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2025-02-10 08:54 来源:科技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淼)

广州: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2025年02月10日 08:54   来源:科技日报   

  本报记者 叶 青

  “祝您蛇年大吉,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在今年的广州越秀西湖花市上,人形机器人“里掂D1”热情地向市民拜年。当“百年花市”遇上科技手段,这个新春有了别样的年味。

  人形机器人“里掂D1”仅是广州涌现出的多项科技新成果之一。面对新旧动能转换带来的压力挑战,广州将科技的胜势转化为产业的优势,进一步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2月6日,广州市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记者从会上获悉,2024年广州研发投入首破千亿元,链接科技与产业的科技推广应用服务业保持两位数增势。

  增强产业“向新力”

  人形机器人“里掂D1”由广州里工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里工”)自主研发。早在去年8月,广州里工就发布了首款双臂载荷达40千克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里工D1”。该机器人是国内首款由协作机器人厂商制造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

  “‘里掂D1’主要应用在智能制造领域,包括航天航空、医疗器械等行业,未来还将拓展至智能化实验室、医疗护理、家庭服务等场景。”广州里工相关负责人介绍。

  广州里工的发展之路正是广州人形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也是广州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生动写照。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原动力,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基础支撑。广州从产业创新需求出发,聚焦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实施20项产业链创新联合体攻关项目。广州还积极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科技GI系统布局关键创新资源,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目前,广州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居全国第四,一批龙头科技企业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不断向上攀升。

  广州市统计局公布的2024年广州经济运行情况显示,近几年,广州谋划布局的一批新兴产业加快成长,全年全市“3+5”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超万亿元。此外,在广州,低空经济崭露头角,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3%,民用无人机产量增长2.9倍。

  广州已形成的一流科创资源正成为其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的底气所在。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21”,重点发展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和6个未来产业。6个未来产业包括智能无人系统、具身智能、细胞与基因、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深海深空。

  “我们将打造以应用场景为驱动、以科技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人才为根本、以重点项目为牵引、以先导园区为承载的未来产业生态。我们还将建立‘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协同的前沿技术发现机制,推动概念验证中心建设,以引领性、颠覆性创新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发展。”广州市科技局局长谢明说。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2024年12月,我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商业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以下简称“场发射透射电镜”)TH-F120完成了首批订单合同签订,正式开启了国产透射电镜的市场应用。

  该场发射透射电镜由生物岛实验室领衔研制,由广州慧炬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商业化生产,打破了我国透射电镜依赖进口的局面。生物岛实验室是广东省首批省实验室之一。作为新型研发机构,生物岛实验室拥有灵活的体制机制,勇于拆除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间的“篱笆墙”。广州慧炬科技有限公司就是生物岛实验室与国仪量子技术(合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

  “透射电镜研发是一个周期漫长、投入巨大、风险极高的系统工程。这里灵活的体制机制,在研发工作方面给予了我们极大的保障。”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生物岛实验室生物电子显微镜技术研发创新中心原主任孙飞说。

  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有助于提升产业焕新质量、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近年来,广州不断探索服务成果转化的新方法。广州市科技局出台科技成果转化“1+N”政策体系,采取“先建设、后资助”的方式支持建设概念验证中心,科技资金“补改投”试点入围国家自创区政策试点名单。以集聚高端资源、面向重点产业的创新平台为牵引,广州集聚成果、团队、基金、园区形成“五个一”成果转化模式,累计设立基金20余支,孵化企业440余家,推动270余项科研成果服务广州龙头企业技术攻关。

  谢明透露,广州还将进一步服务成果转化,做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成果转化平台,筹建穗港澳协同创新中心,围绕国家战略科技成果沿途转化、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大湾区科技成果跨境流动等开展试点,推进“先投后股”等创新机制,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提升技术经理人队伍服务能力,探索形成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广州模式。

  实施“补改投”试点

  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撑。如何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让其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广州展开了新探索。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与科技部联合公布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24年政策试点“揭榜挂帅”入围单位名单。广州实施的科技创新领域“补改投”试点,作为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先研后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代表成功揭榜。

  传统的财政拨款方式存在效益不高、资金监管难等问题。“补改投”是一种创新型财政支持模式,财政资金以投资形式注入投资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实现财政资金的保值增值和产业扶持的目标。“补改投”模式将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范围,从研发端扩展到成果转化端甚至产业端全链条,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

  据介绍,在“补改投”模式下,政府引导基金通过股权投资进入企业,由基金管理人按照市场化方式遴选项目。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成熟,政府引导基金将逐步退出并收回。这些收回的资金,将投入到新的项目中,从而确保基金持续滚动和可持续发展。“补改投”使得财政资金能够“四两拨千斤”,通过少量的财政资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实现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

  目前,广州市科技局围绕全市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遴选了首批若干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启动科研经费“补改投”改革。

  2024年10月,广州市委科技委第一次会议召开,提出到2029年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强市总目标。“我们将重点从‘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产业创新、服务成果转化、服务创新生态’四个方面服务‘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答好科技创新这道‘必答题’。”谢明表示,广州将用好用活雄厚的“科创资源”,建好建强面向未来的“科创产业”,加快建设活力创新轴,撑起全市科技创新的“龙骨”和“脊梁”,推动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