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7日在漳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漳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魏 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漳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2024年是漳州发展史上极具历史性、标志性、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调研,首站来到漳州,对推进乡村振兴、传承红色基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进两岸文化交流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在新年贺词中再次提到“东山澳角村渔获满舱”,饱含着对漳州工作的巨大关怀和殷切期望。全市上下倍受鼓舞、倍感振奋,更加厚植了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忠诚之心、爱戴之情,极大激发了奋进新征程的昂扬斗志、信心决心。
一年来,我们牢记殷殷嘱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目标要求,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深入开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增效年”活动和“三比一看”竞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6%,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4%、7.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市辖区)下降0.3%,完成年度节能减排任务,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全省前列。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是:
(一)聚力发展,现代化滨海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全面落实市委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的战略部署,组织编制《漳州市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 打造福建高质量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的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布局建设“五大枢纽”“两园两区”,启动建设“田园都市、文化名城”,开工落地一批大项目,创新提升一批大平台,推动漳州高质量发展起势成势。以大项目立柱架梁,全年新开工百亿项目7个,在建百亿项目18个,福建省迄今为止投资规模最大的产业项目、总投资711亿元的古雷炼化一体化工程二期项目正式开工,总投资448亿元的中沙古雷乙烯项目主体工程全面动工,总投资1200亿元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2号机组进入调试阶段、3-4号机组开工建设,总投资263亿元的漳汕高铁(漳州段)全线动工,总投资192亿元的联盛林浆纸一体化项目一期全面投产,海西天然气管网二期工程试投产、标志着福建天然气沿海管道全线贯通。以大平台蓄势赋能,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新签约经贸合作项目36个,中沙(福建)产业合作区总体建设方案已报送国家发改委,东山港区城垵作业区扩大开放获国务院批复同意。以全要素支撑发展,全市获批农转用和土地征收15138亩、居全省第三,供应土地32453亩、居全省第一,其中,工业用地供应量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一;争取中央、省级预算内投资补助20.6亿元,争取“两重”“两新”等领域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28.1亿元、资金额居全省第二。
(二)向“新”而行,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下大力气补科技创新短板,出台“创新12条”,在全省首创科技、税务联合开展企业研发项目评估机制,新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26家,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41家、“小巨人”25家,新认定“瞪羚”企业45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7家,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高技能人才8019名,发放“科技贷”6.8亿元;特别是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增长12.1%、跃居全省第二,一举扭转全省靠后局面,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重点产业聚链成群,深入实施“千百亿产业培育行动计划”,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智改数转”,6个产业产值超千亿元,新增新上规模工业企业357家。古雷石化园区连续五年获评“中国化工园区30强”;长泰区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芗城区特种钢铁产业集群、南靖县闽台机械产业集群、诏安县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等入选福建省中小企业特色集群。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在全省率先构建低空经济工作体系,百度人工智能数据标注产业基地落地漳州,数据要素市场化稳步推进,我市获评国家级“千兆城市”,“海上漳州”平台项目入选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典型案例。清洁能源加速布局,全国首个超大单机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在漳浦六鳌全容量并网发电,东山杏陈180兆瓦海上光伏等一批集中式光伏项目并网投产,全市清洁能源装机600.8万千瓦、增长76.24%、占总装机比重52.8%,漳州正乘势而上、加快成为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
(三)改革赋能,开放合作打开更大空间。落实落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重要改革举措,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以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特色改革出新出彩,林业“三票融合”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渔业碳汇、“亩均论英雄”等做法入选全国改革优秀案例,“四定一督”机制、“三即”极简审批等做法获得全省推广,我市成为全国第三批灵活就业人员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华安县人口小县机构改革试点顺利完成。国企改革取得突破,优化形成“6+3”结构布局,新增2家、累计4家市属国企获评境内AAA主体信用等级。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开展工程领域招投标不规范影响营商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在全国首创“益企证”“益企维”协同保护模式,信用“双公示”监测分数全省第一,连续两年成为全省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开放水平稳步提升,开展“漳州味·世界行”等活动,与英国、美国、墨西哥等24个国家进行经贸交流合作,后石港区顺利接收进口LNG,全市进出口1276.8亿元,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00.4%。漳台融合迈出新路,实施“圆山计划”,启动“名医入漳”“名院驻漳”“名药兴漳”“名企进漳”“名品聚漳”五大工程,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举办首届闽台中医药融合发展大会,设立海峡远程医疗中心、圆山中医药产业研究院,与北京协和医院等名院开展紧密合作;全市已引进名医373名、国医大师和院士17名,设立名医工作室153家,漳州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端的医疗服务,“看中医到漳州”名气越来越响。探索“拜祖宗、赚大钱”经贸合作,22家宗亲贸易公司实现贸易额3.1亿元,“东山55”轮成为全市首艘获准直航台湾本岛的货轮,成功举办2024年海峡两岸农博会·花博会,吸引两岸700多家企业、300多名台湾农渔业界人士参会,现场销售额2.3亿元;全市新设台资企业128家,实际利用台资5.29亿美元,持续保持全国前列。
(四)全域统筹,城乡品质实现提档升级。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主动融入厦漳泉都市圈和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厦漳泉都市圈发展规划》以省政府名义印发实施,20组对口合作领域持续深化,42个闽西南协作项目完成投资396.49亿元、占年度计划140.9%。加速城区扩容提质,实施“一城四区”同城同质和县城提级扩容项目595个,新建改造城区福道124.7公里、口袋公园40个、公园绿地137.6公顷,海绵城市建设连续两年获国家A档示范城市评价,龙文区九十九湾获评全国幸福河湖优秀案例,高新区龙江岁月入选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做强“两园两区”县域发展载体,建成产业社区1095万平方米、入驻项目868个、拉动投资超1000亿元;东南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编制完成,10个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已投产项目35个。建设提升“海洋蓝、生态绿、土楼韵、古城风、闽南红”五大文旅带,新评定及升A景区18个,漳州古城通过拆墙透绿改造、创新“前厂后店”模式实现大变样、大提升,东山县入选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南靖县官洋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名单、全省唯一,全市旅游总人数8680.22万人次、增长16.4%,旅游总花费1021.93亿元、增长22.3%,两项指标增速均居全省前列,较疫情前(2019年)分别增长27%、20%,漳州美景美图美食多次登陆央视、出圈出彩。乡村振兴步伐加快,培育13个乡村振兴重点乡镇和227个乡村振兴重点村,乡村振兴促进会实现全覆盖,农村建设品质提升绩效考核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全省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在我市召开,“移动智慧菇房”经验获评第五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全市各县区比学赶超、竞相发展,龙海区入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漳浦县、华安县、东山县入选全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市),长泰区、芗城区入选全省城市发展“十优”区,云霄县入选第二批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平和县入选全国地理标志百强县,角美镇入选全国百强镇第27强,县域经济呈现“百花齐放”新图景,成为推动漳州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