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五个城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2021年8月,《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发布,提出了时间表、路线图。
一年来,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出台了哪些具体举措?制定了哪些行动计划?描绘了哪些发展蓝图?取得哪些突出成果?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深入主要地标商圈,采访政府部门和专业权威人士后发现:积极打造地标性消费项目,主动培育引领性消费品牌,提质升级多元化消费业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市总消费、服务消费、社零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1%、13.4%和8.4%。
北京,这座超大城市正向着“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和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取得哪些突出成果?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消费受到一定冲击。根据北京市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上半年,北京全市市场总消费额下降4.6%。尽管消费出现下降,但降幅明显收窄。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促消费政策落地等,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5.2%,降幅较上月收窄20.5个百分点。上半年,网上消费保持增长,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实现网上零售额2548.1亿元,增长4.2%。
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郭文杰说,一年来,北京市各相关单位加速推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持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取得了一批突出成果。
在打造地标性消费项目方面,北京市安排的22个传统商圈和20家“一店一策”试点企业基本完成升级改造,王府井步行街获评国家级示范步行街;环球主题公园、三里屯太古里西区、首钢六工汇等热点项目开业运营;前门大街等6个项目获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模式口历史文化街正式开街;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文化设施外立面亮相;顺义新国展二期会展项目、三期配套居住项目开工建设。
在培育引领性消费品牌方面,北京认定迪卡侬、屈臣氏等5家时尚消费品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021年落地901家首店中国际品牌占比15%,其中北京曼联梦剧场亚洲首店融合足球主题餐厅、曼联周边售卖、足球文化展览等多种功能。郎园station等6个新消费品牌孵化试点基地挂牌运营,在孵品牌超50个。北京老字号扩至206家,老字号触网率达75%。
在培育多元化消费业态方面,北京坊打造全球首个“5G+华为河图”智慧商圈,“南中轴元宇宙产业基地”揭牌成立。北京冬奥会亮相全球首个无人全自动餐厅,数字人民币落地冬奥场景超40万个,冰雪季期间全市70家冰雪场馆总收入同比增长69.3%。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通航,打造集游船、沿岸商业、城市景观、灯光演绎于一体的综合夜游项目。实施“漫步北京”计划,围绕中轴线和三个文化带推出200余条主题游线路。规划智慧医疗健康16个关键应用场景。
消费领域已经出台哪些政策?
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振信心、强化环境构建成为北京市重要着力点。
郭文杰介绍,过去一年为了强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北京市有关部门陆续出台多项政策。一方面,监管端优化消费环境,6月1日施行《北京市单用途预付卡管理条例》,组织开展美容美发等重点领域执法活动。7月1日实施《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调处。
另一方面,在供给端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北京市7月份出台《关于助企纾困促进消费加快恢复的具体措施》,切实推动留抵退税返还、社保缓缴等纾困政策落地;自去年以来,各部门综合施策,优化资金支持方向,发布了《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数字消费创新引领专项实施方案(2021—2025年)》和《北京市数字消费能级提升工作方案》,加快数字消费布局;出台“首店3.0版政策”,大力发展首店首发经济;制定“夜经济3.0版政策”,打造“夜京城”;北京消费季政策每个季度对积极参与北京消费季活动并成效显著的城市商业综合体、线下零售和餐饮企业给予资金支持。
郭文杰介绍,比如在首店政策方面,2019年开始,北京市相继出台首店1.0版、2.0版措施。2022年推出3.0版措施,在三个方面进行提升。一是提升零售品牌北京首店、旗舰店的最高支持额度,由原来的最高支持50万元,提升到100万元。二是提升国内品牌零售首店投资的支持比例,由原来的按照项目核定实际投资总额的20%给予支持,提升至50%。三是提升国内外知名品牌在京举办时尚消费类新品发布活动的最高支持额度,由原来的最高支持100万元,提升至200万元。
FAO玩具店亚洲旗舰店于2019年5月在国贸商城开业,这家拥有近160年历史的国际知名玩具品牌,也是第一家拿到北京首店补助的企业。该门店负责人表示,受疫情冲击,店铺的销售受到较大影响,这一笔首店补助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数字消费培育发展情况如何?
北京针对不同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精准施策,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壮大新消费模式,巩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上,北京市持续发力数字消费。当前,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规模位列全国各省市之首,软硬件技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22年一季度,北京市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3873.6亿元,同比增长7.2%,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1.2%,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8.7%,占数字经济比重接近60%。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顾瑾栩说,截至今年4月底,北京5G基站累计达5.4万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25个,居全国首位,实现52个市级重点商圈和市内重点景区5G网络全覆盖。
据介绍,在加速典型数字应用场景推广上,北京市培育发展新兴超高清融媒体视听业态,支持8K超高清内容制作,打造“5G+8K”文体直播新生态,累计组织12次“5G+8K”直播活动;推动电竞平台等项目建设,推动中关村科学城数字文化产业园入驻企业超过80家。
在推动直播电商产业集聚升级方面,顾瑾栩介绍,为加快推进北京直播电商基地试点建设工作,将选取2至3个区打造具备品牌聚集、主播孵化、机构入驻、活动落地、人才培养等功能的高质量直播电商基地,计划于近期开展北京市高端直播电商基地试点项目的申报与遴选。
数字消费能级提升情况如何?
北京市正着力完善数字消费基础设施,丰富数字消费产品和服务,鼓励数字消费模式创新发展。
在直播电商方面,顾瑾栩说,北京将加快推动电子商务创新发展,鼓励直播电商平台在北京市设立区域性和功能性总部,并在人才引进、证照办理、资金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引进培育优质直播电商服务机构,支持打造高质量直播电商基地等,推动直播电商的规范发展。2022年,力争实现直播电商成交额达到1万亿元,培育或引进10家龙头直播电商专业服务机构。
在数字消费内容供给提升方面,北京市推动小米手机、小米汽车、理想汽车等智能工厂落地,促进新兴数字技术在消费领域的融合业务应用;进一步建设精品游戏研发基地等项目,吸引企业入驻中关村科学城数字文化产业园,举办电竞赛事活动。
在建设新消费场景方面,顾瑾栩介绍,目前北京市规划建设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在部分地区开放了自动驾驶车辆载人测试和试乘体验服务的区域,为民众出行提供便利;推广“无接触购物”服务,试点美团、京东的无人车配送生活物资;过去一段时间里,培育形成联想、物美等15家信息消费体验中心,努力为数字信息技术赋能消费创新发展。
提振消费成效如何?
市场主体是国际消费中心建设的中坚力量,疫情对消费领域的冲击很大,随着疫情逐渐平稳、相关政策举措出台、企业积极自救,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地标商圈、市场商户恢复得怎么样了?
作为北京的重要商圈之一,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区通过美味新潮的餐饮体验、轻松时尚的文化休闲活动吸引着广大消费者沉浸其中。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品牌媒体中心负责人袁颖慧表示,近期商圈的日营业额和客流量,已经接近2019年同期的水平。
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推广部总经理康俊超介绍,疫情的逐渐平稳和各种利好政策的出台激活了市场活力。为更好地促进夜间经济,华熙LIVE新增设了街头魔术师、气球师、古风游商、复古国潮商人等角色进行互动售卖活动,同时在每周的固定时间进行快闪舞蹈表演。“这些措施让商圈的夜晚更加热闹,满足不同年龄段消费群体的需求。”
在大兴区的荟聚中心,人气也渐渐复苏,到了夜晚商场里熙熙攘攘,目前北京荟聚的周末客流量已经达到今年元旦以来的高值。北京荟聚总经理周欣说:“作为外资企业,我们看到了政府的积极作为,大兴区允许临街的商铺在户外进行外摆,这在我们引入首店时有了更多的吸引力。北京荟聚一直以来都受益于北京消费季的相关活动与政策,在每个季度都积极参与。”
经历一个多月暂停堂食的日子,北京的各个餐饮企业开始铆足劲恢复经营。朝阳区饮食服务旅店行业协会秘书长徐洋说:“政府下了很大力气推动消费复苏,包括资金补贴、首店经济政策等,餐饮行业正在恢复。”
大型餐饮连锁品牌眉州东坡线上线下的经营收入情况也在不断向好。在堂食方面,工作餐用餐顾客有所增加,周末到店的消费者数量也有所恢复,经营收入基本和去年持平。在外卖方面,单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写字楼区域门店经营情况恢复速度更快。“现在我们仍然坚持每天抖音直播,虽然恢复了堂食,但我们线上直播间的销售也十分平稳。”眉州东坡公司品牌总监周淼说:“现在门店的客人明显多了不少,我们努把力做好经营,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尽量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国际知名品牌和北京本土品牌如何“双管齐下”?
引入国际知名品牌是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策略之一,2021年,随着北京首店政策的推进,全年新落户首店(含旗舰店)901家,北京已经成为各大国际知名品牌的必争之地。
引进来的同时,北京也更加注重本土品牌的打造。郭文杰说,一年来,通过市区联动,先行先试,北京已初步建立新消费品牌孵化体系。目前,已在东城区、朝阳区试点设立了红桥市场、郎园Station等6个各具特色的孵化基地,孵化出了观夏、端木良锦、“单立人-牙花子厂牌”等一批新消费品牌。
目前,北京市通过认定一批孵化基地、依托一批孵化机构、筛选一批入孵企业,构建由市场充分主导、要素方便流动、多方共同参与的新消费品牌孵化生态圈;同时借助北京消费大市场,发挥首店经济优势,通过支持建设国潮、时尚、科技等全球首发中心,推动建设消费领域产业聚集区,加快孵化首店落地的速度,加大在京举办首发首秀活动力度;通过线上平台引流、线下商圈渗透、展会活动推介、特色场景构建、媒体宣传造势的全方位支持,加快渠道融合发展,突出便捷沉浸体验。
如何突出区域消费特色推动差异化发展?
北京的城市规模、人口数量多,各个区域之间特色各异、发展形式多样。如何充分发挥商圈品牌、历史文化和资源集聚优势,进一步发展特色消费模式,部分区域已经作出了尝试。
坐拥首钢园、大跳台等地标,如何把奥运资源和人气有效链接,打造特色消费模式,成为摆在石景山区面前的课题。
石景山区副区长王智勇介绍,2022年北京冬奥会给石景山带来了宝贵的体育资源。石景山着眼于大跳台、首钢园、冬奥公园等场馆、场地、设施的可持续利用,吸引国际体育组织、企业落地,打造集大众健身、竞技训练、赛事表演于一体的冰雪运动消费圈。下一步以首钢园为核心,加强商业空间统筹规划,打造“国际范儿”会展、首发首秀活动平台,力争组织10场以上大型活动,力争完成50家区域级以上首店落地。
通州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点,也是北京市现代化发展的新城区。目前,通州区聚焦环球度假区、运河商务区、特色小镇等重点区域,培育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消费地标和新型商圈。
通州区副区长杨磊介绍,在环球度假区的有力带动下,2021年通州区规模以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收入同比增长367.4%,住宿业收入增长122.6%。文化旅游区加快文旅商融合发展步伐,张家湾商业娱乐综合体项目今年6月正式开工,将建设国际名品商业、生活方式度假酒店、特色文旅小镇三大组团,打造跨界融合的国际消费娱乐新地标。
当前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存在哪些难点?
与上海等城市相比,北京的首店吸纳能力仍然较弱。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北京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消费能力构建任重道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丽芬表示,挖掘消费潜力要兼顾传统消费、升级类消费、新型消费。当前,需要抓住居民消费升级的窗口期,提高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提升品质、塑造品牌,提高供需匹配度,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升级需求,进一步强化消费增长的主要来源和增长的动能。
陈丽芬还表示,目前五个试点城市各有特点,北京宜进一步提升国际消费首位度,提高新型消费引领力,强化全球消费资源配置力,增强对全球消费的集聚辐射力。
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赖阳表示,在释放消费活力方面,北京等城市还要持续建设与消费习惯相匹配的商业体系,在满足刚性消费需求的同时,注重享受生活、品质休闲、文化娱乐等新需求,开发与之相应的商圈和购物中心,以更为丰富业态和项目激发消费潜力释放。
徐洋表示,对企业来说,人员、房租、能耗、原材料四大板块的成本水涨船高,市场主体的利润在不断摊薄,未来发展面临不小的成本压力。
面向未来描绘了哪些发展蓝图?
根据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到2025年,本市在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消费舒适度、政策引领度等关键指标方面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郭文杰表示,立足2022年,北京争取新引进国内外品牌首店600家左右;精准补建和规范提升基本便民商业网点410个左右,每百万人口拥有连锁便利店(社区超市)数量达320家左右;直播电商成交额达1万亿元,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同比增长20%左右;推出100个新晋网红打卡地和100条特色主题游线路。
展望2025年,北京打造2个至3个千亿级规模世界级商圈,北京市各区至少有1个现代化综合商圈和1条商业步行街,各平原新城至少有1家五星级酒店;入境游人数年均增长5%以上;吸引国际国内品牌在京开设3000家以上首店、创新店、旗舰店,北京老字号认定总数达230家左右,力争9成以上老字号企业“触网”;孵化100个以上新消费品牌;引进500个左右国内外知名美食品牌;国际国内高效畅通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