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1月6日 史志军)

2023年02月01日 14:30   来源:淮安市人民政府网   

点击查阅更多2023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1月6日在淮安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淮安市人民政府市长 史志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坚定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以敢为善为、勇挑大梁的坚定自觉,积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大局稳定、动能增强、预期改善的良好局面。我们众志成城,打赢了多轮次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我们奋力攻坚,引进了一大批50亿和百亿级项目,带动了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全市产业发展的信心和能级明显增强;我们锐意创新,河湖长制、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等获国家级表彰激励,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消费促进、粮食安全责任制落实、综合医改、商事制度改革等21项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全国工商联“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满意度全省第二。一年来,我们将许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淮安的发展变化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淮安人民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奋进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一)疫情防控和稳定增长双战双赢。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疫情防控方针政策,多轮突发疫情均以最小代价、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控制。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加强老年人等重点群体和学校、医院等重点机构防护,提升应急处置和诊治服务能力,实现平滑有序过渡。认真落实中央和省稳增长政策措施,制定助企纾困“45条”“20条”和稳增长“15条”等一揽子政策,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发挥12345热线企业保障服务专班、驻厂员等作用,用足用好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放额度全省第四、苏北第一,推动组合式税费政策直达快享,累计办理退税、缓税、减税107亿元,制造业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位居全省前列,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50亿元,同比增长4%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7.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规上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分别增长10%和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5%。

  (二)项目攻坚和产业培育突破成势。成功举办食博会暨金洽会等系列活动,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789个、协议引资额404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33个,50亿元以上项目31个,玻纤新材料、天合光能高效光伏电池和组件等百亿级项目7个,全面完成“3530”项目招引任务。一年来,围绕招商引资这一头号工程,全市人民同心同向、聚智聚力,各地各部门争先恐后、尽锐出战,300名专职招商干部长年在外不辞辛劳、奋力拼抢,广大客商对淮安信任有加、精诚合作,形成了中流奋楫、竞相迸发的淮安大招商生动局面,这充分表明“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工作导向更加深入人心,已成为全市上下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为保障项目引得进、建得快,我们着力完善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和服务机制,各县区均储备了500亩以上集中连片工业用地,百亿级项目从签约到落地,由100天到70天,再由52天到32天,不断刷新“淮安加速度”。预计完成工业投资920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10个、新竣工201个,同比分别增加64个和22个,其中新开工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个,较好实现了项目建设“1320”目标。省重大项目数量、年度投资较上年分别翻了一番和两番,市重大产业项目数量、年度投资分别增长70%和62%。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出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整合设立工业强市发展专项资金,四大主导产业开票销售同比增长8.5%,新增销售超150亿元、超80亿元工业企业各2户,淮钢特钢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AAA级认证,今世缘酒业获省长质量奖,天一超细金属粉末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纽泰格、威博液压成功上市,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户。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商贸物流业加快转型,完成内河集装箱吞吐量47.3万标箱、增长52%,放大“世界美食之都”品牌效应,加快发展预制菜产业,打造3个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涟水创成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淮安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方特东方欲晓开园。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加快建设五大产业集群,建成高标准农田59.1万亩,粮食生产实现丰收,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70%,小龙虾产业入选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金湖入选新一轮国家制种大县,淮阴区获批省级农业现代化先行区,洪泽区、淮安区获批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

  (三)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互促并进。持续推进“淮上关爱一件事”改革,简化厂房和仓储类项目审批,推行工业用地供应管理权限委托试点,“数字化联合审图”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拿地即开工”项目占比、招投标不见面交易率全省第一,创新推出惠企“码上贷”。在全省率先编制市级部门职责边界清单,开发园区去行政化系列改革深入推进。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集中统一管理,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预定目标。整合利用存量土地资源3.13万亩,获省用地指标奖励。扎实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预计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670户、同比增加90户,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0%以上。天士力药业创成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淮安精密配件特色产业基地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技术合同成交额200亿元。新增省级质量标杆企业200户,实现企业参与国际标准修订零的突破。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开展战略合作,新备案省级校企联盟102家。出台“人才强市22条”,举办人才发展云推介、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和创业领军人才项目77个、“揭榜挂帅”项目15个。开放合作水平持续提高,预计到账外资10.3亿美元,外贸进出口增长15%。举办淮安城市发展上海推介月、淮河华商大会、对日投资环境说明会等活动,加快对接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启动宁淮科创走廊和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建设,新能源动力系统等20个项目落户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总投资133亿元。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新获7项省支持政策,建立政企互通台商台胞服务机制,淮昆台资经济协同发展成效显著,新设及增资台资项目65个、实际利用台资3.6亿美元。新增跨境电商企业50户,整体通关效率保持全省前列。

  (四)城市建设和乡村建设融合发展。实施十大类249个城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15亿元。中央活力区建设步伐加快,华信商业综合体正式运营,金融中心二期竣工交付,华润万象城开工建设。大运河百里画廊渐次展开,先导段和示范区建设入选全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十件大事,建成里运河文化长廊“四行”系统和东港体育公园,中国水工科技馆有序实施,萧湖旅游度假区、板闸遗址公园主体竣工,环洪泽湖公路基本贯通。宜居水平不断提升,都天庙、“新旅”周边片区入选城市更新省级试点,新开工棚户区改造1.92万套,改造老旧小区156个,创成省级宜居示范居住区10个,建成15个城市绿色小客厅,古黄河生态休闲带全线贯通,竣工人防工程40个。全力打造“不淹不涝”城市,整治易积易涝点81个。建成主城区控源截污、餐厨废弃物收运处理扩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等项目,获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开展“超期过渡安置”攻坚行动,惠及4457户群众。有序推进住宅小区安装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停车泊位错时对外开放。初步建成智慧城市一体化基础支撑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数字政府建设入选智慧长三角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文明城市建设迈向高水平,建立“六化、四高”城市长效综合管理机制,出台小区物业管理“1+7”政策,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淮安市农贸市场管理条例》《淮安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开展城市“无裸土”整治行动,全面推进停车、疏导点和“城市家具”示范路试点,城市更加干净整洁有序。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完成“三级先导”区域“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建成美丽宜居村庄103个,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2个,培育48个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新改善6000多户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全面开展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共整治160个先导村3万多个问题,有力促进了资源资产高效利用和集体经济增收。推动灌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衔接,建设改造农村公路170公里、桥梁68座,新建农村生态河道644公里,改造农村供水管网895公里,提标改造12座建制镇污水处理厂,改造提升农村卫生厕所3.1万座,淮阴区入选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

  (五)枢纽建设和绿色发展相得益彰。积极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入101.5亿元。建成宁淮铁路先开段,高铁东站宁淮场加快建设。实施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其中货站国际区竣工投用,航站区改扩建工程开工,开通淮安至成都季节性全货机航线。开工建设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淮安港三期、黄码港、洪泽新港产业园码头,与上港、省港集团合资成立上港(淮安)国际集装箱码头公司。京沪高速扩建工程淮安段主体建成,长深高速扩建工程连淮段有序推进,331省道金湖东段开工建设,建成420省道洪泽段、344国道淮河大桥、白马湖景区连接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高质量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工作,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开展环境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完成投资33.3亿元,实施95个重点项目。基本完成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年度整改任务。开展“三源整治”和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六大行动,优良天数比率82.5%、同比提升0.9个百分点,改善幅度全省第一,PM2.5年均浓度34.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3%,首次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是全省唯一实现优良天数比率、PM2.5年均浓度双改善、双达标的设区市,创成全国绿色出行城市。深入实施生态碧水三年行动,完成12个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和96条幸福河湖建设,市区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较上年提升7个百分点,国省考断面水质优Ш比例达94.7%、同比提升5.2个百分点。白马湖被推荐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金湖入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建立“两高”项目动态清单,创成省级绿色工厂20户。

  (六)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统筹推进。全面完成十大类50件民生实事。积极推动富民增收,预计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城镇新增就业6.7万人,防返贫保险、重点帮促村集体经济收入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实现“十一连增”,出台“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五统一”做法获评全国改革试点优秀案例,困境妇女儿童“一户一策”精准微关爱服务项目入选省级改革试点。基本医保覆盖率达98.3%,困难群众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80%以上,医保公共服务专项评价全省第一,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入选国家示范点。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0所、新增学位1.5万个,稳步推进“双减一规范”工作,入选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加快县域高中振兴步伐。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校地合作成效显著提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儿童剧《新安旅行团》在全国引发热烈反响,全国青少年思政教育核心基地投入使用。市一院在全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位居全省前列,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即将交付使用,市三院创成三级甲等医院,建成4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获评全国健康城市样板市。提档升级95个镇街书房,改革组建市文化艺术中心,6部作品获评省“五个一”工程奖。成功承办中国女子排球超级联赛淮安赛区比赛,省运会取得优异成绩,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实体化运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推动扫黑除恶长效常治,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实现“双下降”,公众安全感全省第三。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安保维稳任务。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质效稳居全省前列。基层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包容审慎执法和“八五”普法走深走实,公共法律服务入选国家综合标准化试点,“品质仲裁”影响力持续提升。用好纪巡审贯通协同机制,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服务和保障作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大灶”顺利收官,市县镇三级安委会全面推行“双主任”制,创新建立县级党政领导“四包一落实”工作机制,“厂中厂”整治、基层消防力量建设等经验在全国推广,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全省最少、“双下降”幅度全省第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保持全省前列。全面完成政府性债务化解年度目标,金融环境平稳有序。国防动员、退役军人事务工作迈出新步伐,5个县区被命名为省双拥模范城。援疆等对口支援合作工作成效显著。国家安全、民族宗教、机关事务、统计、外事、气象、供销、档案、公积金、地方志、边检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工会、老龄、慈善、红十字、残疾人等事业实现新发展。

  一年来,我们始终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初心使命不褪色、踔厉奋发不停歇、自我革命不懈怠,持续提升政府履职尽责能力。更加突出科学谋划。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市委“153”发展战略,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坐标系中找准定位、谋划布局,聚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努力提高各项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全力实现量的快速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在纵向比较、横向比拼中加快跨越赶超步伐。更加突出高效落实。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以“勇挑大梁”的劲头和“事不过夜”的作风,强化督查考核、形成工作闭环,以上率下抓好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和企业服务,坚决兑现对企业和群众作出的承诺,高效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让重落实、快执行成为政府工作的鲜明特质。更加突出攻坚克难。直面问题挑战,在关键处创新,从要害处突破,进一步打通项目审批服务中的痛点堵点,深入化解“超期过渡安置”、问题楼盘、工业厂房不动产权证办理等难题,全面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规范物业管理服务,系统推进水环境治理、国企转型发展等工作。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全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主动接受各方监督,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我们立足于拼、着眼于抢,迎难而上、砥砺前行,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离不开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凝结着全市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展现了各级干部的昂扬斗志和务实作风。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淮部队和部省驻淮单位,向所有在淮投资兴业的企业家、关心家乡建设的各位乡贤、支持淮安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运行较为困难,稳增长走前列的基础还不牢固,部分指标未达年初预期目标;产业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项目集聚带动与跨越赶超仍有差距,创新发展动能不足;城市功能配套还不完善,空间形态和品质有待优化提升,由于政策性财力因素影响,快速路二期等基础设施项目未能实现年内开工目标;国企深化改革尚未取得突破性成效,市场化转型步伐还不快;公共服务供给不够均衡,生态环境改善还有薄弱环节;少数干部担当精神、专业能力不足,作风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我们将坚持志不求易、事不避难,高标准严要求做好各项工作,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待。

  二、2023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淮安新实践的启程之年,也是牢记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更好展示“象征意义”再出发的起步之年,处在“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期的承上启下重要节点,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综观当前形势,今年全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但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多变,长期向好的稳定性与短期的不确定性相交织,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省重大战略叠加实施所蕴育的新机遇,淮安交通地位、产业结构和中心城市功能加快“重塑”所厚植的新优势,项目攻坚加速突破、产业培育整体成势所赋予的新动能,“敢为善为、勇挑大梁”生动实践所激发的新干劲,这些都为我们实现跨越赶超增强了底气和信心。同时也要看到,在高质量跨越发展中,我们要面临扩总量和提质量的双重压力,要应对提升含金量和含绿量的双重挑战,要承担稳增长和惠民生的双重责任,要创新落实强特色和补短板的双重举措,要强化促发展和保安全的双重意识,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提高站位、解放思想、科学统筹、精准施策,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让中心城市复兴梦想更好地连接现实。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市第八次党代会第二次会议部署要求,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153”发展战略不动摇,坚持“对标找差、补短强特”不动摇,坚持“项目为王、环境是金”不动摇,强化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确保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要求再出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淮安新实践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规上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分别增长12%和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7%,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增长5%,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9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节能减排、大气与水环境质量、粮食安全等约束性指标完成省定目标,社会大局保持安全稳定和谐。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主攻项目、优化环境,持续注入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强劲动能。始终把项目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抓手,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以项目的快集聚带动发展大跨越。

  实施项目招引“4633”工程。围绕项目总量、质量和规模“三个提升”,既抓顶天立地的重特大项目,也抓铺天盖地的高质量中小科技型项目,全年协议引资额超4000亿元,其中工业不低于3300亿元,签约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00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30个,当年签约项目开工300个。坚持高位推动、全域动员、专业主攻,充分发挥各级“一号招商员”和专业招商队伍作用,大力开展委托招商、以商引商、驻点招商,积极拓展基金招商。精心办好食博会暨金洽会、淮河华商大会等“3+7+5”招商活动,围绕央企、龙头民营企业等广泛开展大拜访,深入开展招商竞赛,持续保持招商热度。完善招商项目研判认定、跟踪管理、督查考核等机制,确保招商项目数量和质量“实打实”。

  实施项目建设“1422”工程。强化主动服务、协同服务、专业服务,完善跟踪推进机制,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工程受阻之前,促进项目快建设、快转化、快达效,全年完成工业投资不低于1000亿元,新开工超亿元工业项目400个以上,其中超50亿元项目20个以上,竣工项目转化为列统企业200户。实施省市重大产业项目400个,完成年度投资1470亿元,推动捷泰新能源、玻纤新材料、修正生物医药、南高齿风电二期等项目全面开工,中天精品钢帘线、台华新材料等项目部分投产,天合光能高效光伏电池和组件、庆鼎高密度印刷线路板等项目投产达效。完善要素保障机制,统筹调度用地、能耗、环境容量等指标,强化用工和融资服务保障,不断降低水电气等要素成本。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对照“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目标,持续推进“四最”营商环境建设。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恪守契约精神,发挥党政亲商会、政企微信群的连心桥作用,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发展的信心和预期,让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出台101%营商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打响12345热线惠企便民“总客服”品牌,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拓展应用“五证联发”“拿地即开工”“数字化联合审图”改革成果,推广企业开办“一窗受理、全程代办、整链条办理”模式,让项目落地至简至快。推出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3.0版,加大制造业、普惠金融等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更大力度为市场主体减负纾困。

  (二)坚持创新驱动、工业强市,不断夯实高质量跨越发展的产业基础。始终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聚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创新城市、数字淮安支撑工业强市建设。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实施高企“墩苗”计划,加强政策引导和全生命周期服务,引进科技型项目200个以上,新获批高新技术企业200户,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20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升到30%。实施人才“育英”计划,优化人才资源开发与配置,强化科技人才“双招双引”,全面落实省“双创计划”、市“淮上英才计划”,新引进产业领军人才100人以上、人才创业项目200个以上。实施创新生态“沃土”计划,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等机制,高水平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提升与高校院所合作成效,开展重点企业注册商标和发明专利清零行动,创成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实施重大成果转化项目10个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220亿元。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围绕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集聚区,以百亿级龙头项目为产业之“锚”,加强前瞻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出台产业集群发展实施意见,重点打造新能源及装备、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纤维新材料、化工新材料、PCB电子元器件、绿色食品、生物技术及新医药7个优势产业集群,着力培育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新兴数字产业3个先导产业集群,力争“十四五”末形成一批产值超500亿、过千亿的产业集群。打造“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条,科学制定产业链图谱,精准开展强链补链固链,加快培育光伏、风电装备、新能源汽车、PCB印制电路板、纤维新材料、酿造等重点产业链。优化“横向一体化”的产业生态,以一个产业联盟、一个核心生产基地、一个公共研发平台、一批产业智库专家为基础,整合协作配套企业、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资源,构建多方参与、优势互补、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体系。

  培育骨干企业梯队。坚持沿链布局、培优扶强、协同发展,积极构建以百亿级“链主”企业为核心、以规上企业为支撑、以专精特新企业为骨干、以上市企业为突破的企业梯队。深入推进百亿企业培育行动,强化领导挂钩帮扶和“一企一策”支持,新增销售超百亿元企业2户、超50亿元企业3户。实施“小升规”“千企技改”和新一轮质量提升行动,推动企业扩产增效,确保工业产值增量500亿元以上。充分发挥企业服务专员、高质量发展巡诊、金融赋能提升等机制作用,打造更多细分市场“隐形冠军”和产业链“配套专家”,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超20户。加大上市企业储备力度,强化政策引导和业务辅导,力争新增上市企业2户,加快实现上市企业县区全覆盖。

  发力数字经济新赛道。实施数字经济发展、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做大做强仪器仪表、电子元器件等数字产品制造业,大力培育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持续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扎实开展“千企上云”“千亿投资”“千企问诊”“百企示范”等行动,规上工业企业辅导覆盖率超过80%,滚动实施智能化数字化技改项目500个以上,努力建设一批“灯塔工厂”“黑灯工厂”,新增市级以上智能制造标杆企业30户。推动建设一批数字化物流平台、交易结算中心和电商运营中心,提升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加快5G网络优质覆盖、光纤网络扩容升级,争创“双千兆城市”,规模化应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全面升级智慧城市云平台,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石。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打造“淮安的四季”等城市治理标志性应用场景,全面提升数字化治理服务能力。

  (三)坚持富民优先、做强农业,精心勾画高质量跨越发展的乡村画卷。围绕建设农业强市,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激发农村改革活力,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的淮安样板。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建设高标准农田45.8万亩,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98.4亿斤以上。大力推动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建设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平台,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0万亩,培育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优做强五大产业集群,引进一批投资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强化“淮安大米”品牌带动,新增优良食味稻面积25万亩,建成优质稻米核心基地12万亩。彰显“盱眙龙虾”品牌效应,建设6个千亩连片高标准养殖核心示范区,招引培育万吨级加工企业,争创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以黄码港为依托,规划建设长三角北部食品加工和粮食储存中心。支持淮安农科园争创国家级农高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农业科技示范项目、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农业园区发展水平。优化市农业大数据平台,完善农村寄递物流、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农村电商发展,助力农业发展搭上数字化快车。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完善镇村布局规划、乡村振兴专项规划。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三级先导”工程攻坚行动,统筹推进路美、水清、岸绿、林秀四大工程,每个先导镇形成不少于3个千亩连片田块,储备不少于200亩相对集中的集体建设用地。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设美丽宜居村庄8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8个。推进淮涟、渠北、临湖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实施农村公路100公里、安防工程500公里。推进环主城区农地空间综合利用,探索农业地、生态地、景观地功能合一,塑造自然和谐的城乡风貌。

  大力推进强村富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实施一批重点片区帮促项目,确保低收入人口和省定重点帮促村脱贫巩固率保持100%,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大力实施村集体经济提升三年行动,确保通过公共空间治理村均增收超18万元,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的村占比达50%以上。探索和推广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路径,落实土地出让收入支农政策,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四)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释放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活力潜力。以思想大解放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在更深层次激发内生动力,在更大范围集聚优质资源要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构建市县两级行政许可清单体系,深化“淮上关爱一件事”“一证办理”“一网通办”改革,强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重点领域信用监管,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围绕构建统一大市场,探索建立市场准入效能评估制度,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加快国有企业实体化市场化转型,力争2户市属国企获AAA主体信用评级,2户以上县属国企获AA+主体信用评级。全面推进低效闲置资源盘活利用。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巩固新型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成果,支持盱眙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推进高沟、施河、银涂等集成改革,不断激发城镇发展活力。

  提升开放合作水平。高质量对接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等重大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更大力度集聚资源要素。强化“研发在宁、生产在淮”协同创新,高水平建设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0个,加快打造宁淮科创走廊。用好台资集聚示范区省联席会议扶持政策,强化淮昆台资经济协同发展,落户一批具有较强产业带动力的台资企业,新设及增资台资项目70个以上,进一步巩固提升台资“北有淮安”的地位。深化与日韩、东盟等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外资总部企业,新设投资超1000万美元外资项目120个以上,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40%。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推动综保区二期通过封关验收,探索建立综保区与淮安港、空港联动发展机制,新培育外贸进出口企业100户,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60%以上,新培育跨境电商企业50户。深度融入RCEP,深化国际友城交流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

  推进园区创新发展。深化落实“1+N”制度体系,优化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加强功能园区建设,搭建公共创新和产业投融资平台,支持经开区创建国家级营商环境示范区、高新区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工业园区创建省级化工园区、涟水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每个省级以上开发区都要有50亿元以上项目落户,开发园区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占全市80%以上,全力在省考核中进位争先。树牢“亩均论英雄”导向,强化工业用地提质增效和空间整合利用,更大力度“腾笼引凤”,进一步提升园区的承载能力、集聚水平和产出效益。全力推动各开发园区打造500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县域经济跨越赶超,支持涟水加快建成全国百强县。

  (五)坚持增强功能、提升品质,聚力打造高质量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树牢人民城市理念,立足大市区格局,着力打造让人民更有自豪感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做优城市功能。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优化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和片区功能定位。全面推进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加快实施“淮上四卷·运河八园”标志性工程,提升城区段夜行系统和运河遗产点标识系统,推进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实现环洪泽湖公路全线通车。运营金融中心风情街,积极发展首店经济,进一步提升中央活力区消费服务能级。精心打造高铁商务区、白马湖旅游度假区,做优新功能片区。积极推进城市更新,探索建设完整社区,棚户区改造新开工1万套,改造老旧小区201个,同步完善适老托幼等设施;推进都天庙、老西门大街等街区保护与活化利用,规划建设1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基本完成“超期过渡安置”攻坚行动任务。持续推进“不淹不涝”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实施城南水厂扩建工程,提升城市抗风险能力。

  提高管理水平。扎实推进高水平文明城市建设,力争3个县城全部创成全国文明城市。深化“六化、四高”长效综合管理机制,实行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开展停车秩序、户外广告、渣土运输整治攻坚行动,推进城市道路“多杆合一”,提升市政管网、动静态交通等智能化管理水平,营造清朗有序的公共空间。加快物业服务标准化、专业化、精细化建设,开展综合执法进小区,不断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加强内环高架沿线等区域环境整治,规范提升“城市家具”,全面整治“不平整”道路,提高盲道、健身等设施完好率,因地制宜建设街角游园和文化客厅,让城市有颜值、有气质、更有温度。

  加快枢纽建设。围绕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加快构建立体多元、内联外畅的交通网络。全线推进宁淮铁路建设,争取开工高铁快运基地铁路专用线,加快沂淮、淮泰铁路前期工作。全面推进机场三期航站区建设,力争新开通国际全货机航线。加快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建设和配套通航工程前期工作,实施金宝航道整治,争取开工京杭运河淮安四线船闸。加快实施淮安港三期等项目,加密与上海港联运航线,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和内河集装箱运输。加快实施长深高速连淮段扩建工程,建成348省道范集和白马湖段。

  激发消费活力。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多措并举扩内需、促消费,带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长三角北部消费中心。办好“幸福满淮·安心消费”四季购物节,支持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养老服务等消费,促进直播电商、智慧零售等新业态发展,打造一批放心消费网店,满足多样化品质化消费需求。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有力有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加大旅游精品线路开发推介力度,加快培育文旅新业态,打造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带,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创成大运河省级旅游度假区。评选发布“淮扬美食IP”,精心打造特色美食街区,开展淮扬厨艺推广、中外美食文化交流等活动,打造全产业链预制菜营销传播中心,进一步擦亮“世界美食之都”品牌。

  (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彰显高质量跨越发展的美丽颜值。强化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让淮安的生态底色更加靓丽。

  健全生态文明体系。严格执行“三线一单”管控要求,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统筹国际湿地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加强洪泽湖大堤沿线生态修复和水利遗产保护利用,建设农村生态河道580公里,完成造林绿化2.75万亩,建设省级绿美村庄23个。拓展白马湖“试验田”成效,深化金湖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统筹协调职能,持续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

  深化污染防治攻坚。实施140个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市区新污水处理厂建设、池塘标准化改造和生活垃圾智慧化分类,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监控和应急保障能力。突出抓好夏季臭氧、秋冬季PM2.5污染防治,强化扬尘污染精准治理,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深入推进生态碧水三年行动,统筹实施污水治理、生态活水、生态湿地、幸福河湖、绿色产业等重点项目,推动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长制久清,完成15条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全面推进城乡“散乱污”系统治理,建立全过程土壤污染风险防控体系。健全建筑垃圾无害化资源化运营机制,加快建设“无废城市”。

  有序推进“双碳”工作。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出台碳达峰实施方案,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施节能降耗改造提升项目20个,异地迁建国信燃煤发电项目,推进盱眙抽水储能、张兴盐穴储气等项目。开展产业园区源头治理集成创新,加快清江石化、安道麦安邦发展式搬迁。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创成省级绿色工厂10个以上。加快节水型城市建设,倡导绿色出行,全面推广绿色建筑,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七)坚持发展为民、共同富裕,努力提升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幸福质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保障改善基本民生。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扎实做好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困境妇女儿童和残疾人救助保障等工作。实施职工医保门诊共济、重特大疾病医保和救助等制度,开展国家级综合标准化医保试点,积极发展长期护理险、商业医疗保险,不断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着力打造社区养老“15分钟服务圈”,统筹推进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落实生育配套支持政策,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工作体系。加大师资统筹配置力度,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8所,促进城乡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突破口,坚持教学、教师、教研协同发力,深化招生考试制度、绩效评价机制改革,打造更多优质特色高中。积极支持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建设和中高职院校升格,大力培育应用型和高技能人才,促进产教、校地深度融合发展。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持续办好老年教育,营造全民终身学习浓厚氛围。

  推进健康淮安建设。持续深化综合医改,积极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加快实施市一院急救中心等项目,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高效利用。加快建设市中医院国家中医特色重点项目,支持有条件的县级中医院转设三级中医院。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新改扩建健身步道50公里,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进一步擦亮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都、文化名城四张名片。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效能,组建市博物馆总馆,办好第六届大运河城市非遗展。巩固院团改革成果,创作一批彰显时代精神、具有运河文化特征的精品力作,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发挥图书馆联盟作用,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创成省书香城市建设示范市。

  (八)坚持科学应对、精准施策,坚决筑牢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安全基石。积极构建“大应急、大治理”格局,切实打好风险防范化解主动仗,努力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认真做好新阶段疫情防控工作。平稳有序实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着力保健康、防重症,突出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加强发热门诊建设、社区管理服务和农村防控能力建设,完善分级诊疗机制,全力满足群众用药需求,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健全公共卫生和疾控体制机制,持续提高应对重大疫情的能力和水平。

  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巩固提升“三年大灶”成果,深入推进重点行业领域风险专项整治,加大挂牌督办力度,实行镇街“一支力量管安全”,不断巩固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完善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市县应急指挥中心标准化建设,实施应急物资前置储备点改造等工程,积极应对极端天气,着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压实政府性债务、国有平台公司债务化解责任和措施,规范国企投融资行为,持续压降融资成本,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推进农贸市场规范化管理,切实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深入推进“精网微格”工程,加强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培育新型调解组织,发挥仲裁优势,推动行政争议纾解,创成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市。积极创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

  健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机制。常态开展“一线三包”活动,巩固提升信访突出问题攻坚成效,打造全国信访工作标准化示范点。深入实施“八五”普法。高质量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任务。做好新体制下国防动员工作,落实抚恤优待政策,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奋力夺取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各位代表,在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我们编排了今年“五优化五提升”十大类民生实事方案,提请本次人代会票决。我们将坚持硬件与软件双向发力,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全力把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奋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号角。我们要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厚植人民情怀,强化答卷意识,着力打造创新型、学习型、服务型、法治型政府。

  一是忠诚履职勇担当。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持续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把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贯彻到政府工作各领域各方面,确保中央大政方针、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地见效。坚持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以发展的实际成效体现“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二是创新实干善作为。深入解放思想,弘扬敢为人先精神,支持干部敢为,鼓励基层敢闯,助力企业敢干,引导群众敢首创。强化争先意识,紧盯高质量跨越发展,对标先进,攀高比强,推动各项工作走前列、创一流。大兴实干之风,坚持目标精细化、工作项目化、管理闭环化、督查全程化,确保干一件、成一件。强化系统思维,积极应对复杂局面,坚持高效统筹、协同推进,善于十个手指弹钢琴,力争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加完美。拓宽眼界思路,着力提升经济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坚决纠正因专业素养局限而影响改革发展大局的现象。

  三是依法行政重规范。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着力提高政府各项工作法治化水平,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提升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持续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行政复议应诉、执法监督等工作,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实施,不断提高行政执法质量和效能。加强诚信政府建设,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政府公信力。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四是清正廉洁葆本色。发扬自我革命精神,深入践行“三个务必”,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锲而不舍纠“四风”树新风,持续精简会议文件,坚决整治“中梗阻”现象。认真落实上级“一把手”抓下级“一把手”要求,加强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加大审计监督、财政监督力度,让铁规铁纪成为政府工作人员的自觉遵循。恪守“亲”“清”政商关系,光明磊落与企业家交朋友。坚持过“紧日子”思想,深化财政预算绩效管理,通过改革创新和优化管理提升效能,倡导“不花钱能办事”“花小钱办大事”,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处。

  各位代表,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面对时代的召唤和人民的期待,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淮安精彩篇章!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

淮安市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1月6日 史志军)

2023-02-01 14:30 来源:淮安市人民政府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