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1月12日 邓继敢)

2025-02-08 16:04 来源:宣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秦宇雯)

宣城市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1月12日 邓继敢)

2025年02月08日 16:04   来源:宣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1月12日在宣城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代理市长 邓继敢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克服经济下行、内需不足等困难,团结拼搏、负重前行,奋力“追赶江浙、争先江淮”,经济运行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宣城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增长5.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8.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2%;进出口总额增长20%。

  ——区域一体化实现新拓展。协同编制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获省政府正式批复,“一区三片”建设加快推进,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0个、总投资378.2亿元,分别增长21.1%、27.2%。沪皖共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框架协议正式签署、高位推进,长三角(广德)康养发展有限公司正式运营。沪苏浙来宣投资实际到位资金占比达86.2%,高于全省23.9个百分点。随着沪苏湖高铁正式开通,宣城进入上海大都市圈“一小时轨道通勤圈”。

  ——创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2.68%,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居全省第5位。连续三年入选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新获批高新技术企业324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130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57.8%,居全省第4位。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居全省第5位,总数达3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0家,总数达480家、居全省第4位。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113件,增长44%、居全省第1位。

  ——主导产业取得新发展。汽车零部件、新能源产业产值达850亿元、750亿元,分别增长20%、74.4%,对全部规上工业增长贡献近五成。新增规上汽车零部件企业45家,总数425家、居全省第3位。创成全省首个光伏领域产业创新研究院。高性能密封件及轻量化汽车零部件集群获评省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群众获得感实现新提升。高质量完成省50项民生实事任务。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5.33万元、2.54万元,均居全省第4位。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6万人。空气质量指数居全省第2位、长三角城市第6位。新增长三角名医工作室26个、累计86个,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长三角的优质医疗服务。宣绩高铁建成运营,实现“县县通高铁”。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实现省级文明城市全覆盖。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强化精准发力,经济运行回升向好。政策赋能强主体。认真落实中央一揽子存量和增量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制造业发展减税降费退税分别达31亿元、40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长15%,发放“亩均英雄贷”106.7亿元。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5.2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5.2亿元、专项债42亿元。新设经营主体3.8万家,新增“四上”企业505家。强邦新材A股上市,上市公司总数达11家,居全省第5位。郎溪、宁国入选全省“亩均效益领跑县”。狠抓项目扩投资。深入实施工业强市“6543”计划,新签约、新开工、新投产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分别达610个、514个、435个;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3家,总数达2430家、居全省第3位。坚持开展季度“三比三学三赶超”活动。纳入省开工动员项目105个,开工率并列全省第1位。中煤宣城电厂三期项目正式签约。宁国龙潭、绩溪家朋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在建装机规模达380万千瓦、居全省首位。激发潜能促消费。扎实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配套发放消费补贴3000万元,带动消费超20亿元。新增限上商贸单位206家,年销售额千万元以上农村电商企业达69家,实现电商网络零售额120亿元、增长20%。郎溪、广德入选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名单。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接待游客人次、实现旅游收入分别增长7%、12%。举办长三角体育节等品牌活动。新增省级休闲旅游精品示范村9个、研学旅游示范基地10个。皖南川藏线入选全国“十大最美自驾路”。宁国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泾县获评“皖美民宿集聚区”称号。

  (二)坚持科创引领,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创新驱动持续发力。在全省率先完成规上重点制造业企业“两清零”任务,新增省级创新平台76个、居全省第3位,获批省级企业研发中心45家、居全省第2位。中国科大先研院宣城科创基地揭牌成立。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341项。举办第六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人才峰会,开展“诚觅宣城合伙人·高校行”、百名博士走进宣城等活动,引进各类人才4.5万人,兑现“宣十条”等人才政策资金1.5亿元。新增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3个、省级8个。产业能级加速提升。“2+3+4”产业链招引项目596个、总投资2269.6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5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43%,居全省第5位。加快推动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提质增效,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3%。10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总数达39家。广德PCB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郎溪县工程用特种装备、泾县电机泵阀产业集群获评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宁国、广德入选全省制造业发展综合十强县。数智赋能成效明显。加快企业“智改数转”,实施数字化改造900家、位居全省前三,新增省级智能工厂2个、数字化车间13个,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508台。宣城经开区入选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宣城“工业大脑”创成省级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入驻企业1288家。捷配电子、“鼎造智云”获评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

  (三)深化改革开放,内生动力持续增强。重点改革扎实推进。勇于先行先试,开展自主探索创新改革30项,获批国家级试点3项、省级试点2项。持续推动开发区改革发展,在全省率先实行工业项目用地“周转池”制度,全面实现工业“标准地”出让,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8万亩,处置闲置土地4830亩。宁国经开区、宣城经开区、宣城高新区进入全省开发区综合评价30强。国有企业改革扎实推进,组建市矿业投资公司、开源水务集团。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坚持对标学习沪苏浙,认真实施《宣城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开展营商环境“七大提升行动”,推出对标提升举措47项。坚持政商恳谈会及“123”企业诉求督办、项目建设全要素保障周会商等有效机制,解决企业反映问题5800余个。实施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涉及资金2.9亿元、惠及企业1582家。优化营商环境“四个面对面”工作法被中央深改办推广。实施“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事项25个。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均承诺办理时限压缩92.2%。建立“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机制,推行“综合查一次”改革,市场主体受检频次下降69.9%。地级市信用综合指数排名全国第16位。开放合作不断深化。加快推进“三区一港”建设,高效运营宣城国际陆港,开通宣城至上海洋山港班列,海铁联运累计到发集装箱达6.7万标箱。跨境电商交易额34亿元、增长30%,获评全省“跨境电子商务企业50强”“海外仓企业20强”各3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物流枢纽加快打造,建成全市首个快递分拨中心,成立全省首家水上货运网络平台,长三角(宣城)智慧物流产业基地获批省级示范物流园。积极扩大对外交往,与俄罗斯巴拉赫宁斯基地区缔结友好关系,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RCEP成员国进出口分别增长30%、40%。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5家。

  (四)注重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加快推进。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全面实施“多规合一”的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青弋江大道全线贯通,阳德路东延、西环路等主干道建成通车。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15个、惠及群众6700户。更新改造供排水、燃气管网257.4公里,新增城市停车泊位3.9万个,新建口袋公园21个。市区公交实现“民转公”运营。市人民医院改扩建二期工程投入使用。在全省率先开展商品房“以旧换新”,回购旧房304套、换购新房263套;探索实施老旧房屋“自主更新”,市邮政大院等7个项目有序推进。建立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13个项目纳入授信“白名单”。完成“保交楼”和“难安置”年度任务。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建设高标准农田16.7万亩,粮食总产增长1.3%。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9.3%,居全省第2位。设立全省首只绿色食品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10亿元。出台支持茶产业发展政策,茶产业研究院揭牌成立。发布农产品“宣上品”区域公用品牌。新增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74个、家庭农场1077个。和超禽业跻身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省级和美乡村中心村50个、精品示范村18个。旌德入选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完成综合交通投资192.8亿元。宣广高速“四改八”改扩建工程基本建成通车,宣泾高速一期投入使用。水阳江航道提升为国家干线航道,宣城港升级为省级重要港口,全市千吨级泊位增至29个。完成水利投资62亿元,居全省第2位。汤村水库开工建设,水阳江中游防洪治理等重大水利工程稳步推进。

(责任编辑:秦宇雯)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