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2022年,我们紧紧围绕迎接和贯彻党的二十大这条主线,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聚焦“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目标,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精准高效应对疫情。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以最短时间、最小代价迅速果断处置多轮多点突发疫情。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后,坚持第九版、落实“二十条”、执行“新十条”,及时转移工作重心,突出重点人员防控,提高老年人疫苗接种率,加强对养老院、医疗机构、学校等重点单位管理,全力保障防疫物资供应、生活必需品和群众基本用药需求;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发热门诊管理,提升医疗救治能力,加强社会风险研判,确保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
(二)迎难而上稳住经济大盘。全面落实国家、省出台的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完善疫情防控与生产经营深度嵌合、双线运行机制,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滚动实施“三个一批”,多措并举促进消费。预计全年生产总值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退税减税降费46.4亿元,减免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房租2449.6万元,“四保”白名单企业正常生产率达94.3%。在库“三个一批”项目255个、总投资1789.5亿元,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00亿元以上,昭平台水库扩容等项目顺利推进,平漯周高铁、2×66万千瓦热电联产等项目开工建设。规模以上企业入库500家以上。粮食生产在大旱之年仍然实现丰产丰收。
(三)创新驱动助推产业转型。高标准谋划建设白龟湖科创新城、高新智慧岛、科技创新中心、中试基地等创新载体,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鹰城英才计划”、“归根”工程招才引智签约1.7万多人,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实现市级以上研发平台全覆盖。设立产业基金,强化要素保障,推动“五链耦合”,以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己二腈、煤制氢氨、聚碳酸酯等新材料补链强链项目加速推进,阿兹夫定作为我国第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具有全球专利的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特效药获批上市,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钒氮新材料取得技术突破,平煤神马控股集团智能化改造领跑全省,天瑞信科工业互联网入选国家“双跨”平台。
(四)持之以恒深化改革开放。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基本完成,优化营商环境“七件事”落地见效。实施政务服务提升“149”工程,构建政银通办、云叫号、一件事一次办、有诉即应“四位一体”智慧政务新体系,实现十部门开办企业“一网通办”,成为全国电子营业执照综合应用创新改革试点和全省首批“四电”建设应用改革试点、“河南链”建设应用试点。亲清政商关系信息化平台注册企业3920家,28个惠企政策事项实现线上兑付。强化驻外办事机构招商引才职能,深入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实际到位省外资金607.8亿元,资金到位率53%、居全省第3位。
(五)精雕细琢提升城市品质。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全域规划和专项规划,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加快城市更新,改造老旧小区3.1万户,建成棚改安置房1.3万套;着力推进市政管网改造提升,供热、供水、供气普及率分别达到88%、99.5%、99%;实施城市绿化亮化提升工程,完善交通信号灯及配套设施,推动14个市区路口优化改造和高速出入口提档升级。启用城市运行管理指挥中心,城市“数治”水平不断提升。北部矿区生态环境导向开发项目正式获批,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获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金2700多万元。
(六)科学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实施“带、链、园、企”一体推进工程和特色产业提升工程,累计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18家、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4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投入财政资金9.8亿元,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2021年度全省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中居第1位。聚焦“路、水、能、链、数”,大力推进13个专项行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所有县(市、区)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市场化保洁全覆盖。
(七)倾心尽力保障改善民生。全力做好基层“三保”和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作,16项重点民生实事落地见效。城镇新增就业7.1万人、返乡入乡创业1.7万人,帮助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实现务工11.6万人;教体、医疗、文化、养老、助残等社会事业有序发展,“保交楼、稳民生”等工作扎实推进,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实现应保尽保。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集中攻坚,全力做好社会治安、食药安全、信访稳定各项工作,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我们凝心聚力、接续奋斗,闯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路子,站在了全面建设现代化新鹰城的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关键在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更离不开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勤付出。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各驻平单位、驻平部队、武警官兵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来平回平投资的创业者和关心支持平顶山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深切体会到,对标看齐才能把准前进方向,必须坚定自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实际行动捍卫“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确保各项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因时顺势才能赢得战略主动,必须把平顶山放在时代大背景、全国大格局、全省大战略中去审视,抢抓机遇、找准抓手、谋深谋实、善作善成,积蓄源源不断的发展势能;转型发展才能实现提质增效,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力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增动能,走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真抓实干才能开创发展新局,必须树牢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扭住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抓具体、抓落实,把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做好,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厚植民生才能凝聚强大合力,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至上理念贯穿到政府全部工作中,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些宝贵经验,我们新一届政府必须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坚持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不够充分,主导优势产业的发展潜力还有空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依然存在;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面临新课题新挑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改进。
二、2023年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党的二十大着眼千秋伟业,深入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省委围绕现代化河南建设,作出了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的决策部署。“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是我们在这一进程中的战略任务。市委紧扣中央和省委重大部署,制定了未来5年的发展规划。我们将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贯彻省委省政府要求,落实市委部署,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切实把美好蓝图变为生动现实。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我们既有压力,更有动力。一是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没有变,创新引领作用和稳经济政策效应持续显现;二是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更为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更为精准有力、产业政策更加统筹发展和安全、科技政策更加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更加兜牢民生底线,这五大政策叠加发力,必将促进经济循环起来、运转起来;三是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也必将给经济恢复带来重大影响,我国生产生活秩序将加快恢复,经济活力将加速释放;四是我市的资源支撑能力依然稳固,工业立市基础更加坚实,重大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加快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决心更加坚定,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信心所在、底气所在。只要我们铆足干劲、迎难而上,就一定能够变挑战为机遇,不断开创现代化平顶山建设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落实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以高质量转型发展为主题,锚定省委“两个确保”和“十大战略”,紧扣“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和“四城四区”目标任务,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改革开放创新,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更高、效益更好、速度更快,不断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在打造郑洛平“新三角”、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成为中原城市群重要一极上迈出更加坚实步伐,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鹰城建设,为中原更加出彩贡献平顶山力量。
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增长7%,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进出口总额保持平稳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与“十四五”控制目标统筹衔接。
实现上述发展目标,要把握好五个原则:一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精准把握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的时度效,用足用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和接续政策,打好保畅稳链纾困“组合拳”,强化投资、消费、出口、物流“四个拉动”,坚决稳住经济基本盘、稳定社会基本面,着力在“稳”的基础上推动多方面的“进”,确保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二要坚持开放创新、融入循环。向创新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抢抓国家“双循环”战略机遇,把握竞争规律、价值规律、供求规律,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路径创新,更深层次对接国家和省重大区域战略,更高标准优化营商环境,更大力度挖掘内需潜力,推动我市主导产业供给优势与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充分对接,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拓展发展新空间。三要坚持项目为王、实干为先。把项目建设作为促进发展的第一支撑,始终保持“没有走在前列也是一种风险”的忧患意识和“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超前谋划、靠前调度,精心培育和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以更多实物工作量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四要坚持抓纲带目、统筹兼顾。进一步强化系统观念和战略思维,把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有机结合起来,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妥善处理整体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发展和安全等关系,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民生、生态、安全等综合效益最佳。五要坚持底线思维、化解风险。把化险防变作为一切工作的前置条件,压实各方面化险和维稳责任,落实各领域风险预警监测和防范处置措施,做周全准备、尽最大努力,打好防范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和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