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0日在亳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 邓真晓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我们先后迎来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盛事,满怀豪情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写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篇章,踏上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及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奋力实现“十三五”圆满收官和“十四五”良好开局,现代化美好亳州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这五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8个百亿元台阶,年均增长8.3%、居全省第一位;累计完成财政收入951亿元,年均增长10.9%、居全省第二位;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均新赶超2个市,分别上升至全省第九和第十位。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19.7∶38.7∶41.6调整为13.8∶34.5∶51.7。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35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总产值居全省第三位。工业强市步伐加快,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4%,“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1500亿元,古井集团营业收入连续四年超百亿元。涡阳县绿色装配式建筑、蒙城县汽车及装备制造、利辛县轻纺服饰产业获批为全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1%,获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12家,新增各类资本市场挂牌企业479家,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邮政业务总量增速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中药保健饮品亳州花草茶多年被评为全国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三县均获评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重大项目相继落地。累计有6家世界500强企业、22家全国500强企业、69家医药百强企业在亳投资,鸿路钢构、宝龙药业、韵达产业园、金沙河面业等1131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签约落地,538个亿元以上项目顺利竣工,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开工率、竣工率保持全省前列。到位上级转移支付资金1136亿元,获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454亿元。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9.5%,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增长2.1倍,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4.4倍,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4.6倍。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验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绿色工厂(产品)21个,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星创天地7个,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3个。
这五年,发展活力竞相迸发。开放合作全面拓展。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与沪苏浙的3个市(区)、21个园区签订合作共建协议,连续四年均有2个开发区入围全省开发区30强,亳芜现代产业园区被列入全省首批长三角省际产业合作园区。亳州海关开关运营。外经外贸拓展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改革攻坚深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国资国企、财税金融、农业农村、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等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医保基金监管方式创新、“一镇一委一站”基层火灾防控体系建设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一块田”改革、农村敬老院集成改革、乡镇纪检监察工作协作区建设、“税信通”联合激励机制入选中国改革典型案例,是全省唯一连续四年获评典型案例的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市场主体减负216.7亿元。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行动,推出免费为新开办企业刻制寄送公章、“一照通用、一窗通办”等一批特色做法,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99.3%,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谯城区连续六年居全省民营经济发展三类县(区)第一名。创业氛围日益浓厚。两次发出“一封家书”,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吸引3.5万人返乡成功创业,促进外出人口返乡创业经验在全省推广。推进药都“双创”英才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209人、急需紧缺人才1346人。城镇新增就业32.9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4.4万人。新增市场主体36万家。
这五年,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上下同心、尽锐出战,坚决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三县一区全部摘帽,28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8.9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累计投入131亿元,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全部实现,改造农村危房5万户,解决544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以“四带一自”为抓手,发展到村到户种养业扶贫项目41万个,设置扶贫公益性岗位3万个,90%以上贫困群众得到产业和就业扶贫支持,创造了村级集体经济“联合体?组合投资?优先股”模式等先进经验。各级各单位勇担使命,广大基层干部和1047名驻村干部冲锋在前,6万名党员干部开展结对帮扶,省级定点单位、民主党派、驻亳单位、广大企业倾情帮扶,凝聚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经过这场声势浩大的人民战争,乡村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脱贫群众精神风貌得到极大提升,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极大改善,脱贫攻坚精神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
这五年,环境质量大幅提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防治污染,强力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擦亮了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严格落实“五控”举措,大力开展烟花爆竹禁放、城区散煤治理等专项整治,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1075家。市县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地表水考核断面达标率100%,水污染防治考核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六年下降,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居全省前列。生态保护修复能力不断提高,河(湖)长制、林长制、乡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站机制不断健全。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涡阳县、利辛县入选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这五年,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空间布局更加优化。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快编制,医疗、教育、排水、供热等系列专项规划修编完成,“一核两翼三极、一带两轴多点”空间布局初步形成,城镇化率从38.3%提高到43.5%。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62平方公里扩大到118平方公里、增加90%,百万人口的现代化大城市呼之欲出。实施城建重点项目299个、完成投资279亿元,新建改建城市道路143公里,高铁新城、涡北新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看海”问题基本解决,打通断头路、机械化清扫、数字化城管等工作成效明显。获评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通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验收。三县县城建成区面积由80平方公里扩大到114平方公里、增加43%,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协调并进,蒙城县城市总体规划、涡阳县城南新区规划荣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利辛县获评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交通体系不断健全。区域“米”字形立体交通走廊、市中心城区“一环七横七纵”路网初步形成,商合杭高铁通车运行,亳州机场开工建设,阜蒙淮城际铁路、亳蒙高速、徐淮阜高速亳州段、涡河航道及港口一体化项目加快建设,新建改建国省干线公路461公里、农村公路1万公里,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干线、村村通客车、组组通硬化路,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利辛县获评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美丽镇村展现新姿。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水利薄弱环节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改厕34.2万户,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获批省级特色小镇5个,新建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355个,人工造林37万亩,实现动力电“村村通”。蒙城县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这五年,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3%和9.7%,均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民生保障坚实有力。财政支出的85%投向民生领域,建成民生工程项目点10万个。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孤儿救助标准逐步提高,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实现全覆盖,建立了覆盖全民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实现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门诊、住院医保费用即时结算。改造棚户区住房11万套、老旧小区141个。教育事业长足发展。新建改扩建学校696所,所有县区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标准,“双减”政策有序落实,义务教育课后延时服务实现全覆盖,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亳州学院中医药学院加快建设。健康亳州扎实推进。医疗卫生健康事业“三年提升、两年巩固”行动稳步实施,建成各类卫生项目279个,“北华佗”中医药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市文化馆、市体育馆、涡阳县文化艺术中心、蒙城县全民健身中心、利辛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一批设施建成投用,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亳州国际马拉松等201项体育赛事精彩纷呈。谯城区入选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试点区。
这五年,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精准开展疫情防控。迅速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108个确诊病例全部治愈康复,2020年3月以来保持在低风险地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信贷质量居全省第六位,各级政府债务余额严格控制在限额以内,化解非法集资陈案13件,解决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难办证”问题5.3万件。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5件,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133件,政协提案建议(案)1893件。重大决策事项合法性审查实现全覆盖,行政复议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100%。“七五”普法全面完成。蒙城县荣获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全面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构建邻长制基层组织体系。连续五年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连续七年获得省安全生产工作考核先进市。防范自然灾害能力持续增强。信访积案有效化解,扫黑除恶斗争扎实推进,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实现“五连升”。
国防动员工作扎实高效,军民融合发展深入推进,退役军人事务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提升,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圆满完成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成功创建国家级数字档案馆。气象、人防、地震、外事、地方志、民族宗教、工商联、对台、侨务、公积金管理、无线电管理和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再上新台阶,工会、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慈善、志愿服务等事业得到新加强。
各位代表!
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们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较好完成了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地区生产总值达1973亿元、同比增长8.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0.3亿元、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5%,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3%和9.7%。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制定实施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5条”措施,扎实开展“招商项目落地”和“项目建设进度”集中攻坚行动,新落地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20个,集中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05个,清理低效闲置用地1.8万亩。新增规模工业企业91家。服务业增加值1020亿元。改革创新焕发新活力。动态调整省级开发区赋权清单,顺利承接省政府用地审批权下放,全面推开“标准地”改革,启动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入选全省十大改革案例。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6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36.4%。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亳州联动创新区启动建设,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成功获批。城乡面貌实现新改观。扎实推进城市更新,完成重点城建项目61个。大力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获批为国家城市体检样本城市。深入开展文明创建系列专项行动。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成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84个。PM2.5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改善幅度均居长三角第一位。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升。32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城镇登记失业率2.5%,在皖北率先启动“喝上引调水”工程,推动三孩政策落地,建成普惠性托育机构10家,教育、医疗、体育、文化等事业发展提质扩面。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率95.7%,守好了安徽“北大门”。
各位代表!
过去五年,我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这是亳州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是各级干部和全市人民干得最拼的五年,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对此,我们倍感欣慰、充满自豪!五年来,我们万众一心,在苦干实干中跑出了“亳州速度”。经济总量在全国333个地级市中位次上升66位,在长三角40个市中上升5位,在中部地区82个市中上升18位,在全省16个市中上升2位,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出“增速靠前、总量居中、位次前移”的良好态势。五年来,我们砥砺奋进,在百舸争流中收获了“亳州荣誉”。先后6次获国务院通报表扬,连续5年获省对市综合考核“优秀”等次,连续5年获省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先进单位称号,连续5年获省脱贫攻坚考核“好”的等次,连续3年获省稳增长贡献奖。五年来,我们奋力拼搏,在善作善成中实现了“亳州梦想”。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商合杭高铁连南接北,亳州机场开工建设,引江济淮入亳带来“一河清水”,全市人民的“小康梦”“高铁梦”“机场梦”“饮水安全梦”期盼已久、今朝梦圆。五年来,我们勇毅前行,在大战大考中凝聚了“亳州力量”。战贫困、治污染、防风险、抗疫情“四场硬仗”连战连捷,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行业标兵、劳动模范、中国好人,每一步都不容易,每个人都了不起,改变了亳州大地的面貌,提振了全市人民的精气神,为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注入了一往无前的强大力量。
五年来,我们前进的每一个位次、收获的每一个荣誉、实现的每一个梦想、赢得的每一场战斗,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离不开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离不开历届市政府打下的坚实基础,是广大干部群众一起干、一起拼、一起奋斗出来的。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亳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所有关心支持亳州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
发展永无止境,奋斗未有穷期。回首五年非凡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做好新时代政府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加强自身建设,勇于自我革命,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坚持发展为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自觉在市委领导下推动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强化审计监督,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发展,以经济发展比实力,以产业项目论英雄,用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始终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着力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深入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坚持干字当头。坚持“三严三实”“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用到干事创业上,把拼搏刻进年轮,用实干托起梦想,一以贯之追求最优目标,一着不让干出最佳结果,不断夺取一个又一个新胜利。
各位代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经济发展总量不大、结构不优、人均偏低,发展不快、发展不足、发展不优仍是当前最大的市情和最大的矛盾。工业化水平偏低,特色产业不强。城镇化率不高,市中心城区能级不足。县域经济体量不大,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不高。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仍存短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繁重,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少数部门和工作人员思想不够解放,破解难题的担当不足、本领不强,个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采取有力举措认真解决。
二、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亳州跨越赶超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六一战略”,充分发挥国家战略叠加、市场空间巨大、要素资源丰富三大优势,有效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只争朝夕、奋勇争先,强力推动政府各项工作在皖北走前列、全省站前排、全国有影响。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五次党代会部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聚焦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和建设“五个安徽”的目标要求,全面实施“六一战略”,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亳州而努力奋斗。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
——综合发展实力显著提升。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与全省差距进一步缩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大幅度增长,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企业达400家以上。
——城乡协调水平显著提升。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更加稳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2%以上,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拓展延伸,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基本形成。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优化,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碳排放降幅完成省下达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活力显著提升。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产权制度、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
——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00亿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明显增强。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是:
(一)高水平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坚持以药立市,着力打造中药材种植、中医药制造、流通贸易、健康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研发六大中心,不断壮大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促进中药农业现代化,实施道地药材提升工程,强化种子种苗企业培育,支持中药材标准制定,建设中药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绿色初加工产业园区。做强中医药制造,推动饮片企业差异化发展,鼓励发展中药配方颗粒和中成药制造,培育年销售收入超十亿元企业10家、超亿元大品种40个。做大中医药贸易,加强市场现代化运营管理,建设中药产业互联网平台,打造中医药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中医药外贸转型示范基地。建成“15分钟中医药服务圈”,打造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争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
(二)高质量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大力实施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计划,推动集聚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努力打造3个千亿级、6个百亿级产业,3个超百亿元、8个超50亿元、60个超10亿元企业的“36386”产业集群。加强与沪苏浙园区对接合作,深化“标准地”和“亩均论英雄”改革,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亳州联动创新区和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强力抓好“双招双引”,纵深开展“四送一服”,不断强化要素支撑保障,大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三)高标准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推进农业产业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加快乡村全面振兴步伐。提高种养品质,优质专用粮食面积达到560万亩,设施蔬果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发展生猪、黄牛、肉羊养殖,打造“绿色亳农”品牌。发展精深加工,做大面粉面条、畜禽、蔬菜、中药材等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培育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50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300亿元,每个县区至少培育1家5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拓展销售市场,建设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共建长三角3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推动“亳”字号农产品走出去。
(四)高定位建设华夏酒城。发挥古井集团、徽酒集团等行业龙头优势,推进白酒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白酒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300亿元以上。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古井、高炉白酒小镇能级,建设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知名度的浓香型白酒产业集聚中心和历史文化中心,培育年销售收入超200亿元白酒企业1家、亿元以上白酒企业5—8家。发挥“世界十大烈酒产区”品牌优势,支持白酒企业开展对外合作,持续扩大全球影响力。完善白酒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促进药酒融合、酒旅融合,做好酒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工作,推动白酒产业集聚发展。
(五)高品质建设文化旅游强市。充分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优势,统筹规划、重点提升,以点串线、由线拓面,加快建设全域旅游目的地。打造一批精品旅游项目,扩大在中原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影响力,推出一批贴近群众日常生活需求的乡村旅游项目,争创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深化“文化旅游年”活动,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人才培养,提供更优质的旅游服务。深挖老子、庄子、曹操、华佗等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开发推广亳州养生等特色旅游产品,加强形象策划和品牌营销,吸引更多游客来亳旅游。
(六)高能级建设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坚持生态宜居、产城融合,科学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快建设百万人口的现代化大城市。以规划引领建设,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推进城市更新和城市体检,提高城市品质。以产业带动就业,推动产业集群化、集群园区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更多人口融入城市。以供给吸引消费,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打造省际毗邻区域教育高地、医疗中心,吸引更多周边地区群众来亳消费。以环境留住人口,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打造宜居城市生活环境,让更多人在亳安家定居。以交通拓展空间,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内联外通交通骨架网络,融入更大经济圈。以文化提升内涵,延续悠久历史文脉,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提升城市包容度和外向度。
三、2022年重点工作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一年,是新一届政府任期的第一年。按照“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全面实施“六一战略”的要求,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省同步增长,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亿斤左右,碳排放、能耗及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扩大有效投资,着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精准对接国家扩大内需政策,聚焦“两新一重”、先进制造业、生态环保、市政工程、防灾减灾等领域,谋划重点项目1200个以上。全面打响有效投资攻坚战,健全“管行业必须管投资”权责匹配考核机制,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60个以上、竣工100个以上。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快建设引江济淮入亳等基础工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0%以上。常态化开展“项目建设进度”集中攻坚,落实“双调度”、政府投资项目代建等机制,推动项目早开工、快建设、早投产、快见效。
全力推进“双招双引”。拓宽招商眼界,把招商范围扩大到国内重点地区,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央企国企、实力民企,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00个,其中工业项目100个。创新招引方式,综合运用产业链招商、商协会招商、“基金+基地”“投资+服务”等方式,开展“亳商归来”专项行动,办好“天下亳商”圆桌会议,进一步提升药博会影响力。坚持“招商引资市长接待日”制度,深化“招商项目落地”集中攻坚,新落地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20个,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增长5%以上。大力招才引智,引进高层次人才55人、急需紧缺人才400人,完善与沪苏浙地区人才双向交流、挂职锻炼机制。
统筹抓好要素保障。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抓好土地要素保障,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开展批而未供土地、闲置建设用地、工业低效土地“全域治理”,储备建设用地规模1.3万亩。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兼顾企业个性化、专业性需求。抓好资金要素保障,加强财政金融政策协同配合,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完善市县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推进重点企业主板上市,新增挂牌企业11家,实现直接融资200亿元以上。实行能耗指标市场化交易使用管理。
(二)推进农业“两强一增”,着力加快乡村全面振兴。
坚持科技强农。促进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选派科技特派员400名。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研究,推动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产业化,建设产地趁鲜切制初加工基地。提升种养业质效,优质专用粮食面积发展到500万亩。推进种养加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畜牧加工业,加快形成“一县一业”全产业链。新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6个以上,培育产值超50亿元加工园区3个。开展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50个以上。建设数字农业工厂5个。
坚持机械强农。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培育引进农机装备龙头企业,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4%以上。加快农田宜机化改造,提高农机作业通行条件。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发展到80个,农业机械总动力达840万千瓦以上。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建设高标准农田58万亩。建设一批农产品仓储冷链设施。
增加农民收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加大产业就业帮扶力度,持续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扩大“三变”改革覆盖面,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加快土地流转,强化职业农民培训,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480万亩。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持续改善农村环境,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化“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建成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42个,农村改厕2万户。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大农村公路新改建力度,继续推进“喝上引调水”工程,升级改造农村电网。倡导农村文明新风,支持能人下乡、人才兴乡。开展国家和省级乡村治理示范创建,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让乡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三)推进工业“提质扩量增效”,着力强化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撑。
在“提质”上求突破。开展优质企业引育行动,推进“五企”培育,构建“头部企业+中小企业”生态圈,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0家。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以市场化为导向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0家,新建科技创新平台5家,完成科技成果登记400件。开展数字赋能行动,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培育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5个,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力争实现省级质量强县(区)全覆盖。开展绿色发展行动,建设绿色工厂,促进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发展。
在“扩量”上求突破。实施“扶优育规”工程,建立工业企业分类帮扶机制,新增规模工业企业80家,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快“三重一创”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以上。做大中医药制造业,落实“世界中医药之都”发展规划年度任务,提升中药饮片质量,发展中成药、中药提取物、中药配方颗粒,医药制造业产值增长20%以上。推进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支持政策措施,白酒产业产值增长8%以上。推动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支持各县区、开发区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各培育1—3个特色产业集群,形成错位联动、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支持涡阳县重点发展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蒙城县重点发展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利辛县重点发展轻纺服饰产业,谯城区和亳州高新区重点发展中医药产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在“增效”上求突破。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牵引作用,紧盯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劳动生产率等关键指标,推动规模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全覆盖,实行分类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差别化使用财税、用地、用能、金融等支持政策。发挥土地容积率指标倒逼作用,提升开发区、产业园土地容积率,鼓励传统产业“零增地”技改,依法依规处置零散工业区块、僵尸企业。推进开发区“标准地”改革,所有新出让工业用地按“标准地”出让,让企业“拿地即开工”。实施“1%工作法”,减少企业物流、资金等方面成本,不断提高企业利润率。
(四)推进三产“锻长补短”,着力加快消费市场恢复增长。
促进消费扩容升级。培育壮大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实体零售业,建立商贸流通企业帮扶机制,新增限上商贸流通企业90家以上。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推进充电桩、换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推动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继续开展“文化旅游年”活动,提升景区品质,培育精品业态,旅游总收入增长15%以上。提升城市商圈业态,打造一批特色商业示范街区、“夜经济”特色街区,构建“5分钟便利店+10分钟农贸市场+15分钟超市”便民生活圈。打造“美食亳州”等特色消费品牌。
完善现代流通体系。补齐物流基础设施短板,启动建设市级电商快递园,加快建设亳州港多式联运综合物流园、涡阳多式联运物流园、蒙城城市骨干冷链物流产业园、利辛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园,大力发展谯城区花草茶产业园、香辛料产业园。健全物流运输体系,加强公路、铁路货运能力建设,推动县城配送投递设施提档扩面,实现行政村快递服务全覆盖。引进培育综合电商平台,发展行业细分市场垂直电商平台,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增长15%以上。规范提升中药材实体市场,完善中药材质量信用追溯体系,推进建设中药产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中医药贸易总额1200亿元。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100亿元。支持发展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工业设计、科技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服务外包,建设省级服务业集聚区2家,培育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工业设计中心5家。
(五)推进城乡统筹,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按照“打通主动脉、畅通微循环、消除断头路”总体思路,建立交通项目库。打通对外通道,加快建设亳州机场、阜蒙淮城际铁路、亳蒙高速、徐淮阜高速亳州段,全面实施涡河航道及港口一体化项目,积极推进亳蚌城际铁路、三洋铁路项目,开展蒙城和利辛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实施市域互联,新建续建国省干线95公里,加快G237、S306一级公路改造,启动G105、G311、S245等新改扩建工程,提升市域交通畅达能力。
做美做靓中心城市。精心编制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规,优化重点片区、重要节点城市设计,一体推进西部片区、涡北片区、涡河滨水片区更新项目,在城市更新中传承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坚持“东西南北中”协调并进,增强高铁新城、涡北新城功能,加快道东片区成片开发,改善老城区风貌。实施市中心城区重点城建项目100个,建成三清大道、汤王大道涡河隧道等路桥工程,实施魏武大道、希夷大道等4条道路“白加黑”改造项目,启动光明路和药都大道东延及跨涡河大桥、古井大道北延工程。建设“城市大脑”,开展市中心城区电动三轮车治理,加强停车管理、物业管理、社区管理,推进背街小巷改造、雨污分流改造、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绿化水平,实施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牢固树立县域兴则市兴、县域强则市强的理念,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完善县域发展激励机制,努力实现三县经济总量争先进位。坚持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推动省级开发区从单一产业园区向现代化城区转变,力争6个省级开发区经营(销售)收入突破2300亿元。加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支持三县建设50万以上人口规模中等城市,科学规划布局,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吸引农村转移人口就近进城。支持涡阳县启动建设河东新区,完善涡北片区,争创国家园林县城。支持蒙城县加快推进高铁片区、西北片区规划建设,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支持利辛县滨河新区、板集矿区“多区联动”发展,争创省级文明城市。
精心打造特色小镇。按照城市理念规划建设小城镇,坚持产业引领、因地制宜、市场主导、融合发展,支持各县区分别打造3—4个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产业小镇、经济强镇。加快建设涡阳县义门中药养生小镇、蒙城县立仓农旅小镇、谯城区古井白酒小镇、十河芍花养生小镇、亳州高新区中药电商小镇,打造产城融合新样板。
(六)推动更深层次改革,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持续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强化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新增市场主体5.5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力抓好全民创业,唱响“亳州老乡,请您回家”和助力青年学子创业品牌,推进药都“双创”英才计划,开展“药都创赢”大赛,加大企业用工支持力度,提升产业工人技能水平。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完善企业信用修复机制,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
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实施财政零基预算改革,整合使用专项资金,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推动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完善国企考核评价机制,基本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制度体系。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动态调整赋权清单,确保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应收尽收,经济发展管理权限应放尽放。整合共享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推进“评定分离”试点。提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质量,新建紧密型城市医联体2个,县域内就诊率达到省定标准。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深做实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等领域改革,加快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发展。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纵深开展“四送一服”行动,深入推进“五级包保”活动,坚持顶格服务,树牢“不轻易说‘不’”理念,健全企业问题政府负责人领衔办理机制,完善企业诉求办理反馈刚性机制,做到“好时不扰、难时出手”。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免申即享”“税信通”等服务措施,精简涉企经营许可,完善“皖事通办”平台亳州分厅功能,提升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质效,推动更多事项“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扩大信用贷款、无还本续贷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覆盖面,新增信贷投放300亿元。健全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加强企业用工、用能、物流等政策支持。
(七)抢抓国家战略机遇,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深化与上海奉贤区结对共建,落实与江苏连云港、浙江衢州战略合作协议,支持各载体各领域与沪苏浙建立紧密型、互补性合作关系。加快融入长三角产业体系,发展“飞地经济”“园中园”,建设亳芜五金机电产业园、涡阳永康共建产业园。参与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培育一批公共技术平台和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形成“创新在沪苏浙、转化在亳州”新模式。推动公共服务链接,深化教育、医疗、市场监管、信用建设等领域合作,扩大与沪苏浙服务“一卡通”覆盖面,推进异地医保即时结算。参与中原城市群城市间合作,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重点合作事项。拓展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合作。
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建好用好开放平台,高标准建设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亳州联动创新区、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积极组织企业参加进博会、世界制造业大会等展会和经贸活动。持续做大外贸增量,推动中医药产品、农产品“走出去”,支持协和成药业、同辉香料、涡阳道远工艺等企业扩大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申报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抢抓共建“一带一路”、RCEP实施等机遇,推动亳州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培育壮大外贸主体,完善外贸企业孵化培育机制,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20家以上。完善利用外资项目库,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以上。深化国际友城交流,加强对外文化宣传和旅游推介。
(八)落实“双碳”战略部署,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继续巩固大气污染防治成果。大力实施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持续开展重度污染、臭氧污染、柴油车污染、秋冬季大气污染等攻坚行动,强化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治理“散乱污”企业、餐饮油烟,强力遏制建筑工地扬尘。
强力推进地表水污染治理集中攻坚战。组织开展系列专项整治行动,落实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考核要求。开展农村各类污染源问题摸底调查工作。强化“三线一单”管控,加强涡河、茨淮新河、西淝河等河道生态修复和湿地保护,编制完成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健全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扎实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强化土壤分类管控和污染源头治理,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抓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实行农作物秸秆“四离一集中”,秸秆综合利用率94%以上。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提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
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编制实施碳达峰行动方案,强化减污降碳激励约束,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培育壮大循环经济、环保建材等新业态,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统筹发展风电、光伏、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有序推进储能项目建设,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30万千瓦以上。加强电力保供,开工建设500千伏亳二输变电工程。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加快江淮运河生态廊道建设,新增人工造林8500亩、森林抚育5.6万亩。深化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
(九)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新民生工程建管机制。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提高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5%以上。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促进社会办养老机构发展。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创建托育服务示范机构6家,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85%以上。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开工棚户区改造住房1.3万套,改造老旧小区99个。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
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五大行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33所,开工建设市职教园区,建成投用亳州学院中医药学院、利辛县机电科技学校新校区,支持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省级技能型高水平大学。促进教育公平,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提高课后延时服务质量。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深化市中心城区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双减”政策,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推进健康亳州建设。继续实施医疗卫生健康事业“三年提升、两年巩固”行动,建成市第二人民医院、市儿童医院、市人民医院急诊大楼项目,加快建设涡阳县中医院三期、蒙城县第二人民医院新区、利辛县第三人民医院等项目。建设中医优势学科,打造“北华佗”中医药品牌。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创建全国卫生城市。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汇聚向上向善强大力量。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文化进万家”活动,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99%以上。规划建设市博物馆、市图书馆。争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42%。大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繁荣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档案方志等事业。
(十)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亳州。
科学精准防控疫情。毫不放松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健全全链条精准防控机制,提升监测预警、流调溯源、核酸检测、诊疗救治等能力水平,持续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构筑更加牢固的免疫屏障,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有效防范化解风险。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防范化解大型企业债务、房地产、互联网金融等领域风险,坚决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严格落实政府隐性债务化解计划,依法规范政府举债行为。
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深化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开展“一业一策”专业化治理,重大安全隐患按期整改率不低于98%。深化“一镇一委一站”基层火灾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持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联动工作机制,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推进各级综治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开展信访事项“大起底、大化解、大督办”专项行动,落实接访下访、包案化解、阅批群众来信等制度,做到接访不走过场、写信真管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机制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退役军人事务、双拥共建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抓好气象、地震、外事、民族宗教、工商联、对台、侨务等工作,发展工会、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做好公积金管理、无线电管理和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
各位代表!
踏上新的赶考之路,我们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永葆忠诚之心、进取之心、为民之心、敬畏之心,把全部身心投入、浸入、融入到亳州发展和各项事业中去,绝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重托。
强化政治思维,提升政治担当能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始终心系“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决把讲政治体现在履职中、落实到行动上,坚决贯彻党中央及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确保“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安徽见行动”的要求在亳州落地落实。
强化群众思维,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群众满意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用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形成的良好机制,加强12345市长热线社情民意分析,着力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认真对待每一个来信来访问题,带着感情和温度把工作做细做实,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
强化市场思维,提升经济工作能力。尊重市场规律,增强成本意识,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追求发展的高质量、高效益,在“没有先例”的领域做出成功案例,在“普遍在做”的领域做出最优水平。善用资本力量,推动政府母基金、产业基金和市场基金联动发展,形成资本盈利、亳州发展的共赢局面。开拓视野格局,选派干部到企业和市场机构跟班学习,提高解决改革发展问题的本领和能力。
强化法治思维,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加快形成决策尊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局面。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强化审计监督、统计监督,深化政务公开,让依法办事成为自觉行动。深入开展违法行政行为整治,全面兑现政府公共政策,加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让法治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信仰。
强化系统思维,提升统筹落实能力。坚持科学的思维方法,尊重规律、把握规律,严格按规律办事。运用系统观、全局观辩证分析问题,善于把握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妥善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坚持“好、快、高”要求,把工作放到全国大坐标系中去衡量,敢于同先进比高下,敢于同自己过不去,努力创造出色、出彩、出众的一流业绩。
强化底线思维,提升拒腐防变能力。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履行“一岗双责”,用制度管人管事,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深入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实施细则,扎实开展“三严三实”“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作风建设专项行动,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大兴节约之风,勤俭办一切事情,用政府的“紧日子”换取群众的“好日子”。
各位代表!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亳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忠诚尽职、奋勇争先,知重负重、攻坚克难,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亳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