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大湾区建设三周年 肇庆奋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2022年09月28日 09:41   来源:金羊网   

  【续写春天的故事】大湾区建设三周年 肇庆奋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肇庆是大湾区建设的主体城市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三年来,肇庆把全面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纲”,积极融入大湾区产业链创新,构建起与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数字政府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深入对接中央要求、港澳所需、湾区所向、肇庆所能,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以营商环境之变激发改革活力

  3年来,肇庆以数字政府建设和营商环境改革为突破口,带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牵引带动改革开放迈上新台阶。

  企业开办和不动产登记实现“1天办成”,高频户政业务办理时间从1小时缩短为15分钟,678项主题服务实现“一次办成一件事”,产业项目审批办件时长平均提速31.7%……“数字政府”建设、”“双容双承诺”制度、产业招商落地工作专班、项目全生命周期闭环跟踪服务、城市综合信用指数建设,关键环节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发展活力得到投资者认可。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肇庆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工程,确保“肇庆服务、天天进步”。

  以产业和科技打造创新高地

  3年来,肇庆持续产业强市、制造业优先,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西部制造新城,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肇庆深入对接广东省20个战略性产来集群建设,着力引项目、强龙头、补链条、搭平台、聚集群,构建起具有肇庆特色的“主导+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到1356家,形成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等8个产业集群,3家企业产值冲破百亿大关,实现百亿产值零突破。小鹏汽车量产超过“10万+”,宁德时代动力及储能电池试投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破土动工,新能源汽车产业等大项目释放出“榕树效应”。

  肇庆深度融入大湾区创新协同格局,形成“广深港澳研发孵化—肇庆加速产业化”产业链创新链,肇庆高新区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列入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肇庆分中心、肇庆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作用凸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更多实验室、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众创空间落户肇庆。

  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3年来,肇庆生态环境质量取得明显改善,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城区污水管网长度达124.95公里,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显著提高。全市大气环境质量在全国重点城市中排名均居前20位,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陶瓷企业“煤改气”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排名全省第一,优良天数比例稳定达到93%以上。河湖长制全面落实,完成碧道建设240公里,西江等大江大河稳定达Ⅱ类水质,国考断面水质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一,贺江碧道画廊、四会古邑碧道画廊成为亮丽的水生态名片。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体系运转良好,镇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肇庆、四会环保能源发电项目建成使用。

  以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增进民生福祉

  3年来,肇庆8.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1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出列,对口帮扶广西桂林、贺州4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持续将七成以上的财政支出投向民生,坚持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新增城镇就业超20万人、义务教育学位7.3万个、新建扩建改建义务教育学校33所、千人病床数增长25%。“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三项工程成为广受欢迎的民生品牌,城乡医保、低保、特困、供养孤儿、残疾补助标准逐年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当前,肇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继往开来、乘势而上,加快建设珠三角核心区西部增长极和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新都市,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肇庆新篇章,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大湾区建设三周年 肇庆奋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2022-09-28 09:41 来源:金羊网

  【续写春天的故事】大湾区建设三周年 肇庆奋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肇庆是大湾区建设的主体城市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三年来,肇庆把全面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纲”,积极融入大湾区产业链创新,构建起与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数字政府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深入对接中央要求、港澳所需、湾区所向、肇庆所能,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以营商环境之变激发改革活力

  3年来,肇庆以数字政府建设和营商环境改革为突破口,带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牵引带动改革开放迈上新台阶。

  企业开办和不动产登记实现“1天办成”,高频户政业务办理时间从1小时缩短为15分钟,678项主题服务实现“一次办成一件事”,产业项目审批办件时长平均提速31.7%……“数字政府”建设、”“双容双承诺”制度、产业招商落地工作专班、项目全生命周期闭环跟踪服务、城市综合信用指数建设,关键环节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发展活力得到投资者认可。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肇庆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工程,确保“肇庆服务、天天进步”。

  以产业和科技打造创新高地

  3年来,肇庆持续产业强市、制造业优先,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西部制造新城,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肇庆深入对接广东省20个战略性产来集群建设,着力引项目、强龙头、补链条、搭平台、聚集群,构建起具有肇庆特色的“主导+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到1356家,形成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等8个产业集群,3家企业产值冲破百亿大关,实现百亿产值零突破。小鹏汽车量产超过“10万+”,宁德时代动力及储能电池试投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破土动工,新能源汽车产业等大项目释放出“榕树效应”。

  肇庆深度融入大湾区创新协同格局,形成“广深港澳研发孵化—肇庆加速产业化”产业链创新链,肇庆高新区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列入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肇庆分中心、肇庆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作用凸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更多实验室、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众创空间落户肇庆。

  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3年来,肇庆生态环境质量取得明显改善,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城区污水管网长度达124.95公里,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显著提高。全市大气环境质量在全国重点城市中排名均居前20位,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陶瓷企业“煤改气”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排名全省第一,优良天数比例稳定达到93%以上。河湖长制全面落实,完成碧道建设240公里,西江等大江大河稳定达Ⅱ类水质,国考断面水质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一,贺江碧道画廊、四会古邑碧道画廊成为亮丽的水生态名片。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体系运转良好,镇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肇庆、四会环保能源发电项目建成使用。

  以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增进民生福祉

  3年来,肇庆8.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1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出列,对口帮扶广西桂林、贺州4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持续将七成以上的财政支出投向民生,坚持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新增城镇就业超20万人、义务教育学位7.3万个、新建扩建改建义务教育学校33所、千人病床数增长25%。“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三项工程成为广受欢迎的民生品牌,城乡医保、低保、特困、供养孤儿、残疾补助标准逐年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当前,肇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继往开来、乘势而上,加快建设珠三角核心区西部增长极和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新都市,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肇庆新篇章,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石兰兰)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