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建设绿色港口 共享碧海蓝天

2023年08月22日 17:15   来源:长城网   

  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实践|建设绿色港口 共享碧海蓝天 

  巨轮穿梭,波涌如画。8月20日上午,“走进区域看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实践”网络主题调研采访活动走访团来到沧州市黄骅港煤炭港区,看昔日煤港变如今“美”港。

  做活“水文章” 实现煤炭清洁化

  粉尘治理曾经是困扰煤炭港口的难题。治理尘就得靠水,但水怎么加,是个“巧活”。水加少了,起不到抑尘效果;水加多了,煤质可能受到影响。作为煤炭大港,扬尘污染是困扰港口发展的根本性难题。

  如何化解这一难题?黄骅港有自己的办法:依托智能化,打造全流程抑尘系统。

  三四期翻车机房内排放着一列列运煤火车,每4节车厢为一循环,随着翻车机的旋转翻转至160度左右,320吨煤炭瞬间被卸入底层漏斗,看不到煤尘升腾。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仅约20秒,一列车翻卸完成,翻车机房依然如初,该技术被命名为本质长效抑尘技术。本质长效抑尘原理是在漏斗内通过分层洒水,使煤与水充分混合,确保作业过程不起尘。通过一系列手段,使得翻车机区域做到了污水零排放,现场无扬尘,真正实现了煤炭清洁化。

  三四期翻车机一经投产就成为北煤南运、西煤东输的重要枢纽,为能源保供作出重大贡献。

  打造“两湖三湿地” 煤港变景区

  煤炭大港要变“绿”,除了要治理好煤尘污染,还要做好节水文章。

  黄骅港地处盐碱滩,淡水资源极其宝贵。为了化解淡水难题,黄骅港把原有的建筑垃圾场、空闲荒地,改造成了“两湖三湿地”,用于过滤、储存压舱水、净化煤污水和雨水,并将这些水逐步回用到生产中,5个水系相连通,形成一套完整的水循环利用系统,每年可减少淡水使用成本1900余万元。不仅实现了含煤污水的“零排放”和“零污染”,还为港区洒水除尘提供充足水源。

  早些年,洗刷运煤皮带、洒水除尘、雨水冲刷形成的煤污水四溢。近年来,黄骅港煤炭港区将煤污水引入3个污水处理厂,一年可处理205万立方米,其余的排入3片湿地沉淀,还可将沉淀下来的煤泥加工成煤饼出售。去年,湿地沉淀的煤泥制成煤饼1400吨,创收900多万元。

  “两湖三湿地”营造了绿色生态景观,黄骅港成为国内首家AAA级煤炭港口工业旅游景区,获评“中华环境优秀奖”,黄骅港煤炭港区也获评“五星级绿色港口”。 

  向海发展 向海图强

  近年来,黄骅港破解“一煤独大”格局,完善码头建设,拓展货种货源渠道,新开内外贸及集装箱航线,逐渐由单一煤炭港转型为兼顾散杂货和油品的现代化综合港口。

  黄骅港至今已完成煤一期至四期的建设,二十多年来,吞吐量逐年攀升,已达到2亿吨水平。黄骅港煤炭港区现拥有煤炭泊位17个、杂货泊位4个、油品码头1个。2022年,黄骅港煤炭港区完成吞吐量2.2亿吨,连续4年煤炭吞吐量居全国港口首位。

  现在的黄骅港,是全国沿海27个主要港口之一,也是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港口。截至7月底,累计组织船舶进出港2933艘次,同比增长4.71%,其中20万吨级船舶进出港551艘次,同比增长16.24%。

  接下来,沧州港务集团将加快推进集装箱、滚装、原油、LNG等21个码头项目,实施综合港区、散货港区20万吨级航道改造提升,加快6条铁路专用线等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通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

  来源/长城网·冀云客户端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建设绿色港口 共享碧海蓝天

2023-08-22 17:15 来源:长城网

  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实践|建设绿色港口 共享碧海蓝天 

  巨轮穿梭,波涌如画。8月20日上午,“走进区域看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实践”网络主题调研采访活动走访团来到沧州市黄骅港煤炭港区,看昔日煤港变如今“美”港。

  做活“水文章” 实现煤炭清洁化

  粉尘治理曾经是困扰煤炭港口的难题。治理尘就得靠水,但水怎么加,是个“巧活”。水加少了,起不到抑尘效果;水加多了,煤质可能受到影响。作为煤炭大港,扬尘污染是困扰港口发展的根本性难题。

  如何化解这一难题?黄骅港有自己的办法:依托智能化,打造全流程抑尘系统。

  三四期翻车机房内排放着一列列运煤火车,每4节车厢为一循环,随着翻车机的旋转翻转至160度左右,320吨煤炭瞬间被卸入底层漏斗,看不到煤尘升腾。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仅约20秒,一列车翻卸完成,翻车机房依然如初,该技术被命名为本质长效抑尘技术。本质长效抑尘原理是在漏斗内通过分层洒水,使煤与水充分混合,确保作业过程不起尘。通过一系列手段,使得翻车机区域做到了污水零排放,现场无扬尘,真正实现了煤炭清洁化。

  三四期翻车机一经投产就成为北煤南运、西煤东输的重要枢纽,为能源保供作出重大贡献。

  打造“两湖三湿地” 煤港变景区

  煤炭大港要变“绿”,除了要治理好煤尘污染,还要做好节水文章。

  黄骅港地处盐碱滩,淡水资源极其宝贵。为了化解淡水难题,黄骅港把原有的建筑垃圾场、空闲荒地,改造成了“两湖三湿地”,用于过滤、储存压舱水、净化煤污水和雨水,并将这些水逐步回用到生产中,5个水系相连通,形成一套完整的水循环利用系统,每年可减少淡水使用成本1900余万元。不仅实现了含煤污水的“零排放”和“零污染”,还为港区洒水除尘提供充足水源。

  早些年,洗刷运煤皮带、洒水除尘、雨水冲刷形成的煤污水四溢。近年来,黄骅港煤炭港区将煤污水引入3个污水处理厂,一年可处理205万立方米,其余的排入3片湿地沉淀,还可将沉淀下来的煤泥加工成煤饼出售。去年,湿地沉淀的煤泥制成煤饼1400吨,创收900多万元。

  “两湖三湿地”营造了绿色生态景观,黄骅港成为国内首家AAA级煤炭港口工业旅游景区,获评“中华环境优秀奖”,黄骅港煤炭港区也获评“五星级绿色港口”。 

  向海发展 向海图强

  近年来,黄骅港破解“一煤独大”格局,完善码头建设,拓展货种货源渠道,新开内外贸及集装箱航线,逐渐由单一煤炭港转型为兼顾散杂货和油品的现代化综合港口。

  黄骅港至今已完成煤一期至四期的建设,二十多年来,吞吐量逐年攀升,已达到2亿吨水平。黄骅港煤炭港区现拥有煤炭泊位17个、杂货泊位4个、油品码头1个。2022年,黄骅港煤炭港区完成吞吐量2.2亿吨,连续4年煤炭吞吐量居全国港口首位。

  现在的黄骅港,是全国沿海27个主要港口之一,也是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港口。截至7月底,累计组织船舶进出港2933艘次,同比增长4.71%,其中20万吨级船舶进出港551艘次,同比增长16.24%。

  接下来,沧州港务集团将加快推进集装箱、滚装、原油、LNG等21个码头项目,实施综合港区、散货港区20万吨级航道改造提升,加快6条铁路专用线等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通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

  来源/长城网·冀云客户端

(责任编辑:石兰兰)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