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贵阳做循环再生“水文章”让南明河不再“久治难长清”

2021年02月09日 13:08   来源:新华社   李黔渝

  南明河是贵阳市的“母亲河”,曾一度水体黑臭、污染严重,中心城区段水质长期处于劣Ⅴ类。近年来,贵阳市将循环再生水理念引入到南明河黑臭水体治理,南明河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这是贵阳市南明河一景(2017年1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贵医再生水厂位于贵阳市盐务街地下31米深处,2020年6月投入运行,24小时运转。周边群众反映,没有闻到过污水处理的臭味、也没有听见过噪音。“我们把污水处理厂修到地底,上面再修停车场,地面是商业楼房、公园、科技馆或者体育场等。污水处理厂和老百姓零距离,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贵阳市水务管理局副局长刘楚霞说。

  成群白鹭飞翔在贵阳市南明河上(2017年1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南明河在贵阳市境内长185公里,流域人口约310万,其中流经贵阳市人口最密集、商业最活跃、生产生活最集中的中心城区段就有50公里。在居民集中的老城区,贵阳市就地就近建设了18座污水处理厂,有16座为下沉式再生水厂。

  青山再生水厂是贵阳市的第一座下沉式再生水厂,污水处理规模为5万吨/日,投资3.5亿元。其地面建起占地约31.7亩的贵阳市水环境科普馆和生态公园。自2015年开园以来,吸引了全国各地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等前来参观。

  这是贵阳市南明河下游(2021年1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黔渝 摄

  中国水环境集团董事长侯锋说,如果按照过去“末端治理”方案,将污水沿河送至下游30公里的新庄地上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行花费很大。而原地建设下沉式再生水厂,水厂地面空间可用于建设生态公园、科技馆等,再生水全部回收利用,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

  贵阳市历年来重视南明河污染治理,也曾尝试通过大面积管网改造将污水引入郊区的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却陷入“久治难长清”的尴尬。

  一方面,主城区人口密度大,且贵阳市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污水收集难、输送难、施工难、管网建设和维护成本高;另一方面,南明河的根本问题在于“缺水”,随着城市发展,污水总量增加,生态基流量小,河流纳污能力低。

  建设分布下沉式再生水厂有效解决了上述难题。目前,南明河流域污水处理厂有34座,污水处理能力从2017年的99万吨/日增加到2020年的183.58万吨/日。这些水厂“长藤串瓜”式分散在南明河干支流沿线,尾水达标后排入南明河作为稳定的补给水源,河流生态自净能力得到提升。

  南明河黑臭水体治理工程为再生水厂科技实践提供了应用场景。技术人员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解决了地下水厂防洪、防曝、臭气处理、释能消解等安全运行问题。

  这是清晨的贵阳市甲秀楼(2019年10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位于地底的水厂,水能如果不经消解,它会像瀑布一样冲刷下来,能量巨大。贵医再生水厂业主单位、贵阳中节能水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文宇说,贵医再生水厂通过“消能楼梯”折返的方式来自然消能。而位于地底32米的六广门再生水厂,则修建了一个340米长的斜坡隧道,降低水的自然流速。

  据了解,南明河沿线的再生水厂,每天可向南明河提供150余万吨生态补水,年补水资源达5亿余吨。经治理,目前全流域25处黑臭水体全部消除,主要支流水质全部达标。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推荐
闁告帒妫旈棅鈺呭礆鐢喚绐�
延伸阅读
  • ·贵州全力推进黔中城市群建设    2020年12月0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