择蔬菜大棚项目,74座大棚在几个月内施工完毕。

  “大棚种上蔬菜,就有绿色了,我们用绿色占领生活垃圾的黑色。”丁文福说,当地还鼓励发展庭院经济,让村民在自家种上葡萄、黄瓜,与蔬菜大棚连成一片。

  此后,村民开始以绿色为美,葡萄藤会遮住阳光,村民在下方乘凉。“谁家的绿色多,代表谁家勤快。”村集体则配合各级单位对生活垃圾等进行整治,修缮路面、粉刷院墙。

  用时两年,兴隆村露出“兴隆”底色,大棚里黄瓜、茄子、豆角分时段陆续下线。村民在路边拾掇蔬菜,装车的场景吸引过路车辆停留。“我们欢迎游人摘点葡萄润润嗓子,我们还会送一些新鲜的蔬菜,希望他们帮我们村正名。”村民王恩勋说。

  兴隆村的蔬菜和葡萄吸引越来越多的目光。满载葡萄的大货车驶向周边,也驶向千里之外的北京。“进货商说,茉莉香葡萄零售价好几十(元)。”丁文福给村民鼓劲,“北京用上了咱们的农产品。”

  “我们村的经济好转源于绿色。”丁文福说,2016年以来,蔬菜园区生产经营性总收入800多万元,纯收益按股分红,每股累计分红5300元,村集体累计增加收入11.66万元。园区带动贫困户及周边农户300余户就业,累计打工收入超过500万元。

  “我们村的蔬菜有股清香味儿,客人说非常好吃。”丁文福说,“兴隆村是附近的‘果蔬之乡’,垃圾满地的村庄已经成了历史。”

(责任编辑:杨淼)

鍒嗕韩鍒帮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让绿色满园:吉林兴隆村露出“兴隆”底色

2020-09-16 14: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走在雨后的兴隆村马路上,能闻到葡萄、绿叶菜、鲜花混合在一起的清甜味儿。时下正是瓜果落地的季节,村民们在大棚中忙碌着。几天后,稻田也将进入收割期。

  刚刚过去的盛夏,兴隆村接待了数千名采摘果蔬的城里人。该村位于吉林省永吉县西阳镇辖内,目前已经成为短途自驾游的目的地。“现在的环境在以前都不敢想象,像俩地方。”村党支部书记丁文福说,村子叫“兴隆”,但在2016年以前这里并不兴隆。

  2015年末,兴隆村被列为省级贫困村,生活垃圾堵塞着排水渠,柴草垛和丢弃塑料混在一起堆放。“以前我们村的大朝阳屯都没有姑娘愿意嫁进来。”75岁的李淑芳称,曾有村民想“振作”一下拾掇房前屋后,但“觉得工程浩大”只能作罢。

  让其记忆犹新的还有,每逢大雨天,污水会漫过路面。“除了过路的汽车,没人愿意在我们这多停一下。”

  2016年,当地决心摘掉贫穷、环境脏乱差的帽子。对大朝阳屯社长薄凤友来说,这是一场“尊严之战”。“一提我们这,(人们)就觉得风气懒、环境脏,我们有双手,也能把村子建设好。”

  随着吉林省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扶贫攻坚及人居环境整治,兴隆村来到“巨变”前夜。当地气候、土壤俱佳,适合果蔬生长。在扶贫产业方面,村子选择蔬菜大棚项目,74座大棚在几个月内施工完毕。

  “大棚种上蔬菜,就有绿色了,我们用绿色占领生活垃圾的黑色。”丁文福说,当地还鼓励发展庭院经济,让村民在自家种上葡萄、黄瓜,与蔬菜大棚连成一片。

  此后,村民开始以绿色为美,葡萄藤会遮住阳光,村民在下方乘凉。“谁家的绿色多,代表谁家勤快。”村集体则配合各级单位对生活垃圾等进行整治,修缮路面、粉刷院墙。

  用时两年,兴隆村露出“兴隆”底色,大棚里黄瓜、茄子、豆角分时段陆续下线。村民在路边拾掇蔬菜,装车的场景吸引过路车辆停留。“我们欢迎游人摘点葡萄润润嗓子,我们还会送一些新鲜的蔬菜,希望他们帮我们村正名。”村民王恩勋说。

  兴隆村的蔬菜和葡萄吸引越来越多的目光。满载葡萄的大货车驶向周边,也驶向千里之外的北京。“进货商说,茉莉香葡萄零售价好几十(元)。”丁文福给村民鼓劲,“北京用上了咱们的农产品。”

  “我们村的经济好转源于绿色。”丁文福说,2016年以来,蔬菜园区生产经营性总收入800多万元,纯收益按股分红,每股累计分红5300元,村集体累计增加收入11.66万元。园区带动贫困户及周边农户300余户就业,累计打工收入超过500万元。

  “我们村的蔬菜有股清香味儿,客人说非常好吃。”丁文福说,“兴隆村是附近的‘果蔬之乡’,垃圾满地的村庄已经成了历史。”

(责任编辑:杨淼)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