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湖北家庭农场劳动力年均收入为省内农民4.7倍

2013年11月19日 11:2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魏劲松 杜巍

  日前,湖北省大冶市刘仁八镇农民邹志元与其他24名家庭农场主一起,分别领到家庭农场的牌匾、公章。如今,邹志元一家8口人吃住在农场,看护100多亩水稻,饲养80多头母猪;金柯村村民柯国梁则流转了100多亩荒地种植川芎,用川芎叶制川芎茶,仅此一项可以增收2万余元。家庭农场让大家尝到了甜头,并逐步树立起现代农业的理念。

  湖北省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局局长张清林告诉记者,现在农村外出务工现象普遍,农村空心化、务农老龄化现象突出,谁来种地是一个大难题。推行家庭农场,通过市场化运作,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生产经营,可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保障粮食安全,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据测算,湖北全省每千个家庭农户中,有4个从事家庭农场经营;每千名农业从业人员中,有23人在家庭农场中劳作;每千亩耕地中,有49亩隶属于家庭农场。张清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全省家庭农场经营总收入98.2亿元,平均每个家庭农场劳动力年均收入49498元,是全省农民人均收入的4.7倍。

  记者了解到,为满足种养大户,尤其是既从事种养业,又从事加工、销售、服务等经营活动的大户认定家庭农场“身份”的需求,湖北省工商局、湖北省农业厅联合下发《关于做好家庭农场登记管理工作的意见》。参与制定规范意见的同志告诉记者,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后,家庭农场就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可在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各类组织形式中适用选择。截至目前,湖北按照该意见进行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已接近千家。

  目前,家庭农场起步较早、发展较好的武汉、宜昌和襄阳等地已开始实施一揽子扶持政策,农场主将优先享受各类支农惠农补贴、资源,获得技术、金融、市场服务支持。

(责任编辑:石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