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阅更多2023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2月18日在呼伦贝尔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市长 及永乾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市委五届二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字当头、以干为先,拉高标杆、跳起摘桃,突破性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效,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我们昂首阔步迈上建设现代化呼伦贝尔新征程。
——我们全力稳增长,经济发展进中有优。全面落实国家、自治区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出台实施奶业振兴7条、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15条、招商引资14条、金融助企27条、文旅产业暖企17条等配套措施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系列方案,减免各类市场主体税收40.4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投放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153.7亿元,新增市场主体3.4万户。实施重点项目248个,完成投资238.8亿元,重点项目开复工率、投资完成率分别提高6.6和32.7个百分点。举办招商引资活动187场,全年签约项目203个,引进到位资金增长30%。打造美食特色餐饮街区4条,发放惠民消费券2600万元,累计拉动消费近4亿元;举办各类消费促进活动400场,实现销售额18.5亿元。经过不懈努力,经济发展稳中突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跨越1500亿元大关,达到1536亿元,增长4.6%,增速跃居全区第3位、东五盟市首位,实现“十三五”以来首次超过全区平均水平、跻身全区前列的重大突破,其中,第一产业增速5.5%,第二产业增速5.6%,第三产业增速3.5%,分别位居全区第4、第5和第1位;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8.75亿元、增长3.3%,超额完成年度任务;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6%,增速位居全区第8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增速位居全区第6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2%,增速位居全区第3位。多项经济指标增速和全区排位均创历年来最高水平,全市经济发展保持良好态势。
——我们全力促升级,产业转型提速增效。启动实施“五大行动计划”,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牧产业量质齐升,新建高标准农田93.5万亩,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790.5万亩,建成羊草繁育基地1万亩,超额完成大豆油菜扩种任务,牲畜存栏1121.5万头只,粮食产量130.3亿斤,实现“十连丰”。落实奶业扶持资金2.2亿元,7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投入使用,伊利高端有机乳制品项目9条生产线投产运营,年产值达到20亿元。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2%、品牌溢价20%、销售收入达到204.8亿元。文旅产业提标提效,在全区率先成立文化旅游产业协会,隆重发布“呼伦贝尔大草原”市域公用品牌,成功举办首届呼伦贝尔大草原文化旅游节和冰雪文化运动旅游季,牙克石获评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莫尔格勒河5A级景区创建工程主体完工,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景区晋级国家4A级景区,新增国家2A级旅游景区3家,呼伦贝尔古城步行街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我市6次蝉联冰雪旅游十佳城市,《英雄传说》《呼伦贝尔之恋》等演艺成为旅游新名片,敖鲁古雅《山水间的家》探访节目在中央一套黄金时段播出,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达到1269万人次、164亿元,位列全区第2位和第1位。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能源安全保障坚实,煤炭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发电量超过400亿度,均创历史新高;实施技改项目24个,食品、化工、有色等行业保持高速增长,雁宝能源、华能伊敏5G+无人驾驶技术填补了高寒地区智慧矿山建设空白,伊利乳业、东北阜丰被评为自治区级智能制造示范试点,齐鲁制药、大红门肉类加工、塞尚乳业、晟通糖业等企业蓬勃发展;岭东伊穆直流外送100万千瓦风光发电、中核扎兰屯20万千瓦风电等新能源项目开工建设;成立农牧业机械行业协会,与中国农机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装备制造业产值增长11.4%。生态产业乘时乘势发展,全区首家碳汇交易协调服务中心组建完成,林草碳汇科技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与中科院、内蒙古农科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区首单林草碳汇价值保险成功落地,我市被列为自治区级森林碳汇价值实现、林草湿碳汇工作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我们全力护生态,绿色本底突出彰显。实施呼伦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项目18个,完成投资3.9亿元,实现保护区数字化监测全覆盖,治理成效被中央环保督察办公室列为正面典型案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稳步推进,完成基本草原调整划定,实施天保工程3573万亩,完成草原保护修复78.5万亩、荒漠化治理28.6万亩、侵蚀沟治理650条。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巩固拓展,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100%,连续7年位居全区首位,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68.6%,土壤环境质量整体良好。建立完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单位GDP能耗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全力推进。中央环保督察群众信访案件全部办结,立行立改机制得到督察组高度认可,反馈问题整改任务超额完成、走在全区前列。“五个大起底”行动扎实推进,消化批而未供土地3400亩、处置闲置土地3497亩,收缴沉淀资金4.9亿元,盘活开发区停产企业14户、停建项目4个,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我们全力蓄势能,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政务服务“综合一窗”进驻率、“一次办”事项率、网上可办率分别达到94%、98.7%和97.1%,在全区率先实现12345热线一号对外服务,延时服务模式得到群众好评。全市开发区、工业园区优化整合圆满完成,呼伦贝尔经开区获评自治区级“绿色园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挺进中国农业企业500强,品牌价值进入自治区百强。创新驱动显著增强,市本级科技专项资金增长20%,自治区级创新平台和科技服务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分别增加6家、17家和35家,新增“专精特新”企业9家,都成矿业上市进入辅导期,通过项目柔性引进人才233名,“中国冷极”冷资源技术创新中心成功组建,我市首个驻外科技合作联络处在厦门成立。满洲里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营,满洲里、额布都格、阿日哈沙特口岸通关复关,外贸进出口总额195.8亿元、增长24.2%,中欧班列开行4818列、增长40.7%。建立三方会商机制,成功举办呼伦贝尔·中俄蒙毗邻地区招商引资项目线上推介会,与俄蒙毗邻地区往来更加深入。
——我们全力抓统筹,城乡面貌明显改善。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成效显著,实施市政项目123个,改建中心城区主次干道23条,打通“断头路”15条,贯通中心城区的交通动脉建华路实现全线通车,240余项民生事项实现全域通办。乡村振兴深入推进,编制村庄规划668个,投入各级衔接资金11.1亿元、实施项目468个,落实京蒙协作资金1.1亿元、实施项目47个,新建卫生户厕8909个,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齐海满”高铁项目齐海段纳入国家“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新改建农牧林区公路997公里,满归-根河、尼尔基-腾克、乌奴耳-塔尔气等8条干线公路实现通车,腾克-甘河农场、库布春林场-根河等项目稳步推进;海拉尔机场耐寒测试通用航空维修基地建设项目有序推进;新建5G基站1474个和偏远地区4G基站524个。
——我们全力惠民生,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全市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民生底线兜住兜牢,城镇新增就业1.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长4%、7%和3%;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775元、每人每年7644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高中阶段国家统编教材推行使用阶段性任务全面完成,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学校课后服务参与率分别达到96.6%和96.8%,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8%,完成新右旗国家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县创建工作,中、高考改革稳步推进,设立大杨树镇高考考点,结束34年“异地高考”历史;市人民医院肿瘤治疗中心医技病房综合楼、传染病医院住院楼等项目即将投入使用,建成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3家,新增婴幼儿照护托位3989个;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走在全区前列,开展伊敏河文化旅游惠民季活动,中心城区建成红旗书吧等文化惠民综合体12个,乌兰牧骑和文化场馆开展惠民演出2096场,舞蹈《森林中的考考乐》获国家群星奖,莫旗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揭牌成立,呼伦贝尔市烈士纪念设施开工建设;信访矛盾化解扎实有力,安全生产态势平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过去的一年,我们坚持协调联动、汇聚合力,大力支持工青妇、科协、文联、残联、侨联、工商联、红十字、老龄委、关工委等事业发展,外事、地震、气象、双拥、统计、审计、人防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过去的一年,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以最快速度、最小代价有效处置了“2.15”“4.23”“10.06”“11.16”等多轮疫情,选派1090人次医务人员驰援吉林、上海、呼和浩特等地,圆满完成11862名驻呼高校学生转运返乡工作,“新十条”后着力保健康、防重症,“乙类乙管”后疫情防控实现平稳转段。在抗击疫情和医疗救治过程中,广大医护人员、公安干警、干部职工、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冲锋在前、负重前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广大爱心人士慷慨解囊、捐款捐物,以实际行动筑起了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坚实屏障,疫情防控工作走在全区前列。
过去的一年,我们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持续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265件人大代表议案建议、359件政协提案全部按期办结,政府执行力显著提升。坚持依法行政,新修订市政府和政府党组工作规则,文件、会议分别精减7%和12%,涉党政机关生效裁判案件全部执结,出台的政策、承诺的事项、签订的协议积极兑现,法治政府建设走在全区前列。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开展“转观念、强作风、优环境、重落实、树形象”学习实践活动,持续纠治“三多三少三慢”问题,务实担当、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
各位代表!回望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应对现实挑战中不怕压、不畏难、不服输,一起经历风雨、一起奋斗打拼,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引领的结果,是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市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所有关心支持呼伦贝尔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经济发展内需走弱、外贸乏力,市场主体活力不足,大项目好项目储备少,产业类项目占比低,招商引资亟需加力提效,政务环境、信用环境、服务环境还需强力优化;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科技研发投入不足,高层次人才缺乏,公共服务领域仍有不少短板,与群众期盼还有不小差距;政府系统一些干部工作作风不实、劲头不足,不敢担当、不愿负责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工作“懒、散、拖”,尤其是“慢”的问题比较突出,等等。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研究、逐项解决,决不辜负人民的信任与期待。
二、2023年主要工作
今年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乘势而上推进呼伦贝尔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要看到,国家持续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出台《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综合实施稳经济、扩内需政策,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不仅有利好环境,更将迎来静默蓄势之后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自治区明确了加快发展、大抓发展的导向,在产业发展、向北开放、生态保护、价值转换、兴边富民、基础设施等方面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与呼伦贝尔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高度契合,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不仅优势凸显,更会得到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我们更应该看到,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经有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磅礴的精神力量、更显浓厚的发展氛围,这是风雨无阻向前行的最强支撑、最大自信。尽管前行道路上充满挑战和风险,争先进位中面临困难和考验,但只要我们志存高远、一往无前,携起手来一起想、一起干、一起闯,必将创造呼伦贝尔高质量发展新的辉煌。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市委五届四次全会和五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高质量完成“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推深做实“五大行动计划”,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全力做好稳增长、稳投资、稳市场、稳外贸、稳民生、稳预期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快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在稳中求进的基础上稳中快进、稳中优进,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呼伦贝尔新篇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5万人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力争超过100亿元;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绿色发展指标全面完成,能耗强度和减排指标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各项工作力求达到更高标准,在具体实践中取得更好成效。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综合发力稳增长,巩固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坚持政策、投资与消费一体发力,促进供需优化升级和良性互动,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持续推动经济整体向好。
一是狠抓项目扩投资。树牢“项目为王”理念,全时段全周期抓实项目建设,扎实开展“五个一批”行动,加快推动签约率、开工率、落地率和竣工率“四率”齐升,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大项目谋划力度,准确把握国家和自治区投资政策,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做优做精项目库,重点谋划现代农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类项目,让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列入国家和自治区大盘子。加快项目实施进度,2月份为“集中审批月”,3月份为“前期手续办理攻坚月”,从4月份起,每月开展一次集中审批,持续打好预算内投资、债券资金、社会资本等“组合拳”,实施294个市级重点项目,力争开复工率、投资完成率分别达到90%以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紧推进“齐海满”高铁、两伊铁路改造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根河-牙克石、紫沟-大兴、G331沿边公路洛古河-恩和哈达公路项目,推动扎兰屯市柴河通用机场开工建设,加快国网公司电网基建和满洲里市热电厂扩建工程2×35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实施永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积极争取将毕拉河-晓奇子水利枢纽供水、根河-红花尔基供水纳入自治区和国家水网规划。
二是强力招商增后劲。出台《呼伦贝尔市招商引资三年行动方案》,开展“招商引资攻坚年”活动,加快推动全地域全行业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坚持目标引领抓招商,市旗两级以上率下,配强专业队伍、增列专项经费,发挥政府驻外联络处和商会协会作用,实行“清单管理、每周调度、月度通报、季度评估、年底考核”机制,市级领导带头,在全市掀起“全域抓招商、全员抓招商、比拼抓招商”新热潮。坚持链式思维抓招商,聚焦8大产业集群和10条产业链,发挥优质特色旅游、农畜林产品、沿边口岸等比较优势,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精准把握、灵活运用“十二条”招商引资方法,吸引头部企业投资落户。坚持优化环境抓招商,聚焦“六个维度”,全领域全要素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打造便捷高效政务环境,全面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大力推行极简审批、容缺受理、拿地即开工等经验做法,持续提升行政审批效率;优化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实行“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简化企业开办和注销办事流程,着力解决企业经营中的土地、融资、用工、市场等难题,对于重大项目落地问题,采取“一事一议”方式解决;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在土地使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公共资源交易等方面一视同仁,制定行政执法不予处罚、减轻处罚、从轻处罚“三张清单”,全面规范行政执法和处罚行为,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健全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面对面了解经营情况,实打实帮助解决问题,心贴心与企业家交朋友,做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
三是综合施策激活力。全面落实减税降费、助企惠企各级各类扶持政策,研究制定更多切合实际、解决问题、市场主体有获得感的具体措施,强化政策协同配合,切实为企业松绑减负,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以发放政府性消费券为引领,开展形式多样的消费促进活动,加快批零住餐、文旅娱乐等消费恢复提振,促进汽车、家电、成品油等大宗商品消费。打造中心城区夜经济示范街区,加快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创建,推动大型商超、门店商铺、早市夜市等全面活跃起来。培育新型消费,提升域内电商平台服务水平,发展直播电商、首店经济、首发经济。加快农畜产品冷链设施建设,完善城乡一体化物流体系,让呼伦贝尔的好产品更加快捷走向全国。消费的潜力取决于老百姓的收入实力。各级政府要千方百计让群众挣钱有预期、花钱有底气,让“钱袋子”鼓起来,把“烟火气”引回来,促进消费真正火起来。
(二)聚焦实体促转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深做实“五大行动计划”,实行“4+5+N”整体推进机制,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全力构建绿色特色优势产业体系。
一是推动文旅产业提标提效发展特色更加彰显。树牢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理念,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游客主角,实施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发展,提升全域全季全业发展水平,把呼伦贝尔打造成国内外游客回归自然、游牧心灵、休闲打卡的首选之地。实施以创促建品牌示范三年行动,全力推动莫尔格勒河5A级景区创建,争创呼伦贝尔古城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推进额尔古纳湿地、扎兰屯金龙山滑雪场、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等6个景区提质扩容。深度挖掘林区旅游资源,加强与森工集团协作,开发一批体现林区特色的文旅产品。高品质举办呼伦贝尔大草原文化旅游节,把那达慕大会等民俗活动办出特色,让游客尽享草原魅力。借势筹办“十四冬”,完善冬季旅游服务设施,承办好第二十届冰雪那达慕,持续提升冬季英雄会等汽车自驾试驾活动吸引力,开发“冷极”冰雪度假产品,满足游客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需求,打造高端冬季旅游目的地,绘出“四色调”、唱响“四季歌”,做到春夏秋冬全年无淡季。开展质量效益提升行动,实施数字文旅工程,加强游客便利化设施和服务供给,加快“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升级,创新宣传推介方式,严格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在海拉尔区、额尔古纳市、陈旗开展旅游先行赔付机制试点,真正让游客留得住、愿消费、还想来,持续擦亮“呼伦贝尔大草原”品牌。
二是推动农牧产业增量增质发展供给更加充实。聚焦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坚持产业化理念、工业化思维、市场化导向,在“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上持续发力,加快打造特色现代农牧业强市。坚持以扩大数量夯实根基,新建81万亩高标准农田,实施650万亩黑土地保护工程;在海拉尔区、扎兰屯市、阿荣旗、莫旗、鄂伦春旗布局建设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52万亩,丰富群众“菜篮子”“果盘子”;加快规模养殖场建设,设施畜牧业养殖比重达到51.5%。坚持以提高质量延伸价值,加快鄂伦春旗、莫旗大豆和牙克石市马铃薯种薯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推动伊利有机乳制品22条生产线运行投产,扶持塞尚乳业稳定生产,地方特色奶制品加工主体达到80家,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4%;完善区域公用品牌质检体系、标准体系和管理体系,授权主体50家以上,让品牌强起来、响起来。坚持以增加产量保障供给,粮食产量稳定在120亿斤以上,牲畜存栏1195万头只,肉产量达到25.6万吨,奶产量稳定在85万吨以上,让“中国碗”装上更多优质“呼伦贝尔粮”。
三是推动新兴产业集约集聚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坚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全链条发力,超前抢占赛道、强化数字赋能、加强科技支撑,培育新的发展引擎。聚焦打造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推进玖嘉年产2000台套农牧业装备生产线、野田铁牛增项扩能、金耕农机年产2000台大型免耕播种机扩建等项目建设,加快冰雪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引进先进冰雪装备和除雪机械制造企业,力争装备制造业产值增长10%以上。聚焦打造生物科技产业集聚区,推动阜丰50万吨氨基酸、齐鲁制药乙基多杀菌素加工等项目建设,促进生物科技产业高端化发展。聚焦打造通航临空发展先行区,建成投用海拉尔机场耐寒测试通用航空维修基地,深化与中航通飞、中国民航大学等企业院校合作,拓展扎兰屯临空产业园功能,培育空港直接配套服务、临空型电商仓储等新模式。聚焦打造亚太寒地测试目的地,坚持全市统筹、合理布局,发挥牙克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冰雪产业研究院和“中国冷极”冷资源技术创新中心作用,巩固拓展飞机、汽车及工业品耐寒测试和科学研究。聚焦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落实自治区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支持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农牧业和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呼伦贝尔大数据中心运营水平,推动数字经济从“有数据”“汇数据”向“用数据”“数据增值”迈进。
四是推动生态产业乘时乘势发展举措更加精准。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拓宽生态价值转化途径,畅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提升点绿成金本领,努力把生态产业打造成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加快推进草牧业高质量发展,种植饲草105万亩,其中羊草种植20万亩,新建羊草繁育基地3万亩,草原生态修复治理60万亩,培育引进现代化草牧业企业,打造“育种收、储加销”全链条产业圈。坚持向森林经济要效益,加强与森工集团合作,一体规划、协同建设,地企联合打造森林食品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以口岸为核心的木材加工集群,不断提升木材及附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培育壮大生态康养产业,依托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及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等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发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康养产品。以创建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为引领,抢抓自治区支持我市试点工作重大机遇,加强碳汇项目储备库建设,重点开发造林碳汇和森林经营碳汇项目,适度发展草地碳汇项目,探索建立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和林草碳计量模型,试点推进市直属林业六局林业碳汇实现交易,力争在自治区“碳普惠”交易平台率先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努力进入碳汇交易市场第一方阵,让呼伦贝尔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走在前、作示范。
五是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创优发展转型更加有力。聚焦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发挥驻地国有企业主力军作用,研发新产品、培育新业态,领办产业园、延长产业链,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扛牢能源安全保障责任,扩大释放优质产能,推动灵东煤矿150万吨产能核增手续办理,力争全市煤炭产量达到1.1亿吨。组织做好184万千瓦新增电源并网工作,新增发电量4亿度。推动煤炭、电力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有色金属产业资源循环利用,开展化工企业节能节水、清洁生产、智能控制等技术改造,实施伊敏露天矿年产3500万吨生产系统完善、国能宝日希勒一级破碎站、金新化工液氮洗装置节能等24个技改项目,争创4家绿色工厂。加快集中式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投资39.7亿元,实施12项新能源项目,岭东伊穆直流外送100万千瓦、中核扎兰屯20万千瓦风电等项目建成并网,推动牙克石市、鄂伦春旗抽水蓄能项目纳入国家规划,积极争取第三批国家新能源基地项目,力争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
(三)创新引领增动能,全面塑造核心竞争新优势。更加注重发挥创新驱动作用,协调推进科技创新、改革开放,着力破解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制约,为推进现代化建设蓄势赋能。
一是强化创新驱动引领。接续加大科技投入,市本级科技专项资金增长20%以上,引导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实施创新型企业“双倍增双提升”行动,培育2家科技领军企业,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00家,新增创新型和“专精特新”企业9家。主攻种业振兴、装备制造、草牧业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级项目20个以上。加快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智能农机高寒测试基地建设,新增7家自治区级以上平台载体和科技服务机构。加大人才培育引进力度,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开展“订单式”培养,实施“工匠班”计划,加快建设呼伦贝尔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培养更多服务呼伦贝尔高质量发展的实用型人才;拓宽渠道引进外来人才,真心实意创优人才环境“生态圈”,完善薪酬待遇、住房、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保障措施,让一流人才获得一流待遇,让呼伦贝尔“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二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承接好679项自治区下放事项,实施跨部门综合监管,实现350项政务服务事项“免证办”、115项“一件事一次办”,让群众和企业不求人、好办事;提升12345热线政务服务水平,切实提高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深入开展“市场主体提升年”活动,引导金融机构精准发力支持实体经济,全力推动都成矿业今年上市,启动农垦集团、瑞丰公司上市计划,力争实现上市企业零的突破。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计划,“一企一策”推动市管国企提质增效,发挥农垦集团资源集聚效应,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一流企业,做大做强城投、水投、文旅投等企业,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和绩效考核力度,完善“会计核算+薪酬自主”考核机制,推动国有资本经营性收入实现翻倍增长,持续提升经济发展贡献度。深化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城镇存量用地,推行国有建设用地作价出资、入股,有效激活土地资源资产价值。精心组织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
三是持续扩大对外开放。聚焦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利用独特区位优势,全力打造联通内外、辐射周边、资源集聚集散、要素融汇融通的全域开放平台。优化提升满洲里边境经济合作区、互市贸易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功能,全力支持满洲里国际陆港建设,实施通道能力补强工程和通关效率提升行动,促进中欧班列扩容增量,让满洲里口岸枢纽作用更加彰显。积极推动“海-拉-黑-普”跨境铁路及黑山头铁路口岸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额布都格口岸进口矿产资源仓储物流基地建设,实现一季度边境陆路口岸全面恢复通关,全年口岸货运量实现大幅提升。大力发展泛口岸经济,深化与俄蒙、欧洲腹地等国家合作,推动经贸对象向日韩等国家拓展,启动呼伦贝尔国际陆港建设,支持岭东食用菌出口基地、中(蒙)医药服务贸易出口基地建设,推行“口岸+”模式,推动口岸与文旅、农牧、生态等产业深度融合,完善落地经济体系,实现口岸与腹地联动发展。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左右。
(四)统筹区域聚合力,融合构筑协调联动新格局。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加强政策引导、畅通要素流动、深化产城融合,构筑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全域联动发展格局。
一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聚焦打造宜居宜业、韧性包容、便捷智慧城市,全面实施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规划,加快海拉尔区建设五道街、望城路南段和鄂温克旗维纳河路建设。深入开展城市更新行动,改造老旧小区165个、17941户,投资18.8亿元,实施131个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全力推动阿荣旗、新左旗、鄂伦春旗等地区供热稳健运营,持续完善燃气、供水、排水、环卫等基础设施。着力在细微之处提升城市功能,完善城市管理标准体系,开展城市体检工作,逐步解决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海拉尔区三角地商业街停车难问题,完成中心城区120座智能公交电子站牌建设,加快新能源公交车替代,推进三级智慧化城管平台互联互通,继续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让设施更加完善、城市更有品质。
二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促进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落实,用足用好京蒙协作机制,培育壮大农村牧区特色优势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深化农牧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工作,加快示范家庭农牧场创建,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1100个。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新建改建农牧林区公路550公里,加快鄂温克旗乡村振兴供热供水管网一期建设,全力推进农牧林区通信网络建设,新建5G基站1000个,苏木乡镇和主要交通干线5G网络覆盖率达到90%以上,新建4G基站41个,嘎查村4G网络覆盖率达到100%,新增168个嘎查村寄递物流点,基本实现农村牧区寄递物流服务全覆盖。认真执行《呼伦贝尔市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管理条例》,深化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新建扩建14处农村牧区集中供水工程,改造4508个农村牧区户厕,完成94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三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聚焦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区域和城乡功能布局、用地结构和要素配置,构建“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和监测网络。按照中心城区、口岸城市、岭东、岭西、岭上等区域发展布局,发挥各自特色优势,科学定位区域分工,避免产业趋同化、同质化,实现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提高中心城区产业辐射能力、重点县域城镇引导能力,强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域内统筹布局,带动周边农村牧区发展,逐步在县域内打破城乡界限,把县域打造成连接工农、融合城乡的重要纽带,形成各地主动作为、资源有效整合、产城紧密融合、要素充分流动、特色愈发彰显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四是加快建设高品质园区。按照打造生态优先示范区、转型发展创新区、集约集聚引领区、营商环境样板区“四区”定位,充分发挥呼伦贝尔经开区国家级开放平台作用,持续完善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强化智慧园区平台运行维护,力争完成化工集中区认定,加快推动牧机制造、储能电站、新能源基地及标准化厂房、综合管网等项目建设。积极争取满洲里化工集中区和阿荣旗产业园化工园区认定,推进牙克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循环化改造,全面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低碳循环发展水平。巩固园区优化整合成果,深化“区域评估+标准地”模式,全面提升园区亩均效益,加快园区调结构、转方式步伐,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探索市域“飞地经济”发展模式,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飞地”利益分配机制,推动根河市、新左旗、鄂伦春旗、额尔古纳市等地区在“飞地经济”上实现破题,动态优化“飞地经济”政策,推动旗市区间“应飞尽飞”,走出一条“市域统筹、区域协作、抱团发展”新路子。
(五)系统施治抓集约,持续开创内涵发展新境界。树牢“节约就是效益、减损就是增收”理念,持续在产业集聚、资源节约、生态保护上下功夫,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一是加快产业链式发展。聚焦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链,深入实施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实行“双链长制”,各级政府、部门领导和企业负责人共同担任链长,全力推动产业集约集聚发展。推动玉米、大豆、马铃薯产业延链强链,支持东北阜丰、齐鲁制药等龙头企业发展,支持大豆主产区延长产业链,加快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引进淀粉类和主食类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力争玉米、大豆、马铃薯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50亿元左右。推动肉牛肉羊产业优链精链,打造牧区农区养殖产业带,推进标准化基地和加工园区建设,力争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30亿元左右。做大做强奶业产业链,以阿荣旗为核心,辐射岭东各旗市,支持伊利乳业、塞尚乳业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力争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0亿元左右。做大做强农牧业机械产业链,支持华德、蒙拓、瑞丰等农牧机械制造扩能升级,推动生产规模和产品市场占有率迈入国内领先水平。做大做精林下产业链,推行“林+药+果+菌+草+禽畜”种养殖模式,新增中草药3万亩、红松林1.5万亩,改造榛子林3万亩,扶持2家龙头企业,带动投资3亿元,全力打造大兴安岭沿线地区林下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培育壮大生物制药产业链,完善中草药产业技术服务体系,支持松鹿制药、天利原等企业发展,培育引进“创新型”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力争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亿元左右。做优做精文化旅游产业链,坚持文旅资源保护、开发、利用、营销等一体化发展,加快文旅、体旅、农旅、林旅、科旅、康旅等深度融合,持续放大“一业兴、百业旺”乘数效应,把文化旅游打造成呼伦贝尔最具影响力的优势特色产业。
二是推进资源节约利用。坚持盘活存量、严控浪费,不断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深化“五个大起底”行动,加快处置开发区“僵尸企业”“僵尸项目”,力争消化批而未供土地3700亩、处置闲置土地1500亩,盘活销号所有“半拉子”工程。扎实做好“节地、节水、节能、节粮”四篇文章,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控城镇开发边界,有效利用农牧林区闲置宅基地,加快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项目建设,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出台《呼伦贝尔市地下水生态保护规划》,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再生水利用和城镇节水降损,力争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7.5%;全面实施用能预算管理,开展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工程,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实施粮食节约行动,推广先进节种播种和高效收获机械,加强粮食存储环节减损能力建设,加快节约高效储粮装具替代,提高粮食有效转化率,深入开展“光盘行动”,坚决遏制粮食浪费。
三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扛起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政治责任,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抓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突出抓好呼伦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投资2.7亿元,完成15个保护治理项目年度建设任务;深入推进林(草)长制、河(湖)长制,加快大兴安岭森林生态廊道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改良修复、退牧还草等工程,治理450条侵蚀沟,规范化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稳定,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持续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8%以上。全面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任务落实,争创全区整改正面典型。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认真执行“三线一单”管控机制,深入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样板。我们将以持之以恒的战略定力,把呼伦贝尔绿色家底攒得更足、生态屏障筑得更牢。
(六)聚焦民生强保障,不断增进各族群众新福祉。坚持人民至上,围绕群众所急所困所盼,千方百计纾困解难,想方设法办好民生实事,齐心协力加油干、共同奔向好日子。
一是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增收。完善和落实各项就业政策,深入实施就业促进“五大行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每个旗市区至少建设1处零工市场,促进高校毕业生、农牧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创业园孵化基地规范建设,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000万元以上。开展欠薪预防整治专项行动,全力维护农牧民工合法权益。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渠道,提升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水平,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二是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持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3.04万人。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统筹做好城乡低保、特困、孤儿供养群体等兜底保障,稳步提高基本生活救助标准。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扩大药品医用耗材集中采购范围和品种,持续降低患者医药负担。统筹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一体化发展,完成155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实现城镇新建居住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新建53个乡镇养老服务中心、143个村级养老服务站,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安。
三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坚持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新建改扩建18所幼儿园,新增1336个学位。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建改扩建64所中小学,新增5150个学位,全力推进新左旗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持续打好“双减”攻坚战。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推动“3+1+2”新高考政策落实落地。以适宜融合为目标,全面提升特殊教育质量。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加快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南区教学实训楼建设,提升与高质量发展契合度。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四是深化健康呼伦贝尔建设。平稳有序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持续提升医疗资源准备和救治能力,新增44个重症床位、238个可转化重症床位,加强全人群疫苗接种,做好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防护救治工作。建设3家京蒙合作医院、4家三级互联网医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推进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51%。促进中医药(蒙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优化人口发展战略,落实积极生育配套措施。着力提升“一老一小”照护服务水平,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老年医学科设置比例达到60%,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达到6000个以上。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尽最大努力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五是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力以赴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继续打造中心城区“15分钟文化惠民圈”,全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百村示范”工程。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开展惠民演出1000场次以上。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数字文化产业,鼓励创排更多精品力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精心精细组织,高标准高质量筹办好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普及冰雪运动,新建2个体育公园、9个滑冰场、1个滑雪场,打造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优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做好新时代国防动员、双拥共建、人民防空等工作,精心呵护好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
六是持续巩固民族团结。大力弘扬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优良传统,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各个方面,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和“四个与共”理念深入人心,教育引导各族人民更加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实施“守望祖国北疆·共绘多彩呼伦贝尔”品牌工程,推进“六带三基地一家园”建设,落实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九个纳入”,高质量推进新一轮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贡献力量。
(七)坚守底线防风险,着力打造安全稳定新高地。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呼伦贝尔,持续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以新安全格局保障高质量发展。
一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压实旗市区政府债务风险防控主体责任,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分类推进旗市区政府债务有序降低风险等级,完成年度债务化解任务。持续加强金融风险防控,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行为,力争实现呼伦贝尔农商行、满洲里市农商行等7家机构退出高风险行列,积极推动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等高风险担保机构化险。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严格商品房预销售管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二是强化公共安全保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化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集中开展夏季青少年溺水和冬季城镇“小火亡人”专项治理,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落实食品安全包保责任制,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扎实开展应急救援力量建设三年行动,健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持续提高森林草原火灾、水旱灾害、极端天气等重大灾害应对能力。深入推进稳边固边,加强边境管控力量和边防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边境地区人口“空心化”问题,努力吸引更多的人到边境地区置业安居、守边戍边。
三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快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创建,深化“两队一室”改革,持续优化“网格+警格”模式。开展“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打造过硬社区工作者队伍,强化“五社联动”机制,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开展“信访工作质效提升年”活动,加快信访示范县乡两级创建,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平安呼伦贝尔”建设,建强四级非诉讼纠纷调解平台,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依法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三、提升政府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和水平
奋进建设现代化呼伦贝尔新征程,我们使命在肩、初心如磐。政府系统将始终坚持效率为先、落实为要,忠诚履职、担当尽责,以高质高效的服务,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树牢清醒坚定新形象。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谋事做事时刻做到从政治上看、从政治上办。守牢抓落实第一职责,端正发展观念,落实“七个摒弃”、把握“六对关系”、做到“六个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部署要求落地见效。坚持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执行请示报告制度,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做到清廉从政、干净干事。
树牢亲民为民新形象。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传统,始终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从群众关心的焦点、关注的热点中找准民生工作的切入点,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法开展工作,承诺的民生实事坚决办好,全力补齐公共服务领域短板弱项。特别是保障好特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决不让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家庭在共赴现代化征途上掉队。只要把大家的事当做自家的事,把群众视为家人,就能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树牢守信践诺新形象。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认真履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合法审查、集体讨论等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坚决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坚持以政府诚信带动社会诚信建设,认真履行政府作出的承诺协议,全力清偿拖欠民营中小企业账款,坚决快速执行涉党政机关生效裁判案件,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
树牢实干争先新形象。树立“用数据说话、凭实绩交卷、以成效检验”工作导向,大力整治“慢”的问题,对部署的工作、定下的事情,明确时限要求,坚决做到雷厉风行、马上就办;大力整治“散”的问题,强化纪律约束,完善集中调度、定期报告、结果反馈制度,坚决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大力整治“懒”的问题,静下心、沉下身,去一线走、到现场看,优化领导包联、督帮落实、考核评价等机制,坚决做到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强化有解思维,不为困难找借口、只为成功想办法;强化争先意识,把握主动、争先创优,以提劲提质提效的满格状态跑出干事创业的“加速度”,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各位代表!团结就是力量,奋斗成就辉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呼伦贝尔新篇章!
附件:1.呼伦贝尔市2023年46件民生实事项目及牵头责任单位
???2.《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名词解释
附件1
呼伦贝尔市2023年46件民生实事
项目及牵头责任单位
一、促进群众就业增收(7件)
1.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帮扶行动,确保年末就业率达到90%以上(牵头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实施“三支一扶”和社区民生基层服务计划,招募900名项目人员(牵头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3.促进1.9万名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实现务工就业(牵头责任单位:市乡村振兴局)。
4.建设呼伦贝尔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每个旗(市、区)至少建设1处零工市场,促进灵活人员就业(牵头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5.实施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新增800人就业(牵头责任单位:市残疾人联合会)。
6.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次(牵头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职业院校对农牧民工、就业困难群体、零就业家庭人员、退役军人、乡村振兴人才等开展技术技能培训8000人次(牵头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培育1500名以上高素质农牧民,培育100名以上乡村产业振兴“头雁”(牵头责任单位:市农牧局)。
7.开展欠薪预防整治专项行动,确保农牧民工及时足额拿到工资(牵头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加强社会保障(10件)
8.新增基本养老保险参保3.04万人,总数达到160万人(牵头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9.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增幅达到6.5%(牵头责任单位:市民政局)。
10.提高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孤儿保障标准,增幅不低于8.3%(牵头责任单位:市民政局)。
11.巩固提升城市一刻钟社区养老服务圈功能,完成155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牵头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实现城镇新建居住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牵头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12.新建53个乡镇养老服务中心、143个村级养老服务站,对14所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服务功能进行拓展提升(牵头责任单位:市民政局)。
13.为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为经认定生活不能自理的经济困难老年人发放护理补贴,进一步提升经济困难、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的生活品质(牵头责任单位:市民政局)。
14.继续增加婴幼儿托位供给,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达到6000个以上,规范提升托育机构服务质量(牵头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15.新建34个乡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牵头责任单位:市民政局)。
16.为1000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为300名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牵头责任单位:市残疾人联合会)。
17.开展5430名低保城镇家庭适龄妇女免费“两癌”筛查(牵头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依托自治区妇联项目救助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两癌”确诊患者当年给予每人1万元救助(牵头责任单位:市妇女联合会)。
三、优化基本公共服务(17件)
18.新建改扩建18所幼儿园、新增1336个学位,新建改扩建64所中小学、新增5150个学位,持续开展暑期托管服务;新建改扩建2所特殊教育学校,确保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以上;选派城区优秀教师到乡村薄弱学校开展结对帮扶,带动重点帮扶地区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牵头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19.加快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内蒙古试点建设,升级改造724个国家教育考试数字化标准考场(牵头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20.实施应急广播工程,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广播节目全覆盖,新建511个行政村“村村响”,打造100个乡村文化振兴示范村(牵头责任单位:市文化旅游广电局)。
21.建设3家京蒙合作医院,打造1个紧密型医共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升群众就医购药的便捷性、高效性、安全性(牵头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2.三级综合医院建设2个互联网医院,三级中(蒙)医医院建设2个互联网医院(牵头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3.新增44个重症床位、238个可转化重症床位(牵头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4.培养15名中医药(蒙医药)全科人才、25名中医馆骨干人才,推广20项中医药(蒙医药)适宜技术(牵头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5.增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供给,重点人群覆盖率提高到78%以上(牵头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6.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防控近视筛查全覆盖(牵头责任单位:市教育局、红十字会);对困难家庭孩子免费配镜、免费做斜视弱视矫正或手术治疗(牵头责任单位:市红十字会)。
27.开展“光明行”社会公益活动,为100名以上低收入困难家庭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牵头责任单位:市红十字会)。
28.开展过敏性鼻炎综合防治,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和临床救治工作,缓解过敏性鼻炎季节性高发现状(牵头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9.开展“百团千场下基层”演出服务活动,组织乌兰牧骑和各级国有文艺院团下基层演出1000场次以上(牵头责任单位:市文化旅游广电局)。
30.实现35类高频电子证照全国互认、350项政务服务事项“免证办”、115项“一件事一次办”,深入实施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帮代办”(牵头责任单位:市政务服务局)。
31.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提供延时服务,实现临时身份证、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更多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盟市通办”(牵头责任单位:市政务服务局)。
32.全面推行公办幼儿园“一键入园”和义务教育“一键入学”服务(牵头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33.开发“呼伦贝尔医保通”APP,实现医保服务向基层延伸,建立130个苏木乡镇(街道)医保服务站、784个嘎查村(社区)医保服务点,打造“15分钟医保便民服务圈”(牵头责任单位:市医疗保障局)。
34.新增1个旗县级殡仪馆(牵头责任单位:市民政局)。
四、改善群众居住环境(12件)
35.改造老旧小区165个、17941户;继续完成170户棚户区改造工程,发放城镇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4413户(牵头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36.改造燃气等四类老旧管网共计376.53公里,其中,城市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153公里;供水管道老化更新改造47.6公里;排水管道老化更新改造32.93公里;供热管道老化更新改造143公里(牵头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37.新建6个城市“口袋公园”(牵头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38.新建2个体育公园、1个全民健身中心、9个滑冰场、1个滑雪场,新增体育场地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牵头责任单位:市体育局)。
39.中心城区建成使用120座智能公交电子站牌(牵头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40.持续推进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做好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对象摸排工作,动态新增符合条件的危房改造对象,并纳入改造计划(牵头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41.新改建农牧林区公路550公里,改造40座危桥(牵头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42.改造4508个农村牧区户厕(牵头责任单位:市乡村振兴局)。
43.新建扩建14处农村牧区集中供水工程(牵头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完成94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牵头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实现乡镇(苏木)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全覆盖(牵头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44.新建5G基站1000个,其中,主要交通干线410个、主要城区200个、农牧林区240个、重要景区5个、其他145个,苏木乡镇和主要交通干线5G网络覆盖率达到90%以上;新建4G基站41个,嘎查村4G网络覆盖率达到100%(牵头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45.新增168个嘎查村寄递物流点,基本实现农村牧区寄递物流综合服务全覆盖(牵头责任单位:市邮政管理局)。
46.改造提升6个边境旗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覆盖能力,提高公共服务管理和专用文化信息服务水平(牵头责任单位:市文化旅游广电局)。
附件2
《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名词解释
1.“五大任务”:指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任务,即把内蒙古建设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
2.“五个大起底”:指自治区部署开展的待批项目、闲置土地、沉淀资金、“半拉子”工程、开发区建设五个方面的大起底行动,旨在解决经济领域长期存在的低质低效、闲置浪费问题。
3.“五大行动计划”:指市委五届二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文旅产业提标提效发展行动计划、农牧产业增量增质发展行动计划、新兴产业集约集聚发展行动计划、生态产业乘时乘势发展行动计划、传统产业创新创优发展行动计划。
4.绿色发展指标:指反映一个地区生态保护、环境质量、资源利用、环境治理、增长质量、绿色生活等方面的监测指标,具体包括:单位GDP能耗降低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综合盖度等多项指标。
5.“专精特新”:指中小企业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特征,“专精特新”企业是强链补链的主力军。
6.“五个一批”:指市委五届五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全时段开展谋划一批、争跑一批、招引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五个一批”行动,保持投资持续稳定增长。
7.“十二条”招商引资方法:指全市扩大招商引资和优化营商环境暨重点项目推进落实会议提出,以商招商、以企引企、以资融资、委托招商、定向招商、产业链招商、供应链招商、平台招商、品牌招商、助企招商、规划引领招商、设计配套招商等“十二条”招商引资方法。
8.“六个维度”:指全市扩大招商引资和优化营商环境暨重点项目推进落实会议提出,优化营商环境要从目标方向有高度、服务企业有态度、行政审批有速度、执法监管有温度、要素保障有效度、统筹协调有力度“六个维度”上攻坚发力。
9.“4+5+N”整体推进机制:“4”是建立完整的目标、任务、责任、考核“四个体系”;“5”是落实文旅产业提标提效发展、农牧产业增量增质发展、新兴产业集约集聚发展、生态产业乘时乘势发展、传统产业创新创优发展“五个实施方案”;“N”是推动各旗市区培育打造“一批发展亮点成果”。
10.“碳普惠”:指面向公民家庭个人低碳生活和消费领域的自愿减排机制,是践行我国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机制创新。
11.“工匠班”计划:指高等职业院校“工匠班”培养计划,主要目的是紧密对接全市重点产业链,高质量、高标准培养一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12.“区域评估+标准地”模式:指在依法设立的各类开发区,由地方政府组织对一定区域内压覆重要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环境影响评价、水资源论证、节能审查等事项进行统一评估评价,明确建设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单位能耗、单位排放等控制性指标,以此为标准出让土地。
13.“飞地经济”:指两个相互独立、经济发展存在差异的行政地区,打破区划限制,以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在平等协商、自愿合作基础上,以生产要素互补和高效利用为目的,在特定区域合作建设产业园区,建立规划、建设、管理和利益分配等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14.“清四乱”行动:指对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河湖管理保护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清理整治行动。
15.“三线一单”: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16.就业促进“五大行动”:指以项目建设新增一批、以灵活用工吸纳一批、以新兴业态拉动一批、以创新创业带动一批、以技能培训提升一批,多措并举扩就业、增收入。
17.“3+1+2”新高考政策:“3”是全国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1”和“2”为选择性考试科目,其中“1”由考生在物理、历史2门首选科目中选择1门,“2”是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再选科目中选择2门。
18.“三个离不开”: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19.“五个认同”:指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0.“四个与共”:指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21.“六带三基地一家园”:“六带”指建设边境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示范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双百示范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实践示范带、地企联建共创示范带、旅游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示范带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带;“三基地”指打造祖国北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少年研学基地;“一家园”指构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幸福和谐家园。
22.“九个纳入”:指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党的建设、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纳入政治巡察、纳入政绩考核、纳入社会治理、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纳入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固边兴边富民工作。
23.“两队一室”:“一室”指综合指挥室,“两队”指执法办案队和社区警务队。
24.“五社联动”:指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资源及社区自治组织的联动。
25.“七个摒弃”:指自治区十一届五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摒弃“我不如人”的念头、“发展不用太急了”的想法、“重过程不重结果”的意识、“没有成方不敢开药”的做法、“看眼前不看长远”的思维、“不讲细节、差不多就行”的心态和“重生产轻经营”的观念。
26.把握“六对关系”、做到“六个坚持”:指市委五届五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握好“稳”与“进”的关系,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质”与“量”的关系,坚持质量并重;把握好“供”与“需”的关系,坚持两端发力;把握好“内”与“外”的关系,坚持内外联动;把握好“点”与“面”的关系,坚持区域协同;把握好“近”与“远”的关系,坚持长短结合。
27.“三多三少三慢”:指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具体表现形式,“三多”是会议多、活动多、外出多;“三少”是调研报告少、工作思路少、解决实际问题少;“三慢”是决策慢、行动慢、结果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