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5日在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广东省省长 王伟中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广东改革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澳门视察并出席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系列活动,亲临广东视察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横琴合作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广东发展进一步指明前进方向、注入强大动力。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向深中通道建成开通、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从都国际论坛致贺信,全省人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国务院工作要求,在省委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省政协监督支持下,扎实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以走在前列的昂扬姿态,奋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我们迎难而上、顶压前行,坚定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全力推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预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迈上14万亿元新台阶、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进出口总额突破9万亿元、增长9.8%,总量连续39年居全国首位,贡献了全国38.7%的贸易增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约7.4万家。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5万亿元,连续34年居全国首位。旅游总收入突破万亿元,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经营主体净增98万户、突破1900万户,其中企业超830万户,总量均居全国第一。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城镇新增就业超143万人、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110万人年度任务。广东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展现出强大韧性和蓬勃生机。
——面对高质量发展爬坡过坎的重大关口,我们保持定力、优化结构,凝心聚力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省委、省政府再度于新春首个工作日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把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广东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预计全省研发经费支出约51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3.6%左右,高新技术企业约7.7万家,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创新指数连续5年居全球第二。产业发展向新提质,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到56.7%、31.6%,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3%、占全国1/4,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31.2%、占全国44%,智能手机产量增长12.5%、占全国超4成,集成电路产量增长21%、占全国18%。工业投资超1.5万亿元、增长6.7%,技改投资增长11.5%、连续24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制造业当家的家底更加厚实,在不少新领域新赛道建立了先发优势,为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向上向好的强大动能。
——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新挑战,我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突出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以先行之志、示范之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省委召开十三届五次全会,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和特区精神,系统部署500多项具体改革举措,彰显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坚定决心。我们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在投融资、国资国企、数字政府、财政资金“补改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集成式改革成效显现,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顺利完成,首批10个营商环境改革试点落地,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成为广东鲜亮的品牌。
——面对极端天气多发频发造成的不利影响,我们众志成城、战风斗雨,坚决打赢防汛防台风硬仗,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去年我省自然灾害发生早、强度大、时间长,经受了25轮强降水和10个台风影响,汛期平均降水量为近50年同期最多,主要江河发生13次编号洪水、为1998年以来最多。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应对北江百年一遇特大洪水、梅大高速茶阳路段塌方灾害、梅州市“6·16”特大暴雨、超强台风“摩羯”等,高质高效推进灾后复产重建。广州、深圳援助梅州建设4个小镇,受灾群众春节前将入住新居。粮食生产克服重重困难,实现播种面积、单产、总产量“三增”,其中单产创历史新高。全省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凝聚起守望相助、守护家园的强大力量。
一年来的发展历程很不平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点两地”全新定位持续做实。去年是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发布实施5周年,国家在横琴分线管理、前海税收优惠政策扩围、南沙放宽市场准入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支持举措。我们强化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新发布“湾区标准”54项,首批207名港澳工程专业人才通过大湾区职称评价,在粤执业港澳专业人士超5500名,“跨境理财通”2.0版上线,“港澳药械通”实现大湾区内地九市全覆盖,187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境通办”,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持续提升。推动基础设施聚线成网,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通车运营,深圳到中山车程最短缩至30分钟,日均车流量超8万辆次。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车,大湾区互联互通再添海上黄金通道。港珠澳大桥车流量增长90%,“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突破450万辆次。开展轨道交通“四网融合”试点,广佛南环、佛莞城际开通运营,与佛肇、莞惠城际“四线贯通”,实现城际公交化运营。促进粤港澳民生融通,实施首批粤港高校联合资助计划,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正式招生,试行大湾区跨境直通救护车服务,在深圳、珠海、横琴实施“一签多行”等更便利的赴港澳旅游政策,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医疗、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约70万人次。完成横琴合作区第一阶段目标任务,全域实现封关运行、琴澳一体化迈出关键一步,在合作区就业生活居住的澳门居民大幅增加,澳资企业超6600户、较3年前增长44%,“四新”产业占比提高到55%以上,对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彰显。组建横琴粤澳开发投资公司,空客直升机中国总部成功落户,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落地,澳门新街坊为更多澳门居民开启双城生活新体验,“澳门+横琴”正在成为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高地、实现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平台。前海实施14项全国“首创”、“首批”金融政策,建设国际风投创投、大宗商品贸易等18个集聚区,国际数据产业园启动建设,“全球服务商计划”累计引进201家企业。推动南沙开发建设全面展开,出台支持南沙若干措施,推动出台南沙条例,加快建设3个先行启动区,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建设成效显现,南沙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箱。强化河套“一区两园”规划对接,深入开展“科汇通”试点,建成科创中心、量子科学中心,吸引集聚超200个高端科研项目和1.5万名科研人员。大湾区向融而进、向新而行、向强而立,正在高质量发展中拔节生长。
二是加力提速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推进优势塑造、结构调整、动力增强、价值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31:1,17个区、2个县(市)、124个镇获评全国百强区、百强县、千强镇,东莞长安成为全省第3个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元镇。推动县域特色、集聚、联动发展,支持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在项目导入、园区开发、招商引资、利益共享等方面加强协同联动,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出台促进产业有序转移条例,15个主平台新承接产业转移项目约700个、总投资约3000亿元。开展首批15个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57个县(市)整体经济增速快于全省,县域的人口集聚效应增强。开展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启动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新增9个国家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县、21个食品工业培育试点县。开展第二批301个典型镇建设,推动65个中心镇按照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乡镇综合服务能力持续增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推行田长制,率先编制省级耕地保护专项规划,实施42宗大中型灌区改造,新建和改造提升112万亩高标准农田,耕地总量连续4年净增加。创建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新增14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累计培育123个“粤字号”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汕头、茂名入选第四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总投资200亿元的大湾区“菜篮子”交易中心揭牌,成功举办第21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建成国家区域性畜禽基因库,育成肉鸡新品种占全国约40%、超级稻品种占全国超1/4,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3%。全面推动第二批2225个典型村建设,基本建成129条乡村振兴示范带,90%以上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75%以上,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率提高到87%。开展县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财政“省直管县”改革,推动各类资源下沉到县镇村。启动建设佛山、茂名高州2个改革创新实验区。建成全省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平台,完成国家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扩面提质,完成农用地整治23.8万亩、建设用地整理4.8万亩、生态保护修复42.4万亩。处置批而未供土地33.2万亩、闲置土地2.8万亩。统筹推进纵向横向帮扶和驻镇帮镇扶村,扎实开展百校联百县“双百行动”、“组团式”教育医疗帮扶、建筑业企业助力、金融支持等行动,形成各方力量踊跃参与“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局面。出台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总体规划,深水网箱养殖水体总量居全国第一,珠海、阳江渔港经济区纳入国家试点,超大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伏羲一号”在汕尾建成投运。水产种苗产量居全国首位,蓝圆鲹等经济适养鱼种人工繁育技术实现突破,潮州创建省级首个花鲈良种场,惠州建设黄唇鱼种源保护与技术研究中心暨南海大黄鱼种业创新基地。制定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完成全国首宗海岸线占补指标交易,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启动首批海上试验。广东海洋经济竞争力持续提升,耕海牧渔、向海图强的海上新广东画卷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