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网记者 秦静 见习记者 王婧 邢国涵
九月金秋,正是丰收的季节,黑土地上一望无际的玉米茁壮地生长着。
在吉林省西南部,有一个隶属于吉林省四平市,地处松辽平原腹地的小县城叫梨树县。梨树县是产粮大县,近年来为保护耕地,秉承从传统耕种模式到绿色循环发展的现代农业理念,逐渐形成了“梨树模式”。那么,什么是“梨树模式”?“梨树模式”又给这片黑土地带来了哪些改变?9月14日,在中国经济网和东三省网信办组织开展的幸福东北“云座谈”吉林场上,记者寻找到了答案。
黑土地上的“梨树模式”
“梨树模式”是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秸秆全部还田并覆盖在地表,将耕作次数减少到最少,田间生产环节全部实现机械化,包括收获与秸秆覆盖、土壤疏松、免耕播种与施肥、病虫草害防治的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在“云座谈”中,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梨树模式”。
据了解,近几十年来,在梨树县,由于农民耕作方式等问题,导致土壤有机质下降,黑土地退化,加之秸秆焚烧等造成的空气污染,对县域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造成影响。而应运而生的“梨树模式”,解决了中国东北黑土区玉米连作、秸秆移除焚烧导致的土壤退化以及衍生的环境问题,成为解决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良方”。
“‘梨树模式’大规模推广和应用,稳定了粮食产量,保护了自然环境,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农民的认可。”王贵满说。
“梨树模式”让农民得实惠
农民认可“梨树模式”,是因为“梨树模式”给农民带来了许多好处。
对于种植玉米来说,如何能把极端天气的影响降到最低,使玉米保证产量一直是农民心中关注的问题。
王贵满介绍,在经过“巴威”和“美莎克”两场台风的袭击,梨树县部分玉米出现倒伏现象,但是采用“梨树模式”种植的玉米地抗倒伏效果十分明显,基本上未出现倒伏现象。
除此之外,王贵满说:“通过我们这些年的推广应用,‘梨树模式’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很多,如不用烧秸秆,省工省力;抗旱保苗,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有机质,有利于蚯蚓等地下生物繁殖;节本增效,减少化肥用量。另外,秸秆全覆盖免耕播种可以减少农机进地次数,这样加在一起,每公顷可以节约成本1200元左右,同时可增产8%左右。”
兼顾黑土地保护与利用
“梨树模式”不仅让农民得到了看得见的实惠,在保护耕地和环境方面也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通过秸秆还田,一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提高0.05%—0.23%,速效钾增加0.0468%,全磷平均提高0.03%。秸秆还田实施5年的耕地,表层0—2cm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近40%,而耕层0—20cm有机质含量增加了12.91%,地力可提高0.5—1个等级。”王贵满说。
据了解,通过“梨树模式”,秸秆覆盖减少了对土壤的扰动,最大限度保护了土壤原本的性质。同时,耕作次数的减少,对保护土壤生物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王贵满还介绍,由于作物秸秆和残茬覆盖地表,减少了雨水地表径流和水份蒸发,增加土壤蓄水量。在风沙区,实施玉米秸秆全覆盖的地块较没有秸秆覆盖的地块每年每公顷可减少风蚀量 800 多吨,有效抑制“沙尘暴”的形成,同时防止焚烧秸秆,对减缓“雾霾”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在梨树县,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肩负着全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工作。王贵满说:“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为载体共建国家级科研基地,引进落实国家重点科研攻关课题,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