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市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月10日 庄悦群)

2022年02月11日 11:18   来源:茂名日报   

  ——2022年1月10日在茂名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茂名市市长 庄悦群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任期的五年,是茂名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紧紧依靠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4+6”工作布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良好开局,较好完成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目标任务。

  五年来,全市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预计地区生产总值从2016年的2618.9亿元增至3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5.0%以上;来源于茂名财政总收入从487.1亿元增至573.6亿元,年均增长3.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21.4亿元增至148.4亿元,年均增长4.1%。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突破3300亿、2000亿元,存贷比超60%。胜利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6.6万户、15.44万人全部脱贫,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奋力推进产业转型,促进了实体经济更高质量发展。锚定省委赋予茂名“两个海”发展新定位,确立产业强市鲜明导向,出台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文件,推动实体经济增量提质。产业建设实现突破。世界500强丰益国际、广药集团及华侨城、东华能源、广州工控等“链主”企业落户茂名。投资400亿元的烷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开工建设。广州工控丙烯腈、广化化工交易中心、广药集团王老吉粤西生产基地等加速落地。茂名石化全球规模最大、国内首套260万吨/年浆态床渣油加氢、粤电博贺电厂等项目建成投产。农业、建筑业成为新的“千亿级产业”。重大平台加速崛起。滨海新区临港产业全面铺开。高新区获批国家级高新区。水东湾新城坚持生态兴湾、文旅赋能。空港经济区启动建设。新增产业集聚区10个;省级产业园面积拓展到70平方公里,建成产业项目626个,完成投资725.29亿元。

  (二)奋力厚植发展基础,构建了更加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五年实施基础设施项目514项、总投资6935.8亿元。开展交通大会战。投入573亿元打造立体交通。汕湛高速及云茂高速茂名段建成通车,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213公里增至452公里。深茂铁路开通运营。建成茂名综合客运枢纽。广湛高铁茂名段、茂名东站至博贺港区铁路加快建设。茂化快线、西部快线等建成通车,市域内初步形成“六纵三横”快速路网。博贺湾大桥、水东湾大桥建成通车,广东滨海旅游公路茂名先行段加快建设,加速“两桥互联”“两湾融合”。湛江吴川机场通航在即,茂名将迎来“家门口的机场”。港口建设取得突破。博贺新港区如期开港,广港通用码头、粤电煤炭码头建成运营。吉达港区防波堤、航道工程快速推进。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投资94亿元,完成中小河流治理123宗、治理河长1165公里。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试验段开工建设。电网投资77.8亿元,建成7191个输配电项目,供电可靠率达99.95%。粤西天然气主干管网湛江至茂名、茂名至阳江干线建成投产。建成5G基站3855座,5G网络实现“镇镇通”。

  (三)奋力提升城市能级,实现了城市品质更大力度提升。倡导“我们的城市、我们的茂名”理念,引导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获评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新建和改扩建市政道路、背街小巷150多条,建成官渡公园、钟鼓公园等17个公园,完成新湖公园等老旧公园和16个老旧小区改造;电白城区向洋大道等13条“断头路”全部开工建设;沿街施划停车位12.5万个,城市美化、净化、序化全面升级。新茂名影剧院加快建设,市体育中心启动升级改造;1959文创街、东汇城、电白万达广场建成运营,引领城市消费新风尚。站南片区、茂东片区、西城片区全面建设。共青河新城拔地而起。信宜、高州、化州城区加快扩容提质。

  (四)奋力加快乡村振兴,创造了更加扎实的乡村建设成果。粮食安全保障有力。建设高标准农田77.7万亩、“菜篮子”基地42家,“米袋子”粮食安全责任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连续两年全省优秀。现代农业蓬勃发展。荔枝、龙眼、沉香、化橘红、三华李、罗非鱼等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形成“6+13”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顺利通过评审。建成省级专业镇35个、专业村224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增至168家。成功举办两届中国荔枝产业大会,荔枝全产业链实现产值超百亿元。农村改革稳步推进。“三变”改革示范点实现县域全覆盖。高州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化州农业生产托管工作成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新安镇国家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高分通过验收。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市行政村干净整洁村达标率、农村公路路面硬化率均达100%,农村集中供水、无害化户厕、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实现全覆盖。完成“四好农村路”5419公里。乡村振兴示范带“精彩100里”建成先行段,沿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蝉联全省《乡村振兴大擂台》总冠军。高州元坝村、化州柑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五)奋力深化改革开放,营造了更加优良的发展环境。改革走深走实。遵循数字政府建设全省“一盘棋”,全面构建“1369”审批便民服务体系,大力推广掌上政府、指尖服务,全市13742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零跑动”,1469项实现“市内通办”,78项实现“办事不出村”;投资审批、不动产登记和企业开办时间大幅压缩。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五年新增市场主体14.9万户,总量突破35万户。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处置闲置土地1.1万亩,拆旧复垦6136亩,为全市发展腾出新空间。创新活力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52家。新设立国家级创新平台4个、省重点实验室3个。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茂名分中心、茂名绿色化工研究院等创新平台落地建设。开放发展深化。制定实施“融湾强带”行动计划。获批建设中国(茂名)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启动建设化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广港码头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完成建设。加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城市信用联盟。

  (六)奋力建设美丽茂名,打造了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生态环境。坚持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10项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抓紧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制定实施小东江、水东湾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新增镇级以上污水处理设施89座,新增污水管网994公里、处理能力33.67万吨/天,全市地表水优良比例提高到85.7%,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总体良好。市区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列。绿能环保发电项目实现县域全覆盖。循环经济示范中心投入运营。扎实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100多项林业生态工程。露天矿生态公园荣获全省十佳“污染防治攻坚战典型案例”。

  (七)奋力推动共享发展,增进了更有温度的民生福祉。坚持人民至上,每年办好一批民生实事,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保持80%以上。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走在全省前列,带动城镇新增就业31.7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0%以上。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门诊特定病种扩大到63种,更多重大疾病纳入保障范围。低保、五保及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全面落实。文体旅游事业成绩斐然。满怀豪情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茂名建市60周年。荣获第十七届省运会承办权。弘扬好心文化,拍摄电视剧《冼夫人传奇》;《好心宝宝之冼夫人》在央视少儿频道开播。全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茂名荔枝种植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电白、信宜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南海博贺滨海旅游度假区获评省级旅游度假区。新增国家4A级景区5个。教育水平稳步提升。成功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粤东西北首个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引入广东实验中学、华南师大附中等优质教育资源,建成12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新增学位5万多个。高等教育形成“两本四专”格局,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工程科学学科历史性新晋全球ESI前1%。卫生事业成效突出。茂名市人民医院、高州市人民医院进入全省高水平医院建设行列,市妇幼保健院成为粤东西北首家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全市县域内住院率达92.2%,高居全省榜首,基本实现“基层首诊”和“大病不出县”,创造了分级诊疗“茂名经验”。同时,有效应对台风“山竹”等自然灾害,坚决防范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及产品质量安全底线持续筑牢。平安茂名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国防动员、双拥、外事、侨务、统计、气象、方志等取得新成绩。

  (八)奋力加强自身建设,锻造了更加清正廉洁的人民政府。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持续深化“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在集中性、经常性教育中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建设法治政府,出台地方性法规10部、政府规章5部,政府系统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有效化解行政机关及国有企业历史积案15宗。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代表建议、委员提案办复率和满意率均达100%。建设廉洁政府,认真接受中央、省委巡视“政治体检”,驰而不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强化审计监督,政府绩效管理持续加强。政府隐性债务实现历史性清零。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全市发展经历了起伏变化,特别是刻骨铭心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而至,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全力推进“双统筹”,实现病例“零死亡”、社区“零扩散”、医院“零感染”,守护了全市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了大疫之年大局稳、发展稳。刚刚过去的2021年,面对依然复杂的外部环境,我们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以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着力推进农村集中供水等9项重点工作,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十四五”开局迈好了第一步、见到了新气象。经济运行平稳健康。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0%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0%。产业转型提质升级。设立市招商委员会,形成招商引资全市“一盘棋”。与粤港澳大湾区11家国资国企精诚合作,引进产业项目36个。打好抓项目促投资180天大会战,开工建设烷烃资源综合利用一期(Ⅱ)等重大项目。茂名石化炼油转型升级及乙烯提质改造项目取得积极进展。新华粤集团建立我市首家企业类省重点实验室。改革开放扎实推进。跻身2021城市数字化转型百强榜。“粤系列”平台与实体大厅线上线下加速融合。省“一网统管”试点全面推进。茂名石化原油保税进口首票业务成功办理,实现历史性突破。城乡融合步伐加快。深入推进创文巩卫,掀起文明城市建设新热潮。复兴大道、茂南大道改扩建工程建成通车,高凉南路“断头路”开工建设。出台乡村振兴“1+4”政策文件。启动“百墟千村振兴计划”。围绕“海、港、渔、村”功能定位,动工建设以塘霞村等9条村为重点的滨海乡村旅游带。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省、市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华南师大附属茂名滨海学校建成开学,市福地小学、市第三幼儿园、茂南第一实验学校动工建设。“双减”政策有效落实。举全市之力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新增近160万人喝上了安全放心的自来水。殡葬改革扎实推进,逐步革除乱葬乱埋陋俗。

  各位代表!回顾五年奋斗,我们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啃下了一批硬骨头,干成了一批大事难事要事,为茂名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五年成绩的取得,靠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离不开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向驻茂单位和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致以崇高敬意!向关心支持茂名现代化建设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市发展还有不少矛盾和问题:产业结构偏重、偏旧,新动能不足,发展质量效益有待提高;企业综合成本上涨较快,生产经营面临困难;中心城区首位度不高,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民生领域欠账较多,推进共同富裕任务艰巨;水环境治理、安全生产、社会治理等存在薄弱环节,统筹发展和安全仍面临不少挑战;部分干部能力不足、作风不实,镇(街)抓落实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政府执行力有待加强,营商环境有待优化等等。对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坚持问题导向,正视矛盾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基开局的重要时期,是茂名向海而兴、积厚成势的关键五年。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全球经济结构加快重塑;我国、我省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区域和行业走势分化,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茂名作为后发地区,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与城市能级相近的兄弟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稍一松懈就会被标兵甩开、被追兵赶超。但总的看,今后五年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省“湾+区+带”发展格局渐次成型,“双区”效应不断增强,我市发展基础有效夯实、重大项目接续落地、重大平台加快崛起,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我们必须把握历史主动,担当历史责任,增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紧迫感,知重负重,迎难而上,以高质量发展成果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各位代表!前不久召开的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科学擘画茂名未来五年发展蓝图,吹响新征程上茂名现代化建设的战斗号角。新一届政府要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工作部署,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执行落实上,全力以赴把党代会确定的“路线图”变成“施工图”“实景图”,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新时代,努力创造无愧历史、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今后五年工作目标是:全面完成“十四五”发展主要目标任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态势更加明显,改革开放迈向更高水平,绿色发展成色更足,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全市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奋力谱写茂名产业强市向海而兴滨海绿城新篇章。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抓好十方面工作:一是坚定不移走向海而兴的产业强市之路。紧紧围绕“两个海”发展定位,聚焦六大优势产业抓好项目布局,全力打造世界级绿色化工和氢能产业基地、国家级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中国南方文旅康养度假基地和示范性城乡融合发展基地。二是坚定不移走港口先导的基建赋能之路。立足扩大内需,统筹传统基建和新基建,加快博贺新港、吉达港及空港建设,推动水东港绿色转型,促进港城融合、联动发展,厚植高质量发展坚实基础。三是坚定不移走产城融合的平台崛起之路。理清“产与城”关系,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推动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功能集成、要素集约。滨海新区重点打造以绿色化工、氢能产业、港口物流为主的千亿级临港产业型海湾新城;高新区重点打造以精细化工、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科创新城;水东湾新城重点打造以文化旅游、休闲商务为主的生态型环湾新城;空港经济区重点打造以临空工业、仓储物流、跨境电商为主的空港新城。四是坚定不移走城乡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理清“工与农”“城与乡”关系,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城乡要素、产业、公共服务等深度融合,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强县行动和“百墟千村振兴计划”。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五是坚定不移走高水平改革开放之路。聚焦“融湾强带”,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设数字政府,打造有竞争力的营商环境。高水平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坚持与北部湾城市群、海南自贸港相向而行。深化与RCEP成员国贸易合作。六是坚定不移走精明增长的城市建设之路。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把握城市发展肌理,科学统筹老城更新和新城开发,高水平规划建设共青河新城。按照“两轴”发展布局,精心打造以茂名大道、滨海旅游公路为主线的城市发展轴,建设紧凑型城市。七是坚定不移走古今交融的文化强市之路。坚持文化引领、以文润城,从千年好心文化、荔枝文化、民俗文化以及“从石头里榨出油”的油城文化中汲取智慧力量,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繁荣文体事业,办好第十七届省运会,凝聚向上向善力量。八是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落实“双碳”战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认真抓好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海生命共同体意识,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守牢生态安全边界。九是坚定不移走民生导向的共同富裕之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兜牢民生底线,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教育实力,打造卫生强市,全面建设健康茂名。十是坚定不移走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平安建设之路。常怀远虑,居安思危,防范化解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安全风险,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茂名、法治茂名。

  三、2022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全力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情。今年政府工作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按照省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向海而兴,扩大有效投资,深化改革开放,守牢生态底线,保障改善民生,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进出口总额增长4.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0%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成省下达任务。

  围绕实现以上目标,我们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扛起稳定经济的政治责任,突出做好十方面工作:

  (一)聚力育动能、兴产业,增强发展核心竞争力。坚持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按照“城市定位-功能分区-产业集聚-项目建设”发展逻辑,涵育新动能,依靠产业走向未来。

  高质量发展制造业。聚焦“1+4+5”现代制造业体系建设,重点建设73个产业项目,打好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落后产业退出“组合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制定绿色化工、矿产资源及先进材料等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加快石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茂名石化炼油转型升级及乙烯提质改造工程上马建设,力争再造新时代的茂名石化。鼓励“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激发涌现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佳都科技设立粤西总部,引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兴产业。立足氢气资源优势,推进氢能全产业链布局,加快氢气储运、制氢加氢、供氢中心等项目建设,推进加氢站建设。积极谋划新能源专用车项目。发展大健康产业,争取化橘红进入国家药食同源目录;发展以化橘红、龙眼、沉香为代表的南药加工业;建设信宜南药产业园,建成王老吉粤西生产基地,擦亮南药“金字招牌”。提高建筑业竞争力。支持企业资质升级、增项,培育一批优势明显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发展装配式建筑,勇当“建筑工业化”排头兵。聚焦绿色材料、绿色建筑、绿色管理,加快建设电白建筑业总部基地、绿色建筑产业园、建筑高级技工学校,增强核心竞争要素,打响“电白建筑”品牌。

  高水平建设产业园。制定园区高质量发展规划。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力争省级产业园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占所在地比重达50%以上。完善“七通一平”设施,推动省级产业园尽快建成标准园。加快处置“五未”土地,提升园区承载力。推进产业园与城市公共设施无缝对接,着力打造产城融合新园区。支持园区建立与政务服务中心协同服务机制,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动“审批不出园区”。支持滨海新区申报省级产业园、高州产业园创建省级高新区,推动高岭土产业园等创建省级特色产业园。

  高效能推进招商引资。抓好增量引入。编制全市产业招商“一张图”、招商项目“一个库”、招商手册“一本通”,构建“市招商委统筹、部门参与、市县联招”三位一体招商格局。建立招商项目全周期管理制度,完善项目“对接-分办-包装-签约-推进-督办”工作流程,形成“统一承接、按责分工、台账管理、高效闭环”工作机制。坚持精准招商,突出以链招商、以商招商、以情招商、以会招商、以园招商,抓好一批国企、名企入茂,引入更多“链主”企业。抓好存量培优。坚持稳茂商、兴茂企,大力支持本土企业增资扩产,用心用功扶持企业深耕主业、发展壮大。对重大招商项目,明确一名市领导牵头、一个主办单位、一个工作专班等“三个一”举措,全面提高招商项目精准度和签约落地率。强化要素保障,做实“净地出让”,做到“拿地即开工”,当好服务项目建设的“店小二”。

  高标准推动创新发展。坚持科技自立自强,面向现代农业、绿色化工等领域创新需求,建设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茂名分中心、茂名绿色化工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强化与省农科院茂名分院等科研院所创新合作。大力支持“两本四专”开展科技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建立创新研发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人才聚集高地,落实人才待遇;探索成立人才集团,推动人才工作市场化、专业化。

  (二)聚力扩内需、促开放,畅通经济发展双循环。立足扩大内需,推进高水平开放,畅通经济循环,融入新发展格局。

  促进有效投资。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一切围绕项目干”,全力抓好244项重点项目,力争年度投资400亿元以上。强化项目储备。坚持“先谋事、再排钱”,抢抓政策窗口期,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全省产业规划,抓紧谋划一批关键项目;围绕市“十四五”规划明确的重大项目,加强统筹调度,适度超前开展投资,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强化交通先导。编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全力构建内畅外联交通格局。加快广湛高铁茂名段建设。建成茂名东站至博贺港区铁路。推动广湛高铁与深南高铁茂名至岑溪连接线纳入国家规划。加快沈海高速茂湛段改扩建、中山至茂名高速阳春至信宜段建设,力争开工建设化州至广西(北流)高速公路,开展茂名至吴川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普通国省道干线公路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东环大道(一期)和复兴大道西延长线。强化水电能源保障。建成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试验段,推进云开山隧洞先行建设项目(贵子支洞)。抓好碧道建设、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天然气管网“县县通工程”茂名-云安项目。建成500千伏芷寮至回隆线路工程等10项电力工程。强化商贸物流建设。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加快建设广东供销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骨干网。统筹布局5G网络、充电桩、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

  扩大消费需求。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建设高品质主题商业街,打造一批省级示范特色步行街(商圈);培育消费地标,引导特色餐饮、老字号商店、夜间消费集聚发展,推动各区(市)创建夜间经济、假日经济示范点。大力开发本地优质食材,成立“高凉菜系”研究院,塑造“高凉菜系”品牌,展现有滋味有文化的“高凉好菜”。支持“籺村”创品牌,打造粤西美食“麦当劳”。引导汽车、家电企业下沉县域市场;聚焦乡村民宿、田头小站、农贸市场建设等,多措并举促进农村消费。

  拓展开放空间。积极融入“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在产业共建、现代农业、家政服务领域开辟合作新空间。深化茂名与珠海、伊春等城市战略合作。以空港经济区为纽带,携手湛江加快湛茂都市圈建设。

  抢抓RCEP生效机遇,拓展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加快推进博贺新港区正式对外开放前期工作,推动茂名港口岸扩大开放吉达港区。加快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重大平台,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

  (三)聚力提能级、强平台,打造向海而兴战略支点。坚持把重大平台作为茂名高质量发展主引擎、“融湾强带”主阵地,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强化功能定位、提升发展能级。

  建设产城融合的滨海新区。聚焦建设世界级绿色化工和氢能产业基地,推动“港-产-城-乡”联动发展,以港兴城,产城融合,致力打造博贺新港-吉达港千亿级绿色化工产业集群。大力推进吉达港区防波堤、航道工程建设;全速加快烷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沙尾村搬迁安置,确保一期(I)建成投产。开工建设丙烯腈、LNG接收站等重大项目。加快博贺新港区东区化工仓储、10万吨级成品油码头和30万吨级航道工程建设。动工建设广港通用码头(二期)工程。扩大集装箱业务。统筹滨海新区与博贺、电城两镇“一体两翼”发展,升级改造博贺渔港,建设西葛植物工厂,打造产城融合试验区。

  建设科创领先的高新区。聚焦冲刺国家百强高新区目标,建设创新型园区,打造自主创新高地;推动高新区与茂名石化协同发展,更大力度激活“隔墙效应”,抓紧谋划乙烯提质改造项目下游产业链招商,集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产业。开工建设加氢加油混合示范站。谋划小良片区开发建设。

  建设环境友好的水东湾新城。聚焦建设南海旅游休闲度假康养目的地,重点做好生态修复、交通可达、文旅产业三篇文章。增强可持续性。加快建设海洋湿地公园,改善红树林湿地生态,巩固虾塘整治成果,推动水东湾海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增强可通达性。谋划建设水东湾连接湛江吴川机场、滨海旅游公路、茂名南站的快速通道。增强可体验性。务实推进华侨城文旅项目建设,高标准建设中国第一滩、晏镜岭和沿线海滩“两点一线”,打造能够“引流”的高端滨海旅游产品。

  建设功能协同的空港经济区。聚焦打造粤西空港门户,高标准编制实施空港经济区总体规划、产业规划。统筹杨梅产业园、空港物流园、航空创意园和官桥航空城建设,年内完成航空城首期工程及空港物流园物流大道等公用设施建设。争取建设中通、韵达等物流企业粤西总部,尽快形成产业集聚。

  (四)聚力优功能、提品质,建设宜居宜业美好城市。坚持把城市作为鲜活生命体,尊重发展规律,把握发展肌理,促进城市精明增长,建设“宜居宜业”“近悦远来”的美好城市。

  做好干净整洁文章。建设智慧城市,拓展数字城市管理功能,探索建立“发现问题-即时反馈-快速处置”管理闭环,用“绣花”功夫呵护好、管理好我们的城市。深化创文巩卫。实施创建文明城市十大提升工程。强力整治交通秩序、私搭乱建等城市顽疾。启动创建“无违建镇(街)”。年内茂南区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其他区(市)建成1个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建设一批社区公园、生态步道工程。建成“好心绿道”二期。推进城市更新。出台城市更新指引。修编“三旧”改造专项规划,稳步推进“三旧”改造。鼓励采用“微改造”方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更新工程。在城市更新中,保持敬畏历史之心,强化老街区、老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修缮河西“六百户”等历史遗址,打造讲述“城市故事”、寻觅“城市记忆”的亮丽名片,使之成为广大市民心灵守望之地。

  做好平安有序文章。建设韧性城市。加强常态化“城市体检”,系统排查城市燃气、消防、排水、特种设备等领域安全风险;改造城市易涝易堵点,全力治理“城市病”。分步推进茂东片区等城市新片区雨污管网建设和老旧管网排查修复,实施文才路至茂南大道污水总管及提升泵站等工程。建设畅达城市。完善北组团路网布局,规划建设文才路、官山六路、大园六路,力争建成甲子大道、东粤路、官山七路、站前大道南段,打通高凉南路等“断头路”,千方百计增加停车位供给,满足群众便捷出行需求。突出“两轴”功能提升,加快茂名大道快速化改造,建成广东滨海旅游公路茂名先行段,强化沿线整体平面、风貌特色、文脉延续规划管控,畅通城市动脉,建设“两轴”生态廊道,高水平打造“城市客厅”。

  做好城乡融合文章。加快西城片区规划建设,聚焦“大学城”定位,紧扣生态本底,完善配套服务,发展与高校功能匹配的特色产业,建设绿色、人文、宜居“书房岭森林社区”。加快共青河新城规划实施,抓紧建设奥体大道、太和大道及中央公园等节点项目;推进社会事务管理改革。实施县城品质提升工程,推动公用设施向城郊和中心镇延伸,提升县、镇综合服务功能。完成创建18个省级卫生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化州官桥镇、高新区七迳镇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建设。

  (五)聚力强“三农”、促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高效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落实“1+4”政策文件,推广“一四五”工作机制,抓好“九大攻坚”行动,为广东乡村振兴迈入全国第一方阵贡献茂名力量、彰显茂名担当。

  保障供给安全。坚持把中国人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375万亩以上,建成高标准农田14万亩。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快垦造水田、拆旧复垦和灌区改造,抓好撂荒地复耕复种,促进耕地高效利用。严禁违法占用耕地绿化、造景、建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打造示范样板。坚持策划先行、规划引领,推进“百墟千村振兴计划”,重点建设5个样板墟和6个示范群,构建“以点为基、串点成线、连线成片、聚片成面”乡村振兴新格局。推动各地依托本土资源,分别打造1个独具特色的油城墟、疍家墟、窦州墟、高凉墟、橘州墟。坚持山海联动,引导滨海乡村旅游带、“精彩100里”和“南粤古道·橘香万里”示范带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发展富民产业。坚持“产业平台”和“微动力源”双轮驱动,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让更多农民留在家门口就业。做强产业平台。落实“园长制”,抓实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建成荔枝原浆加工等项目,高水平打造“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体系。研究出台预制菜产业政策。争创一批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培育“微动力源”。立足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民宿、农耕体验、亲子研学等乡村“小微产业”。植入新业态新模式,引导晏镜皮鞋、怀乡竹编、石鼓渔网等传统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实施农村电商、乡村工匠、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建设美丽镇村。推动风貌提升。加快“美丽圩镇”建设,推动镇村同建同治同美,年内所有圩镇达到“宜居圩镇”标准。加快“四沿”区域风貌提升。按照“一户一宅,建新拆旧,带图审批,现场办公,管好工匠,管住材料”思路,抓好农房管控,“零容忍”整治新增违法占用耕地建房。改善人居环境。打好农村厕所革命及垃圾、污水治理攻坚战,提高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力争农村污水治理率达40%以上。推进“三同五化”工程,保障农村供水安全。传承乡土文化。开展“记住乡愁”行动,守护好乡村山体田园、河湖湿地、原生植被,防止乡村景观“城市化”;抓好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强化羊角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改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加强基层党建引领,完善村级民主法治议事、一事一议机制,建立乡村治理积分制、小微权力清单、网格员工作清单,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巩固脱贫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实施“强镇兴村”工程,落实“万企兴万村”行动。深化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抓好粤桂东西部协作。

  (六)聚力抓改革、优环境,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坚持改革不停顿,实施一批标志性、引领性改革,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转职能”,推动审批服务效能变革、质量变革。加快“证照分离”改革,实施“一照通行”涉企审批改革,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破解“准入不准营”等问题。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规范权力运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持续优化企业水电气报装服务。聚焦“信息化”,建设数字政府2.0。推进“二网一码”工程。加快“一网统管”试点建设。深化跨省通办、省内通办、市内通办,优化“办事不出村”,推动更多便民利企事项接入“粤系列”平台,实现群众和企业办事“就近办、自助办、一次办”。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政策上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健全政企“直通”机制,落实企业服务官制度,倾听企业家心声,对企业家提出的意见建议建立台账、及时回应,做到有事必应、无事不扰、服务前移、贴心周到,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优化市场主体数据库,提高服务企业精准度。健全政策“直达”机制,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帮助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深化政银企合作,推动中小企业融资增量、降价、提质,切实缓解“融资难”。

  抓实经济体制改革。实施《茂名市2022-2026年财政管理体制》。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花小钱办好事,财政支出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严格投资审核,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兜牢“三保”底线。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企业上市,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完善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盘活重组,做强市属国资国企。

  (七)聚力治污染、优生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滨海绿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持续厚植美丽茂名的生态本底。

  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坚持环保为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碧水长流。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推进幸福河湖建设。抓紧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打好小东江、水东湾水环境治理两大战役,力争石碧国考断面水质达Ⅳ类、寨头河水质达V类。统筹罗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加强高州水库等水体保护,保障饮用水安全。让青山常在。全面落实林长制,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科学绿化,精心养护古树名木、大树老树,倡导种植乡土树种草种,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绿色空间”。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开展绿色矿山建设。让空气常新。加强挥发性有机物、工业窑炉污染治理;严控建筑工地、烟花爆竹、道路扬尘和露天焚烧污染,确保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列。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坚决管控“两高”项目。做好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减污减排,加快传统产业清洁化改造。推广绿色建筑,发展绿色金融,倡导绿色消费,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健全生态治理制度。加强“三线一单”成果应用,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全面实施排污许可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公益诉讼制度。

  (八)聚力兴文化、展形象,提升文化感召力凝聚力。坚持把文化自信作为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以文化人、以文润心,涵养好心之城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城市精神。

  推进铸魂工程。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阐释,建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化“四史”教育,用好红色资源,引导全市人民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推动好心文化、油城文化、荔枝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文化凝聚人心的强大力量。

  繁荣文体事业。坚持文化惠民。加快市博物馆新馆、市美术馆、市文化馆新馆立项建设,推动文艺精品创作,让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加强文化传承。开展现存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普查保护,抓紧露天矿工业遗址、古荔园及海丝申遗工作,延续属于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以工业遗产理念活化利用露天矿遗址,生动讲好茂名栉风沐雨的建城史、创业史。发展体育事业。推进市体校搬迁和体育中心改造工程。规划建设露天矿国家级体育公园。认真筹办第十七届省运会。

  发展文旅产业。抢抓滨海旅游公路通车机遇,提质升级南海岛,塑造晏镜·疍家墟、塘霞俚街、南海开渔节三大地理标志;加快浪漫海岸、海昌海洋公园等项目建设,丰富“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产品,打造滨海旅游特色品牌。适应“微度假”趋势,发展民宿、露营、运动等新业态,引领旅游新风尚。

  (九)聚力办实事、惠民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共同富裕目标,在预算安排上优先保民生,把一件一件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父老乡亲。

  打造更有温度的社会保障。坚持就业优先,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依托技工教育优势,深化“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带动更多群众就业创业。按时足额发放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落实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做好残疾人保障工作,提高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水平,全力维护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合法权益,让特殊弱势群体真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抓好住房保障,实施租赁补贴扩面、提标;加强预期引导,扩大城市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移风易俗,抓紧公益性殡葬设施规划建设,让逝者能安息,为后代留青山。

  构建更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扎实实办好茂名教育。用好与佛山市结对政策,实施“新强师工程”,全面提升校长、教师和教研员能力素质。落实中小学班主任待遇补助。持续建设公办及普惠性幼儿园,巩固5080成果。继续抓好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动工建设广东实验中学附属茂名中学等项目,增加优质学位。提质发展高等教育、中职教育。巩固深化“双减”政策成果。加强校园安全教育和管理,强化应急救护培训、心理健康筛查。

  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全面推进健康茂名行动,实施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三年行动;深化分级诊疗“茂名经验”,努力打造分级诊疗“国家样板”。全面加快在建医疗卫生补短板项目建设。开展中医师承“薪火工程”,建设中医药科普教育示范基地。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同时,必须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坚决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线,科学精准应对疫情,有序推进疫苗接种,守住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营造更加安全的社会环境。坚持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突出危化品企业专项整治和化工园区规范化建设,严防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群众信访诉求服务机制,最大限度把矛盾和风险化解在基层。持续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抢骗、食药环等违法犯罪,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建设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平安茂名。强化网络管理,营造清朗网络空间。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积极引导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参与基层治理。抓好国防动员、双拥等工作,推动统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海防、气象、地震、档案、方志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十)聚力提效能、转作风,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始终保持“赶考”状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切实把职责使命扛在肩上,把万家忧乐放在心头,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建设政治忠诚的政府。坚持把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记“两个确立”,心怀“国之大者”,严格执行落实“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在茂名落地生根,以实干实绩诠释对党的忠诚。

  建设执行有力的政府。坚持把事业和岗位留给敢担当、勇作为的干部,让强执行、抓落实成为政府最鲜明的底色。对市委、市政府决定事项必须见行动、出实招,做到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实效化,坚决反对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成效、做表面文章。必须做实调查研究基本功,真正把情况摸清楚、把问题研究透,谋定而后动,坚决反对简单化、乱作为。注重发挥县、镇两级承上启下重要作用,提高基层抓项目、促落实能力,让基层干部成为执行落实的行家里手。

  建设民主法治的政府。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深化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做到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加强政务公开。推进政府立法。建设诚信政府,防止“新官不理旧账”。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不断提高建议、提案办理质量。

  建设清正廉洁的政府。扛牢管党治党政治责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坚持纠“四风”、树新风,过“紧日子”,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突出工程建设、公共资源配置等领域廉政风险防控,加强审计监督,严肃财经纪律。坚决整治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更加自觉接受法律监督、监察监督、人民监督,营造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历史洪流奔涌向前,时代重任落在了我们肩上。茂名发展的美好愿景,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唯有和衷共济、不懈奋斗,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推向前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奋力建设产业实力雄厚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名词解释

  1.省委“1+1+9”工作部署:第一个“1”指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第二个“1”指推进改革开放。“9”指9项重点任务,一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抓好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二是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三是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四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五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六是高质量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七是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八是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九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广东、法治广东。

  2.市委“1+4+6”工作布局:以党建为引领,聚焦改革开放、科技创新、沿海经济带、统筹发展和安全四项重大任务,全力抓好现代产业、交通建设、城市发展、乡村振兴、文化强市、民生发展六项重点工作。

  3.“两个海”发展新定位:2018年8月,省委书记李希调研茂名时,赋予茂名“建设产业实力雄厚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发展定位。该定位聚焦“两个海”,即“现代化滨海城市”之“滨海”和“沿海经济带新增长极”之“沿海”。

  4.“六纵三横”快速路网:“六纵”指包茂大道、潘州大道、茂名大道、中德大道-工业大道-智城大道、省道S283线、西部快线;“三横”指沈海高速、国道G228线、滨海旅游公路茂名段。

  5.“6+13”现代农业发展平台:“6”指6个国家级平台,即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荔枝和化橘红)、2个国家田园综合体(大唐荔乡和好心湖畔)、1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罗非鱼)、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荔枝);“13”指1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6.“1369”审批便民服务体系:“1”即坚持一个服务理念,以为企业和群众“办好一件事”为标准;“3”即实体大厅、政务服务网、“粤省事”茂名版微信小程序三个服务平台;“6”即创新六种服务模式;“9”即强化九项服务保障。

  7.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际学术水平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是公认衡量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世界标准”之一。

  8.“两个确立”: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9.农村集中供水等9项重点工作:农村集中供水,污染防治,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建设,殡葬改革,产业园转型升级,违法建房整治,批而未用土地整治,安全生产及疫情防控。

  10.“粤系列”平台:指“粤省事”“粤商通”“粤政易”“粤监管”等多个政务服务平台。

  11.乡村振兴“1+4”政策文件:“1”指《打造高水平乡村振兴“茂名样板”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4”指《茂名市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茂名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茂名市农村宅基地和农房建设管控实施意见(试行)》《茂名市乡村人才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12.“百墟千村振兴计划”:依托全市104个涉农镇(街)、1699个涉农村(居),开展“百墟振兴计划”和“千村振兴计划”。“百墟振兴计划”指各区(市)、经济功能区每年选择1至2个基础较好的镇,打造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墟(镇)。“千村振兴计划”指每个镇和涉农街道每年遴选1个行政村,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村。

  13.滨海乡村旅游带:指以广东滨海旅游公路茂名段建设为纽带,美化提升沿线村庄,推动茂名滨海景观资源串珠成链,构建内湾运河景观带和外海度假景观带。

  14.“双减”政策:指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15.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由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十国共15方成员共同制定、签署,是目前全球最大、最具潜力的区域自贸协定,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

  16.六大优势产业:指绿色化工和氢能、港口物流、文化旅游、大健康、建筑业、现代农业等六大优势产业。

  17.“两轴”发展布局:指以茂名大道为主线的南北中央发展轴、以滨海旅游公路为主线的东西滨海发展轴。

  18.“双碳”战略:指中国提出的两个阶段碳减排奋斗目标,力争在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2060年实现碳排放中和。

  19.“1+4+5”现代制造业体系:指重点发展“绿色石化”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同步发展“农产品与食品加工、矿产资源加工、特色轻工、装备制造与金属加工”四个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汽车零部件制造、数字与信息和安全应急与环保”五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20.七通一平:指道路通、给水通、电力通、排水通、热力通、电信通、燃气通及土地平整等基础建设。

  21.“五未”土地: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建而未投、投而未达标等五类低效用地。

  22.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指建立完善县域统筹、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

  23.创建文明城市十大提升工程:指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公共秩序、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公益广告、文明素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五周边”环境(即校园、公交站场、农贸市场、社区、城市周边)、“三线”(通讯线、电力线、有线电视线)、志愿服务等十大提升工程。

  24.“一四五”工作机制:指乡村振兴“一套流程、四大要素、五项工作”工作机制。一套流程,指“策划-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全流程体系;四大要素,指产业筑基、文化铸魂、风貌塑形、功能强村;五项工作,指做强基层党建、做优生态环境、做细群众工作、做好人才支撑、做实保障措施。

  25.“九大攻坚”行动:指农村违法乱占耕地建房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翻身仗、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供水保障、村内道路建设、美丽圩镇建设、渔港建设、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攻坚行动。

  26. 5个样板墟:油城墟、疍家墟、窦州墟、高凉墟、橘州墟。

  27.6个示范群:即“一湖一湾一港一城一区一带”,分别指好心湖、水东湾、博贺渔港、共青河新城、空港经济区、乡村振兴示范带(含“精彩100里”和“滨海乡村旅游带”)。

  28.“四沿”区域:指沿重要交通线、沿重要风景区、沿省际边界廊道线、沿城市周边等区域。

  29.“三同五化”工程:即建立农村供水同标准、同质量、同服务和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专业化运作、一体化管理、智慧化服务保障体系。

  30.“一照通行”涉企审批改革:将多业态经营涉及的多项许可事项与营业执照一次申请、并联审批、限时办结。

  31.“二网一码”工程:指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市域治理“一网统管”、市民生活“一码慧民”。

  32.“两高”项目:指高耗能、高排放项目。

  33.“三线一单”: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强化国土空间环境管控、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一项重要工作。

  34.“四史”教育: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

  35.5080:指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达到50%,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达到80%。

  36.“国之大者”:指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社会长治久安的大事。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

茂名市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月10日 庄悦群)

2022-02-11 11:18 来源:茂名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