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助力“双碳”目标 内蒙古加速建设“风光”大基地

2021年10月28日 08:3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安路蒙

  深秋时节,库布其沙漠深处寒意渐浓,但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的建设现场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连绵起伏的沙丘中,一台台推土机正开足马力推沙填坑、平地夯基。等来年光伏板架设起来,这片漫漫黄沙有望变身“蓝色硅谷”。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60%以上是流动沙丘,在大风作用下,一夜间黄沙就能刮到京津冀地区。同时,库布其沙漠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年均日照时数超过3180个小时,发展光伏产业得天独厚。

  在“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战略愿景下,我国提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的发展目标。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开工建设的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正是国家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之一,由亿利洁能联合三峡能源、鄂尔多斯市和杭锦旗国资平台共同投资建设。

  亿利光伏事业集团总裁张永春介绍,该项目总投资近120亿元,规划用地规模10万亩,将建成由446万块光伏板组成的“蓝色海洋”,计划2023年底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年平均上网电量将达41亿度,年减排二氧化碳超340万吨。

  张永春表示,该项目全部采用双面双玻光伏板和跟踪式支架,同时吸收太阳直射光和地面反射光,实时跟踪太阳位置自动调整方向,有效提高发电量;另一特色是将发电和治沙相结合,项目区种植乔、灌和草本植物防风固沙,板下种植杨柴、花棒等优质牧草,板间可养殖鸡鸭,实现对荒漠的立体生态修复。

  “沙漠变绿洲,绿洲产绿电,黄沙变黄金。”内蒙古能源局副局长张斌表示,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不仅是光伏产业先进技术的应用探索,更是一项集光电草木为一体的太阳能复合生态工程,有利于探索实践清洁能源减碳和生态系统固碳的“双向碳中和”模式。

  作为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内蒙古的风电项目也在加速落地。内蒙古大唐托克托200万千瓦新能源外送项目近日在呼和浩特市开工。

  “该项目是国家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之一,由内蒙古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大唐托电)开工建设,包括170万千瓦风电及30万千瓦光伏,总投资约120亿元,计划2023年建成。”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勇介绍,该项目建成后,每年可生产“绿电”50亿千瓦时以上,节约标煤超过17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400万吨。

  记者了解到,大唐托电总装机672万千瓦,是世界在役最大火力发电厂,供应着京津唐电网约三分之一的电力。同时,大唐托电周边地区的新能源资源丰富,通过建设新能源发电项目,可有效新增“绿电”,填补京津唐电网缺口。

  眼下,大唐托电正加快火电灵活性改造,为新能源消纳腾出充足空间。未来,随着新能源机组装机的增长,煤电机组将逐步由电量性电源向调节性电源转变,托电外送通道中“绿电”比例将达到10%至13%,整体利用小时数可提高600小时以上,有效提高“绿电”进京。

  彭勇表示,作为火电行业的“龙头”,此次大唐托电布局新能源项目的风向标意义明显,将推动中国以火力发电为主加速向多能互补、绿色综合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电力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随着国家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的落地,以内蒙古为代表的传统能源大省正逐步摆脱“一煤独大”的依赖局面,充分利用风光资源优势转向新能源发电,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稳步助力践行“双碳”目标。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助力“双碳”目标 内蒙古加速建设“风光”大基地

2021-10-28 08:3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深秋时节,库布其沙漠深处寒意渐浓,但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的建设现场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连绵起伏的沙丘中,一台台推土机正开足马力推沙填坑、平地夯基。等来年光伏板架设起来,这片漫漫黄沙有望变身“蓝色硅谷”。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60%以上是流动沙丘,在大风作用下,一夜间黄沙就能刮到京津冀地区。同时,库布其沙漠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年均日照时数超过3180个小时,发展光伏产业得天独厚。

  在“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战略愿景下,我国提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的发展目标。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开工建设的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正是国家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之一,由亿利洁能联合三峡能源、鄂尔多斯市和杭锦旗国资平台共同投资建设。

  亿利光伏事业集团总裁张永春介绍,该项目总投资近120亿元,规划用地规模10万亩,将建成由446万块光伏板组成的“蓝色海洋”,计划2023年底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年平均上网电量将达41亿度,年减排二氧化碳超340万吨。

  张永春表示,该项目全部采用双面双玻光伏板和跟踪式支架,同时吸收太阳直射光和地面反射光,实时跟踪太阳位置自动调整方向,有效提高发电量;另一特色是将发电和治沙相结合,项目区种植乔、灌和草本植物防风固沙,板下种植杨柴、花棒等优质牧草,板间可养殖鸡鸭,实现对荒漠的立体生态修复。

  “沙漠变绿洲,绿洲产绿电,黄沙变黄金。”内蒙古能源局副局长张斌表示,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不仅是光伏产业先进技术的应用探索,更是一项集光电草木为一体的太阳能复合生态工程,有利于探索实践清洁能源减碳和生态系统固碳的“双向碳中和”模式。

  作为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内蒙古的风电项目也在加速落地。内蒙古大唐托克托200万千瓦新能源外送项目近日在呼和浩特市开工。

  “该项目是国家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之一,由内蒙古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大唐托电)开工建设,包括170万千瓦风电及30万千瓦光伏,总投资约120亿元,计划2023年建成。”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勇介绍,该项目建成后,每年可生产“绿电”50亿千瓦时以上,节约标煤超过17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400万吨。

  记者了解到,大唐托电总装机672万千瓦,是世界在役最大火力发电厂,供应着京津唐电网约三分之一的电力。同时,大唐托电周边地区的新能源资源丰富,通过建设新能源发电项目,可有效新增“绿电”,填补京津唐电网缺口。

  眼下,大唐托电正加快火电灵活性改造,为新能源消纳腾出充足空间。未来,随着新能源机组装机的增长,煤电机组将逐步由电量性电源向调节性电源转变,托电外送通道中“绿电”比例将达到10%至13%,整体利用小时数可提高600小时以上,有效提高“绿电”进京。

  彭勇表示,作为火电行业的“龙头”,此次大唐托电布局新能源项目的风向标意义明显,将推动中国以火力发电为主加速向多能互补、绿色综合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电力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随着国家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的落地,以内蒙古为代表的传统能源大省正逐步摆脱“一煤独大”的依赖局面,充分利用风光资源优势转向新能源发电,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稳步助力践行“双碳”目标。

(责任编辑:杨淼)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