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0日在池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池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朱浩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和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池州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喜迎党的百年华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五次党代会胜利召开,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建设全面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更加清晰。这一年,我们统筹发展和安全,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决打好生态环境保护主动仗,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底线更加牢固。这一年,我们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加快培育八大新兴产业,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11%左右、高于年初计划目标2.5个百分点,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加强劲。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精准施策,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建立稳投资“123”工作机制,总投资148亿元的宝镁轻合金项目开工建设、为建市以来最大的产业投资项目,607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3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左右。着力推进稳企强企。制定产业支持“1+8”政策体系,兑现市级奖补资金1.2亿元,累计减税降费26.7亿元,下达各类直达资金31亿元。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专项行动,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9家,净增“四上”企业132家,3家企业进入全省制造业百强。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开展资本市场业务培训,新增上市公司1家、过会待发1家、报会在审1家。小微企业贷款、制造业贷款分别增长13.5%、18.6%,贷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增速连续12个月领跑全省。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实施对标一流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扎实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在全省率先设立“难办件”服务台,营商环境政务服务评价位居全省前列,与长三角41个城市实现120个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96万户、增长13.9%。
(二)推进产业强市,新兴产业发展动能强劲。大力发展八大新兴产业。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和绿色转型要求,确立半导体、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八大新兴产业主攻方向,建立“群长制”,落实“八个一”推进机制,省级半导体产业基地产值突破百亿元,培育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领域亿元以上企业12家,新引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补链延链强链项目5个,新材料产业产值增长30%。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3个,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企业技术研发机构9家,建成智能工厂、数字车间11个。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1家、为近4年来最多,净增高新技术企业47家、为建市以来最多。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9%;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增长51.8%、41.8%,增速均居全省第一。加快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实施文旅产业提升行动,蓝城康旅小镇等6个5亿元以上项目引进落户,陌上星空一期、牯牛降旅游度假村等5个亿元以上项目建成开放,智慧文旅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运营,跻身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获批全省首批森林康养基地4个、特色旅游名镇7个,新增省级服务业集聚区3个,东九华旅游度假区获评省级旅游度假区,贵池区入选长三角高铁旅游小城,青阳县将军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建成高标准农田14万亩,粮食总产65.45万吨。深入实施农业特色优质产业三年提升行动,新增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东至县绿色农产品加工入选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同比增长47.2%、增速居全省第一。
(三)突出融合发展,城乡功能品质有效提升。加快城市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东部产业新城,编制“1+5”规划体系,科学划定高铁东站等10平方公里重点管控区域,清溪大道改造、平天湖棚户区改造等先行工程开工建设。主城区滨江区域综合整治工程基本完工,“一环两桥三片区”基本建成,6.2公里亲水生态岸线全面修复。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成主城区老旧小区改造78个,启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新建城市绿道16.8公里,建成省级公交示范城市。扎实开展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城市停车难、通行难问题有效缓解,小区物业、文明养犬、共享单车管理进一步规范。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池州港总体规划正式获批。池祁高速池州至石台段建成通车、实现县县通高速。池黄高铁、九华山机场改扩建工程加快建设,G318池州至殷汇、木镇至南陵界一级公路基本建成。7条中小河流防洪治理、47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开工,4座泵站建成投用,完成水利投资5.8亿元、增长16%。启动“城市大脑”建设,新建5G基站547个。110千伏龙江变扩建等6个骨干电网工程竣工投运。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完成24个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改厕10335户,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2.9%、98%,主城区供水管网延伸至周边4个乡镇,提质改造农村公路127公里,新增快递进村网点331个。建成美丽乡村中心村57个,贵池区入选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青阳县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四)狠抓系统治理,绿色低碳发展步伐加快。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开展节能减排减污整改“1+14+N”百日攻坚行动,建立“两单两责两督”攻坚机制,拍摄两轮生态环境警示片,排查整改“两高”项目120个,依法关闭“散乱污”企业30家,生态红线内矿山全部退出,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面推行“环保管家”模式,PM2.5平均浓度31.5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例86.3%,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风电等新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达70万千瓦,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2.4个百分点,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8%以上。持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新一轮“三大一强”专项攻坚,中央及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按期完成整改,舜盛公司地质环境修复治理基本完成,清理关闭矿山10家,建成绿色矿山12家,完成长江沿线16家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长江“十年禁渔”全面落实,5632个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任务全面完成。成功申报实施国家首批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全市新增造林2.85万亩。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机制。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建立四级田长制。在全省首批试点推行生态环境监督长制,生态环境问题主动发现、闭环处理机制基本建立。
(五)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动力活力持续增强。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面向国内外知名高校公开引进储备人才30名。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增速居全省第三。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整合重组市建投集团、产投集团,两大集团营收、利润分别增长75%、60%。稳妥承接省政府委托用地审批权,保障重大项目用地1.22万亩。新增工业项目按“标准地”出让达40%,处置“三类土地”4860亩。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三变”改革村覆盖率72.6%,新增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32个,消除薄弱村30个。持续提升开发区发展活力。全面推进开发区“九件事”,建立“开发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集中区销售收入实现翻番、突破200亿元,市经开区中韩产业园引进外资项目9个,池州高新区跻身全省开发区30强,全市开发区销售收入突破1400亿元、增长40%以上。不断深化开放合作。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复制推广沪苏浙改革创新举措284项,与上海市长宁区开展结对共建,集中区与青浦产业园、市经开区与松江经开区等战略合作加快推进。引进省外亿元以上项目190个、到位资金625亿元。进出口总额1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亿美元,分别增长35%、10%。与俄罗斯萨拉托夫市缔结国际友好交流城市。
(六)注重共建共享,民生保障水平加快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1%、1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巩固“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果,未出现返贫致贫现象。组建五大振兴工作专班,第八批307名干部驻村帮扶,贵池区、石台县进入全省乡村振兴优秀行列。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33项民生工程投入41.75亿元,民生类支出占财政总支出85%以上。常态化开展“2+N”招聘活动,新增城镇就业1.52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月均增资120元。基本化解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难办证”问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落实“双减”政策,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新建改建中小学校7所、公办幼儿园9所,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覆盖率达100%。市医院外科综合楼、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建成投用,市二院创成三级综合医院,完成255所社区(村)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74.8%。新增护理型养老床位1525张、托育托位1144个。市传媒中心成功组建。老池口入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九华黄精制作工艺等4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项目名录,《旗映牯牛降》入选省优秀剧目展演。举办皖台科技论坛。获评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好人和省道德模范、安徽好人17人。提升平安池州建设水平。建成城市核酸检测基地,完成疫苗接种270万剂次、全程接种率达101%,无新增本土病例。圆满完成村居委换届。石台县蝉联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信访形势保持稳定,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化开展,人民群众安全感持续增强。同时,国防动员能力快速提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双拥共建、退役军人事务等工作持续加强。民族宗教、援藏援疆、气象地震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慈善、志愿服务等事业取得新成效。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建立市政府常务会议第一议题、市长工作例会领学制度,创新开设高质量发展局长讲堂,构建工作落实闭环管理机制,政府工作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100%。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2件,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139件、市政协委员提案191件。整合设立市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办理群众诉求事项4.2万件。制定实施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27条”,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监督谈话,建立管行业必须管审计问题整改机制,加强重点领域、重要岗位、关键环节监督管理,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
过去一年的工作,为本届政府划上了圆满句号。回首本届政府任期工作,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坚决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坚决战胜抗疫抗洪双重大考,一仗接着一仗打,一锤接着一锤敲,负重拼搏,闯关破隘,奋力跨过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关口,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历程。
我们抢抓国家战略机遇,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深刻变化。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怀、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安徽正式成为长三角成员,池州入列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实现了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三大国家战略的全覆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感恩奋进,砥砺前行,全力推动与沪苏浙的全面融入、等高对接、产业协作,谋划实施“四向”对外大通道建设、东部产业新城建设、与长宁区战略合作、开发区合作共建等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池州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踏上了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我们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综合实力全面提升。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经济总量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培育400亿级园区1个、200亿级园区2个,新增百亿级企业1家、50亿级企业4家、上市公司3家;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42.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14.9%提高到44%,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38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39.9%提高到58.1%。
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聚力攻克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面绿色转型起步成势。2017年以来,我市先后接受了两轮中央及省环保督察、长江经济带暗访调研,累计反馈交办突出生态环境问题1153个。我们以问题整改为契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协同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组织开展“三大一强”专项攻坚、“六治”攻坚、万人大排查大整治、节能减排减污整改百日攻坚等系列行动,强力攻克固废排查治理、升金湖生态综合治理、东至经开区问题整改、大历山问题整改、主城区滨江区域综合整治等重点问题,集中解决了一大批长期积累的顽瘴痼疾,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前列,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始终牢记人民至上,持续加强社会建设,民生福祉显著增强。推深做实脱贫攻坚“十大工程”,10.5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石台县高质量脱贫摘帽。在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的基础上,围绕群众最关心的入学就医养老问题,实施主城区基础教育、卫生医疗健康2个三年提升计划,主城区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1520个,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实现县区医院、县级中医院改造提升全覆盖,新增医疗床位1050张,群众就医环境显著改善;高质量完成第四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建成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207个,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为抓手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累计改造老旧小区273个、惠及群众29万人,累计建成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368个。政府债务、金融、房地产等领域风险有效化解,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各位代表!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向领航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委带领全市人民同舟共济、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池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政法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中央和省驻池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池州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面临的不足和挑战,主要是: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基本市情没有变,产业“原初重”特征明显,经济总量偏小、创新能力偏弱、产出效益偏低的问题仍然突出;城市能级落差较大,中心城市要素集聚能力不足,县域经济实力不强,开发区产城融合水平不高,营商环境对标沪苏浙差距较大;开放型经济水平不高,高能级开放平台打造不够;金融服务与经济发展需求仍不相适应,在规模和结构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还要持续加大,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压力较大,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供给与群众期盼还有较大差距,住房、养老、就业等方面还有不少短板;政府自身建设还要持续发力,干部专业化水平还不够强,拼劲、闯劲、干劲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的情况不同程度存在。对此,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发展的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市产业升级的攻坚期、优势迸发的机遇期、能级提升的关键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了加快建设创新安徽、共进安徽、美丽安徽、开放安徽、幸福安徽的奋斗目标,吹响了“走好赶考路、奋进新征程”的前进号角。市第五次党代会明确了“加快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的发展定位,擘画了现代化“三优池州”的美好蓝图。站在新的起点,我们要切实增强“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进一步树立艰苦创业、振兴池州的志气,增强不甘人后、奋勇争先的骨气,坚定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锐气,推动经济发展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产业结构由“原初重”向“高新绿”转变、生态环保由被动应对向主动作为转变、城市发展由封闭小格局向开放大舞台转变,奋力在全面绿色转型中闯出新路,在高质量发展上跑出加速度。
按照市第五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今后五年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为引领,到2026年经济总量突破1600亿元、力争比2020年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进入全省第一方阵、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奋力实现“增速居前列、人均争上游”。
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一)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筑牢全面绿色转型产业基石。实施“传统产业提质、新兴产业扩量、平台主体增效”三大行动,坚持龙头带动和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集聚发展,努力实现工业四年倍增目标。未来五年培育形成新材料千亿级产业集群和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3个以上300亿级产业集群,6户企业超百亿元,60户企业超十亿元。到202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8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家,上市公司超过1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60%,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4%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高品质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协同发展,建设特色化、生态型、世界级运动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实现更优结构、更好效益、更高质量。
(二)坚定不移强化高水平保护,厚植全面绿色转型特色优势。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新一轮“三大一强”攻坚行动,推进河湖长、林长、田长、生态环境监督长“四长联动”,打造皖江最美生态廊道、长三角绿色生态屏障。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努力在生态资产保值增值、生态产品市场交易等方面取得突破。到2026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以上,森林覆盖率超过60%,地表水水质优良率稳定在10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美丽池州成色更足、底色更亮、品牌更响。
(三)坚定不移建设高品质城乡,优化全面绿色转型空间布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打造宜居、人文、绿色、韧性、智慧城市。加快建设东部产业新城,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绿色发展示范区。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推进市、县、镇协调联动,打造全域美丽乡村,完善美丽乡村长效管护机制,促进更高层次城乡融合。完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进一步提升交通、水利、能源、新基建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到2026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城乡区域融合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时代美丽乡村建成全省样板,城乡发展特色更浓、魅力更强、美誉度更高。
(四)坚定不移推动高能级开放,汇聚全面绿色转型强大动能。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财税金融、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打通阻点、疏通堵点,着力取得一批牵引性改革成果。坚持用工业互联网思维改造优化政府工作流程,推行顶格服务企业机制,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面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深化与沪苏浙城市合作,积极对接周边都市圈发展,推动与安庆市更好实现跨江联动、拥江发展,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加快提升能级、展现更大作为。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聚焦主导产业引龙头、强链条、壮集群,全面推行“亩均论英雄、单耗分优劣”,发挥土地容积率指标倒逼作用,不断增强开发区竞争力、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经验,创建安徽自贸区联动创新区,高标准建设中韩产业园。到2026年,营商环境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开发区销售收入突破2400亿元、税收收入120亿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货物贸易进出口比2020年实现翻番,城市更加开放、更具人气、更有活力。
(五)坚定不移推动高效能治理,共享全面绿色转型发展成果。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和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着力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教育、医疗优质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高品质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高水平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城市,全面建成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池州、平安池州。到2026年,中等收入群体比例超过40%,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9以内,共同富裕实现更大进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加有力,人民生活更加富足、更加祥和、更加幸福。
三、2022年重点工作
2022年是全面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加快建设现代化“三优池州”的重要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全面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推动产业提质、城市提能、环境提优、民生提档,加快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奋力谱写现代化“三优池州”建设新篇章。
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10%,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全员劳动生产率16万元/人左右,能耗及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推进产业强市。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长做宽产业链条,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脊梁”。
聚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深做实“八个一”推进机制,完善八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方案,每个产业集群围绕细分行业重点培育1-2条牵引性产业链,加快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半导体产业大力实施“建芯固器强终端”工程,加快形成产业链比较优势,省级半导体基地产值力争达到200亿元。新材料产业大力推进铜基、铝基、镁基、钙基、硝基“五基”延伸,着力构建“头部企业+中小企业”“龙头+配套”生态圈。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精密零部件、高端数控机床、智能成套设备为重点,推动“产研配套、整零协同”,提升智能化制造水平。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聚焦锂电池、绿色新型建材、资源综合利用、高效节能、先进环保、绿色电力等六大板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健康医疗养老、绿色食品、文化旅游创意等产业加快发展,持续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园(软件园)、智慧教育装备产业园、绿色食品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竹综合利用产业园等载体建设。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赋能、绿色化转型,启动以节能减排、产品升级为重点的“零增地”技术改造,推动传统制造业“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实施重点技改示范项目100个,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分行业推进“上云用数赋智”,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增“登云”企业30家,建成智能工厂、数字车间6个以上。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新增绿色工厂5家。深入实施品牌、标准、知识产权三大提升行动,推进质量强市建设。
推进文旅康养产业筑基提质。落实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任务,深化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完善市县山企旅游联动机制,创新文旅业态,力争过夜游客超360万人次。市县联动、全面整合文旅资源资产,大力引入文旅头部企业,推动各县区、景区高端定位、业态互补、错位发展,推进杏花村、狮子峰、礼貌山、小七里湖等20个重点文旅项目,提升文旅产品供给质量。升级改造九华山交通转换中心,建好用好智慧文旅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景区购票一张网、文旅服务一条龙、一部手机游池州”。推进皖南交旅融合发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打造九华秘境、秋浦仙境2条风景道。依托九华山、牯牛降、杏花村等知名IP,打造高水平直播和短视频基地,发展沉浸式、度假型、养生类文旅康养新模式。支持组建民宿产业联盟,推动民宿产业公司化、连锁化、品牌化运营。规划建设高端康养社区,打造面向长三角的旅居基地。提升池州马拉松、徒步大会等赛事品牌影响力,推动运动休闲产业与文旅康养产业融合互动发展。
实施服务业提升行动。推进服务业优化结构、转型发展,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壮大数字服务业,引进培育数字企业10家。推进“两业融合”,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供应链金融、商务咨询、节能环保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推进市快递物流中心、韵达区域总部项目建设,促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提升商贸流通业,推进特色商业街升级、城市综合体建设,发展定制消费、智能消费、直播消费等新业态,新增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40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30家。推进建筑业提升,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新增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30家,建筑业产值增长20%以上。
(二)聚力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坚持创新驱动、招商带动,用重大项目增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提质扩量增效。
下好创新“先手棋”。以需求为牵引、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抓科技创新,推动轻合金材料产业研究院、智能装备制造技术研究院建设,新增省级创新平台10个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提高到50%。发挥半导体封装测试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功能,推动产业链全链条、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梯次培育创新型企业,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以上,净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融入长三角创新体系,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长15%以上。推动集中区申创省级科技服务集聚区和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加快G60科创走廊池州(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全力开展“双招双引”。坚持顶格战法,强化领导干部带头招商,推动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用三分之一以上精力抓招商、引项目。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发挥行业商会协会作用,聚焦产业链引擎项目和补链延链强链项目,主攻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点区域,全市引进省外亿元以上项目200个。加强龙头项目、链主企业招引力度,每个省级以上开发区至少谋划1个百亿级、储备10个30亿级产业项目、每年引进3-5个10亿级产业项目。坚持市级统筹、县区联动,完善重大招商项目专业尽调和联合预审前置机制,重点加强项目能耗、环境容量、技术含量、投资主体能力评估审查,加强项目合同双向约束。改进招商绩效考评方式,突出项目开工、形成投资、纳规入库等成果运用,形成“真招商、招真商”的实干氛围。实施新时代池州英才计划,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引进扶持高层次人才团队3个以上,争创省级引才引智示范基地。
推进重大项目攻坚。深入开展抓签约促开工、抓在建促投产行动,分行业分县区建立谋划储备、招商签约、集中开工、实施在建、竣工投产“五个一批”市级调度重点项目库,强化重大项目建设专班推进,健全“管行业必须管投资”机制,实施5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60个、服务业项目24个,开工中建材新材料暨港廊一体化、星河动力液体运载火箭、起帆电线电缆产业园、凯盛车载显示产业园等28个项目,加快建设宝镁轻合金、文香三期、昀冢科技等46个项目,建成百强电子一期、西恩锂电池综合利用一期等10个项目,完成产业投资320亿元。推行项目“亮灯”、投资“赛马”机制,建立以重大项目开竣工数、投资增速等为核心指标的评价体系,推动全年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85个、建成90个。
实施企业培育行动。围绕“四上”企业抓服务,支持民营经济上台阶,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家,新增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3家,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家以上。深入开展资本市场业务培训,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强拟上市企业定向扶持、精准辅导,力争新增首发上市公司1-2家、报会在审2家以上。
(三)加快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中等城市。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为先导打开城市格局,以人为核心锻造城市品质,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加快构建现代交通网络。着力打开大通道、推进大开放,开工建设池州长江公铁大桥,完成池黄高铁池州段路基、桥梁、隧道工程建设,建成池祁高速石台至祁门段、推动德上高速合池段全线贯通,基本完成合池高铁、池宣高速前期工作。建成G530查桥至牛矶段,基本建成G236青通河至黄山北路段路基工程,开工S358青阳至红石段,力争开工G318新河口至楼阁段。完成九华山机场飞行区改扩建、秋浦河航道整治。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推行公铁水多式联运,加快建设东至经开区铁水联运项目。
高水平建设东部产业新城。全面完成清溪大道改造工程、通港大道贯通工程,加快推进池州港疏港通道、秋浦路东延工程前期工作,构筑互联通畅的内部交通网络。实施综合服务区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启动“三河五湖”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平天湖区域生态修复及棚户区改造,建成投运220千伏腾飞变,规划建设工业邻里中心,有序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提档升级,加快完善宜业宜居功能。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支持符合条件的既有建筑加装电梯,完善住宅小区消防、安防、停车、充电、智能快件箱、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等公共基础设施。加强高速、高铁、机场周边环境整治,推进秋江大道和迎宾大道环境提升,新建城市绿道10公里。加快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完成一期建设任务。建成运营厨余垃圾处理厂、天堂湖污水处理厂。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管理,新增公共停车位1500个。加快提升城市品质。全面完成滨江区域生态修复,建成开放秋浦河滨水绿道、滨江体育公园,加强老池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打造城市文化会客厅。推进天堂湖新区品质提升,建成通车青通路、长江南路延伸段,开工建设洲际高星级酒店,加快商业综合体、康养社区建设。实施县城现代化培育工程,加快培育一批经济强镇、旅游名镇、康养小镇,提升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
着力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坚持基层党建、文明创建、城市建设“三建合一”,全面完成主城区小区业委会组建,机制化推进交通秩序管理、公共设施管护、社区小区管理、路面保洁管理,力争文明城市创建取得关键性进展。建成“城市大脑”数据基座,推进城市管理领域业务系统集成贯通,拓展一批智慧应用场景,加快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
(四)奋力跑出乡村全面振兴加速度。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高质量推进“两强一增”行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强对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易致贫户以及突发严重困难户的监测和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强扶贫项目资产规范管理和多元化运营,实施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和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提升行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更多运用市场化方式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创新组合,促进村企联动、要素互换、共同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新建高标准农田16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稳中有增。聚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实施农业产业化“1+3+6+N”提升行动,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组建农科院、乡村振兴公司和农机服务平台,培育茶叶、中药材、水产、家禽、富硒农产品、林特等六大特色产业,建设一批乡村振兴创业园,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建成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个以上,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以上。
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完成农村改厕9000户,建成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86个、美丽自然村庄370个。加快美丽集镇建设,推进乡镇集镇服务功能向周边村庄延伸。加强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提质改造农村公路133公里。开工建设36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力争开工长江池州段河道治理工程;启动升金湖泵站建设,完成黄湓闸重建主体工程,建成杨墩排涝站,升金湖水患之痛有望得到彻底根治。
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村改革的重要目标,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推进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新增集体经济强村20个。完成东至县农村宅基地改革国家试点任务,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促进农业与乡村旅游、康养等产业有机融合,释放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五)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和更高水平开放。运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大胆探索、敢闯敢创,持续深化改革开放。
深化重点领域市场化改革。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开展土地、岸线、能耗、环境容量、数据等资源要素调查摸底,实行市级统筹、要素跟着项目走,用最快速度让最好的项目获得最优的资源。强化财税金融支撑作用。完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与财力相适应的财政体制,加强各类资产资源资金盘活统筹,强化财政金融联动,开展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创新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投融资模式。建立金融常态化对接服务八大新兴产业机制,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净增信贷投放150亿元,新增首贷户800户。整合设立产业投资发展基金,分产业组建主题基金,推动政府母基金、产业基金和市场基金联动发展。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完善国有资产资源授权经营机制,支持市属国有企业布局新兴产业、参与城市建设,加强与国内省内大企业集团合作,打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转化通道,加快提升主体信用评级,更好发挥城市运营商、产业推进器作用。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用户满意度导向,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一业一证一码”改革试点,完善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机制,把方便留给群众和企业、把麻烦留给自己。推行顶格服务企业机制,实行重点企业“一企一策”、拟上市企业“一企一专班”、困难企业“一对一”帮扶,做到“好时不扰、难时出手”。推进信用池州建设,为企业主体营造公平竞争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规划制定机制,推动政策兑现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努力成就企业家创意创新创造。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各领域与沪苏浙建立紧密型、互补型合作关系,力争取得一批标志性合作成果。推动八大新兴产业加入长三角相关产业协会联盟,共建长三角旅游联盟,深化长三角养老一体化试点,全面融入长三角3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深度融合和嵌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务实推进与长宁区战略合作。深化园区合作,大力推进产业协作、技术对接和要素耦合,加快推动合作共建园落地建设。
加快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清单化落实开发区“九件事”,实施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主导产业规划和“双招双引”方案,对标沪苏浙同类园区加快赶超步伐,推进集中区创新发展、打造皖江智造高地,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市经开区锚定5年内争创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目标,开工半导体产业链重大项目20个,省级半导体产业基地规模在全省前进2位以上。支持池州高新区晋级全省开发区20强、东至经开区至少引进2-3家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大渡口(石台)经开区建成百亿园区、青阳经开区引进镁铝轻合金深加工项目10个以上,全市开发区销售收入增长20%以上。加快开发区空间整合、产业集聚、节约集约开发,全面推行“亩均论英雄”和“标准地”改革,提高建设容积率。推进开发区法定机构改革,加快市经开区“管委会+公司”改革。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安徽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创建,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对标烟台、盐城等地创新机制,增强中韩产业园平台功能和国际影响力,新引进外资项目10个以上。大力引进培育外贸龙头企业,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30%以上。加快申建皖江江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推进池州港口岸扩大开放。推进与韩国庆州市缔结国际友好城市。
(六)厚植绿色低碳发展新优势。以落实“双碳”战略为牵引,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实施重点行业领域节能减排降碳行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重点耗能企业全面开展节能技术改造。推进城镇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加快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建设。开展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施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组织碳汇潜力调查,建立林业碳汇项目储备库。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开展碳达峰试点示范,推进贵池区全域开展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石台县开展“零碳示范县”试点,集中区搭建“双碳”研究平台、启动“双碳”园区建设,市经开区深化国家级低碳示范园区建设,东至经开区碳循环项目打造全省“双碳”样板。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等创建行动,让绿色低碳生活引领城市新风尚。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统筹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防治,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工业炉窑综合整治、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行动,PM2.5平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完成省定目标。扎实开展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工业、农业面源、船舶、尾矿库等污染治理,建成入河排污口可视化管控平台,确保水环境质量稳定改善。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强固废、危废全过程监管。抓好中央及省生态环保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健全生态环境领域群众信访投诉与群众见面反馈机制。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严守“三线一单”。纵深推进长江大保护,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巩固河道采砂整治成果。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完成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人工造林4.5万亩。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统筹推进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生态环境监督长制,推广“环保管家”模式,运用卫星遥感、高分卫星影像等现代科技手段加强环境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构建“网格化+专业化+信息化”生态环境治理新模式。
实施矿业经济绿色转型行动。矿业经济是全市经济的重要板块,也是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课题,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矿业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取得更为明显的成效。坚持保护优先,优化矿业开发布局,依法有序退出禁采区内矿业权,沿江1公里矿山全面清零。坚持控量提质增效,整合关闭矿山10家以上,大力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工艺和采选设备,着力延伸矿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推动涉矿企业加快清洁能源替代,统筹推进矿产品绿色运输,争创国家级、省级绿色矿山10家以上,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创成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
(七)用心用情用力保障改善民生。坚持人民至上,切实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做好人民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升新兴产业就业潜力和容量,增加优质就业岗位供给。统筹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鼓励多渠道灵活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新增城镇就业1.4万人以上。加强平台经济等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建立“8+1+N”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新增托位700个。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扩大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建成市级生态人文纪念园。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老龄、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
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五育”并举,全面实施幼小衔接,深入落实“双减”政策,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优化基础教育资源布局,落实高考综合改革。新建改扩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5所、公办幼儿园6所,建成城镇中小学智慧学校97所、乡村教学点智慧课堂11个。提升中职学校办学能力,推进中高职融通发展。支持在池高校建设优质特色学科专业群。加强继续教育,办好老年教育、特殊教育。推进健康池州建设。推进市医院与长三角高水平医院组建医联体和专科联盟,争创省级专科区域医疗中心,提高疑难危重病症诊治能力。持续深化综合医改,推动每个县区建强3个左右中心卫生院,提高县域医共体卫生服务能力。建成投用市医院传染病区、市妇女儿童医院。启动市急救中心建设。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做强做实文化惠民工程。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注重研究挖掘长江文化,加强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和红色旅游发展。
认真办好民生实事。围绕群众关心关注、有感有得,认真办好六个方面的民生实事。一是努力让困难群体生活更有着落。全面推行“防贫保”综合保险,覆盖全市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全面救助“一户多残”困难家庭。二是努力让家庭困难学生教育更有保障。对全市脱贫户、低保户家庭困难学生,免收义务教育课后服务费。三是努力让老年人生活更有质量。建设10所县级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机构;以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为重点,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200户。四是努力让重点群体就业渠道更为通畅。建设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引进10家以上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提升就业服务能力,帮助重点群体就业。五是努力让群众居住环境更为舒适。全市改造提升老旧小区90个、惠及群众8500余户,棚户区改造26万平方米;主城区增设住宅小区电瓶车充电棚100个、充电桩200处、充电端口2000个以上。六是努力让市民健身休闲更加方便。全市新建和改造提升体育健身场所50处,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
(八)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池州。
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严格落实“四早”要求和“四方”责任,抓细抓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工作。全面提升疫情检测、流调、隔离、救治等能力,安全有序推进疫苗接种,健全应急处置机制,筑牢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坚固防线。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落实“1+9+N”方案体系,全方位防控各领域重大风险,坚决防范各类“灰犀牛”事件。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实现东至经开区全封闭化管理,推动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建成市应急指挥中心,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攻坚行动,健全食品药品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严格政府债务管理,坚决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实施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工程,加快智慧社区试点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人民调解和公共法律服务,健全领导干部带头下访接访、带头阅批群众来信、带头领衔包案机制,实现信访事项办理全过程闭环。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广泛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民族宗教、侨务、对台事务等工作,推进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深入开展“守护平安”行动,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持续巩固安定和谐的发展环境。同时,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强国家安全、国防教育、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和退役军人事务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各位代表!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将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打造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高效能服务型政府。加强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市政府常务会议、市政府党组会议第一议题制度,持续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体现到履职尽责的具体行动上,确保党中央及省委、市委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加强法治建设。把依法行政贯穿到政府工作全过程,实施法治建设“一规划两方案”,深入开展“八五”普法,争创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实施新一轮权责清单体系,纵深推进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推进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出庭应诉,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让行政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加强能力建设。学习历史知识、厚植文化底蕴、强化生态观念,坚持想透、说清、干实,切实做到吃透上情、摸清下情、兼顾左右、做好结合文章,不断提高政府工作科学化专业化水平。继续办好高质量发展局长讲堂,用好专家、智库、企业等“外脑”资源,锻造可堪重任的干部队伍,更好地汇集高人、培养能人、凝聚众人。加强作风建设。增强负重赶超的意识和状态,心怀梦想、珍惜舞台、建设家园,全面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努力使发展的每一步都出色、出彩、出众。坚持守正创新、创优打法,扎实开展“找问题、明目标、抓解决”专项行动,建立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机制,加强重点工作清单化、闭环式管理,对存在的短板常抓不放,对作出的决策紧抓快办,对定下的事情一抓到底,推动各项工作争先进位。加强廉政建设。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委、市委实施细则,加强审计监督,毫不松懈纠治“四风”,坚决查处各类腐败和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坚持量入为出、节用裕民,坚决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完善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努力将群众“盼的事”变成政府“干的事”。
各位代表!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及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拉高标杆、奋勇争先,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奋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现代化“三优池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