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月30日 信长星)

2021年02月09日 17:18   来源:青海日报   

  各位代表!

  过去一年的成绩,是在历届省委省政府长期艰苦奋斗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取得的,成绩的取得,为“十三五”划上了圆满句号。回首五年来的历程,最令我们感念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五”开局之年亲临青海视察,为我们擘画了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美好蓝图。五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与时俱进推动新青海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五年来,我们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去年超过3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5511美元增加到7500美元,人均财政支出位居全国前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9%。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实现翻番,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并实现成果转化,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0%提高到55%。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3.1个百分点、预计达到6.5%,三大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占比超过60%。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试点面积扩大到300万亩,粮食总产量连续13年保持在百万吨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保持在50%以上,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比五年前增加1090亿元、1590亿元。全域旅游加快发展,年旅游人次突破5000万人、收入达到560亿元。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和质量效益的稳步提升,为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我们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日可待。全省42个贫困县、162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实际减贫53.9万人,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04元,年均增长36.8%,“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坚决向污染宣战,聚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省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从305天增加到354天,三大河流干流出省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湟水河出省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100%、Ⅲ类水质占比超过5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盐湖股份通过司法重整和改革实现扭亏为盈,省投司法重整工作启动,金融机构运行稳健有序,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三大攻坚战各项目标任务均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五年来,我们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成功举办首届国家公园论坛,国家公园试点走在全国前列。开展保护“中华水塔”行动,三江源、祁连山等区域重点生态工程成效明显,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五级河湖长体系全面建立,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可可西里申遗成功,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青海湖水域面积逐年扩大,裸鲤资源蕴藏量较实施保护前增长38倍,森林覆盖率由6.3%提高到7.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4%,普氏原羚由上世纪末的300多只恢复到2700多只,藏羚羊由最低时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只左右。高原大地处处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态势,大美青海成为美丽中国最养眼、最靓丽的绿色名片。

  五年来,我们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区域城乡发展更趋均衡协调。新增铁路运营里程643公里、总里程达到3023公里,格敦铁路、格库铁路开通运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4000公里,所有市州和三分之二的县通达高速,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民用机场形成“一主六辅”格局,“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和北干一期建成通水,大电网实现县县通。兰西城市群建设协同推进,柴达木地区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环湖地区生态和新能源产业特色优势更加凸显,青南地区生态保护与发展和谐共进。预计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7.1%,年均增加1.4个百分点。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及“百乡千村”示范工程成效明显,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污水处理稳步推进。区域发展协调共进、各具特色,城乡发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相得益彰。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停步,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深化“放管服”,减少各类审批事项,率先实现“证照分离”全覆盖。省属企业“3+10”改革试点深入开展,预算制度和增值税改革扎实推进,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成效显著,绿色金融体系初步建立。村集体经济全面“破零”,农牧区改革持续深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实现零突破,建成19个国际营销网点和13个综合性进口商品直销平台,对外投资拓展到28个国家和地区,青海生态(产业)博览会暨藏毯展、文化旅游节等展会影响力不断提高,外交部全球推介活动进一步提升了青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个更加开放、更有活力、更具魅力的青海正敞开胸怀、拥抱世界。

  五年来,我们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持续稳定在75%以上,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年均城镇新增就业6.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13.2万人次。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速,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社会保险各险种参保人数大幅增加,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实施教育建设项目2825个,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经验在全国推广,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各类教育普及程度及平均受教育年限持续提高,科技宣传和普及工作不断加强,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健康青海加快建设,综合医改持续深化,中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人均预期寿命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和广播电视网络覆盖城乡,一批影视精品走向全国。高原体育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环湖赛、国际冰壶赛等十大国际品牌赛事越办越好。城市宜居性、舒适度不断提升,广大农牧民告别危旧土坯房、住进宽敞明亮砖瓦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广大农牧民喝上了干净自来水。三江源地区清洁供暖正在替代煤炭和牛粪取暖。宽带青海基本建成,4G网络全覆盖、5G加快布局。妇女儿童、老龄慈善、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各族群众在全面小康进程中生活得更加殷实、更加美满、更加幸福。

(责任编辑:石兰兰)

共(8)页 首 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月30日 信长星)

2021-02-09 17:18 来源:青海日报

  各位代表!

  过去一年的成绩,是在历届省委省政府长期艰苦奋斗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取得的,成绩的取得,为“十三五”划上了圆满句号。回首五年来的历程,最令我们感念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五”开局之年亲临青海视察,为我们擘画了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美好蓝图。五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与时俱进推动新青海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五年来,我们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去年超过3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5511美元增加到7500美元,人均财政支出位居全国前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9%。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实现翻番,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并实现成果转化,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0%提高到55%。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3.1个百分点、预计达到6.5%,三大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占比超过60%。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试点面积扩大到300万亩,粮食总产量连续13年保持在百万吨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保持在50%以上,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比五年前增加1090亿元、1590亿元。全域旅游加快发展,年旅游人次突破5000万人、收入达到560亿元。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和质量效益的稳步提升,为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我们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日可待。全省42个贫困县、162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实际减贫53.9万人,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04元,年均增长36.8%,“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坚决向污染宣战,聚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省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从305天增加到354天,三大河流干流出省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湟水河出省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100%、Ⅲ类水质占比超过5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盐湖股份通过司法重整和改革实现扭亏为盈,省投司法重整工作启动,金融机构运行稳健有序,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三大攻坚战各项目标任务均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五年来,我们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成功举办首届国家公园论坛,国家公园试点走在全国前列。开展保护“中华水塔”行动,三江源、祁连山等区域重点生态工程成效明显,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五级河湖长体系全面建立,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可可西里申遗成功,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青海湖水域面积逐年扩大,裸鲤资源蕴藏量较实施保护前增长38倍,森林覆盖率由6.3%提高到7.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4%,普氏原羚由上世纪末的300多只恢复到2700多只,藏羚羊由最低时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只左右。高原大地处处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态势,大美青海成为美丽中国最养眼、最靓丽的绿色名片。

  五年来,我们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区域城乡发展更趋均衡协调。新增铁路运营里程643公里、总里程达到3023公里,格敦铁路、格库铁路开通运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4000公里,所有市州和三分之二的县通达高速,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民用机场形成“一主六辅”格局,“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和北干一期建成通水,大电网实现县县通。兰西城市群建设协同推进,柴达木地区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环湖地区生态和新能源产业特色优势更加凸显,青南地区生态保护与发展和谐共进。预计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7.1%,年均增加1.4个百分点。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及“百乡千村”示范工程成效明显,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污水处理稳步推进。区域发展协调共进、各具特色,城乡发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相得益彰。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停步,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深化“放管服”,减少各类审批事项,率先实现“证照分离”全覆盖。省属企业“3+10”改革试点深入开展,预算制度和增值税改革扎实推进,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成效显著,绿色金融体系初步建立。村集体经济全面“破零”,农牧区改革持续深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实现零突破,建成19个国际营销网点和13个综合性进口商品直销平台,对外投资拓展到28个国家和地区,青海生态(产业)博览会暨藏毯展、文化旅游节等展会影响力不断提高,外交部全球推介活动进一步提升了青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个更加开放、更有活力、更具魅力的青海正敞开胸怀、拥抱世界。

  五年来,我们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持续稳定在75%以上,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年均城镇新增就业6.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13.2万人次。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速,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社会保险各险种参保人数大幅增加,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实施教育建设项目2825个,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经验在全国推广,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各类教育普及程度及平均受教育年限持续提高,科技宣传和普及工作不断加强,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健康青海加快建设,综合医改持续深化,中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人均预期寿命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和广播电视网络覆盖城乡,一批影视精品走向全国。高原体育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环湖赛、国际冰壶赛等十大国际品牌赛事越办越好。城市宜居性、舒适度不断提升,广大农牧民告别危旧土坯房、住进宽敞明亮砖瓦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广大农牧民喝上了干净自来水。三江源地区清洁供暖正在替代煤炭和牛粪取暖。宽带青海基本建成,4G网络全覆盖、5G加快布局。妇女儿童、老龄慈善、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各族群众在全面小康进程中生活得更加殷实、更加美满、更加幸福。

(责任编辑:石兰兰)

查看余下全文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证14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