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陕西宝鸡路桥费年票制饱受争议 回应:再收8年

2013年10月09日 11:23   来源:中国广播网    马文佳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8年前,陕西宝鸡开始尝试一种收费模式,也就是试行年票制,也就是"路桥费年票制",说的是一些城市将车主的全年路桥费"打包"收费。我们说像非市区的道路收费是经常引起争议的,更何况是征收城市路桥费还是年票制。但是当地的管理部门声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通行效率,减少交通堵塞。

  这是管理部门的说法,那车主他们怎么说呢?他们认为这种年票制让人感到无奈。有部分车主说了你无论走不走,都得买年票,并且车辆年检的时候也得先买年票。这种收费方式合理吗?

  家住陕西宝鸡岐山县的车主刘先生说,他一般很少去70公里以外的宝鸡市区,而包年的路桥,无论走不走,年年都得留下买路钱。

  刘先生:我一年就在岐山县境内跑,不往宝鸡市内去,不去现在一年也要交280块钱,麟游离宝鸡大概有一百七八十公里,都是山路,每年也要跟着交280块钱。我一年都不往市里去,交这个钱感觉比较冤枉。到底这个收费是合理不合理?

  早在八年前,陕西省物价局下发了《关于宝鸡市试行城市道路车辆通行费年票制的通知》,批准从当年7月1号起撤销桥上收费站点,实行车辆通行费年票制。市区小车收取800元,离市区较远县区的车辆实行30-50%的优惠。虽然当地政府一再表示,年票制是为了改善投资环境和方便车辆通行,而无论是有媒体报道、还是相关车主论坛等,有关宝鸡试行年票制的争议声一直此起彼伏。

  车主王先生:我这私家车很少去宝鸡市区,没啥事都不去,平时都是在家放着。我一直给人家交着呢,不交的话前面的还得补上。这没道理么,其他地方都没有,西安、咸阳、安康、汉中都没有,就宝鸡有。弄这么多年了,为了弄钱呗。

  另外,不久前去年审车辆的车主孙先生反映说,审车前也会有人查验路桥费年票。

  孙先生:在审车的地方,第一关就是看这个发票,必须交这个。不缴人家就不给你审。

  记者随后联系了车检站,工作人员表示,检车前一般情况的确需要先缴路桥费年票。

  记者:如果不交的话,我能办年审吗?

  车检站:在检车前尽量就让你们都交了,最好是能一块交了。

  年票制遭遇的争议与阻力并不只出现在宝鸡,在广东省、湖北省等多地都有。根据媒体报道,在最早推行年票制的广东省,近些年来,广州、东莞、佛山多个城市,数十万车主拒绝缴纳年票。有人说,"试行"多年的年票制走到了"十字路口"。那么,城市路桥费,究竟应该怎么收?"打包"年票制和"传统"收费站哪种征收方式更合理?记者以车主身份把宝鸡车主们的疑问提给了宝鸡市路桥收费管理处办公室主任孙晓龙。孙晓龙说,年票制收费会持续进行下去。

  孙晓龙:我们收费一天都没有停过,市政府也从来没有说停过。有些人是谣传说宝鸡路桥收费要取消,这样一说有很多车主就不自觉主动去交费了。

  针对有车主为"从没走过的路"买单,质疑年票制违反"谁使用谁交费"原则的情况,孙晓龙认为:收费模式没有绝对的公平。

  孙晓龙:即便你能证明你的车不在宝鸡跑,但是你户只要挂在宝鸡就应该交路桥费,因为我们没有办法界定,到底哪个车跑得多还是跑的少,没有绝对的公平。

  对于有车主质疑车辆年审与年票绑定的情况,孙晓龙表示:这是车主的误解。

  孙晓龙:不是说审车审不了,还是审得了,规定的很清楚,车辆交路桥费的时间就是车辆审验的月份。不可能非说我在审车的时候我不想交,我后面再交。那我就反问一下,那你具体什么时间交。

  对于年票收入何去何从的疑问?孙晓龙表示,年票收费管理实行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根据目前测算,还需要再收8年。

  孙晓龙:现在收了8年已经还了2亿多。按照预算下来以后,大概还要收8年多,就可以把后面的收回来了。

  征收路桥费是为了偿还修路贷款,采年票收费模式是为了减少拥堵,而年票收费备受车主诟病的焦点,则是丧失了商品等价原则和涉嫌重复收费。"打包"年票制究竟合不合理?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丛虎认为:

  王丛虎:从法律上讲,行政收费我们国家现有的法律制度可能还不是太健全,以前我们也在呼吁要通过制定一个行政收费法,哪一个层级的机关,才有制定可以收费规定的权利,所以这一块从合法性上的确值得让人去怀疑。那法律层面之下就是政策,地方政府制定这样缴费政策,采取强制性的措施,结合一种套制制度是不是有没有它的合理,这也是值得考虑的。第二就是我们一般制定政策肯定要考虑它的公平性、合理性,从公平性来看,显然它不给你提供这个选择性,所以都必须得交。从这点来看得我觉得也是有失公平、公正的。 (记者 马文佳)

(责任编辑:秦静)

鍒嗕韩鍒帮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