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月5日 李春)

2022年02月28日 15:51   来源:三明日报   

  ——2022年1月5日在三明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三明市人民政府市长 李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三明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和第十三届政府工作回顾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三明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三明考察,对老区苏区发展特别是医改、林改、乡村振兴、沙县小吃产业发展等作出新的重要嘱托,全市人民倍感振奋、倍受鼓舞。《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3号)明确支持三明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推动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和沙县小吃等特色富民产业,5个县列入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范围,为三明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提供了新的政策保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三明要深化林改、医改和教改,大力发展小吃旅游康养等特色产业,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新阶段新三明建设明确了工作重点、指明了发展方向。市第十次党代会作出了建设“一区六城”的重要部署,描绘了三明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

  一年来,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做好“三抓一促”工作,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初步预计(下同),全市生产总值有望达到3000亿元,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79.88亿元,增长5.7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3.51亿元,增长2.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1.62亿元,增长8.9%;外贸出口113.8亿元,增长6.8%。一些重要领域、重点项目实现突破:

  ——区域发展集聚新优势。顺利完成新三元区、沙县区行政区划调整,中心城市“一区三新城”建设全面推进。永安重返全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县(市),将乐、清流、建宁、明溪4个县入选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数量全省最多。我市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环境治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等工作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重大改革取得新成就。市委市政府出台推进医改、林改、乡村振兴、沙县小吃产业发展四个再出发行动方案。三明被列为全国首个深化医改经验推广基地,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分别合作共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全市公立医院出院患者满意度全省第二名;启动实施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发行全国首单林业“碳票”,林权类不动产登记规范化建设在全国推广;入选全省唯一的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项目建设迈上新台阶。全面开展“大招商招好商”攻坚战役,出台“1+11+N”招商政策体系,创新设立“三明市企业家日”,实施五大片区驻点招商,成功举办沪闽红色教育主题活动暨沪闽(三明)旅游合作对接会、福建省民营企业100强发布会暨三明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省属国有企业项目对接会,海螺(尤溪)绿色新型建材产业园、华润(永安、清流)绿色高新建材产业园、韵达(永安)电商产业园等一批重大招商项目签约落地,明一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许可证正式获批。深入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推进“三大一重”项目攻坚,市本级和尤溪、大田、三元分别获得全省“五个一批”项目季度考评正向激励,全市投资项目综合考评全省第一名,浦梅铁路三明段、兴泉铁路兴国至清流段建成通车。

  ——民生实事取得新成效。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年初确定的30项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突出提升社区建设,圆满完成村(居)委会换届,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21个,改造面积812万平方米,加装电梯117台,新增停车位5016个,建成市区智慧停车系统。突出服务“一老一小”,办好“托育园”、“四点半”学校、“长者食堂”,建成市儿童公园和45个老年儿童微游乐园。突出关注特殊群体,建立“周末早餐会”制度,听取并解决环卫工人、残疾人等群体诉求,评选首届“最佳城市美容师”;成立三明市困难家庭精准帮扶中心,发放城乡低保补助2.5亿元。

  各位代表,2021年全市各项成绩的取得,为第十三届市政府工作画上了圆满句号。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大战大考,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三明建设,取得了新成效、实现了新跨越、迈上了新台阶!

  五年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致力于创新发展,经济运行更加稳健。紧紧围绕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目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次产业比重由2016年的16.1∶50.4∶33.5调整为10.8∶52.2∶37。老工业基地加速转型升级,全市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年均增长18.6%、21.2%,增速居全省前列,钢铁与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1400亿元,稀土、氟新材料、石墨(烯)、生物医药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福建一建集团产值突破百亿元,翔丰华公司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家,产值超十亿元工业企业新增61家;9个化工园区通过省级认定。持续深化“五比五晒”,实施省市重点项目1094个、总投资5087亿元,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6%、保持全省前列;“五个一批”新增项目总数和新增开工数、新增投产数,近四年连续保持全省前3位;深入开展“全闽乐购·乐购三明”促消费活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2%,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实现全覆盖。科技创新力度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R&D)投入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从65家增加到194家、增长近2倍,建成“6+1”科技创新平台,联合研制并成功发射“海丝”一号、二号卫星。发挥特色改革优势,医改成为全国样板,“三医联动”“两票制”、组建医保局等做法上升为国家顶层设计,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先后两次在三明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林改保持全国领先,率先探索“福林贷”“林票”等改革,累计发放林业信贷172.25亿元、占全省总额一半;基础教育创新形成“总校制”以及“1+4”正向激励、教育均衡发展、教师协同培养“三大机制”,入选全省唯一的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区。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扎实推进,市县融媒体改革走在全省前列。

  (二)致力于协调发展,城乡融合更加有效。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县域“大城关”建设取得实效,乡村振兴开局良好,12个乡实现“撤乡设镇”,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6年的57.96%提高到63.5%。市区经济持续壮大,实施市区经济重点项目206个、完成投资580亿元,市区GDP、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较2016年分别提高13.1、6.2个百分点。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城市双修”取得实效,城市管理“五难”治理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全市老旧小区改造比例提升至64.8%,市区“依法和谐征迁”完成征地8547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面完成,在全国率先推行“房长制”,农村自来水普及率、集中供水率分别达85.7%、96.7%,城市区域及重点乡镇实现5G信号全覆盖,大田被列为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交通条件持续改善,三明沙县机场开辟北京、上海等16个城市航线,铁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新增176.4公里、255公里,75%以上乡镇实现30分钟内上高速,提档升级农村公路4230公里,永安、建宁成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三)致力于绿色发展,生态优势更加凸显。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优,森林覆盖率提升至78.73%,连续五年获得省对市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责任考核优秀,跻身国家森林城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5个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将乐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泰宁、宁化分别列入国家生态补偿综合试点县、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80.2%的行政村获评“绿盈乡村”。全面完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任务,生态综合执法、河湖长制、“环保三项改革”等创新做法在全国推广,林长制有效落实,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扎实推进。加快发展文旅康养、特色现代农业等绿色经济,我市成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市,泰宁、尤溪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市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290个,打造了道地药材“明八味”、美人茶、“建宁五子”等一批特色品牌,成为全省首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市、全国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大市,连续四年获得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评全省前三名、产区第一名。

  (四)致力于开放发展,合作空间更加广阔。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实施闽西南协同发展区重大协作项目76个,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厦明火炬新材料产业园累计签约企业55家、总投资253亿元,18个项目建成投产;京闽(三明)科技合作成效良好,三明中关村科技园累计入驻创新型企业105家;沪闽(三明)文旅合作签约项目81个。深入开展“六最”营商环境对标活动,建成“e三明”全流程网上办事平台,市县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全面开展“周六便民服务”、开设“办不成事”反映专窗,“一趟不用跑”事项占比达97.91%;深化“访企业、解难题、促‘六稳’”专项行动,累计减轻企业负担超过100亿元,新增各类市场主体超17万户、年均增长20.2%,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居全省第三位。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三明陆地港在全国首创“单一窗口”出口信保模式,口岸进口、出口通关率居福州关区前列。深化与港澳台侨合作,林博会、世界客属祖地祭祖大典成为两岸交流重要载体,新设台港澳资企业145家。国际交往拓展新空间,与160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贸易往来,新增国际友好(交流)城市3个。

  (五)致力于共享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认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市公共财政用于民生事业支出累计1242.8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1%。三明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完成,5456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20个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37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47个村财“空壳村”全部摘帽,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4%、9.1%。民生短板加快补齐,实施教育、卫生、养老、城乡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4480个、完成投资902.78亿元,新增公办幼儿园、中小学学位9.8万个,学前三年普惠率94.64%、公办率62.09%,均居全省前列;全市新增病床位2612张,居民人均预期寿命80.02岁、高于全省1.11岁;全市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40.5张、高于全省3.4张,获评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城市。公共服务持续提升,全市12个公共图书馆、13个文化馆(艺术馆)达到部颁二级以上标准,万寿岩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合梯田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我市全域纳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五年新增城镇就业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分别上调25%、23.03%,低保、特困供养标准分别提高82.9%、172.8%,在全省山区市率先全面实现低保、特困供养标准城乡一体化,全市1.2万户居民通过棚户区改造、公租房建设解决了住房困难。常态化疫情防控有力有效,自2020年2月17日以来没有新增本土病例,完成新冠疫苗接种469.58万剂次。金融风险防控成效显著,共处置不良贷款246.7亿元,信贷不良率从2016年末的5.06%降至0.79%。安全生产形势平稳,信访总量持续下降,食品药品安全稳中向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综合绩效全省第三,平安建设“三率”保持全省前列,连续三届获得全国综治“长安杯”。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慈善、残疾人、红十字、生育关怀、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加快发展,科普、民族宗教、档案、地方志、水文、气象、地震、人民防空、库区移民、对口援疆等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各位代表,五年来市政府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巩固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省委“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和市委“牢记新嘱托、增创新优势、再上新台阶”活动,纵深推进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风清气正、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机关效能建设持续深化,绩效综合考评居全省前列,审计监督服务不断加强。启动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柔性执法“四张清单”在全省推广,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6件,制定政府规章6项,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结率和满意率均保持100%。

  各位代表,五年累累硕果,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三明老区苏区的亲切关怀;五年砥砺奋进,成就了三明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梦想;五年艰苦奋斗,奠定了三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坚实基础。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上下攻坚克难、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有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积极发挥作用的中央和省属驻明单位、驻明部队、消防救援队伍,向所有关心支持三明发展的海内外各界人士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偏小,大项目好项目较少,特别是重大生产性、税源性项目不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新兴产业规模小,传统产业和煤炭消费比重大,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将面临环境、碳排放、能耗等更多约束;区域发展还不够协调,中心城市人气不旺、辐射带动力不强,城乡一体化步伐还需加快;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居民收入与沿海地区还有较大差距,引才难、留才难问题突出;少数干部素质能力、担当作为与新形势新要求还有差距,等等。对此,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认真加以解决。

  二、新一届政府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高水平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五年,也是我市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加快新时代新三明建设的关键五年,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按照市第十次党代会部署,做好今后五年政府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来明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一区六城”,奋力谱写三明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大力弘扬苏区精神,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三明考察、中央赋予福建多区叠加等重大机遇,用好用活国家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1+N+X”政策体系,推动“援县促市”,加快推进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到202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年均增长6.5%以上,主要经济指标走在全国革命老区前列,打造全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样板。大力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推进三元、沙县、永安组团发展、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三明中心城市,增强中心城市首位度和集聚辐射功能;支持明溪、清流、宁化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区,建宁、泰宁、将乐打造绿色产业发展带,尤溪、大田打造协同发展示范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六大行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力推进共同富裕,健全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联动机制,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拓宽低收入群众增收渠道,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建设魅力红色之城。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常态化开展革命传统、革命精神教育,实施革命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保护发掘利用工程,高标准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三明段)等标志性项目,打响“风展红旗如画”品牌。推动军民融合、红色教育培训等产业发展,培育“红色+培训+旅游”业态,争创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朱子文化、客家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推进万寿岩创“5A”、申“世遗”,支持泰宁影视产业发展,打造三明文化标识体系。

  ——建设新兴工业之城。聚焦构建“433”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高端、智能方向发展,支持现有企业技改提升、增资扩产、上市融资,力争到2026年,三钢集团打造成为千亿企业集团,全市新培育百亿龙头企业8家、十亿重点企业50家以上,新增上市企业5家以上,力争钢铁与装备制造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高端纺织、新型建材产业产值分别突破1000亿元。坚定不移推动资源往产业走,突出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成果产业化,推动稀土、氟新材料、石墨(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布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重点领域,培育数字治理和卫星数据应用产业,促进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总部经济发展。

  ——建设绿色生态之城。牢记“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重要嘱托,打好生态环境保护、人居环境治理、绿色经济发展组合拳,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推进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河湖建设,提升全域生态颜值和环境品质。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试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建设低碳城市、绿色园区、绿色社区;完善绿色消费政策,推进文旅康养产业全域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全国知名文旅康养胜地;高质量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好全省重要“米袋子”“菜篮子”基地;持续推进三明核电项目前期,加快发展抽水蓄能和风电、光伏发电等绿色能源,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争创全国绿色经济发展试验区。

  ——建设和谐文明之城。完善高标准、常态化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机制,促进文明创建融入市民生活,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滚动实施教育、卫生、养老、城乡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加快建设山区教育强市,全方位构建新时代健康保障体系,提供全龄友好的民生服务,努力实现全体居民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建设有温度的“大爱三明”。维护社会安定稳定,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国家网络生态治理数字化城市试点,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三明、法治三明。

  ——建设改革创新之城。发挥改革创新特别贡献奖导向作用,全面实施医改“六大工程”、林改“八项创新”,用好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基地、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等特色载体,形成更多首创性、突破性、系统性改革成果,将三明改革的金字招牌擦得更新、更亮、更出彩。突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提升三明国家高新区和“6+1”科技创新平台功能,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千方百计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全力打造创新型城市。

  ——建设包容开放之城。深度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福州都市圈建设,拓展京闽(三明)科技合作、沪闽(三明)文旅合作,加快明台融合发展。主动对接“海丝”核心区和福建自贸区建设,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实施“零门槛”落户政策,促进人口向中心城镇集聚。完善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的互联互通,加快推进浦武高速、田安高速,以及入明高铁、闽江航运、通用航空机场等重大项目建设,发展公铁水空联运,打造东南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三、2022年主要工作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全面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部署的开局之年。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扎实做好“三抓一促”,深化“五比五晒”,推进“四个再出发”,打好“八大攻坚战役”,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外贸出口增长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完成节能减排降碳目标。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重点做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大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推进创新平台提档升级。发挥三明国家高新区创新引领作用,加大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力度,打造投资洼地、创新高地。支持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创建国家级校企协同示范基地、机科院海西分院建设省级高端数控机床开发基地;推动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福建中心、永清石墨烯研究院加强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尽快突破微晶石墨产业化应用技术瓶颈;支持市农科院开展种质资源创新、产业化繁育技术攻关,推动医工总院三明分院、新能源研究院加快入驻孵化项目。

  提升企业主体创新能力。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加速机制,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120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220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加强项目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合作,共建一批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推动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R&D)投入增长18%以上。

  强化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政策和激励机制,推行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攻关机制,用好“人才编制池”,建立“人才飞地”等柔性引才机制,引进更多产业发展急需的科研技术团队,打破高端人才瓶颈。加大力度培养本地人才,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学一体、校企合作,支持三明学院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优化大中专毕业生留明来明就业政策措施,壮大人才队伍。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技术服务向行政村、三次产业全覆盖,为基层发展提供更多科技人才支持。

  (二)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实施产业链延伸计划。落实“链长制”,围绕16条百亿特色产业链关键环节和缺失领域,实施重点技改项目300项以上,实施传统产业“上云用数赋智”“5G+工业互联网”等创新行动,加快推进三钢技改提升及延伸产业链、海西重汽驾驶室总成生产线、鑫森锦纶纤维生产等项目,力争全市传统产业技改面达70%以上,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新材料·三明”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极引进宏量石墨烯制备技术,补齐电子级氢氟酸、锂电池电解液等关键环节,加快发展现代中药、大健康产业,推动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实施园区承载提升计划。突出标准化、专业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重点完善15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建设,优化园区空间规划和产业布局,推进化工园区“安环一体化”基础配套建设,加大力度清理园区闲置土地、厂房,依法处置僵尸企业和低效能企业,有序推进“两高”企业转型,开展“二次招商”,实现“腾笼换鸟”。持续推进三明(沙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建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打造三元大坂物流园、永安闽笋市场等一批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实施实体经济帮扶计划。深入开展“我为企业解难题”活动,拓展“一企一策”“一业一策”,建立企业梯度培养机制,力争年内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10家。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六最”营商环境对标活动,推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跨域通办”,整合优化“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打造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的便利三明。精准落实好放宽准入、减税降费等系列政策措施,优化融资担保“白名单”制度,常态化开展线下“手拉手”、线上“云展销”活动,完善“e三明”企业产品供需互助平台,帮助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

  (三)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扩大有效投资。抓实“五个一批”项目,实施省市重点项目300个以上、完成年度投资400亿元以上。突出抓好“两新一重”项目建设,做实昌福(厦)高铁、泰宁至邵武铁路等重大项目前期,推进明溪胡坊至三元岩前高速、田安高速、武沙高速、闽江防洪工程三明段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确保兴泉铁路清流至大田段、莆炎高速三明段全线通车,海西天然气管网二期工程基本建成;加快“双千兆”网络建设,拓展延伸5G网络覆盖。优化项目服务机制,实行“三大一重”项目市领导挂钩服务,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等项目和政策资金支持,增强项目建设实效。

  强化招商引资。瞄准五大片区,发挥驻点招商和异地商会、招商顾问作用,精准绘制“招商地图”,年内签约项目投资总额1800亿元以上,落地开工亿元项目230个以上。开展专场招商,依托“9·8”、林博会、进博会等招商平台,市、县联动组织开展央企、省企、民企、外企等专场招商对接活动10场以上。发挥招商引资特别贡献奖激励作用,千方百计招大商、招好商,严把项目生态环保关、财税贡献关,不能“捡到篮子都是菜”。

  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把握好后疫情时代旅游经济的新变化,大力发展文旅康养,做强泰宁旅游龙头,做优市区旅游集散功能,全面开通4A级以上景区旅游公交,推广智慧旅游,推动旅游精品路线“串珠成链”,打造一批“网红打卡点”及休闲体验产品,让游客在三明慢下来、留下来、住下来,力争全年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突破5000万人次、500亿元。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大力发展居民健康、体育休闲等服务业,推广“全宴三明”美食,做活夜经济,促进新型消费加快成长。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培育农村电商实体,发展网络直播带货,扩大三明名优特产销售,打响“全闽乐购·乐购三明”品牌。

  (四)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推动实施医改“六大工程”,建设新时代健康保障体系。完善全民健康管护组织(总医院),推进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深化医防融合改革,加强慢性病一体化管理,发挥中医药促进健康作用,提高“看好病”“治未病”能力。完善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壮大学科带头人、青年医师等优秀人才队伍,深化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对接合作,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医保支付方式,推动“三明采购联盟”扩容扩围,持续挤压药品耗材虚高价格,降低个人自付比例,释放医改红利,提高医保基金使用的健康效益。

  统筹推进林改“八项创新”,加快建设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完善林业金融产品体系,创新林业全周期的信贷产品,建立林票风险隔离制度,完善林业碳票管理办法,推进海峡(三明)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压实“林长制”责任,优化林木采伐和林权登记管理,完善国有林场绩效管理激励机制,加快林业产业融合发展。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建设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统筹实施基础教育“五育并举”、教育质量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治理体系改革等四项工程,落实“双减”政策,深化“总校制”改革,加快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区(校)建设,探索老区苏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发展样本。深化高校办学体制改革,探索推进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

  (五)加快推进“大三明”中心城市建设发展

  做大中心城市空间。编制好国土空间规划、中心城市融合发展规划,建设完善三沙永快速通道,统筹抓好洋溪、岩前、莘口、贡川等沿线小城镇加快发展,积极构建“半小时经济圈”。推动三沙生态旅游区有序开发,开工建设三沙生态大道,依托三明郊野国家地质公园,促进休闲观光、运动康养、科普研学等产业升级。推动生态新城提速发展,增强三明中关村科技园集聚能力,着力造业态、聚人气。推动瑞云智慧新城加快建设,抓好智慧信息中心、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建设。推动荆东教育新城融合发展,做优片区基础教育,统筹荆西开发建设。

  做强中心城市经济。以三明经济开发区为龙头,提升市区专业特色园区建设水平,推进福建中州新材料、三立福新材料、沙县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等100个以上工业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壮大市区税源。繁荣现代服务业,培育商圈经济、空港经济、现代物流业,推动三钢1958工业记忆馆、闽中公铁联运物流基地等项目建设,拓展三明沙县机场航线航班。实施市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做强做优做大市属国有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做美中心城市环境。积极创建全国城市更新试点城市、海绵城市,加快实施42个市区老旧小区改造,统筹推进“一河两岸”沿河景观带和慢行系统、排水防涝、交通整治等项目建设,推广垃圾分类,实施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提升城市品质。健全完善市、区“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一体化机制,推行精细化、数字化管理,增强城市发展“韧性”。

  强化市县联动发展。用好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政策,推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明溪县、华润集团与清流县、应急管理部与宁化县、中粮集团与建宁县、国家铁路集团与泰宁县对口支援工作,加快构建人才、产业、项目、创新等相结合的工作格局;完善“援县促市”“飞地经济”机制,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的市域统筹。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推动海螺(尤溪)绿色新型建材产业园、大田上京铸造装备园等平台开发,加快新阳中心片区项目建设,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推动明溪熙华医药、清流雅鑫材料、宁化钨矿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区;加快建宁明一国际、泰宁大金湖田园综合体、将乐温氏畜禽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形成绿色产业示范带。

  (六)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加强易地搬迁后续帮扶,确保全市农村相对贫困家庭年内全部解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六大行动”,大力推行“人才回引”工程,支持能人和青年回乡创业,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促进科技、资金、项目、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撬动乡村开发,壮大村集体经济。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以服务业方式经营农业,持续推进高优粮食、绿色林业、精致园艺、生态养殖、现代烟草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扶持做大232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强化科技赋能和品牌建设,重点开发生产绿色健康食品、饮品、保健品,加快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等新业态,打造具有三明特色的农产品体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升中国稻种基地建设水平,稳定粮食播种面积241万亩、粮食产量94.5万吨以上。实施沙县小吃“五项提升行动”,支持客家小吃、永安小吃“走出去”,做活特色小吃经济。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坚持示范引领,扎实推进12个省级乡村振兴特色乡镇、110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打造38条乡村振兴示范线。抓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民族特色村的保护与发展。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加强农村建房管理和风貌管控,完成村庄规划编制300个以上,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加快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坚持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实施特色农业、森林康养、乡村共建共治、两岸交流合作等四大融合行动,推进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永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泰宁“耕读李家”等平台建设,开展“台商台胞服务年”活动,支持台胞来明创业就业。

  (七)全面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

  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实施“蓝天工程”,推进三钢、金牛水泥等超低排放改造,强化城区工地扬尘、餐饮油烟管控,确保全市空气质量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实施“碧水工程”,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持续开展水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深入推进闽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实施“净土工程”,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治,有效管控土壤环境风险。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和修复,年内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万亩,实施植树造林和森林抚育70万亩。强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推进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解决好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开展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工作,建立生态产品分类体系和目录,探索制定市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办法。推进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开展绿色企业及绿色项目评价认定,推进三明农商银行加快建设绿色银行,探索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交易抵押机制,积极发行绿色债券,年内新增绿色融资规模40亿元。加强绿色金融风险防控,建立风险资金池,建设绿色生态金融司法协同促进中心。

  (八)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持续深化区域协作。拓展与闽西南各地的全面战略合作,抓好5个山海协作产业园建设发展,提升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厦明火炬新材料产业园共建水平,加快贝特瑞石墨烯导热膜、恒利达机械等重点项目建设,新增投产项目15个以上。深化京闽(三明)科技合作,办好京闽中关村科技合作论坛,定期召开“京闽创新汇”等招商活动,三明中关村科技园累计入驻企业150家以上;推动沪闽(三明)文旅合作向产业协作、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拓展深化。

  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对接“海丝”核心区建设,用好福建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推进三明陆地港与福州、厦门关区全方位信息互联互通,拓宽我市货物进出口物流通道。加强与福州市国家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合作共建,培育“互联网+外贸”新业态,探索具有三明特色的跨境电商新模式。重点培育壮大20家年出口额超千万美元的生产型企业,扩大农林产品、精细化工等优势产品出口规模。更好发挥侨资侨智侨力作用,实施“明商回归工程”,密切与港澳台、海外华侨华人及社团的联系,加强与国际友城交流合作。

  (九)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因地制宜实施城乡教育补短板项目,解决基础教育学位、教师结构性缺口问题;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积极发展特殊教育、终身教育、老年教育。加快康养城、市第一医院生态新城分院等项目建设,启动市级传染病医院建设,做强一批县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推进医养结合协同发展,新增各类养老床位1000张以上,推广“长者食堂”建设。完善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发展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千方百计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推动文化体育繁荣发展。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打造一批体现三明特色的红色文化、朱子文化、客家文化艺术精品,发展数字公共图书馆,持续开展“夜三明”百姓大舞台、“周周有戏看”、农民“村晚”等文化惠民活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支持泰宁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力发展全民健身运动,注重发展老年人体育,开展“月月有比赛”,打造一县一精品赛事,提高体育事业发展水平。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持续扩大就业,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以上。积极拓宽增收渠道,提升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大病统筹、长期护理保险等制度,促进社保扩面提质。开展“我为部队办实事”活动,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和优抚政策体系,提升双拥共建水平。坚持“房住不炒”,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开展“大爱三明”主题活动,深化留守儿童“雏燕”关爱行动,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红十字会、残疾人、慈善事业,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实“四方责任”,严格落实“四早”要求,坚持“人、物、环境”同防,统筹推进“九项能力”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农村建房等领域安全监管,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评估与区划工作,做好防火防汛、地震、水文、气象等工作,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突出防范化解房地产、金融领域风险。强化食品药品监管,深化“餐桌污染”治理,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精准赋予乡镇(街道)部分行政处罚和执法事项,提高社区“网格化”治理能力,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积极化解信访积案。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健全文明创建长效机制,推动“诚信三明”建设,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推进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全面加强国防教育,加快军民融合发展。密切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代表人士的联系,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发挥更大作用,做好外事侨务、民族宗教、供销、对口援疆等工作。

  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始终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始终忠诚为政。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记“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学深悟透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施党建引领工程,落实“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和省委“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市委“牢记新嘱托、增创新优势、再上新台阶”活动成果,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折不扣地推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各项决策部署一抓到底、落地见效,确保政府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始终依法行政。持续推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创建,开展“八五”普法宣传教育,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户外广告设置管理等立法工作;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强化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和公平竞争审查,深入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有效规范行政行为;落实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任务,深化“一府一委两院”联动互动,提升化解行政争议和护航经济发展的能力。坚持依法统计,切实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加强与市政协民主协商,主动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监察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

  (三)始终实干勤政。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强化效率意识,大力发扬“冲冲冲”工作作风,坚持“一切工作项目化”理念,推行挂图作战、跟踪考核等工作机制,雷厉风行抓落实、促发展。强化攻坚意识,抓住“难落实”的事、紧盯“不落实”的人,以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大力攻坚突破,确保干一件成一件;实行正向激励和反向问责相结合,完善奖惩机制,激励干部敢担当、重落实。强化服务意识,服务好人才,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服务好企业,办好“三明市企业家日”活动,实施新生代企业家接力工程,完善政企沟通机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服务好群众,以百姓之心为心,扎扎实实为民办事、排忧解难,不断增强全市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始终廉洁从政。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方针,坚定不移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市实施办法,大力纠治“四风”,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强化审计监督结果运用,加大对国有资产、行政审批、工程建设等领域监管力度。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带头过“紧日子”,集中更多财力用于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和民生事业。

  各位代表,时光不负奋斗者,幸福属于实干家。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领导下,感恩奋进、只争朝夕,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建设“一区六城”、奋力谱写三明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

三明市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月5日 李春)

2022-02-28 15:51 来源:三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