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凝心聚力打造美丽福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两会上,代表们围绕持续深化生态省建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等方面纷纷建言献策。
眼下,福建正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整体布局。实施“蓝碳”工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方式之一。
“‘蓝碳’是利用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和储存的过程、活动和机制,范围上涵盖了海岸带、湿地、沼泽、河口、近海、浅海和深海等区域。”省人大代表,泉州第五中学正高级、特级教师卢灵说,我省拥有3752千米的绵长陆地海岸线,位居全国第二,海域面积达13.6万平方千米,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省,具有丰富的滨海“蓝碳”资源。
如何深入挖掘“蓝碳”资源?卢灵建议,在进一步推进海洋生态的保护与修复基础上,落实海洋碳汇的现状评估、形成过程、调控机制、增汇技术等研究工作,完善海洋碳汇市场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碳汇的期货、信贷、基金等金融产品业务,深入激发海洋碳汇价值实现。同时,要加强全社会海洋碳汇知识普及,提升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对海洋碳汇的了解。
绿色,是福建的一张亮丽名片。如何把生态省建设与文旅融合起来,带动文化保护传承和地方发展?省人大代表、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馆长陈继勇在履职过程中不断思考,并进行调研。陈继勇建议,推动福州左海西湖一体化建设,将其打造成福建城市建设“生态+文旅+休闲”的标杆样板。建设儿童游乐设施,恢复西湖桂斋、海峡熊猫世界开放等,以满足广大市民游客需求。
去年,武夷山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如何用好这一生态和文化资源?陈继勇认为,可以打造并丰富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文化圈概念。“建议加强仙霞古道历史遗迹保护修缮,在武夷山东麓的浦城县建设‘福建古道驿站博物馆’,持续打响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文化+旅游’特色品牌。”他说。
打造美丽福建,最终要让百姓享受成果。省人大代表、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陈友荣建议,提升我省“适老宜少”人居环境质量。
陈友荣分析,近年来,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老少设施空间在“量”“质”方面缺口明显。设施总量不足,环境质量不高,缺乏适老宜少设计,有的还存在安全隐患。
“要建立完善‘适老宜少’人居环境质量评估信息系统、指标体系和机制,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全方位、多途径查找问题,为改造提供靶向指导。”陈友荣建议,还要分区施策,提升品质。老城、老旧小区以城市更新行动为抓手,通过增设施、补空间、提品质、优治理等措施,补足设施短板;新区以“全龄友好城市”理念,按照5~10分钟步行可达要求,打造宜人的公共空间,健全完整的服务体系。此外,可探索建设复合型TOD养老综合体,将社区养老、医疗、办公、商业和公共交通系统整合成一体,使老年人可以享受城市的便利。
区域协调发展,相比城市关注的人居环境问题,乡村则需要解决医疗短板问题,尤其是医疗人才短板。
省人大代表、永春县医院儿科原主任医师李幼红在调研中发现,优秀医疗卫生人才,特别是临床医师不足现象在山区县尤其突出。她建议,进一步支持山区县人才建设,“出台政策,对研究生以上学历医疗卫生人才到山区县基层单位服务的,在福利待遇方面给予补助,在职称评聘上给予优惠,进一步畅通职称上升渠道,保障基层医务人员待遇”。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