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1月7日 盛蕾)

2023年01月17日 13:28   来源:常州日报   

点击查阅更多2023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1月7日在常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常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盛蕾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常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强大动力,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奋力克服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影响,有效应对多重超预期的困难挑战,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围绕“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扎实推进“532”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困中破局、难中攀高的良好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年来,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挑战,我们迎难而上、超常发力,肩并肩撑起经济大盘。切实担起“勇挑大梁”的重大责任,推动经济增长走出“V型”曲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省均、领跑苏南。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00亿元左右,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4%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1.8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1.6%;工业规模总量突破两万亿元。位列中国大城强城指数前十强、中国地级市基本现代化指数第12位、全国先进制造业城市第16位。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一年来,面对区域竞合的新变局新机遇,我们奋发作为、破圈突围,实打实提升城市能级。以产业为基、“两湖”为核、交通为先,全方位重塑城市发展格局,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加速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胜势。新能源之都蓬勃成势,形成“发储送用”生态闭环,产业集聚度全国第5,产值超5000亿元。“两湖”创新区澎湃启航,概念规划、综合交通规划、总部经济区城市设计等编制完成,规划展示馆百日建成开放。常泰长江大桥建设如火如荼,溧宁高速公路、青洋路快速化二期建成通车。

  一年来,面对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盼,我们坚守初心、节用裕民,心贴心改善民生福祉。坚持用政府“紧日子”换取百姓“好日子”,市本级一般性支出压减10%,民生领域支出增长超5%。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六个常有”名片持续擦亮,28.2万平方米“大板房”异地安置项目圆满收官,95个老旧小区焕然一新。空气质量达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优,综合指数改善率全国第五。广播剧《谋将来永远幸福--张太雷》、原创锡剧《烛光在前》分别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大奖”。获评“江南美食之都”、202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过去的一年是本届政府开局之年,我们迈出了坚强有力的第一步,展现了鼓舞人心的新气象。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综合施策畅通内外循环,经济质效持续提升。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加大助企纾困力度,积极落实“国务院33条”“苏政40条”,出台“常政12条”“助力中小微企业10条”等政策,用足用好“退、减、缓、降、贷、投、补”等举措,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约190亿元,发放稳岗留工补助为企业减负近20亿元,为承租国有房屋的各类中小微市场主体减免租金约6亿元。推动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年末各项贷款余额达1.38万亿元,增长17%,增速苏南第一,其中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增长超28%,利率保持全省最低水平。争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金13.1亿元、新增债券额度205亿元。重大项目招引创历史最好水平,新增入库项目117个,其中总投资超100亿元或10亿美元项目5个,美敦力康辉、合全医药、理想零部件产业园、比亚迪二期、蜂巢能源总部基地等一批优质大项目落户。预计实际使用外资28亿美元,增长10%左右。2支QFLP基金完成注册。实施外贸强基、创新、护航三大行动,实现进出口总额约3200亿元,增长6%以上。持续释放消费活力,制定刺激消费10条新举措,开展龙城嗨购节、网上年货节等消费促进活动,通过发放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消费券等累计带动消费13.2亿元。大力培育新型零售、直播电商、农村电商,西太湖电子商务产业园获评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入选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名单。

  (二)接续奋进建设智造名城,产业优势加速放大。始终坚持制造立市、产业强市、质量兴市,增强工业经济发展韧性,推动重点产业加速向价值链高端迈进。落实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和30条政策,工业开票销售增长17.5%、增速全省第一,总量全省第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左右。入选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新型碳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队”。十年耕耘新能源赛道收获硕果,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动力电池、光伏行业新增产值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超九成,全年整车产销超34万辆,整车、动力电池产销量均占全省一半,溧阳市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十百千”工程,认定和培育服务商60家,免费诊断企业3300家,新增国家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3家、省智能工厂11家,均居全省第一;新增五星上云企业20家、全省第二。助推市场主体提质增量,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9家,入围全球独角兽榜4家,(潜在)独角兽企业累计达44家,瞪羚企业累计达671家,新增百亿工业企业8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53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8家、中国工业大奖4个,单项冠军、工业大奖总数继续领跑全国同类城市;新增上市企业7家,累计达88家,过会待发7家,中创新航IPO融资规模全省年度最大。推进国内国际物流双循环通道建设,东港集装箱物流中心、西太湖互联网产业园物流基地等项目建成运行,海铁联运量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入选“十四五”首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能源保供工作经验全省推广,全国首个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并网发电,白鹤滩-江苏特高压直流工程常州段建成投运。

  (三)着眼长远深化创新驱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更加注重依靠改革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依托“政策速兑平台”实现近10亿元创新发展资金“直达快享”,全社会研发经费占比达3.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8.5%,“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排名全国第五,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强化创新主体地位,净增高新技术企业765家,有效高企达3680家,增长26.2%,增幅苏南第一;入选新一轮省创新型领军企业19家,全省第三。加强创新载体建设,中以常州创新园提能扩容,中以国际创新村开村,中以创新合作周、江苏德国合作交流大会、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高端装备和新材料全国赛、首届全国先进储能技术创新挑战赛等成功举办;龙城实验室挂牌运行;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省技术创新中心;常高新、武高新在国家高新区排名分别提升2个和3个位次,溧阳高新区连续四年列省级高新区综合评价第一。持续增强引才磁力,开展“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等活动,优化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政策,累计竣工人才公寓4.1万套(间),引进各类人才11万人、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项目400个,在常高校毕业生留常就业率达25.5%,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施18项攻坚任务、180条重点改革措施,累计推出“一件事”办理场景123个,整合“跨省通办”事项116项,企业开办基本8小时内办结,市场主体总数达80.58万户。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上海共建长三角(常州)创新中心、碳管理体系研究院。

  (四)精益求精优化“三生”空间,城乡面貌精彩蝶变。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和“三区三线”划定,着力构建布局合理、美丽宜居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高标准推进“两湖”创新区建设,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正式发布,腾龙大道一期、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等项目加快推进,南大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成功签约。加快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南沿江城际铁路、常泰长江大桥、常泰高速公路、魏村枢纽扩容改建、芜申线溧阳城区段航道整治等工程稳步推进,机场航站楼改扩建等项目开工建设,泰州至常州高速公路成功纳规。促进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老城厢复兴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东方侏罗纪、季子文化展示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文化广场、三堡街等夜游新地标加速崛起,青果巷创成国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焦溪古镇列入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例证名单。描绘美丽乡村画卷,完成现代化宜居农房建设6080户,新增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1个、绿美村庄33个;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3.8万亩,溧阳市庆丰村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方创成“江苏第一方”。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是全省唯一一个空气质量五项主要指标全部改善的城市,其中PM2.5、PM10、优良天数比率改善率全省第二,二氧化氮、臭氧改善率全省第一。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双达标,太湖治理第十五年实现“两个确保”。获批全省唯一“危污乱散低”出清资源配置改革试点,盘活批而未供土地1.3万亩、低效用地再开发2.5万亩。新改扩建公园绿地92.7公顷,建设口袋公园28个、绿化精品道路21条、示范幸福河湖32条。

  (五)用心用情发展民生事业,群众生活更有质感。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和创业空间,城镇新增就业11万人,扶持创业2.4万人,持续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在全省率先试点供销促进共同富裕行动。对口支援协作合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常州安康东西部产业协作获评全球减贫最佳案例和全国第一批社会帮扶典型案例。“一老一幼”关爱加码,新建镇(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10家、社区老年助餐点60个,完成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500户;开办幼儿园托班122个,新增托位2370个。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000元,居民医保和大病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常州惠民保”成为全国优秀案例,长期护理保险惠及超2.6万人,发放退役军人优待证11.3万张。教育医疗提质增效,新改扩建学校项目100个,新增学位3.8万个,南航天目湖校区南区、江苏理工学院新校区开工建设,全国唯一的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实验区落地常州;新增三甲医院3家,新改扩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8家,成立南医大常州医学中心,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十强城市,全省唯一获评“江苏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市”。文体工作再创佳绩,设立并颁发首届高晓声文学奖,第20届省运会参赛成绩居全省第三。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大灶”圆满收官,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46.7%、31.9%,“交通健康指数”保持全国同类城市第一方阵。面对长江流域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气象干旱,科学调度水利工程,保证了供水安全、秋粮丰收。持续夯实基层基础,社区工作者年收入平均增幅达20%。扎实开展“四查一帮扶”走访活动,深入开展“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年”行动,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六)持之以恒加强自身建设,作风效能不断优化。坚持党建引领,营造旗帜鲜明讲政治、对标对表抓落实的浓厚氛围。从严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省委涉粮问题专项巡视整改工作。强化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市人大议案建议193件、政协提案333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2件,制定修改政府规章3件。聘任新一届政府法律顾问,建成开放全国首个法律援助主题公园,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项目)2个。构建政府数字化转型“四梁八柱”,建立首席数据官制度,实体化运行城运中心,39个“一网统管”应用场景初步建成。圆满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国企活力和效率持续提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坚持不懈整治“四风”,三项全国机关事务试点工作进展顺利。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切实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同时,全市工会、青少年、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关心下一代、慈善、志愿服务等事业取得崭新成效,民族宗教、外事侨台、海事边检、档案方志等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国防动员、双拥共建、人民防空等工作迈出坚实步伐。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也是新冠肺炎疫情跌宕反复的一年。我们坚持以快制快、以变应变,立足“防在前、早发现、快处置”,采取坚决果断措施集中攻坚,努力以最小范围、最短时间、最低成本控制住多起突发疫情。我们坚持科学防控、精准防控,不断完善防控体系、优化防控措施、提高处置效率,不搞“层层加码”、不搞“简单封控”,努力把疫情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及时将疫情防控重点从“防传染”转到“保健康、防重症”上来,确保平稳度过疫情流行高峰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坚信,只要全市上下始终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路上的一切困难挑战!

  各位代表,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全市上下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向驻常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向国家和省驻常单位,向参与、支持、关心常州各项事业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与薄弱环节:统筹发展和安全、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还需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够高;城市的品牌力影响力吸引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民生供给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还需持续用力;等等。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直面问题,勇于担当,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

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1月7日 盛蕾)

2023-01-17 13:28 来源:常州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