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月23日 孔涛)

2022年02月11日 11:25   来源:铜陵日报   

  ——2022年1月23日在铜陵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 孔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和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各项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克难奋进,勇毅前行,较好完成了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经济实现复苏回升。全市生产总值增长7.2%,省内位次较上年前移2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4.4%,居全省第2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1%,省内位次前移1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4%,省内位次前移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2%;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11.1%。节能减排完成省控目标。

  ——城市发展收获标志性成果。历经6年不懈努力,全市人民翘首以盼的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正式开工,相配套的铁路线从G3桥过江获国家发改委支持,为实现江北居民的“高铁梦”奠定基础。铜陵有色业绩创70年之最,跃居世界500强第407位、再进49位;铜化集团生产总值、营业收入双破“百亿”。资本市场“铜陵板块”再添喜讯,晶赛科技成为全国首批、安徽唯一北交所上市新股,国内湿巾行业第一股—洁雅生物荣登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企业数达到9家、居全省第4位。

  ——转型升级取得新业绩。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评全国第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获国家四部委通报表扬,“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等5项工作获国务院、省政府真抓实干表彰激励。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入选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圆满完成“无废城市”试点任务,并入列国家推广典型模式,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位列全国124个小城市第一档第一名。成为全省唯一、全国12个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之一。

  ——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化解。年度92个“1+1+N”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按期完成,荷花塘水环境污染问题彻底消除,金昌冶炼厂问题整改通过省级现场核验,存续34年的六国化工磷石膏堆场变为绿地。地方高风险金融机构全部清零,市本级政府债务风险等级由红转橙。狮子山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全面启动。化解超期未安置3074户,一批群众喜迁新居。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以赴稳定实体经济。全面落实中央、省系列惠企政策,市级涉企扶持政策实现40%“条款瘦身”、三分之二“免申即享”,新增减税降费超7亿元。坚持顶格倾听、顶格服务,建立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定期举办政企沙龙,出台优化营商环境40条,“四送一服”解决企业实际困难2353个。成立全省首个企业信用唤醒服务联盟,帮助1142户企业修复信用,入选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创新典型案例。统筹开展电煤保供,保障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用能需求。实施规上工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计划,分别净增80户、62户,均创历史新高。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及重点“小巨人”企业8户,安徽民营企业百强上榜企业7户。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6万户,每万人拥有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数分别增长35.8%和45.8%。

  坚定不移推进“链长制”招商,聚焦8大产业集群、12条产业链,促进明微电子集成电路封测等272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签约落地,实际利用内、外资分别增长12.2%、6%。扎实开展“重大项目攻坚年”活动,铜冠超薄电子铜箔二期等237个项目开工建设,富乐德半导体晶圆再生等163个项目竣工投产,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38.6亿元。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完成405家企业资本市场业务培训,新增上市在审企业3家、辅导备案2家。全年直接融资122亿元。建立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丛林”,基金总数达41支、规模201亿元。引导金融机构重点支持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全口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9.6%,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23.8%,科技贷投放金额增长29%。

  (二)聚焦聚力推进产业转型。坚持以创新赋能产业,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市建设,在全省首推科技服务团、创新产品首张订单,新认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63家,蓝盾光电入列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皖江中心新一轮三方共建全面启动,中科大先研院医药和新材料研究院落地建设,省级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获批组建,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16个项目入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省科技重大专项。开展“铜揽英才 陵创未来”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出台“产业人才8条”等政策,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3个。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3.3%、居全省第3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7.6件、居全省第4位。

  坚定夯实产业基础,国家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完成产值1366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5%。加快制造业集聚化、智能化、数字化、标准化转型,枞阳县、义安区入围全省制造业发展增速10快县(区),枞阳海螺、精达集团分别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企业,新增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1个、“上网入云”企业134家,主导或参与制订国家和行业标准24项,新增省级新产品和工业精品17个、首台套16个。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7%,居全省第5位。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狮子山高新区和万华板业等4家企业获批省首批“两业融合”发展试点,新增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2家。积极培育电商新业态,举办首届电商直播大赛,开展跨境电商B2B出口试点,网络零售额增长20%。扎实开展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梧桐花谷获评4A级景区,浮山镇等3镇获评首批省级特色旅游名镇,大通古镇澜溪老街成为首批省旅游休闲街区。

  (三)坚持不懈深化改革开放。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省港航集团控股并购铜陵港航,市交投集团开辟新能源投资板块,市建投公司股权架构进一步优化,市国控集团形成以基金引导产业布局的发展模式。深化开发园区改革,铜陵经开区入列省法定机构改革和体制改革创新“双试点”;设立横港化工园区管理机构,加强园区统一管理。“标准地”改革全面推开,亩均效益评价改革全省领先。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试点不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实现全覆盖。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最多跑一次”。实施“评定分离”改革试点,创新建立“交房(地)即发证”不动产登记服务模式。顺利完成国家铜铅锌质检中心划转工作。“三变”改革村(居)完成率达92.8%,村级供销社建设“铜陵模式”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推广。

  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与沪苏浙城区结对、园区共建等战略合作全面推开,招引长三角项目和资金占比均超55%。加入合肥都市圈有望获批。铜陵港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复。上期所(铜陵)指定交割仓库当年建成并实现现货首单运营,皖中南B型保税物流中心进出口货值居全省首位,口岸核心能力建设高分通过国家验收,全国首个进口铜精矿监管通关模式在铜试点,全市进出口总额107.9亿美元,增长32.3%。

  (四)协调联动提升城乡品质。持续完善骨干路网,G347无为至普济圩段、G330先行工程开工建设,铜陵南至江北港铁路、铜陵南环线铁路纳入国家规划。实施城市更新,改造老旧小区27个、惠及居民2.1万余户。西湖南片区功能日益完善,新庙王路下穿、新城大道北延工程竣工通车,鱼头安置点一期建成投入使用,北师大铜陵实验学校建成开学。启动行政执法进小区试点,共享单车实行规范化管理,城市交通、防汛等智慧化水平不断提升。

  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投入财政资金2.7亿元,实施建设项目178个,全市未出现规模性返贫现象。实施产业助农兴农,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零的突破,新增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园2个。建设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24个,完成农村改厕1.1万余户,提质改造农村公路407公里,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47个。引江济淮枞阳段建设进展顺利,枞阳县城防洪墙加固工程主体完工,新建改扩建万亩圩口泵站7座,中小河流堤防达到防御设计标准。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环境专项监督长制,空气质量6项指标连续两年全面达标,饮用水水源地和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完成森林抚育2.3万亩。落实“双碳”战略,在全国率先开展氨能利用发电试点,义安区成为国家首批光伏开发“整县推进”试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

  (五)用心用情增进民生福祉。高质量实施32项民生工程,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达85.2%。城镇新增就业2.68万人。居民服务“一卡通”实现多场景应用,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扩面提标,在全省率先构建新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体系,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进一步提高。完成棚户区改造1879户,建设安置房11042套。“双减”工作扎实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94.8%,成立市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市人民医院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市疾控中心检验中心等加快建设,市立医院成为皖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市博物馆入列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成功举办市第十三届运动会暨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

  统筹发展和安全,常态化推进疫情防控,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8%,全民防疫屏障初步构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实行市级领导公开接访下访制度,国家信访局交办信访积案实际化解率达100%。社会治安防控更加有力,公安快速反应防控圈高效运行,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化开展,群众安全感显著提升。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退役军人工作取得新进展,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地方志、地震、气象等工作再上新台阶,外事、侨务、对台、港澳、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实现新进步。

  过去一年,我们紧扣“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效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伟大建党精神激发奋进力量。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发布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方面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67件、政协提案264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委实施细则,市政府文件、全市性会议和督查检查考核分别减少5%、10%、10%。政务公开全面加强,市政府网站跻身全国地级市20强。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强化审计监督,行政效能持续提升。

  各位代表!本届政府成立4年来,我们承压奋进、负重前行,经受住了世纪疫情和百年不遇的汛情等多重考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站上新的起点。

  四年来,我们坚持发展为要,经济势能持续攀升。人均生产总值达8.5万元以上,居全省第4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步增长,税收占比保持全省前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3%。民营经济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55%、42.2%。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保持全国先进行列。

  四年来,我们注重创新赋能,新旧动能加快转换。高新技术企业数年均增长21.9%,规上企业研发平台覆盖率由30%提升至45%。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升3.6个百分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全面完成,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45.4%,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四年来,我们矢志改革突破,发展潜能加速释放。承担国家级试点示范20余项,新一轮社区治理、智慧政务“11240”等改革为全国探路。顺利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市属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实现翻番。工业项目“承诺即开工”“不见面”开标在全省率先推行。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营商环境连续两年保持长三角地区前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8.1%,连续11年入选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四年来,我们力促互动融合,城乡功能不断完善。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63.8%提升至67%,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均居全省前列,城区路网密度居全省第4位,5G网络实现主城区全覆盖。江北地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实现历史性改善。美丽乡村“旧貌换新颜”。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地表水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优秀获省政府通报表扬,“铜陵蓝”和“一江碧水”刷新城市气质。

  四年来,我们致力共建共享,治理效能全面提升。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9.6%。新增城镇就业11.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4%,养老保险实现从制度全覆盖到人群全覆盖。老旧小区、棚户区和农村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义务教育发展更加优质均衡。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居全省首位,常住人口预期寿命提高1岁。四级公共文化设施设置率达100%。连续20年获评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市。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国家卫生城市“四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连登全国地级市全面小康城市百强榜。

  各位代表!过去四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岗位辛勤工作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向驻铜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所有关心、支持铜陵改革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前进的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体量和城市能级相对偏小。综合实力不强,经济总量靠后,县区经济发展不快,开发园区带动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综合承载力不足,就业吸纳和人口吸附功能不完善,节能减排降碳任务艰巨。产业发展和创新能力相对偏弱。重大产业类项目招引不够,缺少增量带动。产业结构不优、链条不长,传统产业转型步伐不快,新兴产业占比不高,制造业基本处在价值链中低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仍存短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不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亟需转变。少数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存在“躺平心态”、安逸思想,缺少奋勇争先的精气神;干事担事不够,专业化能力不强,抓落实不力,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好了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存在。对此,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做到目光所至看到问题、耳听范围想到问题、所思所想直面问题、所作所为解决问题,建立清单化、闭环式工作机制,以有力举措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是铜陵转型跨越、奋力崛起的关键期,我们要秉承“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锐气和勇气,增强“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拉高标杆、奋勇争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开创铜陵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省、市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要求,聚焦“两个坚持”“两个更大”使命任务,对标“三地一区”战略定位,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锚定“智造新铜都 生态幸福城”,聚力“四创两高”,奋力谱写现代化幸福铜陵建设新篇章。

  主要目标是:全面完成市“十四五”规划目标,经济总量向2000亿迈进,跻身全国地级市前200位,在长三角城市中进2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长三角平均水平。工业实现翻番,在长三角城市中进4位。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

  (一)坚持产业立市,奋力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聚焦首位铜产业开展补链固链强链行动,打造世界级铜产业集群。培育“133”先进制造业集群,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4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45%以上。规上工业企业超1000户,高新技术企业超500户,超百亿企业8户,上市公司15家以上。服务业增加值超800亿元。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保持全省前列。

  (二)坚持开放强市,奋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入合肥都市圈。推动开发园区扩容升级,力争形成1个2500亿级和2个500亿级开发区。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接合作,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7%。累计利用内资4000亿元、外资30亿美元,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00个。全面对标沪苏浙,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碳排放等市场化改革,统筹推进国资国企、农业农村、教育医疗、社会治理等领域改革,培育更多铜陵改革品牌。

  (三)坚持共进兴市,奋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建设中心城市为引领,坚持“主城优化提升、东部融合发展、南部跨江联动”的空间发展策略,全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能级,千方百计留住资本、留住人才、留住人口、留住活力,实现常住人口止跌回升,城镇化率达70%。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推进高速公路贯通加密扩容、普通国省干线提质改造,建成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江北港铁路专用线、北沿江高速铜陵段,打造长三角区域交通节点城市。持续完善江北区域基础设施,让江北居民彻底告别“困在路上、穷在水上”的历史。高质量实施城市更新,推动城市精明增长、精致建设、精细管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四)坚持生态美市,奋力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区。坚定践行“两山”理论,坚决扛起长江大保护政治责任,加强淡水豚自然保护区、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长效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争创国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编制碳达峰方案,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积极发展清洁绿色能源,有序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市发电装机比例达20%。实施循环经济“436”提升行动,当好全国循环经济发展排头兵。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地表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创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深化“无废城市”建设,争创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五)坚持共享富市,奋力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实践区。坚持人民至上,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工程,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实施更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全面推动学前教育公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普及多样化发展,加快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均衡布局。加快建设体育强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生育政策有效实施,健全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建成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铜陵、法治铜陵。

  各位代表!规划未来是为了创造未来。尽管前行道路上还有不少风险挑战,只要我们把梦想留在心间,把困难踩在脚下,团结一心向未来,苦干实干加油干,就一定能够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2022年主要工作安排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我们要认真落实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持“发展为要、项目为王、实干为先”,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在铜陵高质量发展征程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同期经济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3.4%;碳排放、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完成省政府下达年度目标任务。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双招双引”,持续增强发展后劲

  掀起招商引资新热潮。坚定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战场,瞄准沪苏浙、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紧盯世界500强、行业头部企业、知名民企,全力招大引强,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超300个、开工项目超260个,实际利用内、外资分别增长15%、 10%以上。创新招引方式,建立链长负责、园区承接、部门联动、专业招引的工作模式,用好乡贤、校友、商协会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广泛汇集线索,全力以赴招引。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各县区园区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至少拿出三分之一精力抓招商、引项目。坚持抓发展突出抓招商,压实县区园区主体责任,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建立以项目落地转化实绩为导向的考评机制,让招商引资成为发展的最强音,形成全市上下人人重视、合力共抓的大招商格局。

  打出项目建设新攻势。坚持精力围着项目转、工作围着项目干,健全“管行业必须管投资”权责匹配机制,以重大项目增量优化产业结构、做大经济体量。深入开展“重大项目攻坚年”活动,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开竣工项目数均增长15%以上。突出抓好产业项目建设,开工建设长兴合成树脂、海亮精密铜管等项目,加快微芯半导体碳化硅单晶衬底片、贝斯美新材料等项目建设进度,推动晶赛石英晶体谐振器、龙盛液晶显示模组等项目竣工投产,产业项目投资占重点项目投资比重超50%。聚焦“两新一重”等重点领域,新谋划5亿元以上项目超600个。

  构筑人才集聚新高地。全面升级铜都英才计划,完善“产业人才8条”政策,探索设立“人才飞地”,引进高层次人才100名以上、团队10个以上。用好铜陵籍院士和知名人士等资源,新建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1家,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创建省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擦亮大江教育等职教品牌,新增技能人才1.1万人以上。加强省内外劳务合作,鼓励引导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就业,支持枞阳县打造返乡人员创业示范县。实施新一轮“创业铜都”行动计划,整合完善跨部门创业扶持政策,新招引大学毕业生增长10%以上,在铜院校毕业生留铜率提高6个百分点。构建人口引进留驻机制,坚持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让各类英才、俊才、匠才的聪明才智在铜都大地充分涌流。

  畅通要素供给新通道。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开展批而未供土地、闲置建设用地、工业低效土地“全域治理”,加快“腾笼换鸟”步伐。实行能耗指标市场化交易使用管理,鼓励重点用能单位深挖节能潜力,为优质项目腾出用能空间。抢抓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机遇,新增上市公司2家。助力上市公司再融资、在铜再投资,支持企业用好公司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直接融资增长10%以上。推动政府母基金、产业基金和市场基金联动发展。

  各位代表!抓好今天的项目,才能换来明天的发展;投资人才、汇聚人口,才能赢得未来。我们要用老一辈铜陵人“争”的精神抓项目,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引人才,奋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二)突出创新引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抓手,持续壮大创新主体规模,新认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50家以上。推进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滚动实施20项科技重大专项。提升创新平台能级,促进皖江中心企业化运营,实体化运行中科大先研院医药和新材料研究院,加快建设先进结构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个。深化产学研合作,组织企业与大院大所精准对接,构建研发在外、生产在铜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争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城市,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和优势企业。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实施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行动,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全省前列。深入推进技改“双百工程”,技改投资增长15%以上。推动有色、化工等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通上下游,支持铜陵有色加快向铜产业国内龙头、世界第一目标迈进,实现增值增效。对标省十大新兴产业,聚力做好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产业配套,加快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提升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工程和专项发展质量,国家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产值增长1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以上。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支持企业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6项以上,培育皖美品牌示范企业5家以上,新增省级新产品和工业精品10个以上。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三产“锻长补短”行动计划,加快发展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家政物业、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发展,支持义安区创建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20家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5%以上。完善商贸流通体系,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第三方物流等现代物流业,推进汐有二期、滨江工业物流园等项目建设,招引集聚大型物流企业,完成城区农贸市场改造升级。鼓励传统商贸企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线上经济、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网络零售额增长10%以上。深化文旅融合,推进大通古镇和浮山5A级景区、犁桥水镇4A级景区创建,争创永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积极培育数字经济。推进产业数字化,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依托铜陵有色、精达集团等骨干企业,建设一批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一批“工业大脑”示范项目,推动百家企业上云上平台,培育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8个以上。推进数字产业化,实施“新基建+”行动,新建5G基站500个。加快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和应用,做大铜陵经开区大数据产业园、铜官数谷数字经济产业园体量,加快建设青云数字经济产业园,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

  各位代表!过去铜陵因制造业起家,同样也要依靠制造业走向未来。我们要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坚定不移把制造业放到最首要的位置,奋力推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跃升,让老工业城市焕发出新的光彩。

  (三)着力强企固基,培育壮大县域经济

  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坚持保主体、增主体、活主体、强主体并举,实施新的更大力度组合式减税降费措施,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四送一服”精准度,完善政企沙龙等沟通协调机制,对企业诉求闭环管理、全程响应,做到“好时不扰、难时出手”。搭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供需对接平台,保障煤电气安全稳定供应,降低企业生产要素成本。扩大首贷户规模,提高无还本续贷占比,促进税融通、科技贷和小额信贷增量、扩面、降价,新增贷款130亿元以上。扎实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更公平环境,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56%以上。强化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加大领头羊企业、瞪羚企业培育力度,深入实施规上工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计划,分别净增90家、50家以上,新增专精特新企业40家以上。

  发力园区转型升级。实施开发园区综合治理,大力清理“僵尸企业”,加快盘活处置闲置厂房,全面推行“亩均论英雄”改革,推动园区亩均效益评价全覆盖,依法实施差别化用地、用电等政策,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增速达12%以上。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推动企业“拿地即开工”。充分发挥铜陵经开区担纲承梁作用,促进西部园区提质升级,加快东部园区产业集聚,经济增速高于全市3个百分点以上,在全国全省再进位。统筹狮子山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强化横港化工园区管理,谋划扩容升级,提升园区承载力和集聚力。推动各省级开发区差异化、集群化发展,争创省级特色产业园,努力在全市增比重、在全省进位次。

  推动县区发展提速。进一步优化激励和担当机制,引导各县区拉高标杆、奋勇争先、比拼进位。支持枞阳县建设铝基新材料新兴产业基地,壮大绿色家居智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加快建设绿色能源基地,打好县域经济发展翻身仗。支持铜官区提速发展城区经济、总部经济,提升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成效,进军全省城区发展十强区。支持义安区加速东部城区产城融合,壮大半导体产业集群,擦亮铜陵东向发展的名片。支持郊区拥江联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光电信息,打造皖江城市带重要的港口物流基地。

  各位代表!铜陵追赶跨越,关键在县区,根本靠园区。各县区园区要坚决扛起“铜陵发展、奋斗有我”的使命担当,拼搏竞进、极力作为,以一域出彩为全局增彩。

  (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全面落实与沪苏浙城市城区合作协议,大力推进嘉铜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深化与上海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常态化选派干部挂职锻炼、跟班学习。共同推进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拓展社保“一卡通”互认应用领域,推进异地就医费用即时结算。借助优质资源开展教育、医疗、旅游营销和健康养老合作,进一步融入“满意消费长三角”。争取加入合肥都市圈,推进产业配套和设施联通。

  实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与安徽自贸区合芜蚌片区对接合作,力争铜陵联动创新区获批。扩大皖中南B型保税物流中心运营规模,启动综保区申建前期工作。争取上期所(铜陵)指定交割仓库验收获批。推行9710、1210等跨境电商新模式,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10%以上。落实稳外贸等系列措施,积极开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市场,加快建设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新增外贸实绩企业35家以上,加工贸易进出口比重提升至20%以上,外贸进出口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推进横港、永丰港区建设,启动江北港区建设,打造合肥都市圈通江达海新通道。熔铸城市IP,发展会展经济,推动城市“出圈”,不断扩大对外影响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提高市属企业资产证券化率,力争实现信用AA+企业零的突破。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推进重点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推广“评定分离”改革试点成效。高起点建设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深化疾病防控体系改革,做强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实现城区医联体机构全覆盖。巩固新一轮社区治理改革成果。纵深推进统计管理、税收征管改革。

  对标优化营商环境。等高对接沪苏浙,推动政府采购、招投标等公共服务晋级全省标杆,持续扩大“亲商铜陵百分百”品牌影响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企业生产经营“一业一证一码”“一照通”,在全省率先启动“无证明城市”创建。深化“一屏通办”改革,完善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机制,实现人才就业等10个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坚持把方便留给群众和企业、把麻烦留给自己,持续开展领导干部“换位体验”活动,全流程体验企业和群众办事服务;全面推行说“不”提级管理,开展营商环境专项监督检查,政务服务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推行“智慧+信用+网格”监管新模式,以公正监管促进企业公平竞争。

  各位代表!改革是铜陵的独特气质,开放是铜陵的鲜明标识。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

  (五)坚持生态优先,推动全面绿色转型

  实施碳达峰行动。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实施用能预算管理,分类开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推进高耗能行业低碳化改造,大力发展光伏等新能源,加快建设桐城—枞阳支线等天然气管道,推动煤炭与新能源优化组合,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建设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提高装配式建筑比例,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持续攻坚污染防治。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突出抓好挥发性有机物、柴油货车污染深度治理,实施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行动,空气质量优良率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常态化开展巡河巡湖、水质监测,持续整治入江入河排污口,推进横港扫把沟片区水环境治理。实施新民、西湖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提升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效能。统筹推进农业农村环境污染整治,消除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强化土壤分类管控和污染源头治理,加强固废危废监管和处置。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以最严措施保护长江母亲河,实施新一轮美丽长江(铜陵)经济带提升工程,持续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推进长江铜陵段地表水生态补偿工作,严厉打击江砂盗采,深入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编制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推进林业碳汇基地建设,完成人工造林6000亩,新增和改造提升绿化面积220万平方米。

  各位代表!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铜陵人引以自豪的家底,是群众最为期盼的民生福祉,我们要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绿色成为铜陵最动人的色彩。

  (六)加快扩容提质,提升城市承载力

  建设畅通便捷城市。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快建设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开工建设北沿江高速铜陵段,提速推进G330一期、G347无为至普济圩段、S232一级公路改建工程,推动德上高速枞阳段全线贯通、G237一期和青通河大桥如期竣工。推进引江济淮二期工程建设,推动江北港铁路专用线全线开工,做好铜陵南至江北港铁路、铜陵南环线铁路前期工作。

  建设舒适宜居城市。扎实推进城市更新国家试点,精心实施6个片区重点项目,加快狮子山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进度,再改造老旧小区31个。优化提升城市路网,启动建设义安大道北延、宝山路东延等市政道路,持续推进华山大道建设,谋划铜都大道(城区段)立体化、沿新大道(陵江大道)市政化改造,开展滨江大道(北段)等综合整治。增强新区配套功能,建成翠湖二路东延工程,完成西湖三路等道路建设,推进人民医院西湖院区建设,改善西湖北片区设施条件,打造创业生活的活力空间。抓好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新改建供水管网、雨污管网95公里,实施天山大道等泵站升级改造,增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进一步提升城市美化、亮化水平,建设一批小而美的口袋公园、绿地游园。鼓励发展夜经济,培育“百县名小吃”品牌,让城市更具烟火气。

  建设精致精细城市。深化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超脑2.0升级迭代,在全省率先实施“一网统管”项目。深入推进文明创建提升行动,开展交通秩序、噪音扰民、违法建设、户外广告等专项整治,加强和规范电动车、养犬管理,规范提升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环境,巩固全国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成果。提升市民文明素质,让文明之风吹遍城市的各个角落。

  各位代表!城市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以绣花功夫精雕细琢,打造一个内外兼修的品质之城,让市民共享美好生活,让更多的新铜陵人在这里安居乐业、实现梦想。

  (七)聚力“两强一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新建高标准农田9.9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56.3万吨以上。推进科技强农,促进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白姜、白茶、凤丹等特色种质资源品牌化发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6%。推进机械强农,新建全程综合性农事服务中心(农机大院)4个,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80%。加快实施“158”行动计划,推动“一县一业(特)”示范创建,支持普农集团做大粮食深加工产业,推进安徽供销农产品综合物流园建设,支持义安区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产值超50亿元园区,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6个,新认证绿色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有机农产品15个。

  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家庭农场200户,扶持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发展,带动10万户以上农户增收。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占比超20%。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扩大农民财产性收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上行农村产品网销额增长15%以上,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持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城镇和村庄建设规划,建成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23个、美丽自然村庄121个。推动水电路气网等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完成农村自来水厂并网,建设“四好农村路”573公里,完成农村改厕1.2万户,建成万亩圩口排涝泵站12座,启动白荡湖、陈瑶湖流域综合治理前期工作。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20%。积极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支持枞阳县创建省级数字乡村示范县,推进义安区智慧乡镇试点建设。

  各位代表!城市要发展,乡村必振兴。我们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断做强农业、建美乡村,让农民的日子过得有盼头、有甜头。

  (八)坚守为民初心,不断增进群众获得感

  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精心组织实施民生工程。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持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8%以上。实施医保统筹共济政策,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城乡居民医保实现应保尽保。聚焦“一老一小”,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实施农村敬老院公建民营改革,新增社区(村)养老服务中心22家,创建一批省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和友善医疗机构;落实全面二孩配套措施,实施三孩生育激励政策,新增幼儿托位1000个,进一步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全力解决超期过渡未安置问题,扎实做好房地产等领域风险化解工作。

  丰富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发展更高质量教育,落实“双减”政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近视防控。调整优化教育布局,新建普惠性幼儿园10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达省标,建设特色普通高中。助力铜陵职业技术学院争创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支持铜陵学院加快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打造一批省级医疗重点专科,提高疑难重症救治能力,努力让更多患者在本市就能得到良好治疗。持续推动市二院病房楼改扩建等项目,推进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提高县乡全科医生比例,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做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迎检,提升市民科学文化素质。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打造“10分钟”健身圈。

  构建多层次安全保障网。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进一步健全全链条精准防控机制,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深化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加强城镇燃气安全排查整治,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完善应急联动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国防动员和人民防空等工作,精准服务保障退役军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现省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打造“网络+网格”基层社会治理升级版。构建“党建+信访”工作体系,健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阅批群众来信和领衔化解信访积案制度,完善信访闭环跟踪落实机制,做到接访不走过场、写信真管用。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持续开展“守护平安”行动,扎实做好重要节点安保维稳工作,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维护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各位代表!市民盼什么,政府就干什么。我们要办好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一届政府肩负着新的职责和使命,我们要以全新的状态,走好赶考路,奋进新征程,干出新气象,努力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始终做到忠诚为政。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始终心系“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讲政治贯穿政府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坚决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党忠诚。

  始终做到依法行政。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笃行法定职守,践行契约精神,依法兑现公共政策,自觉平等承担法律责任,以政府依法行政促进社会公平有序。健全政府规章制度体系,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立法。坚持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组建统一的综合执法机构,加快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加强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提升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质效。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大政务公开力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始终做到实干勤政。再伟大的目标,不落地就是空谈。政府系统全体工作人员要践行实干作风,把干事担事作为职责所在、价值所在,树立成事思维,推行“马上就办”和一线工作法,推广“一深入就具体”的工作方式,强化目标管理、清单管理、闭环管理,以辛勤付出驱动铜陵奋进。锤炼实干本领,努力向学习进军,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把政府各项工作都谋得透、说得清、干得实。提振实干精神,坚定铜陵一定行的自信,敢于同先进比高下、同自己过不去,自觉把工作放到全国、全省的坐标系中去衡量,拉高标杆创一流,扬长补短创优势,干出提质增效、晋级进位的好业绩。

  始终做到从严治政。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深入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问题。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委实施细则,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巩固精文简会成果,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为基层减负松绑、让基层真正有感。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支持纪检监察机关依法履职,发挥审计等专项监督作用,维护好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只争朝夕、埋头苦干,忠诚尽职、奋勇争先,加快建设“四创两高”现代化幸福铜陵,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

铜陵市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月23日 孔涛)

2022-02-11 11:25 来源:铜陵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