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多地“三秋”生产见闻:种好粮 收割忙

2023年09月22日 08:14   来源:新华网   

  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75%。临近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记者在湖南、江西、黑龙江等产粮大省看到,各地多措并举种好粮、促增收,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高标准农田藏着丰收密码

  秋分将近,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澧南镇万亩高标准农田里,稻穗逐渐变得饱满。澧南镇高堰村种粮大户胡景明站在田埂上,笑得咧开了嘴:“我今年种了1000多亩晚稻,预计能增产5%。”

  胡景明告诉记者,今年的丰收密码藏在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里。他算了一笔账:“除了规整连片,政府还根据我们大户的需求,重新规划了沟渠、机耕道,开展农机作业更便利了,每季水稻种植成本也降低不少。”

  据了解,2023年湖南省共新建高标准农田175万亩,提质改造170万亩。

  秋风吹拂,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宝泉岭分公司的岭常丰管理区,成熟的水稻翻滚着层层波浪。种粮户李宏伟告诉记者,他种的404亩水田去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水肥管理、农机作业更方便,“去年还进行了格田改造,有效种植面积多出12亩,去年秋天粮食总产量增加12000多斤。今年又是丰收年。”

  江西省石城县琴江镇琴口村的高标准农田里,两台收割机在稻田间来回穿梭。“小田变大田,种植效率高了,种植成本低了,农民种粮积极性高了。”琴口村党支部书记刘时显说。

  据了解,2017年以来,江西省共统筹整合资金530.1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785.85万亩,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基本实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耕地质量等别平均提高0.5等,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0斤以上。

  抓机收减损力争颗粒归仓

  金秋九月,北大荒千里沃野一片金黄。在北大荒集团军川农场有限公司福源管理区水稻地块,一台台收割机、割晒机正在进行收获作业。种植户杨明成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率先开镰,采取直收和割晒拾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收获。

  福源管理区副主任陈述告诉记者,两种收获方式相结合,直收的水稻在晒场摊开晾晒,割晒的水稻在田间风干,不但减轻了晒场的压力,还能大大压缩水稻收获周期,避免收获期间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带来的损失。“现在部分水稻已经成熟,割晒拾禾收获还能避免因成熟过度而掉粒造成损失。”陈述说。

  秋粮生产,农机保障是关键。农业农村部农机化司副司长王甲云说,针对“三秋”生产期间可能遇到的不利天气,农业农村部近日部署农机防灾救灾工作,要求各地充分发挥农机在农业生产和应急救灾中的主力军作用,全力做好“三秋”机械化生产机具与队伍准备工作,为全年粮食丰收提供有力保障。

  黄明强是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岩汪湖镇红菱湖村种粮大户,也是县里的“农机达人”。这段时间,他天天和农机手们蹲在自家机库,对收割机的风机系统和脱粒系统进行调试。

  “为提高效率、加快进度,一些机手会把收割机的风机功率调得很大,会导致很大浪费。”黄明强告诉记者,以往的粗放机收模式下,每亩浪费约50斤,现在通过精心调试,把机收损失控制在2%以内,每100亩田就能多收约3000斤稻谷。

  据了解,去年以来,湖南省农机事务中心持续在全省开展农机减损宣传培训工作,力争将今年水稻机收损失率控制在2.46%以内,低于国家标准。

  绿色化转型拓展增收空间

  秋风起,蟹黄肥。江西省吉水县盘谷镇同江万亩稻鱼基地,村民们忙着捕捞今年第一批螃蟹。把一只只中华绒螯蟹倒入盆中,基地负责人王银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2000亩田都采用稻蟹轮作模式,螃蟹亩产200斤左右,每亩毛利润12000元,螃蟹的排泄物成为有机肥,水稻产量和品质更高。”

  为带动村民致富,王银牵头成立吉水县润泽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养殖户”模式,带动周边14个村、507户农户入股,走上增收致富路。

  近年来,江西充分挖掘宜渔稻田资源,发展稻鱼综合种养,集成推广了稻虾、稻鱼、稻蛙、稻鳅、稻鳖、稻蟹、稻螺7种主要种养模式,规模从2018年的100万亩增加到目前的275万亩,亩均收益较单一种植水稻提升1500元以上。

  洞庭湖平原的稻虾米近日开始迎来丰收。湖南省益阳市南县明山头镇三立村的稻虾种养面积有3000余亩,是远近闻名的“稻虾村”。村党总支书记张德辉2016年起开始尝试稻虾共作,心中有一本厚厚的“稻虾经”:“虾为稻松土、供肥、通风,稻为虾供饵、遮阴,实现互利共生的良性循环,稻虾米产量高、品质好,很受市场欢迎。”

  目前,南县稻虾种养面积稳定在62万亩,通过打造高标准集中连片万亩稻虾示范基地、稻虾产业示范园,以绿色生产为农民拓展更大的增收空间。

  记者:周楠、周勉、于文静、黄腾、金地、陈春园

  策划|编辑:金小茜

 

(责任编辑:魏敏)

鍒嗕韩鍒帮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多地“三秋”生产见闻:种好粮 收割忙

2023-09-22 08:14 来源:新华网

  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75%。临近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记者在湖南、江西、黑龙江等产粮大省看到,各地多措并举种好粮、促增收,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高标准农田藏着丰收密码

  秋分将近,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澧南镇万亩高标准农田里,稻穗逐渐变得饱满。澧南镇高堰村种粮大户胡景明站在田埂上,笑得咧开了嘴:“我今年种了1000多亩晚稻,预计能增产5%。”

  胡景明告诉记者,今年的丰收密码藏在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里。他算了一笔账:“除了规整连片,政府还根据我们大户的需求,重新规划了沟渠、机耕道,开展农机作业更便利了,每季水稻种植成本也降低不少。”

  据了解,2023年湖南省共新建高标准农田175万亩,提质改造170万亩。

  秋风吹拂,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宝泉岭分公司的岭常丰管理区,成熟的水稻翻滚着层层波浪。种粮户李宏伟告诉记者,他种的404亩水田去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水肥管理、农机作业更方便,“去年还进行了格田改造,有效种植面积多出12亩,去年秋天粮食总产量增加12000多斤。今年又是丰收年。”

  江西省石城县琴江镇琴口村的高标准农田里,两台收割机在稻田间来回穿梭。“小田变大田,种植效率高了,种植成本低了,农民种粮积极性高了。”琴口村党支部书记刘时显说。

  据了解,2017年以来,江西省共统筹整合资金530.1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785.85万亩,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基本实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耕地质量等别平均提高0.5等,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0斤以上。

  抓机收减损力争颗粒归仓

  金秋九月,北大荒千里沃野一片金黄。在北大荒集团军川农场有限公司福源管理区水稻地块,一台台收割机、割晒机正在进行收获作业。种植户杨明成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率先开镰,采取直收和割晒拾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收获。

  福源管理区副主任陈述告诉记者,两种收获方式相结合,直收的水稻在晒场摊开晾晒,割晒的水稻在田间风干,不但减轻了晒场的压力,还能大大压缩水稻收获周期,避免收获期间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带来的损失。“现在部分水稻已经成熟,割晒拾禾收获还能避免因成熟过度而掉粒造成损失。”陈述说。

  秋粮生产,农机保障是关键。农业农村部农机化司副司长王甲云说,针对“三秋”生产期间可能遇到的不利天气,农业农村部近日部署农机防灾救灾工作,要求各地充分发挥农机在农业生产和应急救灾中的主力军作用,全力做好“三秋”机械化生产机具与队伍准备工作,为全年粮食丰收提供有力保障。

  黄明强是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岩汪湖镇红菱湖村种粮大户,也是县里的“农机达人”。这段时间,他天天和农机手们蹲在自家机库,对收割机的风机系统和脱粒系统进行调试。

  “为提高效率、加快进度,一些机手会把收割机的风机功率调得很大,会导致很大浪费。”黄明强告诉记者,以往的粗放机收模式下,每亩浪费约50斤,现在通过精心调试,把机收损失控制在2%以内,每100亩田就能多收约3000斤稻谷。

  据了解,去年以来,湖南省农机事务中心持续在全省开展农机减损宣传培训工作,力争将今年水稻机收损失率控制在2.46%以内,低于国家标准。

  绿色化转型拓展增收空间

  秋风起,蟹黄肥。江西省吉水县盘谷镇同江万亩稻鱼基地,村民们忙着捕捞今年第一批螃蟹。把一只只中华绒螯蟹倒入盆中,基地负责人王银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2000亩田都采用稻蟹轮作模式,螃蟹亩产200斤左右,每亩毛利润12000元,螃蟹的排泄物成为有机肥,水稻产量和品质更高。”

  为带动村民致富,王银牵头成立吉水县润泽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养殖户”模式,带动周边14个村、507户农户入股,走上增收致富路。

  近年来,江西充分挖掘宜渔稻田资源,发展稻鱼综合种养,集成推广了稻虾、稻鱼、稻蛙、稻鳅、稻鳖、稻蟹、稻螺7种主要种养模式,规模从2018年的100万亩增加到目前的275万亩,亩均收益较单一种植水稻提升1500元以上。

  洞庭湖平原的稻虾米近日开始迎来丰收。湖南省益阳市南县明山头镇三立村的稻虾种养面积有3000余亩,是远近闻名的“稻虾村”。村党总支书记张德辉2016年起开始尝试稻虾共作,心中有一本厚厚的“稻虾经”:“虾为稻松土、供肥、通风,稻为虾供饵、遮阴,实现互利共生的良性循环,稻虾米产量高、品质好,很受市场欢迎。”

  目前,南县稻虾种养面积稳定在62万亩,通过打造高标准集中连片万亩稻虾示范基地、稻虾产业示范园,以绿色生产为农民拓展更大的增收空间。

  记者:周楠、周勉、于文静、黄腾、金地、陈春园

  策划|编辑:金小茜

 

(责任编辑:魏敏)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