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8日在丹东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丹东市人民政府市长 蒋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2024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奋力实施“八大攻坚”,打赢了攻坚之年攻坚之战。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经济总量有望突破千亿元大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一)保持赶超势头,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投资拉动有力有效。项目建设蹄疾步稳,开复工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数量大幅增长,超年度目标23%;新开工上海电气新材料制造、中车风机大部件装备制造等4个单体投资20亿元以上央地合作项目,创造新纪录。项目招引克难而进,举办边境创新发展暨贸易提升洽谈会,开展央地对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招商活动,签约2000万元以上项目255个。向上争取再创新高,到位上级各类资金193亿元。
消费市场释放活力。文体旅融合发展步伐加快,推出“鸭绿江畔·丹东真好”宣传口号,邀请丹东籍明星为家乡代言,举办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交流活动;鸭绿江马拉松、CBA季前赛一票难求,228、331国道“零起点”火爆出圈,银杏文化周、冰雪温泉莓好欢乐季等活动好评如潮,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255%、113%。消费政策刺激效果明显,发放消费券及补贴1000余万元,开展主题促销活动300余场;落实大规模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兑现补贴1亿元,带动家电、新能源汽车消费分别增长19%、95.3%。线上消费快速增长,19家市级以上电商直播基地销售额2.9亿元,限额以上贸易单位网上零售额增长10.7%,快递业务量增长20%。
对外贸易负重奋进。互贸区建设稳步推进,大数据监管平台常态化运行,丹东港互贸区通过验收,大东沟、国门湾互贸区完成进口互市商品落地加工实物测试。国际市场有效拓展,出台促外贸20条政策,支持116家重点外贸企业发展,组织企业参加进博会、广交会等展会72场,推动中亚国家经贸采购团来丹洽谈,对东盟进出口实现两位数增长,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17.4%,外贸进出口总额保持全省第6位。
(二)加快结构调整,工业经济逆势而上。
科技创新加快发展。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引进高层次人才53人、青年人才9600余人,向企业输送科技特派员87名。科技主体大幅增长,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80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雏鹰瞪羚企业1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家。中试平台提质升级,仪器仪表、生态环保功能纱线、涡轮增压器3个中试平台获省级备案。产学研用齐头并进,列入省技术创新重点研发项目79个,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2%,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30.4%,企业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
工业振兴全面提速。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增“小升规”企业60户,列入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2个,获评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户,东港获评省工业单项冠军县。工业项目逆势上扬,新建工业项目90个,105个技改项目竣工31个,工业和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4.5%、41%。两化融合赋能转型升级,打造数字化应用场景175个,入选省5G工厂试点企业2户,规上企业上云上平台率82.5%,高新区入选省“5G+工业互联网”融合先导区试点。优势产业聚链成群,10个重点产业集群快速发展,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5%以上;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
园区引擎作用凸显。承载力持续提升,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0亿元,盘活和新建厂房20万平方米,建成园区智慧管理平台,签约落地项目225个,新建工业项目入园率85%以上。园中园蓄势发力,建成智能制造产业园、海洋生物产业园等特色园中园,仪器仪表产业园获评省十大特色产业园。园区经济快速增长,规上工业企业达到364户、增长13%,实现总产值502亿元、进出口总额140亿元,均增长10%。
(三)突出地域特色,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农业生产稳中有进。粮食安全保障有力,新改建高标准农田40.1万亩,保护利用黑土地61万亩,受灾之年粮食再获丰收,东港入选全国粮食单产提升重点示范县。种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选育农作物新品种12个,新培育省级水产良种场4个。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增长,蔬菜及食用菌产量64.8万吨,水果产量57.4万吨,肉蛋奶产量82万吨,水产品产量78.9万吨。
特色农业放大优势。小浆果产业蓬勃发展,种植面积18.8万亩,产量36.5万吨;“东港草莓”保持全省农业区域品牌第3位,品牌价值391.6亿元;“宽甸蓝莓”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凤城蓝莓”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海洋渔业向海图强,建设海洋牧场2个,更新远洋渔船6艘,水产品产量和远洋渔业规模居全省第2位。畜禽养殖规模持续巩固,中华蜂饲养量2.3万箱、肉鸡出栏量2.9亿只、蛋鸡存栏量1300万只,均保持全省前列。林业经济稳步提升,发展特色经济林3100亩、林下经济2800亩。农产品加工业驶入快车道,开工农产品加工项目14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突破100户,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15.9%,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0%。
县域经济支撑有力。三县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东港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指数位列全省县级市首位,凤城入选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宽甸入选全国首批共同现代化试点地区。重点镇、特色镇协调发展,东汤镇、振江镇入选省重点镇。乡村产业项目批量上马,开工建设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63个、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30个、巩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307个,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稳步增长。
(四)激发动力活力,改革开放走深走实。
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城市运行指挥中心更加完善,对接政务信息系统28套,开发应用场景16个。政务服务更加高效,50个“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上线运行,实现便民中心“一窗综办”、政务平台“一网通办”、公共资源“一网交易”。便民服务更加暖心,创新12345热线“四诉四办”模式,诉求满意率95%。惠企服务更加到位,开展“双进双促”“千员联万企”等活动,解决企业痛点堵点7500个,让企业轻装上阵。
改革攻坚进一步加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持续推进,28户市属一级企业优化整合为8户工作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村集体资产上线交易126宗,完成3个村整体土地流转。财税、人社等重点领域改革扎实开展。
开放合作进一步扩大。开放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大东港区10个泊位临时开放获国家批准,新鸭绿江公路大桥口岸通过国家验收。区域合作取得新进展,东港与庄河、合作区与大连经开区、高新区与大连高新区签署协同发展合作协议,主办东北东部区域合作会议,发起成立东北东部陆海通道城市协作联盟。携手扬州开展丹东特色产品展销和文旅推介活动。
(五)提升环境品质,城市底色更加靓丽。
污染防治成效明显。问题整改一刻不停,74项中央和省环保督察整改任务按时完成,432件环境信访案件全部清零。污染治理一抓到底,开展特殊天气特别管控11次,新增保良天数15天;完成城市北部管网清污分流改造和四道河、大沽沟黑臭水体治理;整治入河入海排污口问题154个,近岸海域水质稳步提升。环境质量一马当先,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率、城市水源水质达标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空气质量保持全省第一。
生态修复卓有成效。生态空间布局优化,市县两级国土空间规划获批。山水林田湖协同修复,创建省级绿色矿山11座,治理废弃矿山5947亩、复绿2083亩,常态化清理河湖“四乱”,处置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存量问题1645个。海洋资源保护行之有效,新建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项目;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丹东第一张世界级“绿色名片”。
城乡环境更加优美。城市建设管理日趋精细化,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施市容环境清理整治行动,开展小区综合体检235个,改造老旧小区54个、道路15条;完成“冬病夏治”项目656个,改造供热管网225公里,供热质量明显提升;志愿军公园、灯塔山公园成为城市新亮点。乡村面貌不断改善,深化农村环境净化整治专项行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以上,改造公路300公里,实施河流、水库治理工程8个,创建省级美丽宜居村82个,大鹿岛村入选省传统村落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