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两岸融合发展的生动故事

2022年04月11日 13:37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 江琳

  湖水清澈,水车慢转,宽敞的石板道两侧,粉红早樱竞相绽放,与环抱村庄的绿树相映成趣。

  闽西北,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列西街道小蕉村春意盎然。“一期已经完工,往前走是二期,我们规划了海峡两岸陶文化交流基地、蕉岭星空营地……”踏着待修的土路,台湾建筑师蔡幸爵带着记者一边参观一边介绍。

  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近年来,福建省出台多项措施鼓励台湾建筑师和文创团队来闽开展乡建乡创工作。截至目前,共有95支台湾建筑师和文创团队、300多名台湾乡建乡创人才参与228个村庄的建设,乡村的变迁讲述着两岸融合发展的生动故事。

  “大陆广阔的市场和机遇很有吸引力”

  小蕉村深处,有一座二层的木构宅院,这是蔡幸爵团队的工作生活场所。宅院入口处,一片片釉色发黄的瓷片错落有致地铺陈在蜡染的蓝色布料上。“这是在小蕉村周围发现的宋代至清代的民窑陶瓷残片,也是我们来到小蕉村的主要原因。”蔡幸爵说。

  小蕉村是座千年古村,村子周边分布着宋、元、明、清的古窑址。蔡幸爵团队希望“活化”小蕉古窑址文化,让村庄发展更具生命力。

  在台湾从事建筑行业20余年,2008年,蔡幸爵来到大陆。“大陆地大物博、文化多元,一个村庄就是一个不同的风貌。”蔡幸爵说,“这些年,大陆乡村振兴、惠台利民政策都非常好,大陆广阔的市场和机遇很有吸引力。”

  初到大陆,没有品牌,蔡幸爵也有接不到项目的苦恼。他与大陆朋友一起摸索,终于找到突破口——入乡驻村,开展陪护式服务,从设计、监工一直到助力当地产业发展。“我想,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他说。

  在小蕉村,蔡幸爵一待就是3年。他甚至把在大陆的“总部”也安在了这里。“4月底,我们准备邀请约40名即将毕业的台湾大学生来这里实习。”蔡幸爵说,“台湾学习建筑、文创等专业的大学生比较多,但市场有限,难以吸纳那么多毕业生。大陆有这么多暖心的政策,台湾的毕业生完全可以乘势而为,来这里施展本领。”

  近年来,蔡幸爵团队与台湾10余所大学合作,每年邀请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到项目来实习,也有不少学生留下来工作。

  “惠台政策多”“赶上了好时代”,是诸多台湾建筑师、文创团队的心声。落实和完善各项惠台利民政策,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近年来,福建陆续出台《关于鼓励台湾建筑师来闽参与乡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关于深化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若干措施》,2021年,福建出台政策,省级财政安排5000万元支持100个闽台乡建乡创合作项目,开展乡村规划设计等陪伴式服务。

  当前,许多从事建筑、文创、农业、旅游等行业的台湾同胞,在福建乡村广袤的土地上追梦筑梦圆梦。

  “越做越有劲儿,也越来越有成就感”

  “过去,别人介绍我时常说,这位是台湾建筑师、景观设计师。现在,大家会说,‘你是拿着规划设计图的福建农民’。”台湾青年设计师张欣颐说。

  带上工具,说走就走。“今天在宁德,明天会去福州,后天估计才能有时间。”采访中,约到张欣颐是件不容易的事。到福建8年来,她和伙伴们已到过100多个乡村,服务超过20个村落。“到泰宁就是泰宁人,到下党就是下党人,和当地村民一起生活、一起劳作,我和团队伙伴都很喜欢现在的身份——福建新村民。”她说。

  有人问: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往城里跑,为什么风华正茂的你们喜欢待在乡下?“赶上了好时机,大陆有好山好水好政策,让我们有灵感去勾画美丽乡村的未来。”张欣颐说,“在村里,还有一群把我们当自家人的村民。”

  泰宁县际溪村,是张欣颐团队在福建的第一个乡村营造项目。山水环绕的“静心书院”、仿古的“李家客栈”、青翠的“李家菜地”、古朴的“创客坊”……漫步村中,悠然雅致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小张,来家里吃饭!”张欣颐和团队小伙伴们在村里人气很旺。一到饭点,不少村民会喊他们一起吃饭;逢年过节,村民还会招呼他们一起喝米酒……“这里人情味特别浓。”张欣颐说,“际溪村已是我的第二故乡。”

  选择留在福建的,有不少是已在台湾颇具声名的建筑师。参与规划设计台北淡水“渔人码头”景观工程的建筑师吴正隆便是其中之一。

  “2014年来到福建,我原想着做一两个项目就回台湾,没想到一直做到现在,连家人都跟着来过年。”吴正隆说,“可以说,福建一村一面,让我们充满好奇,也很有动力。”

  挨家挨户走访、制作效果图、征求方案意见……最近,吴正隆正着手规划罗源县起步镇集镇环境治理二期工程。

  起步镇有一座年久失修的宋代木构式廊桥,村里的老人习惯坐在古桥上拉家常。“我经常会来古桥,和村里的老人家聊天,听他们讲镇里的历史及儿时的记忆。我们很容易打成一片。”今年已60岁的吴正隆说,帮助村民们留住乡愁,是他工作的重心。

  为修复古桥制作方案、修缮起步镇古厝、细化长者食堂各项规划……吴正隆向记者细数他的工作计划。“越做越有劲儿,也越来越有成就感。”他说,希望承接的每个项目都与以往不同,这都是新的挑战。

  “我们朝着共同目标奋斗,早已不分‘你我’”

  台湾海峡最窄处的一侧,是福建平潭岛。岛上的北港村依山傍海,山间一座座黛青色石头厝犹如童话中的城堡,“海风吹来时,山上的石头甚至会‘唱歌’。”北港村丰富的原生态资源吸引着台湾青年林智远。

  平潭,是林智远来到大陆的第一站。“从平潭坐船就能到台中,比我去厦门还快。”他说。

  血脉深情,牵起了海峡两岸。听说林智远从台湾来,村里不少年长的人会兴致勃勃地提起,自己的亲戚朋友早年去了台湾,询问是否相识。“我们感觉没有隔阂,很亲近。”林智远说。

  闽台一脉传,是两岸一家亲的缩影。在福建,林智远收获了意外的惊喜——找到了自己的祖籍。在漳州平和县调研时,林智远发现了一座林氏宗祠。“族谱上写着我们来自平和,这在台湾一直没找到,没想到我们的根就在福建。”他说,在平和吃的好几道菜,和在台湾时吃的一模一样,“连麻薯蘸花生碎的吃法都一样”。

  在福建乡村干事创业,很多台胞不仅有收获、有成就,也与当地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台湾青年曾芝颖到福建6年了。近年来,曾芝颖邀请了不少大陆团队加入她的项目中,“乡创乡建讲求因地制宜,需要大陆团队的共创。”在她看来,两岸伙伴经由认识、理解,一起经历,建立了更深厚的感情。“我们朝着共同目标奋斗,早已不分‘你我’,我想这就是融合。”她说。

  乡村振兴的田园梦,也是两岸融合的发展梦。当前,不少在福建扎根的台湾团队自发鼓励更多台湾专业人才到闽落地——

  2020年,曾芝颖专门在台北设立办事点,鼓励更多台湾设计师到大陆发展;2021年,在她推动下,福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正式启动“海峡乡创奖”。“台湾专业人才能在福建找到更大的舞台,希望两岸乡创队伍能更深入地交流。”她说。

  张欣颐团队在“耕读李家”举办“跨越海峡来乡建 乡村振兴交流汇”,还邀请30多名来自台湾实践大学、崑山科技大学、金门大学的学生到泰宁驻点实习实训。

  来自台北的吴仁珷从事旅游文创工作,他和团队向台湾多所高校文创专业学生推介福建文旅资源及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计划今年上半年组织10余个台湾青年团队,到福建乡村深耕创业。

  …………

  当前,福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为来闽发展的台湾团队提供各项服务,如政策咨询、项目对接、协助办理相关申报材料等。“希望帮助台湾团队更快地熟悉情况,更好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福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秘书长陈顺杰说。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

讲述两岸融合发展的生动故事

2022-04-11 13:37 来源:人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