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人事 > 正文
中经搜索

崔世安当选澳门特区第四任行政长官人选

2014年08月31日 18: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8月31日电 在31日上午结束的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选举中,竞逐连任的现任长官崔世安,以380票当选澳门特区第四任行政长官人选。

  按照程序,选举结果须经澳门终审法院确认并在特区公报刊登,再由澳门特区政府向中央政府报告选举结果。崔世安须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宣誓后正式就任第四任澳门特区行政长官。

  根据澳门《基本法》,澳门特区行政长官由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选举委员会选出,由中央政府任命。

  2012年修改后的澳门特区《行政长官选举法》,将选举委员会组成人员由原来的300人,增加至本届的400人。崔世安需获得400名选委半数、即200名选委以上的投票支持,方可连任。

  根据澳门《基本法》,行政长官任期五年,可连任一次。崔世安2009年当选第三任行政长官,于今年7月15日正式宣布寻求连任,并成为唯一候选人。

  崔世安简介及施政承诺

  崔世安,广东新会人,1957年出生于澳门,毕业于岭南中学,赴美留学期间,取得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城市卫生管理系优等学士、美国奥克拉荷马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硕士及博士学位。

  1992至1996年出任第五届澳门立法会议员。1999年8月获中央政府任命为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2004年再被任命为特区第二届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2009年12月就任第三任澳门特区行政长官。

  崔世安在参选宣言中说,自己参选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对持续推进“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伟大实践,对全面落实澳门基本法,始终如一地抱持道路康庄自信,制度优势自信。义无反顾地捍卫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坚决维护澳门特区的长远发展。

  他承诺,如果当选,将优先处理住屋、交通、环保、社保系统和人力资源等民生大事,不断提升民生综合水平,并加快落实行政改革,努力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府等。

  崔世安的政纲把住屋交通放在首位。他在政纲首部分的“宜居篇”中提出增建公屋、改善交通、节能减排和人文建设,承诺如果当选,将优先处理上述民生大事。

  在关顾弱势社群方面,他提出,将完成双层式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研究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与财政盈余挂勾的拨款机制,增加对经济困难家庭的援助。同时加快安老院舍建设,拓展家居护理志愿服务。

  崔世安表示,若当选将全面实行最低工资制度,继续保持本地居民优先就业和充分就业,并承诺当选后,将坚持任内博彩庄荷不输入外劳的立场,构建本地居民向上流动的监察机制。

  经济发展方面,政纲着重强调发展综合旅游项目,加快“一个中心”(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建设。崔世安承诺,当选后将成立“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委员会”,并亲任主席,规划总体发展目标;他还提出经济多元发展,支持“澳门制造、澳门创意”的品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城市空间。设立特区投资发展基金,构建财政投入长效机制。在区域合作方面,将拓展广东横琴、南沙和中山翠亨等合作平台,争取最终实现24小时通关。

更多地方人事报道请见

更多地方人事报道请见

更多中央人事任免请见

更多中央人事任免请见

(责任编辑:尹彦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部委人物库
中直人物库
地方人物库

 国务院组成部门 

 外交部  国防部  发改委  教育部 

 科技部  工信部  国家民委  公安部

 国安部  民政部  司法部  财政部 

 人社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住建部  交通部  水利部 

 农业农村部  商务部  文化和旅游部

 卫健委  退役军人事务部 

 应急管理部  央行  审计署 

 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 

 国资委

 国务院直属机构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市场监管总局 

 金融监管总局  证监会  广电总局 

 体育总局  国家信访局

 国家统计局  国家知识产权局

 国际发展合作署  国家医疗保障局

 国务院参事室  机关事务管理局

 国务院办事机构 

 国务院研究室

 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新华社  中国科学院  中国社科院 

 中国工程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中国气象局 

 部委管理局 

 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国家能源局

 国家数据局  国家国防科工局

 国家烟草专卖局  国家移民管理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铁路局

 中国民用航空局  国家邮政局

 国家文物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疾病预防控制局  国家矿山安监局

 国家消防救援局  国家外汇管理局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崔世安当选澳门特区第四任行政长官人选

2014-08-31 18: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8月31日电 在31日上午结束的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选举中,竞逐连任的现任长官崔世安,以380票当选澳门特区第四任行政长官人选。

  按照程序,选举结果须经澳门终审法院确认并在特区公报刊登,再由澳门特区政府向中央政府报告选举结果。崔世安须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宣誓后正式就任第四任澳门特区行政长官。

  根据澳门《基本法》,澳门特区行政长官由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选举委员会选出,由中央政府任命。

  2012年修改后的澳门特区《行政长官选举法》,将选举委员会组成人员由原来的300人,增加至本届的400人。崔世安需获得400名选委半数、即200名选委以上的投票支持,方可连任。

  根据澳门《基本法》,行政长官任期五年,可连任一次。崔世安2009年当选第三任行政长官,于今年7月15日正式宣布寻求连任,并成为唯一候选人。

  崔世安简介及施政承诺

  崔世安,广东新会人,1957年出生于澳门,毕业于岭南中学,赴美留学期间,取得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城市卫生管理系优等学士、美国奥克拉荷马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硕士及博士学位。

  1992至1996年出任第五届澳门立法会议员。1999年8月获中央政府任命为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2004年再被任命为特区第二届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2009年12月就任第三任澳门特区行政长官。

  崔世安在参选宣言中说,自己参选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对持续推进“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伟大实践,对全面落实澳门基本法,始终如一地抱持道路康庄自信,制度优势自信。义无反顾地捍卫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坚决维护澳门特区的长远发展。

  他承诺,如果当选,将优先处理住屋、交通、环保、社保系统和人力资源等民生大事,不断提升民生综合水平,并加快落实行政改革,努力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府等。

  崔世安的政纲把住屋交通放在首位。他在政纲首部分的“宜居篇”中提出增建公屋、改善交通、节能减排和人文建设,承诺如果当选,将优先处理上述民生大事。

  在关顾弱势社群方面,他提出,将完成双层式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研究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与财政盈余挂勾的拨款机制,增加对经济困难家庭的援助。同时加快安老院舍建设,拓展家居护理志愿服务。

  崔世安表示,若当选将全面实行最低工资制度,继续保持本地居民优先就业和充分就业,并承诺当选后,将坚持任内博彩庄荷不输入外劳的立场,构建本地居民向上流动的监察机制。

  经济发展方面,政纲着重强调发展综合旅游项目,加快“一个中心”(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建设。崔世安承诺,当选后将成立“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委员会”,并亲任主席,规划总体发展目标;他还提出经济多元发展,支持“澳门制造、澳门创意”的品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城市空间。设立特区投资发展基金,构建财政投入长效机制。在区域合作方面,将拓展广东横琴、南沙和中山翠亨等合作平台,争取最终实现24小时通关。

更多地方人事报道请见

更多地方人事报道请见

更多中央人事任免请见

更多中央人事任免请见

(责任编辑:尹彦宏)

查看余下全文

更多地方人事报道请见

更多地方人事报道请见

更多中央人事任免请见

更多中央人事任免请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