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宁夏蔬菜产业竞争力在“转变”中提升

2023年05月24日 10:21   来源:宁夏日报   

  发展理念从“先种后卖”向“先卖后种”转变,生产方式从“一家一户”向“订单生产”转变,销售模式从“产地批发”向“多元化销售”转变

  5月,银川市贺兰县冷凉蔬菜迎来采收佳期。连日来,在立岗镇银星村、金贵镇江南村,绿油油的宁夏菜心铺满田野,工人在田间忙碌,将菜心采收装筐。今年,贺兰县明确瓜菜生产任务25.52万亩,预计总产量达55万吨以上,总产值达15亿元。

  近年来,我区蔬菜产业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已建成1472个集中连片蔬菜基地。包括贺兰县在内,全区蔬菜生产面积10万亩以上的县区达10个;全区蔬菜单品规模达10万亩以上的有6种。我区立足宁夏菜心率先建立“蔬菜全程质量控制订单生产模式”,为国内蔬菜产业全链条发展创造了可借鉴的经验。

  宁夏是农业农村部规划确定的黄土高原夏秋蔬菜生产优势区域和设施农业优势生产区。近年来,宁夏立足高品质、高产值、高收益发展蔬菜产业,全链条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了设施蔬菜、冷凉蔬菜、脱水蔬菜等产业板块,供应链“朋友圈”也由国内市场逐渐扩大到国际市场。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连续7年举办“全国知名蔬菜销售商走进宁夏活动”,推动蔬菜产业在发展理念、生产方式、销售模式上实现“三大转变”——

  发展理念从“先种后卖”向“先卖后种”转变。宁夏培育出灵武市“夏能四个一批”、固原市彭阳县“东升企业+农户轻装上阵”等一批全链条发展案例,促农增收成效显著。

  生产方式从“一家一户”向“订单生产”转变。宁夏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区发展“订单种菜”种植面积超过50万亩,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共享模式,农民实现全程参与、全产业链获益。“我们村的蔬菜基地仅菜心就已经接到广东的560亩种植订单。”5月16日,固原市西吉县吉强镇万崖村村民告诉记者。

  销售模式从产地批发向多元化销售转变。全区出口蔬菜销往13个国家和地区,与北京市“新发地”等多个全国重点蔬菜批发市场建立紧密合作的同时打通“盒马鲜生”等线上高端销售渠道。

  产业链前端——大力推进智能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和生产;产业链中端——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得到快速发展,让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从容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产业链后端——从抓产量到抓质量,宁夏蔬菜产业积极占领高端消费市场,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不难看出,“三大转变”助力宁夏蔬菜产业不断巩固竞争优势的同时,也在推动产业链前端、中端、后端一体联动,共同发展。(记者 王瑞)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宁夏蔬菜产业竞争力在“转变”中提升

2023-05-24 10:21 来源:宁夏日报

  发展理念从“先种后卖”向“先卖后种”转变,生产方式从“一家一户”向“订单生产”转变,销售模式从“产地批发”向“多元化销售”转变

  5月,银川市贺兰县冷凉蔬菜迎来采收佳期。连日来,在立岗镇银星村、金贵镇江南村,绿油油的宁夏菜心铺满田野,工人在田间忙碌,将菜心采收装筐。今年,贺兰县明确瓜菜生产任务25.52万亩,预计总产量达55万吨以上,总产值达15亿元。

  近年来,我区蔬菜产业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已建成1472个集中连片蔬菜基地。包括贺兰县在内,全区蔬菜生产面积10万亩以上的县区达10个;全区蔬菜单品规模达10万亩以上的有6种。我区立足宁夏菜心率先建立“蔬菜全程质量控制订单生产模式”,为国内蔬菜产业全链条发展创造了可借鉴的经验。

  宁夏是农业农村部规划确定的黄土高原夏秋蔬菜生产优势区域和设施农业优势生产区。近年来,宁夏立足高品质、高产值、高收益发展蔬菜产业,全链条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了设施蔬菜、冷凉蔬菜、脱水蔬菜等产业板块,供应链“朋友圈”也由国内市场逐渐扩大到国际市场。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连续7年举办“全国知名蔬菜销售商走进宁夏活动”,推动蔬菜产业在发展理念、生产方式、销售模式上实现“三大转变”——

  发展理念从“先种后卖”向“先卖后种”转变。宁夏培育出灵武市“夏能四个一批”、固原市彭阳县“东升企业+农户轻装上阵”等一批全链条发展案例,促农增收成效显著。

  生产方式从“一家一户”向“订单生产”转变。宁夏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区发展“订单种菜”种植面积超过50万亩,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共享模式,农民实现全程参与、全产业链获益。“我们村的蔬菜基地仅菜心就已经接到广东的560亩种植订单。”5月16日,固原市西吉县吉强镇万崖村村民告诉记者。

  销售模式从产地批发向多元化销售转变。全区出口蔬菜销往13个国家和地区,与北京市“新发地”等多个全国重点蔬菜批发市场建立紧密合作的同时打通“盒马鲜生”等线上高端销售渠道。

  产业链前端——大力推进智能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和生产;产业链中端——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得到快速发展,让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从容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产业链后端——从抓产量到抓质量,宁夏蔬菜产业积极占领高端消费市场,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不难看出,“三大转变”助力宁夏蔬菜产业不断巩固竞争优势的同时,也在推动产业链前端、中端、后端一体联动,共同发展。(记者 王瑞)

(责任编辑:石兰兰)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