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23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聚焦落实总书记对包头“一个创新、三个实现”重要指示,铆足回到历史最高水平、重振包头雄风的决心和干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坚持“两新”导向,强化增量意识,全力破解制约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全力打造“世界稀土之都”和“世界绿色硅都”,全力发展壮大口岸经济,形成一批新增长点,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书写好“包头答卷”。
今年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以上,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
落实总体要求,实现上述目标,做好今年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好以下5个方面:
一是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决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忠诚践行“一个创新、三个实现”重要指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市委的各项要求,确保安排的每一项工作、部署的每一个任务、交代的每一件事情落地落实,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二是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始终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加快培育新增量,坚定不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不断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全力以赴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三是必须坚持“两新”导向。始终用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衡量检验招商引资是不是抓实了、用新增规上企业衡量检验项目建设是不是抓成了,旗帜鲜明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下大力气争取上级资金、争取支持政策、争取试点示范,一步一个脚印把投资抓成产值、项目抓成产业、建设单位抓成纳税单位,把今天的增量抓成明天的产出、未来的实力,不断打造发展新亮点、开辟发展新领域、制胜发展新赛道。
四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来,就业优先政策要提质加力,促进居民增收要多措并举,基本公共服务要精准兜底,切实解决群众关切的“急难愁盼”问题,做到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惠民力度只强不弱,以更接地气的工作成效一笔一画书写更有温度的民生答卷,让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笑容越来越多。
五是必须坚持实干担当。干在实处才能走在前列。我们要始终把干在实处作为重要品格,确立“有解思维”,制定更加积极进取、需要跳起摸高的工作目标,强化“七个摒弃”,做到“五个克服、五个树立”,拿出更大决心和勇气,凝聚更多智慧和力量,以赶考的状态尽心尽职尽责干好每一天、做好每件事,把看似干不成的、别人干不成的,想方设法干成干好,不断把包头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汇聚成经济强势,奋力赶超、重振雄风、重塑辉煌,续写更大的城市荣光。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工作、办好包头的事情,我们有坚强的政治引领、强大的政策支持、叠加的战略机遇和坚实的发展基础。我们要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用改革的办法破解瓶颈,用市场的力量激发活力,用扎实的工作稳定预期,不断开创包头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奋力转换发展动能。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基本战略,以创新为关键引擎塑造城市发展新动能,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全力打造科技力量集聚地。推动企业开展“引进一个专家团队、建立一个研发机构、选投一个战新产业、开发一组新产品”活动,提升企业持续发展能力。探索建立向工业企业派驻“科技特派员”制度,对规上工业企业逐一进行“科技体检”,着力解决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契合度不高的问题。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行动,力争年内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60家以上,新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0家以上,新增自治区科技创新领军企业5家以上,构建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梯队。优化财政科技经费使用机制,建立政府科技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引导多元化科技投入,年内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2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比例达到40%以上。
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实施科创平台建设工程,全力争创国家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支持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国家级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科研项目、基础技术研究34项,申报原创性技术国家发明、国防专利70项以上,形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25项以上,企业标准20项以上。加快创建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力争稀土高新区进入国家级高新区50强。鼓励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明阳、双良等企业加快研发机构建设,推动浙大包头硅基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低碳技术及先进材料研究院落地,年内新增院士工作站2家,培育认定国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20家以上。实施镧铈平衡利用、大规模储能、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30个以上。
全力打造科技转化优选地。加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化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实施光伏硅基材料研发及产业化等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0个以上,培育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及中试公共服务平台2家,争取国家、自治区级创新创业孵化载体8家以上,真正把科技创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全力打造创新生态人才引领地。积极筹建中国(包头)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新能源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推进标准“领跑者”活动,新增国家级对标达标标杆示范企业2户。健全以创新能力、质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科技人才培养、使用、激励机制,推行“候鸟式”聘任、“飞地式”引才,匠心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实施好“事业编企业用”引才计划,年内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人才7000人以上。开展“领军人才包头行”活动,柔性引进领军人才团队30个以上,培育中青年科技人才200人以上。新增专技人才1.2万人、高技能人才5000人。
(二)坚定不移推动经济提质提效,奋力增强发展实力。把加快培育新增量作为做大经济总量的关键抓手,坚持“两新”导向,聚焦“新增”“抓实”“干成”,加快打造新增长点,巩固扩大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强劲态势。
大力推动项目提效突破。实施重大项目600个以上,计划完成投资增长20%以上,产业类项目数量和投资占比均超过60%,新开工项目数量和竣工数量均超过50%。完善以季度为单元组织项目集中开工和观摩测评机制,实行重点项目市、县和工业园区“三包一”代办帮办服务,精准定向解决供地、供电、供水、环评等堵点问题。完善招商引资考核激励办法,发挥各类商会组织、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桥梁纽带作用,紧盯“三个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新锐企业,点对点主动对接、精准招引,引进国内(区外)到位资金增长15%以上。精心筛选1350个打基础、补短板、增后劲的优质项目,把储备项目量级做大、能级做强、品级做优。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预算内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年内争取资金总量增长20%以上。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包西高铁(包鄂段),完成包银高铁(包头段)桥梁、路基建设。开工建设省道225线三道敖包至哈德门段公路修复工程,推进210国道白云鄂博至固阳段公路建设,完成G65包头段路面桥涵和110国道北绕城公路主体工程。
大力推动消费提质扩容。加快发展智慧零售、“互联网+家政”等新业态,拓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新场景,推动商贸、文化、交通等消费跨界融合,引进30个以上各类品牌首店,打造商圈与街区互补、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消费新格局。发展周末经济、夜间经济,新建一批星级酒店、旅游民宿和精致露营基地,持续提升特色街区和乡村旅游重点村品质,叫响“包头周末”品牌,创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健全完善商业配套设施,创建5个星级农贸市场,新增100家连锁店,争创国家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开展消费促进活动,加大消费券发放力度,举办各类促消费活动500场,拉动消费50亿元以上。开展网络年货节、双品网购节等线上直播活动,新增直播室30个。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推动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下沉供应链,提供直供直销、集中采购、共同配送等服务,改造一批村级便利店,让城乡群众共享品质消费,点旺城市“烟火气”。
大力推动企业提级增量。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全年新增市场主体30000户以上、“个转企”500家、规上(限上)企业200户以上。培育国家、自治区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户以上,申报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力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实现新的突破。实施企业上市三年行动计划,推动2户以上企业上市,打破连续11年没有新增上市企业的局面。支持民营企业参与自治区电力多边交易,清理规范转供电加价行为,降低各类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我为企业找订单”“我帮企业找市场”活动,引导相关企业与链主企业市场化对接,确保形成预期经济产出。建立重点企业用工台账,精准抓好技能人才招聘引进,密集开展小型化、专业化就业招聘活动,动态解决重点产业用工2万人。
(三)坚定不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奋力提升发展质量。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并举,推动存量变革、增量崛起,不断提升产业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
实施战新产业提质计划。全年实施总投资3455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201个,新开工项目125个,计划完成投资796亿元,争创国家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力打造“世界稀土之都”,实施韵升年产1.5万吨永磁智能制造等亿元以上项目33个,推动英思特稀磁3C磁材产业园等项目竣工达产,加快北方稀土绿色冶炼升级改造,推动白云鄂博矿稀土资源勘探详查,构筑稀土从原矿开采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和从采冶到贸易的完整产业体系,年内稀土产业产值增长20%,打造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基地和全国领先的稀土应用基地。高标准办好稀土论坛,积极参与制定一批行业标准,不断提升稀土产业影响力和辐射力。全力打造“世界绿色硅都”,加快通威32GW电池片、双良二期20GW组件等42个项目建设,推动大全二期多晶硅及2万吨半导体硅基材料、新特10万吨多晶硅等一批项目达产达效,大力引进电池片、组件及相关配套等产业链下游企业,加快改变“下游在外、大进大出”现状,力争年内多晶硅、单晶硅产能占到全国的40%,切片产能占到全国的20%,光伏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全力做大风电装备产业集群,实施南高齿三期、远景智能风机总装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推动明阳新能源智能制造产业园、龙马高端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中车发电机等项目建成投产,下线大兆瓦整机、核心电气等一批补链强链产品,年内风电装备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打造全国最大陆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全力抓好新能源开发,加快建设东方日升源网荷储一体化、达茂旗20万千瓦新能源制氢等项目,完成包风1、包风2两条500千伏输变电通道建设工程,推动包风3、包风4纳规建设,力争在建新能源项目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10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
实施传统产业提振计划。加快推动钢铁、铝、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全年实施总投资303亿元的产业转型升级项目75个,新开工项目45个,计划完成投资101亿元。推动九耀轴承创新智造园区、希铝20万吨铝材等项目竣工投产,培育自主创新名优产品10个以上,形成更多“包字号”拳头产品。实施无人智能系统研练基地等军民融合项目55个,全力申报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加快核产业科技创新园建设,新建续建10个核燃料、核装备项目。大力推进工业数字化改造,实施工业数字化改造项目200个以上,推动包铝、北方稀土等一批“无人化”“黑灯化”项目创新升级,打造10个工业数字化示范标杆。拓展国家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系统功能,年内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达到25个,争创国家级工业数字化示范试点。加快推动一机数构、青岛链湾等一批新企业市场化运行,年内信息产业总收入增长28%。实施君康黄芪深加工、禾丰食品反刍饲料等亿元以上重点项目9个,支持羊绒纺织、食品制造等行业技改升级、发展精深加工,引导消费品工业企业从单一生产型向研发、生产、服务型转变。
实施现代服务业提速计划。全年实施万科印象城商业综合体、奥运冰雪中心等服务业重大项目138个,计划完成投资167.2亿元,竣工56个。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布局建设一批网络物流平台、冷链物流项目,打造智能低碳多式联运物流园区5个,全面构建“枢纽+场站+网络”智慧物流体系,联合申报国家综合货运枢纽强链补链示范城市群,年内物流产业增加值增长12%。加快提升现有旅游资源档次,提速建设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等5个项目,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新推面向外地游客的3条精品旅游线路,开行旅游专列、高铁和定制公交,推动青山村等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年旅游收入增长15%。出台支持鼓励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引进5户头部文化企业落地,支持敕勒川文化产业园区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推动浙商银行落地,支持保险机构推广牛羊天气指数保险等各类创新险种,全年金融业营业收入增长10%以上。积极发展休闲康养、医疗保健等多元服务业态,大力拓展在线技能培训、数字文化场馆、虚拟景区、智慧商超等服务业新应用,以更多新招、实招、硬招,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实施现代农牧业提升计划。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建设集中连片高效节水和高标准农田示范区3万亩以上,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5万亩左右、产量达到25亿斤。实施奶业振兴和肉牛肉羊扩规提质行动,提档升级7个规模30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场,加快20个存栏百头以上和2个千头以上肉牛养殖场建设,推广肉羊优良品种,新增奶牛3万头、肉牛5万头。实施辽宁禾丰30万吨饲料、绿缘千亩高效设施农业等农牧业重点项目50个,支持设施蔬菜、鹿等产业扩大规模、发展精深加工,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9%。引进推广农牧业新技术20项,创建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积极申报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增市级农牧业龙头企业10家,争取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集中培育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个、产品品牌10个,打造更多叫得响、卖得俏的名优品牌。加强个性化定制、直播带货营销,拓宽优质特色农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年内农畜产品网络交易额增长20%以上,让“包头味道”飘香全国。
实施工业园区提档计划。开展“百千亿”园区创建工作,推动稀土高新区、青山装备制造园区、昆区金属深加工园区产值突破1000亿元,包头铝业园区、九原工业园区产值达到500亿元,土右新型工业园区、固阳金山工业园区产值达到300亿元。强化园区亩均规上工业增加值、税收、投资强度等指标的考核结果运用,让每一寸土地都产出最大效益。进一步提升工业园区智慧化应用水平,提速建设2个零碳园区、6个低碳园区,新增1个绿色园区。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