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落实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加快建设先行区示范市的关键之年,做好政府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落实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和自治区党委、政府要求,全面落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五届七次全会精神,以先行区示范市建设为牵引,大抓发展、抓大发展、抓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发展引领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和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中走在前、作表率,努力在创新发展、生态建设、基层治理、城乡融合上示范引领,奋力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新局面。
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以上,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以上、7.5%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节能降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自治区党委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的总目标,明确了先行区建设的战略任务。市委审时度势,对标对表,提出了在“创新发展、生态建设、基层治理、城乡融合”上示范引领,努力实现先行区示范市建设破题开局。我们要紧扣“四个示范引领”,聚力高质量发展,勇挑重担、勇毅前行、勇立潮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银川新篇章!
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石。抢抓国家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的有利契机,大力实施产业强基“五大行动”,着力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实施“三新”产业倍增行动。树立全产业链思维,建立产业发展“链长制”,精准化补链条、集群化聚产业、多元化促协同,力争“三新”产业产值增长45%以上,总量突破1260亿元。加快中环50GW太阳能级单晶硅、晶环年产1200万片4英寸蓝宝石晶片切磨抛、宝丰电池及储能集装系统示范、张骞葡萄郡、图兰朵葡萄酒小镇、杞里香枸杞健康产业园、蒙牛乳业产业园等56个产业链重点项目建设,力促天通蓝宝石四期等32个项目投产达效,工业投资增长10%以上。光伏硅、半导体硅、工业蓝宝石等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新型储能、光伏电池、风机制造等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260亿元,葡萄酒、高端奶、枸杞精深加工等新食品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
实施现代服务业扩容行动。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全面启动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高标准建设牛羊肉国家储备中心,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社会物流总额增长8%。鼓励“供应链+金融”发展,争取更多股份制银行在银设立分支机构。力促砂之船奥莱、建发悠阅城等商业综合体建成投运,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30家,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2个。提振家电、汽车、批零住餐等传统消费。鼓励发展无人超市、即时零售、无接触式配送等新模式。支持发展首牌、首店、首展、首秀等新业态,引进知名品牌首店20家以上。繁荣夜间经济,打造特色商业街区2条。办好“一山一河”文化旅游节、全国旅行商大会等节会,支持西夏陵申遗、贺兰山岩画等争创5A级景区。旅游总人次、总收入均增长15%以上。
实施数字经济赋能行动。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开启数字转型新蓝海。加快腾讯呼叫中心等6个项目建设,推进银川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基地建设。探索建立大数据交易中心,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工业制造、农业生产、公共服务等场景数字化重塑,高质量建设“工业大脑”二期,培育“上云上平台”企业8家,新增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4家,催生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蝶变。打造数字农业示范基地30家以上。支持传统商贸流通企业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总量达到800亿元。
实施园区发展提质行动。坚持“抓两头、活中间、一体四分”,深化产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园区与辖区政府税收和土地出让金收益分成机制,推动县区园区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积极探索其他形式的园区管理制度。推行“标准地”“弹性供地”模式。提升园区产业聚集度,主导产业占比不低于75%。设置“工业企业亩均效益奖”,提升投入产出比。
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行动。出台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展。以“小升规—专精特新—小巨人—国家级单项冠军”梯度培育为主线,推进企业递进式培优做强。建立小微企业升规奖励激励机制,新增北瓷新材料等规上工业企业20家。壮大科技型企业规模,新增“专精特新”企业30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发展壮大,新增小巨人企业2家,力争入选国家级单项冠军。新增上市企业1家。支持隆基绿能、中环集团等争创世界一流企业。
二、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构筑高质量发展支撑。全力以赴抓项目稳投资增动能,用大项目、好项目支撑大产业、带动大发展。??
千方百计争项目。紧盯国家和自治区战略方向、政策导向和投资走向,编制“四争”工作指引。抢抓先行区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东数西算”工程等重大机遇,盯紧中央预算内投资,聚焦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生态保护、社会治理等领域,谋划包装一批高质量项目,确保“四争”到位资金增长10%以上。力争进入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等试点。
主动出击引项目。树立全民招商理念,强化链式招商、以商招商、专业招商。注重市县、园区一体化联动,发挥政府驻外机构、商协会、招商顾问作用,瞄准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定向招引战略国企、实力民企、知名外企。完善招商引资“五个清单”,围绕“三新”产业引进链上配套企业,“三新”产业招商引资占比达到55%以上,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750亿元以上。
全力以赴建项目。实施项目建设提速行动,建立项目建设责任清单,实行重大项目批次开工,开展项目建设“五比”活动,确保一季度开工率超70%,上半年全部开工,全年完成投资950亿元以上。强化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加强项目建设考核问效,开展项目建设季度观摩,全年重大项目投资完成率达到80%以上。扎实开展“四闲”专项整治,盘活资源要素优先保障重点项目。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产业基金,力争撬动民间投资增长20%以上。
三、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驱动,加快建设创新发展引领市,着力在创新发展上示范引领。
坚持大格局抓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进一步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投入,不断扩大公办园、普惠园占比。支持灵武市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国家验收。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推动校舍条件达标和标准班额办学。创建智慧示范校园53所。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42所,确保银川四十一中等13所学校7月份前投入使用,新增学位2万个以上,解决好新市民等群体子女就近入学。实施职业教育“双高”“双优”计划,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深化与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规范民办教育。办好特殊教育。深化“市(县)管校聘”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坚持大视野抓科技。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财政科技研发投入增长10%以上,全社会R&D强度达到2.1%。建设贺兰山(院士)实验室。打造重点企业创新平台30家以上。组建光伏材料、半导体硅等创新联合体5个。支持中关村双创园创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推行“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机制。深化“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个,重点科技成果转化及中试熟化项目30个。开展规上企业“三提升”行动,推动重点产业企业高价值发明专利扫零。新增瞪羚企业10家以上。
坚持大情怀抓人才。开展产业引才行动,建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领军型企业人才、技能型产业人才、新型创新智库“四支队伍”,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1500名。发挥人才发展集团市场化引才和服务作用。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争创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完善优化落实好人才兴市相关政策,支持海归小镇建设,让各类人才舒心生活、顺心工作、安心创业。
四、协同推进生态大保护大治理,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深入开展“双减双降”,加快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银川,着力在生态建设上示范引领。
推进绿色发展。强化“三线一单”管控约束,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力争高耗能产业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决完成中央、自治区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任务,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4%以上。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确保黄河银川段水质稳定II类进出。开展危废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协同创建贺兰山国家公园,完成矿山生态修复3000亩。实施美丽河湖工程,推进典农河南环水系等水治理项目建设,修复湿地4.3万亩。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营造林7.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平方公里。办好第二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主题宣传实践月”活动。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推进循环发展。全方位落实“四水四定”,实施第六污水厂再生水河湖生态利用等工程,加快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以创建“无废城市”为抓手,加快推进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支持灵武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示范区高水平发展。扩大垃圾分类覆盖面,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分别达到60%、48%。实施银川高新区、永宁和贺兰工业园循环化改造。推进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建设,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1%以上。创建“无废小区”“无废乡村”等“无废细胞”70个。
推进低碳发展。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深入推进“四大改造”,完成共享机床铸件生产线改造等技改项目30个,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新培育自治区级以上绿色工厂2个。支持经开区、苏银产业园“绿电园区”试点建设。鼓励发展节能低碳建筑,新建项目绿色建筑占比70%以上。推进一体化绿色交通,更新新能源公交车600辆,建成公交充电桩500个以上,广泛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争创国家绿色出行城市。
五、更大魄力深化改革开放,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坚持以改革破难题、增动力,以开放聚资源、拓空间,持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推进“六权”改革,打通水权置换通道,深化土地二级市场、排污权交易,加快山林权“三权分置”、用能权指标核定,探索碳排放权有偿分配和碳汇林交易。继续深化国企改革,开展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支持通联资本集团提升信用评级。推进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增强市本级财政统筹和辖区长效保障能力。深化综合执法改革,建立大执法机制。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加快全国“数字供销”示范区建设。启动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
推动更高水平开放。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度参与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支持河东国际机场四期建设。配合推进包银高铁建设,协同推进乌银高速银川南绕城段建设,加快火车站现代客运枢纽建设,打造现代化立体化开放大通道。建设公铁物流港铁路专用线。办好第三届葡萄酒文旅博览会、智慧城市峰会等重大节会,协助办好第六届中阿博览会。推进中国(沙特)吉赞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向型新业态新模式,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积极融入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加强沿黄省会城市间生态保护、政务服务等领域合作。携手宁东一体化协同发展。
持续擦亮营商环境金字招牌。对标国际新测评办法,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确保始终处在全国第一方阵。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政务服务场景数字化重构,扎实开展企业开办等13类“一件事一次办”国家级试点工作,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银川经验。建立“政府企业交心会”常态机制,推动政企沟通“零距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做到民企、国企、外企同等对待,本土、域外企业一视同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切实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