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皖北: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最后拼图

2023年01月12日 09:11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段树军

  近日,引江济淮工程主体工程实现试通水通航,二期工程正式开工,被安徽媒体称为历史性的一刻。的确,引江济淮工程之于安徽意义非凡。

  引江济淮工程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是跨流域、跨省重大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和综合利用工程,被称为安徽版“南水北调”,工程估算总投资912.71亿元,是我国目前在建的最大水利工程。主体工程实现试通水,将开始为缺水的皖北地区提供城乡工农业用水。

  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安徽是短板,而人口多、经济最薄弱的皖北,则是短板中的短板。皖北地区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以及沿淮部分县(市),2020年末,皖北6市常住人口占安徽全省的43.95%,GDP总量占全省比重仅为28.94%。没有皖北的跨越式发展,就没有安徽的高质量发展,更无法实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在补这块短板。

  2019年12月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提出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

  2020年8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重要部署。

  2020年9月份,国家发改委出台《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赋予皖北“24条”专属政策。安徽省也先后制定《进一步推动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将国家战略转化成为安徽行动。

  2021年9月份,增强长三角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暨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推进大会在蚌埠召开,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推动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大会。

  2021年12月份,国家发改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组织沪苏浙有关市(区)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地区各市,构建产业、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等相结合的结对合作帮扶工作格局,进一步激发皖北地区内生发展动力。

  皖北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工业化水平较低、城镇化发展滞后、水资源约束明显。其中,水资源短缺是皖北崛起的最大“拦路虎”。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

  皖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不到全省的1/2、全国的1/4。由于地表水资源相对不足,加之皖北是安徽粮食主产区,大面积农业生产灌溉用水量巨大,皖北地区84.5%的饮用水是地下水,长期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皖北地区已形成约3000多平方公里的地下水漏斗区。引江济淮二期工程建成后,年平均引江水量达到33.03亿立方米,皖北地区将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瓶颈。

  1月6日,安徽召开全省推动皖北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突破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加快发展动员会,出台了《推动皖北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突破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加快发展重点举措》,明确到2025年,皖北地区力争实现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达到30%以上,不断缩小皖北地区与全省的差距。

  当下可为,未来可期。在长三角经济版图上,皖北追赶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脚步正在加快。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皖北: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最后拼图

2023-01-12 09:11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段树军

  近日,引江济淮工程主体工程实现试通水通航,二期工程正式开工,被安徽媒体称为历史性的一刻。的确,引江济淮工程之于安徽意义非凡。

  引江济淮工程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是跨流域、跨省重大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和综合利用工程,被称为安徽版“南水北调”,工程估算总投资912.71亿元,是我国目前在建的最大水利工程。主体工程实现试通水,将开始为缺水的皖北地区提供城乡工农业用水。

  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安徽是短板,而人口多、经济最薄弱的皖北,则是短板中的短板。皖北地区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以及沿淮部分县(市),2020年末,皖北6市常住人口占安徽全省的43.95%,GDP总量占全省比重仅为28.94%。没有皖北的跨越式发展,就没有安徽的高质量发展,更无法实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在补这块短板。

  2019年12月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提出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

  2020年8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重要部署。

  2020年9月份,国家发改委出台《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赋予皖北“24条”专属政策。安徽省也先后制定《进一步推动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将国家战略转化成为安徽行动。

  2021年9月份,增强长三角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暨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推进大会在蚌埠召开,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推动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大会。

  2021年12月份,国家发改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组织沪苏浙有关市(区)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地区各市,构建产业、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等相结合的结对合作帮扶工作格局,进一步激发皖北地区内生发展动力。

  皖北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工业化水平较低、城镇化发展滞后、水资源约束明显。其中,水资源短缺是皖北崛起的最大“拦路虎”。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

  皖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不到全省的1/2、全国的1/4。由于地表水资源相对不足,加之皖北是安徽粮食主产区,大面积农业生产灌溉用水量巨大,皖北地区84.5%的饮用水是地下水,长期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皖北地区已形成约3000多平方公里的地下水漏斗区。引江济淮二期工程建成后,年平均引江水量达到33.03亿立方米,皖北地区将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瓶颈。

  1月6日,安徽召开全省推动皖北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突破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加快发展动员会,出台了《推动皖北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突破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加快发展重点举措》,明确到2025年,皖北地区力争实现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达到30%以上,不断缩小皖北地区与全省的差距。

  当下可为,未来可期。在长三角经济版图上,皖北追赶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脚步正在加快。

(责任编辑:杨淼)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