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阅更多2023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1月1日在通辽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 郭玉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极不平凡、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坚决贯彻“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积极应对处置多轮疫情冲击,全力打好保稳促进攻坚战,较好完成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恢复,十方面民生实事全部兑现,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一年来,我们坚持投资拉动与创新驱动协同发力,经济增长回稳向上。先后制定稳经济66条配套政策、64条接续政策,针对性推出支持肉牛、工业、金融、房地产等领域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开展政金企提振消费等专项行动,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按同比口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坚决打好项目投资翻身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扭转了连续两年全区垫底颓势。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要”,招商引资到位资金预计达到300亿元、增长86%,立项争资到位资金增长10%,创近年新高。开展研发投入攻坚、“双倍增”“一提升”行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31.4%,搭建科技创新平台35家,技术交易额首次突破亿元。顶格落实各项助企惠企政策措施,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8亿元,净增各类市场主体2.4万户,达到29万户。
一年来,我们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力,产业根基多元稳固。实施节水增粮、奶业振兴、“菜篮子”基地建设等11项行动,新建高标准农田27万亩,玉米示范区单产创东北产区纪录,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肉牛、生猪养殖规模稳居全区首位。开工建设产业建链延链强链和企业增资扩产、节能技改、智能制造项目300个,千万千瓦级风光储氢氨一体化零碳产业园、钙钛矿薄膜太阳能光伏组件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0家、“专精特新”企业4家,营收超百亿企业达到5家,规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5%。园区区域评估成果投入应用,智慧园区项目建设完成,新增标准化厂房25.8万平方米。开鲁冷链物流园等28个现代服务业项目启动实施,哈民考古遗址公园、宝古图沙漠旅游区晋升国家4A级景区。昶辉生物正式挂牌新三板,实现通辽本土企业上市新突破。
一年来,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与优化环境协同发力,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新通能源公司组建运营,市属国企实现负债总额和负债率“双降”、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双增”。启动财政股权投资试点,设立10亿元高质量发展基金,成立通辽市担保集团,搭建起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攻坚年行动,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招投标实现全流程“一网通办”“不见面开标”,依法依规兑现优惠政策资金1.8亿元。创新实施与兴安盟新能源产业发展区域战略协作,实现与赤峰市公积金互通互认、医保联动结算。
一年来,我们坚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力,城乡发展日趋协调。推进城市环境提质、管理提标,实施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72个,改造老旧小区127个、棚户区1270户,新改建供热管网104公里。完成中心城区市政园林管护市场化、环卫保洁一体化改革,全市1167个无物业小区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成立通辽乡村振兴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335个,升级农村电网1845公里,完成危房改造863户、户厕改造1.57万户。实施京蒙协作项目88个,对口销售农副产品2.7亿元。LXB供水通辽支线工程开工建设,通齐高铁、集赤通长高铁列入自治区“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库伦至奈曼二级路、保康至舍伯吐公路路面改造、通辽高铁站与大广高速连接线建成通车。新建5G基站1473座,实现5G网络“五区”全覆盖。
一年来,我们坚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发力,绿色底蕴愈加深厚。“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落地应用,四级“林长制”体系全面建立。完成林业和草原生态治理259万亩,经济林面积突破100万亩,草原植被盖度提高到64.86%。巩固提升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成果,中央环保督察交办群众信访案件办结率达到98%。实施新能源倍增、绿电替代行动,全年获批新能源指标723万千瓦,建成装机309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4%,超过火电装机规模。霍林郭勒、奈曼增量配电项目投入运营,国内首台套纯氢燃气轮机示范项目落户通辽。扎实开展“五个大起底”行动,处置问题项目超千个,消化盘活土地近2万亩,清缴沉淀资金1.35亿元。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深入推进,节约能耗74万吨标煤,减少碳排放222万吨。
一年来,我们坚持社会发展与改善民生协同发力,民生福祉普惠增进。坚守节用裕民之道,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达到70.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增长5%和8%。建成通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创业园,超额完成城镇新增就业年度任务,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1.7万人、农牧民稳定转移就业36万人。新改建中小学、幼儿园16所,新增学位1705个、园位2190个,招聘教师2029人。高考综合改革稳妥推进,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实现义务教育和高一年级全覆盖。“三医联动”改革持续深入,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类保障、二类管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扩面提标,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建成居家社区和农村牧区养老服务机构98所,旗县全部建立普惠性托育示范中心。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369套,公租房政策惠及2.7万户住房困难群众。全国首部极端天气地方性法规《通辽市极端天气应对条例》颁布施行。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民族团结进步大局持续巩固。党的二十大安保维稳任务圆满完成,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侦破积压命案工作走在全区前列。国防动员、人民防空、退役军人工作扎实开展,外事侨务、统计调查、广播电视、史志档案、人口计生、地震、气象、供销、邮政、海关等工作取得新进步,老龄、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工会、慈善、红十字、志愿服务、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实现新发展。
一年来,我们始终牢记代表重托、群众期盼,努力提升政府工作水平。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建立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三备案、一统筹”机制,全区首推“掌上行政复议”。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复市人大代表建议129件、市政协提案206件,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市政协通报有关工作30次。强化审计监督,查处违规及管理不规范问题501个,促进增收节支6.08亿元。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建立政府系统“1+9+N”抓落实机制体系,狠抓决策落地和各类监督检查反馈意见整改,作风建设、以案促改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回望过去的一年,我们众志成城战疫情,全力以赴稳大盘,在大战大考中顶住了压力,赢得了发展。一路走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引领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主心骨;287万各族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源。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驻通中区直单位、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通辽建设发展的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我们清醒认识到,踏上现代化通辽建设新征程,还面临不少困难、问题和挑战。我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总量不大、实力不强,产业转型升级缓慢、科技创新短板明显、发展后劲接续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经济承压前行,政府投资乏力,消费结构不优,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一些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部分经济指标增长不及预期。营商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用地审批、融资服务、政务诚信建设等方面存在短板弱项。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仍需下大力气解决。化解政府债务、防控金融风险压力不减,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政府工作还有不少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思想破冰不够、担当意识不强、闯劲干劲不足。我们将直面问题,加大力度予以解决,全力以赴做好工作,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望。
二、2023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开启现代化通辽建设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做好政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中央、全区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集中力量推进农牧业创新提质、制造业振兴崛起、服务业充分发展、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坚定不移抓好招商引资,持续攻坚优化营商环境,探索路径强化创新驱动,推动经济运行全面回归合理区间,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推进现代化通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和8%;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完成自治区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扩投资、促消费、稳增长,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回归合理区间;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把发展着力点放在提高质量效益上,全方位转变发展方式,走稳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牢牢把握人民至上根本价值导向,更大力度兜牢民生底线、办好惠民实事、补齐民生短板,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牢牢把握系统观念基本工作方法,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各项事业,增强底线思维,坚持标本兼治、远近结合,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一)以进固稳、稳进提质,着力做大市域经济体量。牢牢扭住项目“牛鼻子”,筑牢消费“压舱石”,做大市场主体“基本盘”,推动经济质效双增、行稳致远。
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实施项目建设提升年行动,落实《通辽市深入推进项目和投资工作方案》,建立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建设项目、上级资金支持项目、立项争资项目、储备项目“五个清单”,全周期跟进解决审批核准、要素保障、投资融资等问题,实施重点项目540个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突破450亿元。保持招商引资强劲攻势,建立重点产业项目市域统筹机制,做实“鸿雁回通”等主题招商推介活动,科学、精准、有效招商引资,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570个以上,到位资金增长30%以上。建立立项争资月度会商研判机制,争取上级资金增长10%以上。
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坚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积极创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完善县域商业体系,培育区域性专业市场,优化末端配送服务网络,促进消费供给“微循环”。推动实体商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培育电商直播企业40户以上。出台促进消费政策措施,拓展政金企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覆盖面,办好“直播科尔沁·消费促进季”系列促销活动,激发绿色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消费潜力,推动批零住餐、文旅娱乐等消费恢复常态。精准把握疫后消费回补“新风口”,积极培育健康消费、养老消费、假日消费等消费热点,推动消费升级加速。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出台促进市场主体稳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实施个体工商户三年成长计划,依法保护、更好支持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精准开展政金企对接,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范围,做好企业上市服务,新增基金投资、担保贷款规模30亿元以上,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分别增长10%、12%和13%以上。建立企业诉求管理平台,严格执行政府工作人员“六不允许、六个必须”服务制度,尽心竭力帮助企业排忧解难,让所有投资者爱上通辽、赢在通辽。
(二)强攻产业、决战工业,构建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突出“一核三重”,主攻实体经济,培育百亿产业、千亿园区,积极打造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推进农牧业创新提质。落实好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促进良种、良田、良法、良机、良制融合配套,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56万亩,建设饲草料基地570万亩,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80亿斤以上,肉畜出栏达到900万头只,让“中国碗”盛上更多“通辽粮”。大力发展绿色特色、节水高效、防灾避灾型农牧业,着力推动玉米、肉牛、肉羊、奶业、生猪、红干椒、荞麦全产业链发展,打造一批市级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争创国家优势特色玉米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壮大“新粮人”队伍,高质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产业化联合体,扩大兽医社会化服务,发展智慧农牧业,建设现代农牧业强市。
加快制造业振兴崛起。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做实产业链“1个图谱”“N张清单”,开复工制造业项目132个,建成投产60个以上,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户以上。坚持以增强生存力发展力为方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绿色农畜产品加工、铝镍基新材料、玉米生物产业向中高端延伸,加快硅基新材料、现代煤化工、现代中医药(蒙医药)产业突围突破。坚持以集群化规模化为方向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风光储氢氨一体化零碳产业园、钙钛矿薄膜太阳能光伏组件产业园,推动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年内形成2000台套风机产能,促进新能源前沿技术转化、应用场景拓展,全力打造风光氢储全产业链装备制造基地。组建大数据集团,开展一、二、三产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坚持以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引导支持企业做强做优,推进工业企业培育“四项行动”、技改升级三年行动,实施企业数智改造、设备更新改造、节能节水改造项目68个,支持企业加快创建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智慧矿山、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坚持以集中集聚集约为方向推动园区强基提质,实施园区配套设施补短板项目20个,新建标准化厂房31万平方米,启动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改革,落实园区控制性指标,提高园区承载力和产出率。
促进服务业充分发展。编制物流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出台促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意见,实施一批补短板、强链条物流项目,打造科尔沁区、霍林郭勒市、开鲁县、奈曼旗生产服务型区域物流枢纽,申报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大青沟旅游区创建5A级、珠日河和草甘沙漠旅游区创建4A级景区,推进孝庄河文化旅游休闲街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一批近郊休闲、乡村民宿、生态康养、度假露营精品景点,培育一批跨区域旅游线路,推出一批“通情达礼”文创产品,打响“探源西辽河文明,漫游科尔沁胜境”文旅品牌。引导金融机构大力发展产业链金融,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各项贷款余额增长10%以上。积极培育信息技术、研发设计、运维服务、电子商务、会展经济等新兴服务业。
(三)创新引领、改革赋能,激活内生发展动力引擎。坚持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向开放要红利,不断汇集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更大力度推进创新。落实促进科技创新28条措施,实施科技创新“六项工程”。市本级安排财政科技支出5000万元,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50%以上。建立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储备库,开展规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三清零”行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80家。探索“人才飞地”“研发飞地”模式,积极引入院士创新团队、建设博士工作站,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成使用通辽科技大市场。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双碳”等领域,实施科技攻关50项以上。发挥好政府组织作用,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潜能。
更实举措深化改革。推深做实国企“三项制度”改革,支持国企多领域、深层次参与经济社会建设。深化农村牧区综合改革,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抓好开鲁县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加强盐碱地改良、中低产田改造、生态碳汇交易全市统筹,做好经营土地文章。创新投融资机制,放大高质量发展基金作用,扩大财政股权投资试点,用好购买服务制、建办分离模式,运用PPP、TOT、REITs等投融资方式推进项目建设运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争优年行动,推进市旗两级行政许可“五统一”,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4.0版,集中攻坚电子证照数据归集,落实包容审慎监管执法“一个基准、三张清单”,选聘百名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推动营商环境全面突破、重点提升、整体争优,打响“通畅办”品牌。
更高水平扩大开放。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东北陆海新通道联盟协作,建成运营通辽保税物流中心、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发展通关达海“通道经济”。深度融入环渤海经济圈,盯住长三角、珠三角,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深化更广领域合作。务实开展与兴安盟新能源产业协作,力争通辽赤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得国家批复。加强国家、自治区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跨境电商,以开放主动赢得更大发展主动。
(四)一体保护、系统治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践行“两山”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通辽。
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健全碳达峰碳中和“1+N+X”政策体系,系统推进能源减碳、工业降碳、生态固碳、生活低碳。推动绿电大规模替代、高比例就地消纳转化,实施新能源项目27个,新增装机380万千瓦,新能源消纳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开展铝行业绿能消纳环境价值体系认证,建设霍林河、开鲁、奈曼低碳产业园区。严格执行新建项目“两个先进”审查标准,加快改造提升低端低效产能,坚决遏制“两高”项目低水平盲目发展。落实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推动天然碱、铅锌矿等非煤矿产资源绿色安全有序开发。落实全面节约战略,深入推进“五个大起底”行动,加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推动交通运输“公转铁”“散改集”“油换电”,全面创建节约型机关。
加大生态建设保护力度。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启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深化西辽河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绿色矿山建设,高质量完成科尔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欧投行贷款造林项目,实施林业和草原生态修复400万亩。加快创建霍林郭勒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建设科尔沁羊草种业基地。严格执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全面落实林长制、河湖长制,加大禁牧休牧执法力度,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全力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推进电解铝和镍铁行业烟气深度治理、生物发酵工业异味污染治理,加快实施清洁取暖替代工程,提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开展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推进国考断面水质达标整治,完成旗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推动水环境从巩固消劣向全面提质转变。强化农牧业面源污染防治,提高大宗工业固废、废旧物资资源化利用水平,保持土壤环境质量稳定,让通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五)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能级。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打造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推动城市建设管理提质。编制中心城区详细规划、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加快城市更新行动,推进片区综合开发,实施老旧小区、市政道路、排水防涝、公园绿地、供热燃气等基础设施和公建项目61项,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启动智慧城市二期,建成18个智慧应用系统,按需归集43个行业部门政务数据,实现城市管理“一屏尽览、一网统管、一网通办”。完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做精做优停车治理、公厕服务、垃圾分类、物业管理,整治城镇违建、交通拥堵、噪音扰民、飞线充电、不文明遛犬等城市顽疾,推动道路、绿化、城市家具“一把扫帚扫到底”,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提速。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准落细动态监测和帮扶措施,实施产业发展、兜底保障、京蒙协作等项目170个,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着力振兴乡村产业,坚持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农牧+”多业态融合发展。实施乡村建设“十项工程”,升级农村电网350公里,建设供水保障工程40处,改造户厕8400户以上,保持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动态清零,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覆盖率分别达到25%和50%,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气质”。
推动基础承载能力提升。启动建设扎鲁特通用机场,完成集通铁路电气化改造,开工建设省际大通道“一改高”、省道503线奈曼至阜新段路面改造、大广高速与通辽高铁站快速路互通工程,建成省道305线与好通高速连接线一级路、太平川至宝龙山二级路。推动LXB供水通辽支线、引绰济辽二期、城东水厂项目全线开工,乌兰哈达水库可研报告获得自治区批复立项。加快建设2×35万千瓦智慧热电联产等电源电网项目,推进南三旗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新建5G基站700座,加快5G网络向城镇、行政村延伸,建设千兆城市。
(六)均衡可及、兜牢网底,努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多措并举促进就业创业。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建立“政校企”培训联盟,举办创业项目推介展示会,支持旗县打造“零工市场”、培育劳务品牌。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1.1万人,实现农牧民转移就业40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开展根治欠薪攻坚行动,保障好农牧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中心城区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新增学位三年攻坚行动。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117个,巩固提高“双减”成效。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优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推动高等教育提质增效。支持和规范发展民办教育。扎实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行动,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用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成就梦想。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文化艺术精品创作,讲好新时代“通辽故事”。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抓好乌兰牧骑“学·创·演”工作,办好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深化西辽河文明研究宣传,创建一批非遗就业工坊、传承基地。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通辽”,用优秀文化涵养城市文明。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积极争取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推动市蒙医医院新建项目开工、市医院新院区整体交工,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社区医院和嘎查村卫生室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推进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制、薪酬制度改革,开展医师多点执业和“组团式”帮扶,用优质服务守护好群众健康。深入实施全民健身五年计划,办好第六届科尔沁运动大会,培育发展特色体育产业。
兜住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实施社会保险参保扩面专项行动,推动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切实保障好因疫因灾遇困群众和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基本生活。落实妇女儿童“两规划”目标任务,加快建设通辽中心福利园区,建成一批乡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有序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顺应民心期盼,市政府公开征集确定了十方面民生实事,我们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努力把每一项民生工作办成群众想要的样子。
(七)共建共享、守望相助,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通辽”。加快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守护人民幸福安康。
提高公共安全水平。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保障好群众就医用药,着力保健康、防重症。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深入开展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切实把交通运输、工矿商贸领域安全事故控下来。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工程,加快构建“防抗救”一体化应急处突体系。防范化解政府性债务、房地产、金融等领域风险,守住安全发展底线。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五社联动”机制,推行“网格化+大数据+铁脚板”模式,提高网格员薪酬待遇。开展信访矛盾治本控源专项行动,建立初信初访“四办”机制,以最快速度、最优方案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实现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零突破”。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让“平安通辽”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巩固团结和谐大局。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深入实施“石榴籽”行动计划,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好共有精神家园。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出台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目录清单,建设通辽军供综合服务楼,精心呵护好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
三、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踏上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使命在前、重任在肩。我们将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做好通辽的事情、通辽百姓的事情。
强化政治引领。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自觉做到“两个维护”,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做到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不打折、不变通、不走样,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厚植法治精神。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严格依法按程序作决策,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深化政务公开,让厉行法治成为每一名政府工作人员的行动自觉。恪守契约精神,新官必须理旧账,杜绝击鼓搞传花,切实把政府诚信、担当、有为的形象立起来。坚决执行市委决定,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主动接受政协监督,全面接受社会监督,让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坚持依法科学普查,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
锤炼干事作风。端正发展观念,做到“七个摒弃”,坚决破除制约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严格执行政府系统抓落实工作机制,实打实解决“三多、三少、三慢”问题,紧在前头、快在前头、干在前头,让重实干、抓落实成为政府工作的主旋律。发扬斗争精神,强化“有解思维”,坚持一线工作法,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事不避难、一抓到底。主动求新求变,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做“狮子型”干部;埋头实干、少说多做,做“老黄牛”型干部;不墨守成规、抱残守缺,不做“鸵鸟”式、“佛系”干部,在担当实干中拼出发展新天地。
坚守勤廉底色。牢记初心使命,念民之所忧,行民之所盼,把群众的小事当大事、把群众的急事难事当要事,惠民生、聚民力、守民心。坚持精打细算过紧日子,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上率下持续纠治“四风”,靶向整治工作中层层加码、麻痹松懈、任性用权、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扛牢压实管党治党责任,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政府。
各位代表,使命呼唤担当,奋斗成就梦想。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向新目标迈进,在新征程建功,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谱写现代化通辽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