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迈出美丽安徽建设新步伐

2022年01月18日 10:00   来源:安徽日报   

  安徽以“三山三江二湖”闻名天下。守护好山好水,不仅关系当下百姓福祉,也是为长远计、为子孙谋。

  近年来,我省牢固树立“两山”理念,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新改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妥有序推进“双碳”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出席省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表示,将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全面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迈出美丽安徽建设新步伐,让绿色成为安徽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推动减污降碳 全面绿色转型

  “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随着“双碳”目标提出,经济社会发展迎来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碳达峰行动,出台碳达峰实施方案,推进能源综合改革创新。探索开展能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减量替代,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和“外电入皖”项目建设等。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一场大考。去年我省“双碳”工作亮点频现。全国首笔碳中和挂钩贷款落地、在全国率先推出“碳指数”服务、全省首个“零碳”会议举办……“管行业就要管产业”,去年起,省生态环境厅牵头负责推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由环境监管向环境监管与产业发展并重转变,“双招双引”战场上顶格推进,发展新能源、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碳中和五大板块,“十四五”期间发展目标是产业总产值8500亿元。

  “碳达峰是机遇也是挑战,建议紧盯‘双碳’工作目标,大力培育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保障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省人大代表鲍丙华建议,通过规划引导企业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领域加大研发和投入,不失时机推进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制定支持相关企业发展的系列优惠政策,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提供政策支持,壮大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提升发展“含绿量”。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重在抓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省政协委员苏凌寒建议,加快推进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转型升级,推动绿色发展,大力推广清洁能源,逐步改变以煤电为主的能源结构。

  省政协委员李和平表示,我省需要下更大气力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尽快摆脱第二产业对煤炭依赖度较高的局面,多管齐下推进减煤降碳,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在供给侧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在需求侧大力提倡绿色用能和节能提效,在技术上积极抢占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

  保卫蓝天碧水 改善环境质量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去年以来,我省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保督察整改,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以环境改善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监测显示,去年我省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新改善。全省PM2.5平均浓度34.9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84.6%,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83.5%,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重点流域生物多样性加快恢复,长江再现野生江豚群嬉的自然景观。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新建、改造城市排水管网1000公里以上,新增城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30万吨。持续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等。

  “‘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坚战中,要注重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省人大代表潘焕双建议,出台相关工作方案,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优化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污染等治理方式,以碳达峰行动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治理,以生态环境治理推进高质量碳达峰。

  “近年来,长江沿线水污染问题及岸线整治取得突出成效,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再创新高。在这个基础上,要进一步推动精准治污、科学治污。”省政协委员王晓斌建议,加快构建我省智慧长江管理平台,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红外热成像等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可视化综合监控网络、无人值守系统等,进一步织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防控网。

  “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省政协委员龚传胜建议,进一步加强巢湖综合治理和流域生态保护工作,扎实推进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积极探索巢湖治理由点、线到面的转型,加强入湖河流水文、水质等管控,持续推进巢湖流域“九进一出”河流的流域治理,加强蓝藻防控和资源化利用等,绘就巢湖“一幅好图景”。

  激发绿色活力 纵深推进改革

  生态改革激发绿色活力。去年以来,我省抓制度创新,试点环境专项监督长制度,建立田长制,纵深推进林长制、生态补偿机制,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林长制法规,开展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四条生态廊道”建设,新安江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延续执行,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全面展开“四廊两屏”建设,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湿地保护修复。完成造林绿化140万亩。协同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建设等。

  “林长制是安徽创新的一项制度,并在全国得到推广。建议利用‘天空地一体化’为林长制赋能,促进林长治。”省政协委员朱学文表示,“天空地一体化”,即天上用遥感卫星、空间用无人机、地面有专业技术人员,来检测、保护并提高森林覆盖率。

  “我们将以全面建设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为主抓手,压紧压实五级林长责任,加快实施‘五大森林’行动,着力在森林碳汇交易、发展绿色金融、探索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等方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省政协委员牛向阳表示。

  省人大代表张国庆表示,我省去年探索实施的环境专项监督长制度,将环境监督基本单元最小化,注重全方位解决河湖长和林长职责之外的群众身边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保障监管无盲区。建议省相关部门加强基层环境监督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常态化开展经验交流等,进一步筑牢生态环境治理的“人民防线”,守护美丽家园。

  本报记者 夏胜为 汤超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迈出美丽安徽建设新步伐

2022-01-18 10:00 来源:安徽日报

  安徽以“三山三江二湖”闻名天下。守护好山好水,不仅关系当下百姓福祉,也是为长远计、为子孙谋。

  近年来,我省牢固树立“两山”理念,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新改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妥有序推进“双碳”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出席省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表示,将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全面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迈出美丽安徽建设新步伐,让绿色成为安徽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推动减污降碳 全面绿色转型

  “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随着“双碳”目标提出,经济社会发展迎来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碳达峰行动,出台碳达峰实施方案,推进能源综合改革创新。探索开展能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减量替代,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和“外电入皖”项目建设等。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一场大考。去年我省“双碳”工作亮点频现。全国首笔碳中和挂钩贷款落地、在全国率先推出“碳指数”服务、全省首个“零碳”会议举办……“管行业就要管产业”,去年起,省生态环境厅牵头负责推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由环境监管向环境监管与产业发展并重转变,“双招双引”战场上顶格推进,发展新能源、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碳中和五大板块,“十四五”期间发展目标是产业总产值8500亿元。

  “碳达峰是机遇也是挑战,建议紧盯‘双碳’工作目标,大力培育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保障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省人大代表鲍丙华建议,通过规划引导企业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领域加大研发和投入,不失时机推进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制定支持相关企业发展的系列优惠政策,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提供政策支持,壮大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提升发展“含绿量”。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重在抓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省政协委员苏凌寒建议,加快推进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转型升级,推动绿色发展,大力推广清洁能源,逐步改变以煤电为主的能源结构。

  省政协委员李和平表示,我省需要下更大气力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尽快摆脱第二产业对煤炭依赖度较高的局面,多管齐下推进减煤降碳,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在供给侧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在需求侧大力提倡绿色用能和节能提效,在技术上积极抢占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

  保卫蓝天碧水 改善环境质量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去年以来,我省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保督察整改,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以环境改善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监测显示,去年我省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新改善。全省PM2.5平均浓度34.9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84.6%,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83.5%,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重点流域生物多样性加快恢复,长江再现野生江豚群嬉的自然景观。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新建、改造城市排水管网1000公里以上,新增城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30万吨。持续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等。

  “‘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坚战中,要注重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省人大代表潘焕双建议,出台相关工作方案,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优化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污染等治理方式,以碳达峰行动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治理,以生态环境治理推进高质量碳达峰。

  “近年来,长江沿线水污染问题及岸线整治取得突出成效,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再创新高。在这个基础上,要进一步推动精准治污、科学治污。”省政协委员王晓斌建议,加快构建我省智慧长江管理平台,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红外热成像等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可视化综合监控网络、无人值守系统等,进一步织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防控网。

  “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省政协委员龚传胜建议,进一步加强巢湖综合治理和流域生态保护工作,扎实推进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积极探索巢湖治理由点、线到面的转型,加强入湖河流水文、水质等管控,持续推进巢湖流域“九进一出”河流的流域治理,加强蓝藻防控和资源化利用等,绘就巢湖“一幅好图景”。

  激发绿色活力 纵深推进改革

  生态改革激发绿色活力。去年以来,我省抓制度创新,试点环境专项监督长制度,建立田长制,纵深推进林长制、生态补偿机制,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林长制法规,开展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四条生态廊道”建设,新安江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延续执行,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全面展开“四廊两屏”建设,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湿地保护修复。完成造林绿化140万亩。协同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建设等。

  “林长制是安徽创新的一项制度,并在全国得到推广。建议利用‘天空地一体化’为林长制赋能,促进林长治。”省政协委员朱学文表示,“天空地一体化”,即天上用遥感卫星、空间用无人机、地面有专业技术人员,来检测、保护并提高森林覆盖率。

  “我们将以全面建设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为主抓手,压紧压实五级林长责任,加快实施‘五大森林’行动,着力在森林碳汇交易、发展绿色金融、探索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等方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省政协委员牛向阳表示。

  省人大代表张国庆表示,我省去年探索实施的环境专项监督长制度,将环境监督基本单元最小化,注重全方位解决河湖长和林长职责之外的群众身边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保障监管无盲区。建议省相关部门加强基层环境监督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常态化开展经验交流等,进一步筑牢生态环境治理的“人民防线”,守护美丽家园。

  本报记者 夏胜为 汤超

(责任编辑:石兰兰)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