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广西钦州:构建跨境石化产业新格局

2023年09月25日 08:46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范超 南宁报道

  石油从炼到化,化工由粗而精细,产业由链至集群,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下称“钦州港片区”)积极补链、强链、延链,持续推动石化产业集群发展,成效凸显。

  近年来,“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的钦州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自贸区、面向东盟金融开放门户等优势资源,积极推动完善面向东盟的产业协同体系,以“亲链东盟”构建钦州港片区跨境石化产业新格局。

  “所有与东盟相关的石化项目总是绕不开钦州。”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任国琦说,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也为钦州石化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新空间。

  近年来,钦州港片区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主要枢纽的独特优势,搭建了以中国石油、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桐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石化产业集群,并与印度尼西亚、文莱、马来西亚等多个东盟国家在化工、新能源材料等领域初步建立了跨境产业链合作。

  恒逸集团在文莱建设的恒逸(文莱)PMB石油化工项目是中文两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项目一期总投资34.5亿美元、原油加工能力为每年800万吨。

  “钦州港建有专用的危化品码头,企业从码头用海很方便。我们将文莱炼化项目的产品作为原料运输回来生产化工产品,将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促进两地石油化工产业的合作。”广西恒逸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铁铭说。

  在钦州港片区内的钦州石化产业园,一个个百亿元项目接连开工,相继投产:华谊钦州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一二期先后建成投产,三期开工建设,加快打造“双千亿”高端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中国石油广西石化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项目全面启动建设,填补了广西百万吨级乙烯项目的空白。

  一系列项目陆续落户钦州,是钦州港片区构建面向东盟石化产业集群集聚成效的凸显,也是世界产业生态深刻变革的推动。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说,从“亲近东盟”到“亲链东盟”是我国推动与东盟产业协同、市场共享、和合共生的生动写照,也是我国与东盟共同应对国际动荡局势的必然选择。

  “全球复杂产业链应对外部冲击的脆弱性暴露无遗,供应链的安全逐渐替代利润最大化,已成为跨国公司选址的优先目标。”中国石油和化工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说,受中美经贸摩擦,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全球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不断遭到破坏,全球产业布局出现了区域化的新特征,却也是跨境产业链重塑的新机遇。

  李寿生认为,RCEP区域内石化贸易保持稳定性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凭借RCEP区域优势,跨国公司可以更加灵活地进行产业布局,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建立更加精准和完善的产业链分工体系,从而促进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这也是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在新时期下促进全球资源流动、重塑世界互联互通纽带的全新机遇。

  业内人士分析,当前东盟产业升级态势明显,服装、箱包、电子信息等产业快速发展对化工产品需求持续放大。钦州当前已经构建起多品种的化工产品体系,可在高性能树脂、特种橡胶、专业化学品、功能性材料、下游高端化工新材料等领域进一步发力,打造面向东盟竞争力强、产业结构优、集聚能力突出、体量规模进一步扩大的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未来可期。

  钦州市石化产业发展局局长唐艳发说,为促进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钦州出台实施《钦州市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钦州石化产业从基础化工向烯烃新材料、绿色化纤纺织、精细化工、新能源材料和能源化工生产性服务业“4+1”特色产业链新格局加速迈进。

  近期举办的2023年中国-东盟石油和化工国际合作大会上,外国政商界人士表达了对加强绿色化工国际产业合作的期待。

  文莱驻华大使拉赫玛尼说,文莱正推动能源转型,目标是2050年前实现零排放。依托中国-文莱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文莱广西经济走廊等合作机制,希望进一步加强石化领域的绿色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升级。

  钦州市市长王雄昌表示,钦州将积极打造“国外布局上游供应原料+广西发展中下游精深加工”的跨区域跨境产业体系,实现从“一滴油”(原油)到“两根丝”(锦纶、涤纶)的全产业链发展,持续推动构建面向东盟的“一滴油两根丝”绿色化纤纺织产业新格局。

  专家建议,中国与东盟在石化领域的合作前景非常广阔。加强与东盟的产业协同,不仅可以有更稳定的产业链,有效应对市场冲击,更可以通过跨境产业链结构的优化与重塑,推动石化产业低碳绿色发展,构建高质量可持续的产业新生态。

(责任编辑:魏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广西钦州:构建跨境石化产业新格局

2023-09-25 08:46 来源:经济参考报

  石油从炼到化,化工由粗而精细,产业由链至集群,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下称“钦州港片区”)积极补链、强链、延链,持续推动石化产业集群发展,成效凸显。

  近年来,“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的钦州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自贸区、面向东盟金融开放门户等优势资源,积极推动完善面向东盟的产业协同体系,以“亲链东盟”构建钦州港片区跨境石化产业新格局。

  “所有与东盟相关的石化项目总是绕不开钦州。”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任国琦说,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也为钦州石化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新空间。

  近年来,钦州港片区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主要枢纽的独特优势,搭建了以中国石油、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桐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石化产业集群,并与印度尼西亚、文莱、马来西亚等多个东盟国家在化工、新能源材料等领域初步建立了跨境产业链合作。

  恒逸集团在文莱建设的恒逸(文莱)PMB石油化工项目是中文两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项目一期总投资34.5亿美元、原油加工能力为每年800万吨。

  “钦州港建有专用的危化品码头,企业从码头用海很方便。我们将文莱炼化项目的产品作为原料运输回来生产化工产品,将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促进两地石油化工产业的合作。”广西恒逸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铁铭说。

  在钦州港片区内的钦州石化产业园,一个个百亿元项目接连开工,相继投产:华谊钦州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一二期先后建成投产,三期开工建设,加快打造“双千亿”高端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中国石油广西石化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项目全面启动建设,填补了广西百万吨级乙烯项目的空白。

  一系列项目陆续落户钦州,是钦州港片区构建面向东盟石化产业集群集聚成效的凸显,也是世界产业生态深刻变革的推动。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说,从“亲近东盟”到“亲链东盟”是我国推动与东盟产业协同、市场共享、和合共生的生动写照,也是我国与东盟共同应对国际动荡局势的必然选择。

  “全球复杂产业链应对外部冲击的脆弱性暴露无遗,供应链的安全逐渐替代利润最大化,已成为跨国公司选址的优先目标。”中国石油和化工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说,受中美经贸摩擦,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全球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不断遭到破坏,全球产业布局出现了区域化的新特征,却也是跨境产业链重塑的新机遇。

  李寿生认为,RCEP区域内石化贸易保持稳定性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凭借RCEP区域优势,跨国公司可以更加灵活地进行产业布局,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建立更加精准和完善的产业链分工体系,从而促进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这也是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在新时期下促进全球资源流动、重塑世界互联互通纽带的全新机遇。

  业内人士分析,当前东盟产业升级态势明显,服装、箱包、电子信息等产业快速发展对化工产品需求持续放大。钦州当前已经构建起多品种的化工产品体系,可在高性能树脂、特种橡胶、专业化学品、功能性材料、下游高端化工新材料等领域进一步发力,打造面向东盟竞争力强、产业结构优、集聚能力突出、体量规模进一步扩大的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未来可期。

  钦州市石化产业发展局局长唐艳发说,为促进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钦州出台实施《钦州市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钦州石化产业从基础化工向烯烃新材料、绿色化纤纺织、精细化工、新能源材料和能源化工生产性服务业“4+1”特色产业链新格局加速迈进。

  近期举办的2023年中国-东盟石油和化工国际合作大会上,外国政商界人士表达了对加强绿色化工国际产业合作的期待。

  文莱驻华大使拉赫玛尼说,文莱正推动能源转型,目标是2050年前实现零排放。依托中国-文莱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文莱广西经济走廊等合作机制,希望进一步加强石化领域的绿色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升级。

  钦州市市长王雄昌表示,钦州将积极打造“国外布局上游供应原料+广西发展中下游精深加工”的跨区域跨境产业体系,实现从“一滴油”(原油)到“两根丝”(锦纶、涤纶)的全产业链发展,持续推动构建面向东盟的“一滴油两根丝”绿色化纤纺织产业新格局。

  专家建议,中国与东盟在石化领域的合作前景非常广阔。加强与东盟的产业协同,不仅可以有更稳定的产业链,有效应对市场冲击,更可以通过跨境产业链结构的优化与重塑,推动石化产业低碳绿色发展,构建高质量可持续的产业新生态。

(责任编辑:魏敏)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