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框架“十四五”期间基本成型

2021年03月02日 11:00   来源:千龙网   

  3月1日,北京城市副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全面解读《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通州区委副书记、区长赵磊介绍,“十四五”时期,副中心城市框架将基本成型。

  创建北京平原地区首个国家森林城市

  赵磊在会上谈到,“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将坚持三个功能定位,即: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和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更加突出绿色、创新、协同、开放四个方面的特色,并将其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方方面面,使其成为城市副中心最鲜明的标签。

  在绿色发展方面。城市副中心将以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为统领,将绿色打造成城市副中心最突出的特色和最鲜明的标签。包括:在全市带头做好碳减排、率先实现碳中和,开展“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建设,打造无废城市;筑牢绿色生态本底,打造水系纵横的北方水城,创建北京平原地区第一个国家森林城市;践行绿色生产方式,构建更加绿色低碳的综合能源系统,推动将可再生能源应用指标作为土地开发约束条件,新建地区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20%,鼓励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序并网;倡导绿色生活风尚,沿河、沿绿、沿路建设慢行系统,打造自行车友好型城市,建设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区;大力推行绿色建筑,新建公共建筑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发展绿色经济,创新发展绿色金融,建设绿色交易所,加快“碳银行”项目筹备,持续推动绿色金融示范区建设;办好绿色发展论坛,打造品牌活动,广泛凝聚共识,为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超前布局6G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在创新发展方面。城市副中心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重点是创新发展数字经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成为数字经济新标杆;依托中关村通州园和台马科技板块,坚持智能制造、高端制造方向,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培育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推动数字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打造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大力发展城市科技,积极争取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产业创新中心落地,超前布局6G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国家ICT技术产业创新基地。

  在协同发展方面。城市副中心将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深入推进与中心城区、北三县以及更大区域的协同联动,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深化与北三县一体化联动发展,加快轨道交通延伸、公路交通联通、公交线网织密,同时探索产业、生态领域的突破和示范,实现更大范围内职住平衡。加强与周边地区联动发展,与雄安新区强化两翼联动,深化拓展通武廊、通宝唐战略合作。

  在开放发展方面。城市副中心将强化“两区”政策联动,以构建更有竞争力的制度创新体系为抓手,推进重点产业领域深度开放,重点是将运河商务区和张家湾设计小镇打造成为京津冀金融创新、高端商务和城市设计发展高地,将文化旅游区打造成为国家文旅商融合发展示范区,形成城市副中心开放发展的新优势,打造首都对外开放的新样板。

  实现“一个成型、一个突破、四个显著提升”

  赵磊介绍,“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要实现“一个成型、一个突破、四个显著提升”。一个成型即城市框架基本成型。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高水平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形成与中心城区半小时交通圈,“十一横九纵”骨干路网体系基本建成,老城区南北交通显著改善。上蓄、中疏、下排的通州堰系列分洪体系基本建成,城市副中心生态化防洪标准提升到100年一遇。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的市政能源设施体系全面建立,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布局,应对冲击和风险的城市韧性明显增强。

  一个突破即区域协同发展实现新突破。深化完善协同发展机制,聚焦与北三县一体化联动发展,加快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推进骨干路网连通,完善创新协同的产业发展体系、共建共享的区域生态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努力成为京津冀交界地区协同发展的典范,推动更大区域的协同发展。

  四个显著提升,即:城市承接能力显著提升。行政办公区二期建设完成,市级机关有序入驻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起步区全面建成,承接和新设立总部机构数量达到40家以上,财富管理机构突破200家。文化旅游区环球影城二期、北部文旅创新园区启动建设,形成文旅商产业新高地。科技创新板块持续壮大,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张家湾、台湖、宋庄三个重点特色小镇创新生态集聚能力大幅提升。

  生态文明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全域水质进一步提升,建成北京平原地区首个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5%。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垃圾分类成为居民行动自觉,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慢行系统道路长度达到2100公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大力推广。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5%左右,每年保持千亿以上投资强度。“两区”建设形成新优势,做出新示范。城市主导功能基本稳固,成为科技创新发展新高地、国际商务服务新中心、国家文旅商融合发展示范区。营商环境更加便捷开放,高端要素吸引能力、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

  民生福祉显著提升。建设14个家园中心,实施100个城市更新项目,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城市发展更加安全可靠,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新老城区有机融合,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千龙网讯 (蔡健雅)3月1日,北京城市副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全面解读《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通州区委副书记、区长赵磊介绍,“十四五”时期,副中心城市框架将基本成型。

  创建北京平原地区首个国家森林城市

  赵磊在会上谈到,“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将坚持三个功能定位,即: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和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更加突出绿色、创新、协同、开放四个方面的特色,并将其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方方面面,使其成为城市副中心最鲜明的标签。

  在绿色发展方面。城市副中心将以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为统领,将绿色打造成城市副中心最突出的特色和最鲜明的标签。包括:在全市带头做好碳减排、率先实现碳中和,开展“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建设,打造无废城市;筑牢绿色生态本底,打造水系纵横的北方水城,创建北京平原地区第一个国家森林城市;践行绿色生产方式,构建更加绿色低碳的综合能源系统,推动将可再生能源应用指标作为土地开发约束条件,新建地区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20%,鼓励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序并网;倡导绿色生活风尚,沿河、沿绿、沿路建设慢行系统,打造自行车友好型城市,建设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区;大力推行绿色建筑,新建公共建筑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发展绿色经济,创新发展绿色金融,建设绿色交易所,加快“碳银行”项目筹备,持续推动绿色金融示范区建设;办好绿色发展论坛,打造品牌活动,广泛凝聚共识,为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超前布局6G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在创新发展方面。城市副中心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重点是创新发展数字经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成为数字经济新标杆;依托中关村通州园和台马科技板块,坚持智能制造、高端制造方向,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培育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推动数字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打造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大力发展城市科技,积极争取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产业创新中心落地,超前布局6G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国家ICT技术产业创新基地。

  在协同发展方面。城市副中心将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深入推进与中心城区、北三县以及更大区域的协同联动,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深化与北三县一体化联动发展,加快轨道交通延伸、公路交通联通、公交线网织密,同时探索产业、生态领域的突破和示范,实现更大范围内职住平衡。加强与周边地区联动发展,与雄安新区强化两翼联动,深化拓展通武廊、通宝唐战略合作。

  在开放发展方面。城市副中心将强化“两区”政策联动,以构建更有竞争力的制度创新体系为抓手,推进重点产业领域深度开放,重点是将运河商务区和张家湾设计小镇打造成为京津冀金融创新、高端商务和城市设计发展高地,将文化旅游区打造成为国家文旅商融合发展示范区,形成城市副中心开放发展的新优势,打造首都对外开放的新样板。

  实现“一个成型、一个突破、四个显著提升”

  赵磊介绍,“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要实现“一个成型、一个突破、四个显著提升”。一个成型即城市框架基本成型。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高水平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形成与中心城区半小时交通圈,“十一横九纵”骨干路网体系基本建成,老城区南北交通显著改善。上蓄、中疏、下排的通州堰系列分洪体系基本建成,城市副中心生态化防洪标准提升到100年一遇。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的市政能源设施体系全面建立,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布局,应对冲击和风险的城市韧性明显增强。

  一个突破即区域协同发展实现新突破。深化完善协同发展机制,聚焦与北三县一体化联动发展,加快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推进骨干路网连通,完善创新协同的产业发展体系、共建共享的区域生态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努力成为京津冀交界地区协同发展的典范,推动更大区域的协同发展。

  四个显著提升,即:城市承接能力显著提升。行政办公区二期建设完成,市级机关有序入驻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起步区全面建成,承接和新设立总部机构数量达到40家以上,财富管理机构突破200家。文化旅游区环球影城二期、北部文旅创新园区启动建设,形成文旅商产业新高地。科技创新板块持续壮大,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张家湾、台湖、宋庄三个重点特色小镇创新生态集聚能力大幅提升。

  生态文明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全域水质进一步提升,建成北京平原地区首个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5%。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垃圾分类成为居民行动自觉,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慢行系统道路长度达到2100公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大力推广。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5%左右,每年保持千亿以上投资强度。“两区”建设形成新优势,做出新示范。城市主导功能基本稳固,成为科技创新发展新高地、国际商务服务新中心、国家文旅商融合发展示范区。营商环境更加便捷开放,高端要素吸引能力、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

  民生福祉显著提升。建设14个家园中心,实施100个城市更新项目,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城市发展更加安全可靠,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新老城区有机融合,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

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框架“十四五”期间基本成型

2021-03-02 11:00 来源:千龙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