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由“黑”到“绿” 老工业基地辽宁的生态“蝶变”

2022年08月11日 09:3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沈阳电(记者牛纪伟、孙仁斌、王莹)作为老工业基地,辽宁历史上曾污染严重。“黑色”,是这个重工业省份多年来甩不掉的标签。

  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向环境污染行为重拳出击,生态持续改善。“绿色”,已成为辽宁的新底色,也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注入更多活力。

  江河奔涌,芳草连天。这个盛夏,辽沈大地一派锦绣风光。

  绿苇红滩白鹤舞

  辽宁盘锦,辽河入海口,7000余亩芦苇荡绿浪翻涌。烈日下,50岁的赵仕伟拨开长到路边的苇叶,沿着褐色的木栈道察看鹤舍里出生不久的小丹顶鹤。

  “不抢你们的孩子,别害怕……”赵仕伟一边走一边跟丹顶鹤们聊着天。成鹤看到是赵仕伟,扑闪着放下翅膀,慢慢平静下来。

  赵仕伟在这个芦苇荡里工作了31年。当年,大学毕业的他被分配到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赵圈河管理站工作。盘锦的滨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通道中的重要停歇地、越冬地和繁殖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由于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途经辽河口迁徙的丹顶鹤种群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丹顶鹤是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过去十年间,盘锦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把近8万亩围海养殖滩涂逐步恢复成自然滨海湿地,并制定相关文件,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支持原有围海养殖业户转向开放养殖。

  如今,当地近岸海域生态不断修复,这里特有的红色碱蓬草重新大面积出现在近海滩涂,又成为丹顶鹤自由栖息、觅食的家园。

  人工繁育,也是丹顶鹤保护的一个重要手段。赵仕伟刚工作时,由于技术不成熟,管理站每年只能人工繁育几只丹顶鹤,有时一只也繁育不出来。

  赵仕伟说,现在采用“人工+自然”繁育模式,使丹顶鹤种群数量不断增多,“我们共同救助、繁育、放飞的丹顶鹤,已有204只”。

  这些飞舞的白鹤,只是辽宁近岸海域生态不断向好的缩影。截至2021年底,辽宁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达到91%,消减劣四类海水1858平方公里,主要城市近岸海域基本消除劣四类海水。

  碧水蓝天入画图

  顶着35摄氏度的高温,32岁的陈宇陪朋友到沈阳故宫游玩。他一边带着朋友与这座有着近400年历史的清代皇家宫苑拍照留念,一边拿出自己的手机拍下头顶的蓝天白云发了个微信朋友圈。

  “2015年前后,沈阳空气污染很严重,家里空气净化器买了好几个。”陈宇说,“现在这种好天气越来越多,拍照完全不用开滤镜。”

  近年来,沈阳全面淘汰20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共4383台,数量削减达80%,每年减少燃煤量约150万吨;现有总容量3.3万吨的锅炉全部安装高效治理设施及在线监控装置。

  诸多努力换来这座中国著名重工业城市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2021年,沈阳市大气优良天数达到315天,较2015年增加108天,PM2.5浓度较“十三五”初期下降47.2%。

  沈阳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裴希岩说:“达到治理目标后,新的目标又在等着我们。老百姓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从沈阳穿城而过的浑河,是辽河流域的重要河流。经过不间断治理,辽河全流域消除劣五类水体。2022年上半年,辽河150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优良比例达到82.7%,达到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晚霞中,溽热渐消,鞍山市民走出家门,沿着波光粼粼的辽河支流南沙河散步、健身。过去,由于大量工业、生活污水直排,这里一度臭气熏天。2022年上半年,鞍山市10个国控断面水质全面消除劣五类,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0%。

  绿水青山留乡愁

  午后,送走最后一桌客人,徐洪超坐到自家餐馆门前的太阳伞下悠闲地喝起茶来。

  走进丹东大梨树村,黛瓦白墙的民居鳞次栉比、树木掩映的村庄绿水环绕,宛若置身江南水乡。这几年,大梨树村通过植树造林、发展生态旅游业等实现快速发展,年接待游客超过40万人,村集体固定资产超过5亿元。

  “村子越来越美,人气越来越旺!”曾外出打工多年的徐洪超,几年前选择回乡创业。如今,他年收入超过10万元,生意忙时家人齐上阵,一家人其乐融融,幸福感满满。

  目前,辽宁省累计完成4638个行政村环境整治,越来越多的村庄实现产业兴旺、环境宜居,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村庄寻找“乡愁”。

  花香阵阵、流水潺潺,营口老边区柳树镇东岗子村里游客三五成群。“这两年我们把外出打工的村民的老宅租赁过来,打造成民宿后承包给专业公司运营。”正带着村干部和村民们清理街路环境的村支书孙福鑫介绍,“今年暑期,周边城市游客的网络订单接到不少。”

  村头的10栋花房里,各色非洲菊开得正艳,经营者张野和花农们正在侍弄花草。这位来自吉林长春的大学毕业生创业者雄心勃勃:“我计划把观光农业搞好,吸引更多游客来玩。村里的生活节奏,更适合我。”  (参与采写:崔师豪、黄泽晨)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由“黑”到“绿” 老工业基地辽宁的生态“蝶变”

2022-08-11 09:3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沈阳电(记者牛纪伟、孙仁斌、王莹)作为老工业基地,辽宁历史上曾污染严重。“黑色”,是这个重工业省份多年来甩不掉的标签。

  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向环境污染行为重拳出击,生态持续改善。“绿色”,已成为辽宁的新底色,也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注入更多活力。

  江河奔涌,芳草连天。这个盛夏,辽沈大地一派锦绣风光。

  绿苇红滩白鹤舞

  辽宁盘锦,辽河入海口,7000余亩芦苇荡绿浪翻涌。烈日下,50岁的赵仕伟拨开长到路边的苇叶,沿着褐色的木栈道察看鹤舍里出生不久的小丹顶鹤。

  “不抢你们的孩子,别害怕……”赵仕伟一边走一边跟丹顶鹤们聊着天。成鹤看到是赵仕伟,扑闪着放下翅膀,慢慢平静下来。

  赵仕伟在这个芦苇荡里工作了31年。当年,大学毕业的他被分配到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赵圈河管理站工作。盘锦的滨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通道中的重要停歇地、越冬地和繁殖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由于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途经辽河口迁徙的丹顶鹤种群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丹顶鹤是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过去十年间,盘锦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把近8万亩围海养殖滩涂逐步恢复成自然滨海湿地,并制定相关文件,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支持原有围海养殖业户转向开放养殖。

  如今,当地近岸海域生态不断修复,这里特有的红色碱蓬草重新大面积出现在近海滩涂,又成为丹顶鹤自由栖息、觅食的家园。

  人工繁育,也是丹顶鹤保护的一个重要手段。赵仕伟刚工作时,由于技术不成熟,管理站每年只能人工繁育几只丹顶鹤,有时一只也繁育不出来。

  赵仕伟说,现在采用“人工+自然”繁育模式,使丹顶鹤种群数量不断增多,“我们共同救助、繁育、放飞的丹顶鹤,已有204只”。

  这些飞舞的白鹤,只是辽宁近岸海域生态不断向好的缩影。截至2021年底,辽宁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达到91%,消减劣四类海水1858平方公里,主要城市近岸海域基本消除劣四类海水。

  碧水蓝天入画图

  顶着35摄氏度的高温,32岁的陈宇陪朋友到沈阳故宫游玩。他一边带着朋友与这座有着近400年历史的清代皇家宫苑拍照留念,一边拿出自己的手机拍下头顶的蓝天白云发了个微信朋友圈。

  “2015年前后,沈阳空气污染很严重,家里空气净化器买了好几个。”陈宇说,“现在这种好天气越来越多,拍照完全不用开滤镜。”

  近年来,沈阳全面淘汰20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共4383台,数量削减达80%,每年减少燃煤量约150万吨;现有总容量3.3万吨的锅炉全部安装高效治理设施及在线监控装置。

  诸多努力换来这座中国著名重工业城市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2021年,沈阳市大气优良天数达到315天,较2015年增加108天,PM2.5浓度较“十三五”初期下降47.2%。

  沈阳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裴希岩说:“达到治理目标后,新的目标又在等着我们。老百姓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从沈阳穿城而过的浑河,是辽河流域的重要河流。经过不间断治理,辽河全流域消除劣五类水体。2022年上半年,辽河150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优良比例达到82.7%,达到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晚霞中,溽热渐消,鞍山市民走出家门,沿着波光粼粼的辽河支流南沙河散步、健身。过去,由于大量工业、生活污水直排,这里一度臭气熏天。2022年上半年,鞍山市10个国控断面水质全面消除劣五类,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0%。

  绿水青山留乡愁

  午后,送走最后一桌客人,徐洪超坐到自家餐馆门前的太阳伞下悠闲地喝起茶来。

  走进丹东大梨树村,黛瓦白墙的民居鳞次栉比、树木掩映的村庄绿水环绕,宛若置身江南水乡。这几年,大梨树村通过植树造林、发展生态旅游业等实现快速发展,年接待游客超过40万人,村集体固定资产超过5亿元。

  “村子越来越美,人气越来越旺!”曾外出打工多年的徐洪超,几年前选择回乡创业。如今,他年收入超过10万元,生意忙时家人齐上阵,一家人其乐融融,幸福感满满。

  目前,辽宁省累计完成4638个行政村环境整治,越来越多的村庄实现产业兴旺、环境宜居,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村庄寻找“乡愁”。

  花香阵阵、流水潺潺,营口老边区柳树镇东岗子村里游客三五成群。“这两年我们把外出打工的村民的老宅租赁过来,打造成民宿后承包给专业公司运营。”正带着村干部和村民们清理街路环境的村支书孙福鑫介绍,“今年暑期,周边城市游客的网络订单接到不少。”

  村头的10栋花房里,各色非洲菊开得正艳,经营者张野和花农们正在侍弄花草。这位来自吉林长春的大学毕业生创业者雄心勃勃:“我计划把观光农业搞好,吸引更多游客来玩。村里的生活节奏,更适合我。”  (参与采写:崔师豪、黄泽晨)

  

(责任编辑:石兰兰)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