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月9日 周志红)

2024-03-19 13:55 来源:荆州市政府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石兰兰)

荆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月9日 周志红)

2024年03月19日 13:55   来源:荆州市政府网   

  ——2024年1月9日在荆州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长周志红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面对外部压力和内部困难,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为总抓手,团结奋斗、克难攻坚,较好完成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新的显著成效。

  一年来,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千方百计扩内需促增长,经济运行实现整体性向好。始终紧盯处于全省第一方阵不动摇,因时因势调整战术策略,以自身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主要指标全省领跑。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4%,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1%,高于全省5.1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高于全省3.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7%,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8.8%,高于全省6.3个百分点。我市经济全面提升,展现出蓬勃向上的活力,突破性完成了“荆州为全省作贡献”的光荣使命。

  项目投资强劲有力。强化重点项目“三率两量”(1)精准调度,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724个、续建482个。华鲁恒升、云图控股、史丹利、仙鹤纸业等百亿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工业投资增长25%。荆荆高铁全线铺轨,李埠长江公铁大桥、观音寺长江大桥、武松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加快,综合交通投资完成160亿元。中心城区183个政府投资项目完成投资154.1亿元。完成民间投资825亿元,增长18%,高于全省5个百分点,占总投资的62%。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新增国债、政府专项债等国家政策资金551.11亿元、增长9.3%,创历史最好水平。新批项目用地3.13万亩。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060个,获评“中国投资热点城市”“浙商最佳投资城市”。

  消费市场加速回暖。举办首届楚文化节、湖北省农民丰收节、第六届楚菜美食博览会等各类大中小型主题活动230多场次,借助“惠购湖北”“惠游湖北”平台发放8909.72万元消费券,不断拉动传统消费、促进新型消费、激活文旅消费。全年接待游客758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45亿元,分别增长30.6%、43.4%。连续两年出台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若干措施,从契税补贴、降低个贷首付比例、优化土地出让条件等方面放宽政策,稳投资稳销售稳价格。着力推进县域商贸体系标准化建设,新增限上商贸企业680家。

  市场主体竞相发展。开展“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和“十问十帮”企业帮扶活动,解决各类问题1041个。实施降低企业成本18条措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32亿元。新登记经营主体8.74万户,三年新增25.52万户,总量达到56.2万户。新增“四上”企业(2)1159家,三年新增2758家,总量突破5000家。新增贷款400亿元。江瀚新材、航天南湖首发上市,冠福股份迁址荆州,新增上市公司3家、总量达到12家。

  (二)千方百计抓转型促升级,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突出制造业主导地位,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抓手,一体推进改造传统产业、巩固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26家、总量突破1600家,“4611”现代产业集群(3)加快崛起。

  优势产业更加突显。智能装备制造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50家,总产值907.6亿元,离千亿产业的目标越来越近。美的“空冰洗”(4)吸引集聚配套企业124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达到211家,石油石化装备企业达到115家,荆州区石油固井压裂装备产业入选工信部首批1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生物医药化工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7家,总产值610亿元。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化工两大支柱产业实现了突破性发展,总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52.3%,撑起了荆州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半壁江山。成功入围“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

  新兴产业突破兴起。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发展新赛道,近三年来共培育和引进新能源新材料企业134家、总量达到456家,总产值566.7亿元。菲利华三年三次裂变,超低膨胀石英玻璃技术打破国外垄断,抢占高端光学材料新领域。瑞华科技从引进到投产仅14个月,在国内率先布局第四代半导体基体材料,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先导科技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投产后将有效解决半导体领域关键材料“卡脖子”问题。着力推进产业科技赋能,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1家、“专精特新”企业107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210家、总量突破800家。

  传统产业蝶变升级。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项目400个,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5%。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5G全连接工厂5家,成功入围全省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荆州经开区入围全省首批数字经济标杆园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900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1.28:1提升到1.75:1。纺织服装产业近三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82个,企业总量达到1031家,中心城区10公里范围内基本形成从纺纱、织布、印染、成衣到电商的“一条龙”全产业链条。华鲁恒升、美的、华纺、省港口集团四大供应链平台初步搭建。

  (三)千方百计转方式提能级,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以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为切入点,加快融入区域发展新格局,不断推动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

  区域协同发展深入推进。深度参与湘鄂赣三省合作,全域纳入《新时代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17个省域“硬联通”项目加快实施。编制完成宜荆荆都市圈14个行动方案和9个专项规划。当枝松高速等58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17亿元。宜常高铁设站松滋并开工建设。不动产登记、公积金互认互贷等638个事项实现圈内通办。

  中心城区首位度系统重塑。“一主两副、七个组团”城市空间(5)加快构建。大学城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新校园、数字城市大脑指挥中心等19个项目建成投用,全长56公里的荆江大道即将全线贯通,贯穿四校区的曲江路全面建成通车,荆州理工职业学院新校区等22个在建项目加快推进,荆州新城城市展厅春节前将正式对外开放。武王大道、复兴大道西延线、古城外环道、雷家垱装配式净水站等一批项目建成投用,护城河南路、太岳路、太湖大道等8条主次干道断头路、半边路全面清零,实现全线贯通。市老年大学、市第二社会福利院等民生项目全面开工。新改造老旧小区770个,新增背街小巷路灯2210盏、停车位1.36万个、新能源充电桩1900个、5G基站1874个,建成口袋公园49个。首轮“三个三”专项补短板工程(6)完美收官。成功入选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

  强县工程成效明显。8个县市区因地制宜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县域经济。石首市入选城市与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省级试点,全省县城管理提质现场会在石首召开。公安县崇湖纳入全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江陵县成为全省县域经济投资增速最快县市。松滋市入围中部县域经济百强。洪湖市荣获全国预制菜产业基地百强。监利市获评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沙市区上榜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荆州区获批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四)千方百计固根基扬优势,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抢抓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政策红利,切实整合资源要素项目向“三农”倾斜,汇聚起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合力。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牢牢守住1005.74万亩耕地和872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3.13万亩,粮食面积总产单产实现“三增”、总产91.4亿斤,水产品产量128万吨、全国市州第一。长江沿线2处重点涵闸竣工、4处开工建设,荆州区太湖港等3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加快推进,新滩口等12处泵站更新改造加快建设,完成水利基础设施投资20亿元以上。

  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三年行动圆满收官,三年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61家、总量达到604家。新申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351家、家庭农场1437家。“荆州味道”区域公用品牌被抖音列入年度“三农”行业互动创新案例。“洪湖莲藕”“公安牛肉”入选国家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项目,美灵宝等4家企业被认定为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农产品交易与集散基地加快建设,楚闽食品、中国供销冷链物流、洪湖安井预制菜产业园等205个项目先后签约落地,初步形成“一芯两翼多点”(7)竞相发展格局。

  和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对象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12.1%,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改造升级乡镇渡口10处,新改建农村公路1052公里,石首市获评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建成大型集中供水工程120处,农村自来水集中供水率达到99.8%。成功入选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农村寄递物流网点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改造农村危房798户、户厕16783户,建成和美乡村示范村29个。村级非经营性债务实现动态“清零”。公安县“三块田”模式(8)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改革典型案例。

  (五)千方百计推改革激活力,经济开放度显著增强。坚持用好改革开放这一关键之招,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以开放聚集空间势能。

  深层次改革多点突破。实施市属国企改革提升行动,城发集团成功控股一家上市公司,产投集团新增5支产业基金、总数达到14支,为产业发展注入金融动力。出台市属企业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和绩效考核管理办法。高新投和荆州区城投进行整合。组建市融媒体集团。市水利规划设计院改革基本完成。供销社属企业改革稳步推进。长江大学文理学院转设举办者变更获教育部批复。国防动员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全面完成。

  对外开放纵深拓展。中欧班列荆州专列实现常态化运行,成都至荆州铁水联运“长江班列”开通运行。荆州港水运口岸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以煤炭、铁矿石、磷矿石、粮食等为重点的大宗商品铁水联运枢纽加速成形,港口货物吞吐量8011.4万吨、集装箱21万标箱,实现三年翻番;铁水联运量1700万吨、港口年吞吐量货值近1500亿元,三年翻了两番。荆州综合保税区一期主体工程基本完工,评估指标基本达到考评标准。跨境电商综试区方案报国务院审批。国家级加工贸易产业园入驻企业49家。伟速达等多家外资企业追加投资。全年实际利用外资9464万美元、增长14.6%。

  营商环境再次发力。纵深推进“四减四办”(9)“高效办成一件事”等改革,全方位开展“局长走流程、坐窗口”活动(10),1459个事项实现“一窗通办”,258个事项实现“一事联办”,“一业一证”改革(11)拓展至32个行业。整合后的“12345”政务服务热线(12)服务效能由C级提升为A级,进入全国政务热线先进行列。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被国务院办公厅奖励通报,“信用分类+双随机”模式(13)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营商环境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3年度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调查结果中,荆州市位列全国进步最明显的地级市前五。

  (六)千方百计办实事惠民生,人民生活得到持续性改善。始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实实在在办成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就业创业有力有效。出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举措18条、劳务品牌产业化发展措施9条,促进城镇新增就业7.1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4.2亿元,扶持返乡创业4.07万人。健全居民收入合理增长机制,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2960元、24630元,增长5.6%、7.5%。

  社会保障全面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稳步提升,长江大学属地参保历史遗留问题得以解决。筹集保障性住房5912套,住房公积金放款和贷款54.4亿元。社会救助标准连续11年上调,发放社会救助补助资金8.6亿元、优抚资金3.54亿元,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孤儿等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完成适老化改造2000户,新建街道(乡镇)养老服务综合体10个、老年人助餐点41个,新增婴幼儿托位2860个。中心城区基本殡葬服务实现费用全免,首家市级公益性公墓投入使用。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34所,新增学位1.5万个。组建教联体144个、涵盖义务教育学校511所,覆盖面达到84.3%,提前两年完成省定目标。组建全省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设立学前教育、现代农业等4个职教联盟。成功创建湖北省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双减”和中小学教辅材料专项治理、食堂专项整治成效巩固提升。

  卫健服务提质增效。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现场考核。市级公立医院优化整合全面完成,市中医院特色大楼等33个公共卫生补短板项目建成使用。新增国家级、省级重点专科27个。累计定向培养乡村医生781名。制定出台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改革全面完成,10.5万单建统筹退休人员医保个人账户实现兜底。门诊慢性病待遇得到提升,医保经办服务一体化改革“荆州模式”全省推广。

  文体事业更加繁荣。启动文化体育领域“添彩生活”行动(14),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面达标,初步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体育服务网络。举办荆州马拉松、中国龙舟公开赛、市第六届运动会等大型赛会活动,被授予全国唯一羽毛球会员推广示范城市。《屈原》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文保专家吴顺清被推荐为“大国工匠”候选人。

  生态环保力度加大。持续发力“双十”工程(15)和“新双十”行动(16),扎实开展中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76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实现清零。“1+10”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17)推进顺利。长江荆江段及洪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完成投资54亿元,总体形象进度达75%。出台《洪湖流域水质改善提升三年攻坚行动方案》《中心城区水环境系统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强力推进洪湖流域水质改善提升,生态环境部通报的26个问题整改扎实推进。

  (七)千方百计强治理防风险,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认真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

  基层治理得到加强。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18),在全省率先建成接访调解仲裁诉讼“四位一体”信访超市,首创“1+3”非诉讼矛盾纠纷调解模式(19),荣获全国“信访积案化解先进市”。

  公共安全保障有力。坚持打防管治一体推进平安荆州建设,“一感一度一率一评价”测评排名全省前列。安全生产实现“一无两降”(20)。食品安全连续7年在全省获评“优+”等次,药品安全公众满意度达到90.92%、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市7个化工园区达到一般安全风险等级以上。城镇燃气领域“四个专项整治”(21)深入推进,录入率、排查率、整治率明显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得到加强。

  重点风险有效化解。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有力,非法集资新案零增长、陈案销号4件,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严格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市县两级政府债务全部降至橙色以下。21个“保交楼”项目全部销号。

  (八)千方百计转作风提能力,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扎实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下功夫,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解决群众反映突出问题18392个。严格依法履行政府职能,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96件、政协提案238件。认真执行人大决议决定,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3件,清理规范性文件197件,成功创建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在全省真抓实干33项激励奖励中,市县两级获奖19项。坚持政府带头过“紧日子”,“三公”经费持续下降。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扎实开展群众身边腐败问题“五个专项整治”(22),清廉政府建设有力推进。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一年,是荆州经济社会发展爬坡过坎、不断跃升的一年。这一年,我们走得很坚实,也很有底气,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在于省委省政府的科学指导,是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上下一道拼出来干出来的,是市人大、市政协鼎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荆州现代化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发展总体仍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农业大而不强,产业化水平不高;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较多,进出口不畅,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汽车、住房等大宗商品有效需求不足,刚性需求明显减弱;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压力空前,需要下大决心久久为功进行系统治理;财政收支处于紧平衡状态,补齐民生短板所需与财政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政府系统部分干部担当作为、善作善成的能力和劲头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等等。这些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烦恼,我们将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4年工作建议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我们要切实增强信心、提振士气,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和市委六届七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较快增长,加快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荆州实践。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城镇调查失业率5%以内,城镇新增就业5.2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GDP能耗完成省下达的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以赴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大推进战略(23),统筹实施“四大工程”(24),进一步夯实制造业的硬支撑地位,加快打造“4611”现代产业集群,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

  加快推动高端化改造。实施传统产业新一轮技改焕新行动,鼓励企业产品换代、生产换线、机器换人、设备换芯,完成技改项目400个以上,力争技改投资增长15%以上。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靠前服务278个产值过2000万元以上增长点,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0家以上,新增年营业收入过百亿的制造业企业1家、过50亿的2家。力争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登记科技成果300项以上。

  加快推进数智化转型。支持企业“智改数转”(25),对接国家智能制造工程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加快推进“数化荆州”(26)建设,完善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完成城市信息模型、编码赋码系统、“一标三实”建设,构建一体化大数据资源体系。培育一批“数字产线”“数字车间”“数字工厂”,新建数字孪生工厂、5G全连接工厂5家以上,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个以上,力争规上制造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4%。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

  加快推进绿色化升级。落实工业领域节能减排措施,“一企一策”推进100家重点能耗企业节能减排和低碳化改造,提高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深入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引导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高“绿电”装机容量和受进规模,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提高到53%以上。完善亩均效益评价管理长效机制,持续开展“四个专项治理”(27)。

  加快推动“三链”融合(28)。全力搭建供应链,采取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相结合的方式,组建国企、民企或社会资本控股的供应链平台,加快推进供应链体系建设。全力提升价值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用为导向的产业创新体系,力争每个主导产业至少搭建一个科研创新平台,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43%,组织实施30项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全力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集群推进机制,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开展全球全市资源整合和市场布局,下大力气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头部企业、链主企业。

  (二)全力以赴扩大内需,推动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坚持把扩大有效投资和激发潜能消费作为第一抓手,筑牢稳住经济基本盘的根基。

  着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持续抓好“五个重大”(29)项目谋划策划和接续实施,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911个,续建亿元以上项目552个。开展“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争取荆岳铁路、荆州至宜常高铁联络线等项目纳入国家建设计划,加快推进湖北能源江陵电厂二期、松滋抽水蓄能等50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建设。强化政策实施上的协同联动,落实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新机制,引导支持更多民间资本参与投资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提升招商引资履约率和转化率,力争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900个。

  着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加快洋码头奥特莱斯旅游购物公园项目建设,支持荆街、吾悦等创建省级特色商业步行街,着力打造楚街、楚巷、楚食等消费新热点,力争新增限上商贸企业260家。出台商贸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加快推进中心城区18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30)建设。实施旅游产业“十百千万”工程(31),加快推进方特二期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推进古城5A创建。推出城市漫步等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旅游新产品。力争接待游客8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80亿元,争创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着力促进投资和消费有效协同。围绕城市地下管网建设、高质量教育供给、农民工市民化、优质医疗服务供给、养老服务等五大领域,谋划实施一批既拉动消费又促进投资的重大项目。围绕城市和产业双集中重点功能片区,加快建设第四代改善性住房。围绕青年人、老年人、危旧房居民等住房需求,加强保障性住房供给,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276套,探索房地产业发展新模式。

  (三)全力以赴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激发和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始终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始终用开放的姿态海纳百川,促进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持续加力重点领域改革。紧盯资产、营收、利润、负债四大重点,加快市属企业由平台型向实体型转型,力争市城发集团主体信用评级达到AAA,市产投集团主体信用评级达到AA+。实施“一本账、一张表”(32)大财政改革,清理盘活国有资金、资产、资源。大力推进“三库、两算、三评”(33)投资项目绩效综合改革。深化供销平台、医药卫生改革,完成市县疾控体系改革。稳妥推进住房公积金“四统一”(34)管理体制改革。完成调整金融、科技、行政执法队伍等省级系统改革任务。扎实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

  持续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以控制成本为核心,更大力度降低制度性交易等“七大成本”(35)。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推动政务服务“同事同标”(36),“一事联办”主题事项拓展到300个以上。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领域改革,开展先行试点创建事项90个以上。引导金融机构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新增贷款420亿元以上。扎实推进经营主体提质扩容行动,新增“四上”企业660家以上,力争新增各类经营主体突破10万户。深化“十问十帮”活动,持续优化企业服务。畅通政企沟通渠道,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持续提升临港枢纽功能。推动荆汉欧专列、荆成“长江班列”常态化运行。加快完善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新开工“两路一港一园”(37)等12个重点项目,续建“三路两桥三线四港六园”(38)等39个重点项目,建成“两路一港一线”(39)等13个重点项目,加快推进荆州沙市机场改扩建,完成综合交通投资200亿元。推广应用国际贸易数字化平台,实施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40),力争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88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26万标箱。持续推进荆州港水运口岸对外开放和国家级加工贸易产业园建设,实现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全市进出口总额增长9%、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

  (四)全力以赴融入新格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把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放在首位,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加快形成协调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

  切实融入区域发展战略。主动对接长江中游湘鄂赣三省协同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共同推动《新时代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落地落实,支持石首市、监利市与华容县、南县和安乡县创建鄂南湘北跨省合作区,支持公安县与浏阳市、上栗县开展湘鄂赣边界县市优化营商环境合作共建。加快建设宜荆荆世界级磷化工产业集群标志性工程,共同打造“当枝松宜东”(41)县域融合发展联盟,促进绿色化工等重点产业协同集聚。荆荆高铁投入运营、宜常高铁加快建设,共同打造宜荆荆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切实凸显中心城区集中度。深入实施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规划布局,强化对经开区、高新区、纪南文旅区产业考核评价力度,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实施重点片区融合开发工程,开工建设政府投资项目162个,完成年度投资180亿元。荆州新城重点推进江汉平原产业交流中心等12个项目建设。大学城完成荆州理工职业学院等9个项目建设。古城小样板重点推进楚文化博物馆等项目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780个,争创城市更新全国试点。探索建立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新模式。全力推进“全市一个停车场”建设(42),新增停车位8500个、充电桩5000个。加快背街小巷“补光”4000盏。加强城市细管智管共管,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力争创成全国文明城市。支持沙市区启动江汉社区全国完整社区试点工作。实施新一轮“三个三”补短板行动(43),改造便民公厕15座,更换窨井盖5000个,连通碧道、绿道、人行道等步道30公里,让人民群众乐享“城在园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幸福时光。

  切实提升县域发展竞争力。统筹实施强县工程“四大行动”(44),支持各县市区加快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主导产业。有力有序推动高中学校向县城集中、初中学校向乡镇集中。加快形成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着力提升县域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吸引外出务工回流人口和农业转移人口到县城安家落户,力争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8%。

  (五)全力以赴抓好“三农”工作,有力有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两确保三提升”(45)为重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深入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62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91亿斤以上。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67万亩,高标准农田占永久基本农田的80%以上。树立大食物观,抓好重要农产品和“菜篮子”产品生产。

  加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围绕打造优质稻米、菜籽油、生猪、特色淡水产品4条农业全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建设安井食品、锅圈食汇等重点预制菜项目,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0家以上。全力推进中国供销冷链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农产品交易与集散基地。做强“荆州味道”区域公用品牌,做优“荆州鱼糕”“洪湖莲藕”等农产品品牌。

  加快提升乡村建设水平。组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和美乡村示范片带建设。实施农村供水提标升级工程3个,建改户厕2万户,完成196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体系。开展农村线网整治。新改扩建农村公路600公里,支持松滋市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加快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以共同缔造理念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完善村民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推进移风易俗。健全乡村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体系,做好做实法治进乡村工作。落实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强化驻村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六)全力以赴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荆州。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彰显江汉平原绿色崛起新优势。

  高水平抓好长江大保护。深入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提质增效行动。严格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强化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切实巩固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成果。植树造林4.9万亩。深入推进“1+10”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长江荆江段及洪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接受国家部委验收。重点抓好总投资48.7亿元的42个特别国债水利项目建设,提升防洪保平安、抗旱保供水、调水保生态、减灾保发展的水利保障能力。深入落实河湖长制和长江岸线管理员制度。

  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持问题导向,持之以恒抓好中央、生态环境部、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通报问题整改,着力扭转被动局面。深入推进“五源共治”(46),力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3%以上。坚持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共治,紧盯不达标断面和水质同比恶化断面,全面加强溯源排查整治,确保年度地表水环境质量优良率达到77.8%。深入推进重点地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加强固体废物治理,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高质量推进洪湖流域综合治理。全面推进洪湖水质改善提升三年攻坚和中心城区水环境系统治理三年行动。加快实施中心城区六大片区雨污管网分流和混接错接漏接专项改造,确保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提升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处理率95%以上。全面完善中心城区工业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强化荆襄内河、西干渠、豉湖渠等重点水体水质监测和排污口溯源排查整治,严厉打击偷排、直排行为。强力推进江陵县、监利市、洪湖市工业和生活污水收集治理,全面消除城镇建成区黑臭水体。加强洪湖周边农村生活污水和养殖尾水管控,实施73个重点入湖排污口整治工程,新增水生植物种植5万亩以上。

  (七)全力以赴增进民生福祉,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搞超越市情市力的政绩工程,倾心倾力兜牢兜实民生底线。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以创建全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为目标,以搭建“四库五平台”(47)为抓手,大力实施就业促进专项行动,着力优化就业创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提档升级湖北江汉平原(荆州)人力资源产业园,提升“零工驿站”(48)服务功能,推进石首防水工、监利玻铝工等“一县一品”劳务品牌建设。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和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建立“一站式”劳动保障维权中心,推动基层调解组织园区全覆盖。启动“31155”养老服务体系(49)建设,完成适老化改造1860户,实现中心城区社区“荆颐幸福食堂”(50)全覆盖,新建乡镇(街道)养老综合体20个。加快建设民政事业园,建成区域性精神卫生健康中心。实现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全免全覆盖。加大未成年人保护力度。推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持长江大学“双一流”建设,完成长江大学文理学院转设和荆州理工职业学院搬迁。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教联体有效覆盖。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新改扩建中小学、公办幼儿园14所,新增学位8300个。着力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施高校人才服务企业行动,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办好特殊教育,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巩固“双减”成果。

  提供更优健康保障。推进基层卫生健康工作全面提质,实现县域三级公立医院全覆盖。着力打造“名院、名科、名医”,推进市域内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加快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构建分级诊疗新格局。争创全国中医药示范市。落实优化生育政策。加快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松滋市、江陵县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继续实施基层卫生人才千人定向培养计划。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深化“三医联动”(51),巩固医保经办一体化改革成果,实现更优的医保便民服务。

  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强化公共设施配套和服务质量提升。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持续创作文艺精品,支持洪湖市、监利市、江陵县创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大力推动全民健身,建成国家羽毛球训练基地,创建湖北省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申报建设大学城中央公园等一批国家体育公园,更新完善全市253个村(社区)健身设施,实现全市中心村(社区)健身设施全覆盖。举办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等大型赛事活动,让人民群众生活更精彩、身体更康健、精神更丰富。

  守牢安全发展底线。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有序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合理控制平台公司债务,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深入开展城镇燃气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深入实施“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矛盾纠纷调处在基层一线、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确保百姓安康、社会安宁、发展安全。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形势新部署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自觉从全局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认真谋划攻坚克难的新举措,以担当作为之力建功新时代。

  把牢对党忠诚之要,建设政治过硬政府。持续巩固主题教育成果,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自觉转化为推动政府工作的强大力量。着力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做“两个确立”的坚定捍卫者、“两个维护”的忠实践行者。不折不扣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市委工作安排,确保件件抓落实、事事见成效。

  把牢人民至上之本,建设勤政为民政府。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更好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持以“小切口”解决“大民生”,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办,实施好今年民生实事八大工程24个“小而美”的民生项目。

  把牢依法行政之基,建设法治诚信政府。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线,推动政府工作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全生命周期管理。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抓严抓实财会监督、审计监督、统计监督,让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把牢干净干事之德,建设清正廉洁政府。坚定扛牢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持续抓好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着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靶向施治为基层松绑减负。强化项目工程、公共资源等重点领域监管,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蝇贪蚁腐。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把干事与干净高效统筹起来,实施“能力提升年”行动,进一步提高在复杂环境、多重约束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各位代表!潮涌荆江启新程,笃行实干正当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接续奋斗、勇往直前,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荆州篇章!

  名词注释:

  (1)“三率两量”:项目开工率、纳统率、竣工率和项目建设用电量、用水量。

  (2)“四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等四类企业的统称。

  (3)“4611”现代产业集群:培育壮大装备制造、医药化工、轻工建材、农产品加工等4个千亿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纺织服装、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业等6个过500亿产业,培优锻强智能家电、汽车零部件、石油石化装备、生物医药、光伏新材料、新型电子元器件、现代煤化工、现代造纸、食品加工、婴童装、节能环保11个优势产业集群。

  (4)美的“空冰洗”:2020年以来,美的集团投资过百亿元在荆州新建年产1500万台冰箱新产业园、年产3000万台洗衣机产业园、年产1000万台空调产业园,实现“一变三”裂变,打造3平方公里的中国美的智能家电产业基地。2023年,美的“空冰洗”实现产值200亿元,美的冰箱成功入围鄂企百强,带动白色家电产业集群实现产值310亿元。

  (5)“一主两副、七个组团”城市空间:“一主”即荆州新城,“两副”即荆州古城、沙市老城,“七个组团”即荆州新城组团、古城组团、沙市组团、高新科技组团、智能制造与现代纺织组团、现代化工组团、荆楚大遗址文旅组团。

  (6)首轮“三个三”专项补短板工程:自2021年开始实施中心城区断头路、口袋公园、农贸市场改造等三个专项补短板三年行动。截至2023年底,中心城区主次干道断头路全部打通,累计建成口袋公园142个,改造提升农贸市场34个。

  (7)“一芯两翼多点”:“一芯”即以国家级荆州高新区为核心,“两翼”即在公安县和监利市南北两翼各建设1个农产品交易和集散分中心,“多点”即在石首市、松滋市和洪湖市等地建设多个区域性农产品交易集散支点。

  (8)公安县“三块田”模式:公安县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和规模经营,探索形成了流转田、待转田、自种田的“三块田”模式,实现了“小田变大田”,实现了村民、村集体和市场主体的互利共赢。2023年8月26日,全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场会在公安县召开。

  (9)“四减四办”:“四减”即减时间、减材料、减环节、减跑动,“四办”即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

  (10)“局长走流程、坐窗口”活动:部门主要负责人到窗口进行“换位式”体验,通过亲身办、代理办、陪同办等形式,全程参与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各个环节,找准问题症结,促进政务服务效能提升。

  (11)“一业一证”改革:即优化行业准入业务流程,将一个行业准入涉及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

  (12)整合后的“12345”政务服务热线:从2021年开始,市政府把市县两级120、110、119、122之外的其它热线电话全部整合到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平台,建立接听、交办、督办、回访“四个统一”闭环工作机制,从源头上解决全市群众诉求渠道不畅的问题。

  (13)“信用分类+双随机”模式:即针对企业信用分类结果,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通过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抽取检查人员,把检查结果及时向社会公示,杜绝执法随意、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等问题。

  (14)“添彩生活”行动:通过完善设施网络、丰富服务供给、优化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加大宣传力度等5大行动16项具体措施,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生活“添彩”。

  (15)“双十”工程:指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沿江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整治、非法码头整治、非法采砂整治、饮用水源地保护、沿江企业污水减排、磷石膏污染整治、固体废物排查、城乡垃圾治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加快发展绿色产业、构建综合立体绿色交通走廊、推进绿色宜居城镇建设、实施园区循环发展引领行动、开展绿色发展示范、探索“两山”理念实现路径、建设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交易平台发展、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16)“新双十”行动:指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和长江经济带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十大行动。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绿色转型、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及黑臭水体治理、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国土绿化和湿地保护修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障、长江流域非法矮围整治等攻坚提升行动。长江经济带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十大行动:推动降碳减污协同增效、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引领、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推进综合交通绿色发展、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深化长江大保护金融创新实践、提升城乡绿色人居环境、加快长江文化旅游建设。

  (17)“1+10”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1”即崇湖省级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10”即崇湖、太湖港、涴米河、天井剅渠、白鹭湖片区、三菱湖、沙螺干渠、螺山双电河、化港河、夏桥河等10个市级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

  (18)“枫桥经验”:指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县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的“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经验。1963年,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2023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9)“1+3”非诉讼矛盾纠纷调解模式:即属地党委领导和信访、公安、司法三部门联合办公,通过调解等非诉讼方式化解矛盾纠纷。

  (20)“一无两降”:无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均呈下降趋势。

  (21)城镇燃气领域“四个专项整治”:即开展“问题气”“问题瓶阀管灶”“问题用气环境”和“违规使用醇基燃料”专项整治。

  (22)群众身边腐败问题“五个专项整治”:2023年,省委部署在全省开展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中小学教辅材料违规收费问题、医疗机构不合理检查及用药突出问题、深化殡葬服务领域突出问题、农村集体资源发包和小型工程项目管理违规问题等5个专项整治。

  (23)新型工业化大推进战略:2023年,湖北省出台《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制造强国高地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产业集群“提能”、市场主体培育“护航”、万企万亿技改“蝶变”、三链融合“登峰”、产业集中发展“协同”、供应链平台“固链”、湖北制造“出海”等七大行动,以新型工业化引领带动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

  (24)“四大工程”:即技改提能强基工程、绿色智能引领工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产业链协同发展工程。

  (25)“智改数转”:即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智改”主要指硬件改造投入,如企业通过装备升级、产线智能化改造,实现机器换人,提高企业产能。“数转”更侧重于系统的集成应用,通过建设一套数字化流程体系,帮助企业实现数据决策。

  (26)“数化荆州”:以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为基础,通过万物标识互联、应用的体系化标准化,配套管理规则和软硬件支撑,形成城市数字孪生基础生态,推动“经济、社会、政府”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过程。

  (27)“四个专项治理”:2023年,为落实省委关于推进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在全市开展批而未供、闲置土地、低效项目和“僵尸”企业四个专项治理行动。

  (28)“三链”融合:即搭建供应链、重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29)“五个重大”:即重大政策支持、重大瓶颈破解、重大要素保障、重大改革创新、重大项目建设。

  (30)“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在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等为目标,通过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

  (31)旅游产业“十百千万”工程:即打造以沙市洋码头为样板的十条旅游休闲街区,推出以公安牛肉、荆州鱼糕等为代表的百道荆楚名菜,培育万达、吾悦为代表的千家荆楚特色店,提供万张优质旅游夜宿床位,丰富旅游消费供给。

  (32)“一本账、一张表”:建立综合信息动态台账,识别有用要素形成资产负债表,全面规范精确反映涵盖国有“三资”和地方债务的政府存量资产负债情况,为研判政府可用财力、财政风险、财政政策空间和财政可持续性提供科学支撑。

  (33)“三库、两算、三评”:“三库”即目录库、储备库、实施库,“两算”即结算、决算,“三评”即项目绩效评价、行业绩效评价、区域绩效评价。

  (34)住房公积金“四统一”: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对县市区办事处实行统一制度、统一决策、统一管理、统一核算。

  (35)“七大成本”:企业百元营收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物流成本、税费成本、融资成本、用能成本、用工成本。

  (36)政务服务“同事同标”:同一政务服务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和结果互认。

  (37)“两路一港一园”:“两路”即沪渝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荆州段、宜昌至常德铁路松滋段,“一港”即荆州港监利港区白螺作业区(二期),“一园”即荆州区瑞海国际物流园。

  (38)“三路两桥三线四港六园”:“三路”即武松高速江陵至松滋段、当枝松高速、二广高速荆州绕城段,“两桥”即李埠长江公铁大桥、观音寺长江大桥,“三线”即木沉渊疏港铁路专用线、公安经济开发区铁路专用线、石首港多式联运铁路专用线,“四港”即荆州港盐卡三期多用途码头、荆州港江陵港区郝穴作业区通用码头、荆州港公安港区斗湖堤作业区多用途码头、荆州港公安港区柳梓河铁水联运综合码头,“六园”即荆州铁水联运物流中心、国家级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石首市浩吉铁路物流园、江陵化工产品仓储物流基地、华中(荆州)物流园、公安县多式联运综合物流园。

  (39)“两路一港一线”:“两路”即武松高速仙桃至洪湖段、荆州至荆门铁路,“一港”即荆州观音寺港区江陵石化码头,“一线”即荆州港务集团铁路专用线。

  (40)“一单制”“一箱制”:“一单制”即在货物多式联运的全过程中,只凭一份多式联运运单办理所有货物运输手续的制度;“一箱制”即集装箱在不同运输方式间转运时“中途不换箱”“全程不开箱”,实现“一箱到底”。

  (41)“当枝松宜东”:当阳市、枝江市、松滋市、宜都市、东宝区。

  (42)“全市一个停车场”建设:以“城市大脑”底座为基础,对全市各类停车资源进行联网,形成全市停车资源线上“一张网”、线下“停车场”的应用场景。市民只要“绑定车牌”便能实现“全城通停”,享受“停车场查询、导航,停车费无感支付、先离场后付费”等诸多便捷服务功能。

  (43)新一轮“三个三”补短板行动:从2024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在中心城区实施碧道、绿道、人行道等步道连通工程90公里,更换、整治窨井盖1.2万个,整治易涝点位7处,新建、改造公共厕所45个。

  (44)强县工程“四大行动”:实施以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行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行动、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行动、以净美为重点的人居环境提升行动。

  (45)“两确保三提升”:即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

  (46)“五源共治”:即从工业源、扬尘源、移动源、生活源、秸秆和垃圾焚烧源五个源头共治大气污染。

  (47)“四库五平台”:即劳动力数据库、企业数据库、劳务品牌数据库、高校毕业生数据库,线上招聘管理平台、共享用工平台、高校毕业生求职平台、技能提升培训平台、创业跟踪服务平台。

  (48)“零工驿站”:集就业信息推介、现场招聘、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等公共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公共就业服务平台。

  (49)“31155”养老服务体系:从2024年开始,用五年的时间,规划建设3家床位在1000张以上的医养结合体,新培育10家床位在500张左右的养老市场主体,新建100家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新培训5000名养老服务专业人员,全市养老床位数新增5万张。

  (50)“荆颐幸福食堂”:即社区老年人助餐点。

  (51)“三医联动”:医保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联动。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