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从治水到“智水” 黄河千年古渠迈向“云灌溉”

2023年09月21日 08:26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邹欣媛 银川报道

  秋高气爽,在石嘴山市平罗县的宁夏农垦前进农场,数万亩农田身披绿装,展现出别样“颜值”:末级水渠、排水沟不见踪影,每千亩农田形成一个大网格,没有田埂,土地绵延,一眼望不到边。

  前进农场位于宁夏千年古渠——唐徕渠的末梢。滚滚奔流的黄河在唐徕渠流淌300多公里,抵达渠系末端时已变成一人可跨的小水沟,水渐小、流速慢,末梢区域灌水难,土地年年“喊渴”。

  智能化灌溉迫不及待被提上日程。宁夏农垦前进农场有限公司生产发展部副主任王昊男说,前进农场目前已投资1亿余元,用于建设高效节水骨干蓄水工程和田间输水配套工程,即把原有的小田块、沟渠、田埂平整成大格田,采用滴灌设施灌溉、地下暗管排水,数万亩农田摇身一变成为现代高效节水智慧灌区。

  在农场泵站,记者看到,管理人员打开手机进入操作程序后,可随时查看种植基地的土壤湿度等信息,并对作物进行全自动灌溉控制。

  “自动化测墒灌溉、水肥一体化、无人机植保等新技术都派上用场,‘云端’控制灌溉,平均1000亩土地只需1个人就能完成田间管理,亩均节水50%、节肥40%的同时,预计亩均增产10%。”王昊男说。

  如今,这样的智能化改造从唐徕渠末梢一直延伸到取水口。渠道砌护、测控一体化闸门安装、视频安防系统配套……唐徕渠润泽之处“云灌溉”,不仅缓解了干渠输水压力,管理效率也大幅提升。

  “以前我们凌晨放完水,还要走很远去手动关闸门。自从安装测控一体化闸门后,现在轻点鼠标就能控制四五十公里外渠道上的闸门,管水既便利又精准。”宁夏唐徕渠管理处灌溉管理科科长李永兵说,从2018年开始,唐徕渠已先后安装测控一体化闸门180多套,越来越多的渠道实现智能管理。

  测控一体化闸门等信息化设施,上联灌区管理者,下联灌区用水户,其有效运转促使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精准计量,保证农田灌溉用水适量、适时、均衡和公平,更重要的是节约的水资源可以产生巨大价值。

  唐徕渠取水口所在的青铜峡市,开启“云灌溉”后,农业节约的水资源陆续进入宁夏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目前约1500万立方米用水权通过交易转让给缺水的工业企业,实现交易金额1.62亿元,水资源变身水商品,每一滴水都在增值。

  “天下黄河富宁夏”。在具有两千多年灌溉历史的宁夏引黄古灌区,14条古渠系沿用至今,唐徕渠则是其中最大的自流干渠,始凿于汉,复浚于唐,浇灌着吴忠、银川、石嘴山3市9县区的精华地带,保障着宁夏五分之一的自流灌溉供水和75%的河湖生态补水。

  2017年10月,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灌区之一,宁夏引黄古灌区正式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是我国黄河流域主干道上产生的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经过现代化生态灌区、节水改造等工程建设,目前宁夏引黄古灌区灌溉系统的自动化、一体化、标准化发展日新月异,多条引黄干渠和排水干沟,如网一般密织于宁夏大地,赋予黄河沿岸无限生机。

(责任编辑:魏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从治水到“智水” 黄河千年古渠迈向“云灌溉”

2023-09-21 08:26 来源:经济参考报

  秋高气爽,在石嘴山市平罗县的宁夏农垦前进农场,数万亩农田身披绿装,展现出别样“颜值”:末级水渠、排水沟不见踪影,每千亩农田形成一个大网格,没有田埂,土地绵延,一眼望不到边。

  前进农场位于宁夏千年古渠——唐徕渠的末梢。滚滚奔流的黄河在唐徕渠流淌300多公里,抵达渠系末端时已变成一人可跨的小水沟,水渐小、流速慢,末梢区域灌水难,土地年年“喊渴”。

  智能化灌溉迫不及待被提上日程。宁夏农垦前进农场有限公司生产发展部副主任王昊男说,前进农场目前已投资1亿余元,用于建设高效节水骨干蓄水工程和田间输水配套工程,即把原有的小田块、沟渠、田埂平整成大格田,采用滴灌设施灌溉、地下暗管排水,数万亩农田摇身一变成为现代高效节水智慧灌区。

  在农场泵站,记者看到,管理人员打开手机进入操作程序后,可随时查看种植基地的土壤湿度等信息,并对作物进行全自动灌溉控制。

  “自动化测墒灌溉、水肥一体化、无人机植保等新技术都派上用场,‘云端’控制灌溉,平均1000亩土地只需1个人就能完成田间管理,亩均节水50%、节肥40%的同时,预计亩均增产10%。”王昊男说。

  如今,这样的智能化改造从唐徕渠末梢一直延伸到取水口。渠道砌护、测控一体化闸门安装、视频安防系统配套……唐徕渠润泽之处“云灌溉”,不仅缓解了干渠输水压力,管理效率也大幅提升。

  “以前我们凌晨放完水,还要走很远去手动关闸门。自从安装测控一体化闸门后,现在轻点鼠标就能控制四五十公里外渠道上的闸门,管水既便利又精准。”宁夏唐徕渠管理处灌溉管理科科长李永兵说,从2018年开始,唐徕渠已先后安装测控一体化闸门180多套,越来越多的渠道实现智能管理。

  测控一体化闸门等信息化设施,上联灌区管理者,下联灌区用水户,其有效运转促使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精准计量,保证农田灌溉用水适量、适时、均衡和公平,更重要的是节约的水资源可以产生巨大价值。

  唐徕渠取水口所在的青铜峡市,开启“云灌溉”后,农业节约的水资源陆续进入宁夏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目前约1500万立方米用水权通过交易转让给缺水的工业企业,实现交易金额1.62亿元,水资源变身水商品,每一滴水都在增值。

  “天下黄河富宁夏”。在具有两千多年灌溉历史的宁夏引黄古灌区,14条古渠系沿用至今,唐徕渠则是其中最大的自流干渠,始凿于汉,复浚于唐,浇灌着吴忠、银川、石嘴山3市9县区的精华地带,保障着宁夏五分之一的自流灌溉供水和75%的河湖生态补水。

  2017年10月,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灌区之一,宁夏引黄古灌区正式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是我国黄河流域主干道上产生的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经过现代化生态灌区、节水改造等工程建设,目前宁夏引黄古灌区灌溉系统的自动化、一体化、标准化发展日新月异,多条引黄干渠和排水干沟,如网一般密织于宁夏大地,赋予黄河沿岸无限生机。

(责任编辑:魏敏)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