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青海海东:耕地冬做“牧场”夏收粮

2022年07月05日 09:4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西宁电(记者陈杰)每天早上,李生军都会背着一箩筐青草走进自家羊圈,随着“咩咩”的叫声此起彼伏,300多只羊很快便将新鲜青草一扫而空。

  就在几个月前,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山乡东山村村民李生军还在耕地上养殖肉羊。

  因山大沟深、自然气候条件限制,东山乡农作物仅一年一熟,种粮收益低。一些人为了增收,纷纷买来羊羔,在耕地上育肥肉羊,部分农田因此撂荒多年。“一亩地种粮收入2000多元,如果养羊,收入能翻几倍。”李生军说。

  2021年,当地开展耕地撂荒调查,基层干部逐地块排查摸底,深入每家每户做思想工作。“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遏制耕地‘非农化’是政策要求。”东山乡乡长吕志成多次到村民家里动员复耕,可羊离开耕地后没有地方养殖,大家仍持观望态度。

  一边要严格保护耕地,一边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如何在保障粮食作物种植的基础上维护群众利益?这让吕志成犯了难。

  针对核查出的撂荒耕地,东山乡分类建立精细台账,精准制定复耕复种措施。赶在今年春耕之前,吕志成走村入户宣讲政策,让村民认识到保护耕地的重要性,增强耕地保护意识。

  “冬天耕地闲置的时候,只要不破坏耕地,羊可以再赶上去嘛。”吕志成告诉村民,先把粮食种上,乡上会帮着寻找养殖羊的地方,以消除大家的后顾之忧。

  经过协调联系,已经有5名村民将羊迁到了东山乡联大村的一处养殖场。吕志成说:“未来,东山乡计划建设光牧互补养殖基地,板上发电,板下养殖,让大家的羊都有地方‘安家’。”

  今年3月,被吕志成的坚持所打动,李生军卖掉了去年养殖的育肥肉羊,将剩下的300多只羊赶进了自家院落。虽然现在少养了一些羊,李生军的收入会受到影响。但他告诉记者,如果大家都养羊,粮食产量就会减少,耕地种粮更加重要。

  如今,东山乡过去用来养殖牛羊的土地都已披绿。李生军在耕地种上了马铃薯,因为去年冬天有羊粪改善土壤肥力,目前马铃薯根茎长势旺盛。“一亩地马铃薯产量预计能增加2000多斤,多挣1000元应该没问题。”李生军说。

  作为青海省农业大县,互助县耕地面积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八分之一。2021年以来,互助县复耕撂荒地总计约2.9万亩,整治率为97.6%。

  “在保持耕地属性不变的前提下,农闲时节可考虑满足农民的牛羊养殖需求。”青海省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督处处长王德瑜说,“一地两用”在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也有效提升了耕地利用价值,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责任编辑:石兰兰)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青海海东:耕地冬做“牧场”夏收粮

2022-07-05 09:4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西宁电(记者陈杰)每天早上,李生军都会背着一箩筐青草走进自家羊圈,随着“咩咩”的叫声此起彼伏,300多只羊很快便将新鲜青草一扫而空。

  就在几个月前,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山乡东山村村民李生军还在耕地上养殖肉羊。

  因山大沟深、自然气候条件限制,东山乡农作物仅一年一熟,种粮收益低。一些人为了增收,纷纷买来羊羔,在耕地上育肥肉羊,部分农田因此撂荒多年。“一亩地种粮收入2000多元,如果养羊,收入能翻几倍。”李生军说。

  2021年,当地开展耕地撂荒调查,基层干部逐地块排查摸底,深入每家每户做思想工作。“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遏制耕地‘非农化’是政策要求。”东山乡乡长吕志成多次到村民家里动员复耕,可羊离开耕地后没有地方养殖,大家仍持观望态度。

  一边要严格保护耕地,一边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如何在保障粮食作物种植的基础上维护群众利益?这让吕志成犯了难。

  针对核查出的撂荒耕地,东山乡分类建立精细台账,精准制定复耕复种措施。赶在今年春耕之前,吕志成走村入户宣讲政策,让村民认识到保护耕地的重要性,增强耕地保护意识。

  “冬天耕地闲置的时候,只要不破坏耕地,羊可以再赶上去嘛。”吕志成告诉村民,先把粮食种上,乡上会帮着寻找养殖羊的地方,以消除大家的后顾之忧。

  经过协调联系,已经有5名村民将羊迁到了东山乡联大村的一处养殖场。吕志成说:“未来,东山乡计划建设光牧互补养殖基地,板上发电,板下养殖,让大家的羊都有地方‘安家’。”

  今年3月,被吕志成的坚持所打动,李生军卖掉了去年养殖的育肥肉羊,将剩下的300多只羊赶进了自家院落。虽然现在少养了一些羊,李生军的收入会受到影响。但他告诉记者,如果大家都养羊,粮食产量就会减少,耕地种粮更加重要。

  如今,东山乡过去用来养殖牛羊的土地都已披绿。李生军在耕地种上了马铃薯,因为去年冬天有羊粪改善土壤肥力,目前马铃薯根茎长势旺盛。“一亩地马铃薯产量预计能增加2000多斤,多挣1000元应该没问题。”李生军说。

  作为青海省农业大县,互助县耕地面积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八分之一。2021年以来,互助县复耕撂荒地总计约2.9万亩,整治率为97.6%。

  “在保持耕地属性不变的前提下,农闲时节可考虑满足农民的牛羊养殖需求。”青海省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督处处长王德瑜说,“一地两用”在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也有效提升了耕地利用价值,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责任编辑:石兰兰)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