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东承西进”描绘产业发展蓝图

2013年10月14日 09:2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从重庆主城驱车往西,30分钟后到达璧山县。这里是离主城最近的县,也是重庆市重点打造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之一。在璧山工业园,近200家来自东部沿海的笔电配套企业相继落户开工,园区内绿意盎然,风景如画。“为了吸引企业入驻,我们以‘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规划了20平方公里的生态工业园区。”璧山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蒋道军告诉记者,近年来,璧山县抓住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打造。“璧山已经基本形成了笔电配套产业集群,小到螺母、转轴,大到机壳、键盘,都有相应的生产企业入驻。”

  事实上,不仅在璧山,放眼整个重庆,尽管地处内陆,但电子信息产业这一东部沿海地区的优势产业,当前已经成为全市的核心产业之一。惠普、华硕等世界知名笔记本电脑品牌商,以及富士康、和硕等笔记本电脑代工商纷至沓来。统计数据显示,重庆2012年的笔记本电脑的年产量已经超过了4000万台,占全球总产量的五分之一以上。今年1月至7月,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511亿元,同比增长35.7%,对全市工业贡献率近40%。

  “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得益于承接产业转移的快速推进。”重庆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重庆作为西部老工业基地,过去一直以重化工业、机械制造业等为主,传统的汽车、摩托车制造占比一度超过40%。主导产业结构单一、层次低端,制约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1年,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成为全国第三、西部第二个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此为契机,重庆市发挥自身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开始建设涪陵、巴南、九龙坡、璧山、永川、大足、荣昌等7个沿江示范区,高起点、有选择地承接东部地区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现代服务业等7大产业,打造18条产业链。根据规划,到2020年,重庆将基本形成涪陵、九龙坡2个工业产值4000亿元级,巴南、永川、璧山3个2000亿元级,荣昌、大足2个产值1000亿元级的工业基地。

  为了促进国际国内要素的集聚和辐射,重庆市不断搭建高质量的产业承接平台。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重庆相当一部分区县近几年都不约而同地将吸引内资确定为加快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并各自在当地工业园区内开辟出“园中园”,建设东西合作示范园。如大渡口区与深圳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签署协议,共同建设“泛珠三角”产业园,前者“筑巢”,后者“引凤”;忠县的山东工业园,忠县负责对土地实施“三通一平”,由山东省出资修建标准厂房并负责引进山东企业入驻;荣昌的广东灯饰工业园,引进广东灯饰企业,打造西部最大的灯饰生产基地。

  此外,重庆通过举办“渝洽会”,促进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今年5月举办的第十六届“渝洽会”上,吉林、浙江、江苏在内的27个省市纷至沓来,签约合作项目多达214个,总投资达1553亿元。

  随着区域间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入,大量东部发达地区及其他省区的资金涌入重庆,仅2012年,重庆市就实现东部地区实际引资3998.80亿元,占实际利用内资金额的三分之二。同时,承接产业转移改变了重庆的产业和经济格局,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近年来迅速崛起,改变了重庆长期以来汽摩一枝独秀的单一产业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在产业链不断完善的同时,重庆凭借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不断加快向西开放的步伐,着力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重庆设立我国内陆地区首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重庆两江新区,以此为平台,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规模,集聚国内外先进生产要素,同时设立了我国内陆地区首个“水港+空港”的一区双功能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成为内陆唯一拥有两个保税区的城市。与此同时,通过物联网等高科技手段,重庆首创海关在途监管模式,实现了跨关区“一卡通”,大幅提高了通关效率,让企业在内陆同样享有沿海保税区的便利化通关服务。

(责任编辑:秦静)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