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1月11日 王予波)

2023年01月17日 11:19   来源:云南日报   

  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开创新时代云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党的二十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擘画,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意见,是国家全面支持云南发展的重要综合性政策文件,针对性强、含金量高、惠及面广,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科学谋划了新时代云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实施“3815”战略发展目标,制定了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时刻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对“民之所盼”念兹在兹,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善于从讲政治的高度思考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未来五年,是云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在新征程上,我们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推进云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扎扎实实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省委提出的战略发展目标变为美好现实。要做到“两个确保”:确保“三年上台阶”全面实现、“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认真落实现有三年行动计划,谋划出台新的三年行动计划,在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保安全、促团结上取得新突破,在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上取得新进展,全面完成省委提出的三年奋斗目标和“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上新台阶。确保“八年大发展”形成决定性胜势、“十五年大跨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三年上台阶”基础上,再通过两年努力,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中位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城镇化率与全国差距不断缩小,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更大力量。

  (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产业化、法治化、生态化、国际化进程,全力以赴稳经济,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产业强省战略、交通强省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统筹推进绿色能源强省、特色农业强省、文化旅游强省、有色金属产业强省、生物产业强省、质量强省和数字云南建设,全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改变欠发达后发展的基本省情。

  (二)坚持“三个定位”目标方向,全面凸显云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度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在加强党对民族宗教工作的全面领导、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各族群众共同建设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宗教事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等方面作出示范,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争当排头兵,在综合经济、中心城市和沿边城镇、交通物流通道、国际金融服务、消费聚集、教育合作、科技创新、医疗服务等方面全面提升辐射力,加快成为彰显中华文化魅力的窗口、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样板、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典范。

  (三)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协同发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把大抓市场主体作为推进市场化改革的有力抓手,持续擦亮效率、服务、诚信“三大营商环境品牌”,推动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让市场主体多起来、活起来、大起来、强起来。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印度洋方向陆海大通道建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教育强省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云南,全面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朝着共同富裕目标阔步前行。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以社会政策兜牢基本民生底线,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和循环,整体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统筹推进技能云南、健康云南、高原特色体育强省、文化润滇、文明云南建设,引导群众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让人民生活再上台阶、日子越过越红火。

  (五)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风险意识、底线思维,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云南、法治云南。坚持系统观念、实事求是、尊重规律,把实践作为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成效的标准,察微观、想宏观、求客观、不主观,守正创新办好自己的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三、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新征程上迈好第一步、干出新成效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总的看,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加上政策效应持续显现,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我们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坚守根本性的大原则、大道理,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坚持”“六个更好统筹”“五大政策取向”和“五个重大问题”,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取得新突破。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意见,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全力稳经济、增动能、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全省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实施“3815”战略发展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1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

  今年要重点抓好10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

  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坚持全省资源管理“一盘棋”,抓好资源高效利用,以资源推动产业发展。推动绿色铝向精深加工和终端制造延伸,扩大光伏电池片和组件产能规模,绿色铝硅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100亿元。加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光伏等清洁能源,实施一批源网荷储示范项目,稳步推进原油加工和页岩气开发,积极推进“减油增化”,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做强原料“第一车间”,促进卷烟结构调整和品牌升级,烟草制品业增加值增长4%以上。加快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技术更新改造,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建设全国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力争产值三年翻三番。延伸三七、天麻等优势中药材产业链,做大做强疫苗产业集群,打造化学药产业集聚区,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推进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建设锡基、钛基、光电子微电子等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产值达1200亿元以上。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打响“云南制造”品牌。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集聚发展电子信息制造和软件信息服务业,加快打造智能终端制造、数据服务和人工智能语音等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卫星应用产业。推进工业互联网典型示范应用,实施智能化升级重点项目,创建5个数字经济园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增长20%以上。

  加快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促进旅游业与健康、体育、文化、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推动旅游市场强劲复苏,加快“门票经济”“观光经济”向“综合消费经济”转变,旅游总收入超过1.2万亿元。实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行动,加大对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力争普惠小微贷款增长30%以上,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

  全面振兴园区经济。深入开展园区规模和质量提升行动,加快项目扩园、企业满园、集群强园,“一园一策”发展千亿级园区,开展10个以上开发区标准化试点。完成开发区管理机构优化调整,制定赋权指导目录和主导产业指引,健全统计指标体系,加强考核评价。开发区规上工业企业新增400户左右,营业收入超千亿元开发区达7家。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高质量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创建10个健康、美丽、文明、智慧、幸福县城。支持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加大县域市场主体引培力度,打造一批工业强县、农业强县、文旅强县、边贸强县、生态强县,推动形成争先进位、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新局面。力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10万元的县市区达15个。

  (二)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在扩大内需上取得新突破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合理增加消费信贷,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提振大宗消费,壮大新型消费。推动滇菜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推进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打造县域集采集配中心和乡村流通服务体系,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长20%以上。加快昆明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支持边境口岸城市建设国际化消费城市,持续创建国家文旅消费示范城市。

  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紧盯国家重大规划和各类资金支持领域,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全面推行项目投资并联审批、容缺审批和告知承诺制,推动区域环评和能评改革,实现工程项目联合验收。坚持每季度调度重大产业项目开工,持续打好要素保障攻坚战,工业投资增长20%以上,产业投资完成1万亿元、占全部投资比重达50%以上。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工程建设,推动国道G219改扩建。全力推进渝昆高铁、文蒙铁路、大瑞铁路保瑞段、大理铁路枢纽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丽香铁路、叙毕铁路云南段建成通车。提速昆明、丽江、西双版纳机场改扩建和蒙自、昭通、楚雄机场新建迁建。做好富宁港、东川港以及澜沧江、金沙江航道建设。新开工滇中引水二期骨干工程等100件以上重点水网工程。推进旭龙、托巴水电站建设,做好古水等水电站前期工作,扎实推进移民搬迁安置。布局建设全省一体化算力网络和省级枢纽节点,新建5G基站2万个以上,推动“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提升国际通信服务能力。

  (三)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在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上取得新突破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建设,提高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实现普通高中托管帮扶县域全覆盖,支持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实施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深入实施高等教育“121”工程,推动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实体化运行,做强“留学中国·学在云南”品牌。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深入打造“张桂梅思政大讲堂”,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持续推进教育数字化和继续教育,加快构建学习型社会。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布局实施一批省级重大科技项目,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企业出题、政府立题、产学研协同答题、市场阅卷的项目形成和评价机制,打造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升级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00项以上,净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户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超过3000户。推进临沧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培育建设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生物种业、绿色铝基材料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实现400项以上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行动。建立省州市财政科技联动投入机制,开展科技引领产业示范县试点。

  全力做好人才引育用。实施产业急需人才引进、产业人才培养、园区人才汇聚、卓越企业家培养“四大工程”。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持续提升腾冲科学家论坛影响力,努力打造国际品牌化的“科技达沃斯”。建设国际人力资源产业园。持续开展“百万大学生兴云南”行动。深入实施兴滇英才支持计划和人才安居行动,推行兴滇惠才卡,打造“彩云英才荟”人才服务品牌。

  (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在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上取得新突破

  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特色大宗商品现货交易中心建设。聚焦管理、发展、脱困、改革,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发展行动,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加快建设一流企业。建立煤电电能量和调节容量市场,健全新能源和储能价格形成机制,开展电力现货试点。加快财政支出标准体系和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加强绩效管理,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健全鼓励基层培植税源机制。

  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严格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推广全国创新试点先进改革举措,推动市场、创新、政务、法治、人文“五大环境”全面提质,打造标杆州市。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扩大“一件事一次办”“省内通办”“跨省通办”范围,推动服务事项线上线下同源发布、同步更新、一体化办理。优化惠企政策申报系统,实现政策推送精准匹配、企业诉求一站直达、普惠政策免申即享。

  推动市场主体提质增量。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抓好纾困、输血、培引、双创、改革、服务等重点工作,持续推进“三进市场主体”活动,确保净增企业15万户以上、“四上”企业3000户以上。健全招商引资省级统筹、州市联动机制,深化央企入滇、民企入滇、科技入滇,引进超10亿元优质产业项目100个以上、“链主”企业20户以上,省外产业招商到位资金增长15%以上。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推动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以上。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深入实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积极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2%。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建立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开展“万名干部进万企”行动,竭力解难题、办实事,支持民营企业在推动发展、创造就业、参与竞争中大显身手。开展融通发展专项行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400户。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规范发展、阳光运行。

(责任编辑:石兰兰)

共(3)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1月11日 王予波)

2023-01-17 11:19 来源:云南日报

  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开创新时代云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党的二十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擘画,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意见,是国家全面支持云南发展的重要综合性政策文件,针对性强、含金量高、惠及面广,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科学谋划了新时代云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实施“3815”战略发展目标,制定了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时刻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对“民之所盼”念兹在兹,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善于从讲政治的高度思考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未来五年,是云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在新征程上,我们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推进云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扎扎实实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省委提出的战略发展目标变为美好现实。要做到“两个确保”:确保“三年上台阶”全面实现、“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认真落实现有三年行动计划,谋划出台新的三年行动计划,在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保安全、促团结上取得新突破,在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上取得新进展,全面完成省委提出的三年奋斗目标和“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上新台阶。确保“八年大发展”形成决定性胜势、“十五年大跨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三年上台阶”基础上,再通过两年努力,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中位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城镇化率与全国差距不断缩小,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更大力量。

  (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产业化、法治化、生态化、国际化进程,全力以赴稳经济,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产业强省战略、交通强省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统筹推进绿色能源强省、特色农业强省、文化旅游强省、有色金属产业强省、生物产业强省、质量强省和数字云南建设,全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改变欠发达后发展的基本省情。

  (二)坚持“三个定位”目标方向,全面凸显云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度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在加强党对民族宗教工作的全面领导、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各族群众共同建设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宗教事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等方面作出示范,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争当排头兵,在综合经济、中心城市和沿边城镇、交通物流通道、国际金融服务、消费聚集、教育合作、科技创新、医疗服务等方面全面提升辐射力,加快成为彰显中华文化魅力的窗口、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样板、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典范。

  (三)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协同发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把大抓市场主体作为推进市场化改革的有力抓手,持续擦亮效率、服务、诚信“三大营商环境品牌”,推动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让市场主体多起来、活起来、大起来、强起来。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印度洋方向陆海大通道建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教育强省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云南,全面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朝着共同富裕目标阔步前行。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以社会政策兜牢基本民生底线,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和循环,整体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统筹推进技能云南、健康云南、高原特色体育强省、文化润滇、文明云南建设,引导群众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让人民生活再上台阶、日子越过越红火。

  (五)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风险意识、底线思维,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云南、法治云南。坚持系统观念、实事求是、尊重规律,把实践作为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成效的标准,察微观、想宏观、求客观、不主观,守正创新办好自己的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三、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新征程上迈好第一步、干出新成效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总的看,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加上政策效应持续显现,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我们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坚守根本性的大原则、大道理,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坚持”“六个更好统筹”“五大政策取向”和“五个重大问题”,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取得新突破。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意见,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全力稳经济、增动能、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全省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实施“3815”战略发展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1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

  今年要重点抓好10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

  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坚持全省资源管理“一盘棋”,抓好资源高效利用,以资源推动产业发展。推动绿色铝向精深加工和终端制造延伸,扩大光伏电池片和组件产能规模,绿色铝硅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100亿元。加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光伏等清洁能源,实施一批源网荷储示范项目,稳步推进原油加工和页岩气开发,积极推进“减油增化”,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做强原料“第一车间”,促进卷烟结构调整和品牌升级,烟草制品业增加值增长4%以上。加快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技术更新改造,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建设全国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力争产值三年翻三番。延伸三七、天麻等优势中药材产业链,做大做强疫苗产业集群,打造化学药产业集聚区,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推进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建设锡基、钛基、光电子微电子等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产值达1200亿元以上。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打响“云南制造”品牌。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集聚发展电子信息制造和软件信息服务业,加快打造智能终端制造、数据服务和人工智能语音等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卫星应用产业。推进工业互联网典型示范应用,实施智能化升级重点项目,创建5个数字经济园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增长20%以上。

  加快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促进旅游业与健康、体育、文化、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推动旅游市场强劲复苏,加快“门票经济”“观光经济”向“综合消费经济”转变,旅游总收入超过1.2万亿元。实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行动,加大对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力争普惠小微贷款增长30%以上,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

  全面振兴园区经济。深入开展园区规模和质量提升行动,加快项目扩园、企业满园、集群强园,“一园一策”发展千亿级园区,开展10个以上开发区标准化试点。完成开发区管理机构优化调整,制定赋权指导目录和主导产业指引,健全统计指标体系,加强考核评价。开发区规上工业企业新增400户左右,营业收入超千亿元开发区达7家。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高质量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创建10个健康、美丽、文明、智慧、幸福县城。支持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加大县域市场主体引培力度,打造一批工业强县、农业强县、文旅强县、边贸强县、生态强县,推动形成争先进位、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新局面。力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10万元的县市区达15个。

  (二)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在扩大内需上取得新突破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合理增加消费信贷,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提振大宗消费,壮大新型消费。推动滇菜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推进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打造县域集采集配中心和乡村流通服务体系,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长20%以上。加快昆明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支持边境口岸城市建设国际化消费城市,持续创建国家文旅消费示范城市。

  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紧盯国家重大规划和各类资金支持领域,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全面推行项目投资并联审批、容缺审批和告知承诺制,推动区域环评和能评改革,实现工程项目联合验收。坚持每季度调度重大产业项目开工,持续打好要素保障攻坚战,工业投资增长20%以上,产业投资完成1万亿元、占全部投资比重达50%以上。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工程建设,推动国道G219改扩建。全力推进渝昆高铁、文蒙铁路、大瑞铁路保瑞段、大理铁路枢纽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丽香铁路、叙毕铁路云南段建成通车。提速昆明、丽江、西双版纳机场改扩建和蒙自、昭通、楚雄机场新建迁建。做好富宁港、东川港以及澜沧江、金沙江航道建设。新开工滇中引水二期骨干工程等100件以上重点水网工程。推进旭龙、托巴水电站建设,做好古水等水电站前期工作,扎实推进移民搬迁安置。布局建设全省一体化算力网络和省级枢纽节点,新建5G基站2万个以上,推动“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提升国际通信服务能力。

  (三)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在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上取得新突破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建设,提高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实现普通高中托管帮扶县域全覆盖,支持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实施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深入实施高等教育“121”工程,推动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实体化运行,做强“留学中国·学在云南”品牌。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深入打造“张桂梅思政大讲堂”,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持续推进教育数字化和继续教育,加快构建学习型社会。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布局实施一批省级重大科技项目,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企业出题、政府立题、产学研协同答题、市场阅卷的项目形成和评价机制,打造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升级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00项以上,净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户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超过3000户。推进临沧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培育建设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生物种业、绿色铝基材料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实现400项以上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行动。建立省州市财政科技联动投入机制,开展科技引领产业示范县试点。

  全力做好人才引育用。实施产业急需人才引进、产业人才培养、园区人才汇聚、卓越企业家培养“四大工程”。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持续提升腾冲科学家论坛影响力,努力打造国际品牌化的“科技达沃斯”。建设国际人力资源产业园。持续开展“百万大学生兴云南”行动。深入实施兴滇英才支持计划和人才安居行动,推行兴滇惠才卡,打造“彩云英才荟”人才服务品牌。

  (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在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上取得新突破

  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特色大宗商品现货交易中心建设。聚焦管理、发展、脱困、改革,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发展行动,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加快建设一流企业。建立煤电电能量和调节容量市场,健全新能源和储能价格形成机制,开展电力现货试点。加快财政支出标准体系和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加强绩效管理,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健全鼓励基层培植税源机制。

  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严格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推广全国创新试点先进改革举措,推动市场、创新、政务、法治、人文“五大环境”全面提质,打造标杆州市。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扩大“一件事一次办”“省内通办”“跨省通办”范围,推动服务事项线上线下同源发布、同步更新、一体化办理。优化惠企政策申报系统,实现政策推送精准匹配、企业诉求一站直达、普惠政策免申即享。

  推动市场主体提质增量。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抓好纾困、输血、培引、双创、改革、服务等重点工作,持续推进“三进市场主体”活动,确保净增企业15万户以上、“四上”企业3000户以上。健全招商引资省级统筹、州市联动机制,深化央企入滇、民企入滇、科技入滇,引进超10亿元优质产业项目100个以上、“链主”企业20户以上,省外产业招商到位资金增长15%以上。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推动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以上。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深入实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积极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2%。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建立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开展“万名干部进万企”行动,竭力解难题、办实事,支持民营企业在推动发展、创造就业、参与竞争中大显身手。开展融通发展专项行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400户。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规范发展、阳光运行。

(责任编辑:石兰兰)

查看余下全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证14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