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陈国军、王军伟、卢羡婷、黄浩铭
两岸青山相对出,一江清水日边来。
近年来,桂林市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切实践行“两山理论”,漓江生态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近日,记者从漓江之源到漓江之尾,探访漓江生态之治,深刻感受到漓江生态之变。
一江清水见证生态之变
夏日的漓江,风光旖旎。
行走在漓江两岸,沿途可见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漓江之水婀娜多姿,竹筏摇曳,两岸青峰林立,翠竹婆娑,一栋栋桂北特色民居掩映其间。
可是谁能想到,清澈见底的漓江水也曾遭遇危机。鱼餐馆泛滥,禽畜养殖污水直排,风景名胜区内采石场达18家,让这条美丽之河蒙羞。
“治乱、治水、治山、治本”,桂林人打响了漓江生态综合治理攻坚战,漓江流域采石场全部关停复绿,风景名胜区内养殖场全部关闭。如今的漓江流域森林覆盖率超过80%,干流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标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提升到99%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保持100%。
“桂林正把干流保护的做法向全流域拓展。”漓江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秦荣军说,漓江流域水系发达,除160多公里干流外,还有450多条支流,这样做目的是打造更美更辽阔的山水画卷。
在漓江支流甘棠江沿岸,记者看到不少群众正在露营踏青。据介绍,甘棠江两岸原有钢铁厂、水泥厂等多家企业,废水直排江里,废渣堆满河滩,如今这些企业都已搬迁至工业园区,河畔变成了休闲公园。
在生态治理范围越来越宽的同时,桂林市也在不断探索完善治理机制。
谈起漓江治理,秦荣军感慨万千。10余年前,他带着十几个工作队员去查处非法采石,结果被巨石封路,遭到几十人围攻。“这样的故事当时有很多,问题在于漓江治理的相关法规不健全。”
2012年,广西开始实施第一部地方综合性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13年,《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3-2025年)》正式出台。立法推动着漓江生态治理机制从行政管控迈向全域法治化保护。
越来越绿的不仅是两岸青山,还有产业体系。桂林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是象山区引进的重点企业,按照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区里最终决定企业只能在桂林建设纺纱、制衣等零排放的生产线。
据了解,目前桂林已将漓江流域的项目审批权上收到市级层面,全面构建与最严生态保护相适应的绿色工业体系,目前逐步建成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
漓江生态综合治理力度空前
保护力度不断升级,传统产业怎么办?桂林市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老字号”中药生产企业,10年前,三金药业响应号召,从漓江穿过的中心城区搬到了临桂区秧塘工业园。
漓江两岸曾经耸立着制药、棉纺、机械等众多传统企业,从2000年开始,桂林推进“退二进三”政策,第二产业有序搬到工业园区,为第三产业发展腾挪空间。此举帮助解决生产基地紧缺与企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也让漓江的生态承载压力得到缓解。
漓江流域人口众多,统筹生态保护和民生保障的关系难度大。记者在漓江两岸采访时看到,在政府引导下,当地群众正由传统种养、传统经营向生态农业、旅游服务业等方向转型。
漓江上游水源青狮潭水库周边500米范围内曾有300多家养殖场,2019年记者在水库沿岸的灵川县公平乡五美村采访时看到,许多村民正为养猪场被关停而犯愁。
近日记者再赴五美村时发现,村里发展起食用菌产业,不少村民参与其中,一些村民开起农家乐,大家对美好生活的信心足了。
伏龙洲是漓江上的一个小岛,岛上原有居民23户130多人,过去家家户户在岛上开餐馆,油污直排漓江,有的居民连剩饭剩菜、酒瓶子都往江里扔。
从2015年开始,桂林市对伏龙洲进行生态修复改造,拆除岛上全部鱼餐馆,外迁安置岛民。如今伏龙洲已变身生态公园,面积近80亩的小岛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记者采访时,碰见69岁的居民黄岗带着孙子回到岛上散步,生活的变化让他十分感慨。黄岗说,2019年,他一家6口从伏龙洲搬进位于市区的商品房,儿子、儿媳分别在电子厂和保险公司找到了工作,全家过上了好日子。
生活污水问题是江河生态保护的“老大难”,近年来,桂林市投入资金十几亿元治理这一顽疾,漓江污水直排现象发生根本性改变。近日记者走访发现,如今两岸群众生活“绿意盎然”,不但禁养区、限养区划分有序,而且村村都有污水处理站。
让老百姓共享生态红利
漓江之美,美在生态,重在人与自然和谐共享、共生。如今,漓江流域的生态文章越做越活,生态产业、文旅产业方兴未艾。
走进“漓江源头第一村”兴安县华江瑶族乡高寨村,竹林摇曳、溪水透亮,一栋栋精致的小楼房点缀在绿荫丛中,曾经深居于此的少数民族群众,如今成了民宿、农家乐的经营好手。
村民邓凤志家有14间客房。他说,每到旅游旺季,房间总是早早被订满。村民过去主要以砍毛竹维持生计,如今大多投身特色旅游、中草药种植等生态产业中。
位于雁山区草坪回族乡的明村,三面环山一面傍水,因地处风景名胜区内,无法施工修路,一直以来,村民走动只能靠渡船,“靠山不能吃山,靠水不能吃水”让群众愁上眉头。
为了让村民吃上“生态饭”,当地政府一边将明村码头修葺一新,买了大号渡船,一边积极引导村民发展黄皮果产业。“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采摘游、休闲观光游,我们村会越来越好。”村民黄文军说。
阳朔山水甲桂林。为让老百姓共享生态红利,当地探索出一条“保景富民、利益分享”之路。阳朔县成立漓江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将上万条无序经营的竹筏统一收购、管理,组织筏工培训,向考核通过者颁发证书并予以聘用。
54岁的赵土保是漓江景区的一名筏工,他说,过去村民家里有竹筏就出来拉客,有时漫天要价,有时又低价抢生意,游客体验感不好。现在大家轮班上岗,划竹筏、务农两不误。
赵土保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正常情况下,他每年靠划竹筏挣3万多元,除劳务收入外,一家3口人每年还能拿到3000多元的景区分红。此外,他和妻子还在家打理10亩果树,家庭年收入可以超6万元。
阳朔县漓江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金峰说,公司成立后给近万名沿江群众提供就业机会;此外,沿江5个乡镇5.6万多人每年还能获得景区分红。“景区辐射带动周边群众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在漓江穿城而过的叠彩区,投资10多亿元的古宋城历史文化街区释放无限潜力;雁山区引进的融创国际旅游度假区投资160亿元,成为桂林文旅融合新地标……去年4月份以来,桂林以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为目标,不断释放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
今日漓江,山青水碧生态美,绿色发展的成果正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漓江的生态一天天变好,我们的生活水平也跟着水涨船高。”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漓江游船分公司船队船长黄有才说。 新华社南宁6月14日电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