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武昌理工学院荣获“2013年度最具品牌知名度民办高校”

2013年12月03日 12:03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武汉12月3日讯(记者魏劲松 柳洁 通讯员刘明杨)日前,新浪“2013中国教育盛典”大型活动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凭借雄厚的品牌实力和显著的办学成就,武昌理工学院被评选为“2013年度最具品牌知名度民办高校”,并排名第三位,为湖北唯一一家入选的民办高校。

    作为互联网的主流权威媒体,新浪教育举行的年度盛会在行业内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和社会号力。新浪“中国教育盛典”自2008年开展以来,已成功举办了6年。教育盛典凭借其广泛的行业覆盖力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界一年一度的顶级盛事。2013年的“中国教育盛典”以“大数据时代的中国教育”为主题,组织行业领袖举行高端深度论坛,并对互联网最热门的互动产品深入讨论,全面探究了中国教育在科技变革时期的发展方向。

    此次年度最具品牌知名度民办高校评选从全国400多家民办高校中挑选出28所民办高校作为候选学校。经过网民微博投票、微博影响力拓展、专家评审等阶段的严格遴选后,山东英才学院、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武昌理工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欧亚学院、三江学院、西安思源学院、海口经济学院、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十所高校荣膺“2013年度最具品牌知名度民办高校”。

    民办高校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一直为国家输送着大量的全方位人才。武昌理工学院校长赵作斌教授在接受新浪视频的专访时表示,“我校在全国高校中首创‘成功素质教育’这一全新的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非专业素质和创新素质,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居于全国同类高校前列,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超过95%,考研、考公务员录取率超过16%,大量毕业生就职于世界500强企业,创新创业成功人才大量涌现。”他说,作为全国唯一独立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任务的民办高校,全省同类高校中唯一一所拥有“湖北省改革试点学院”和“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的大学,武昌理工学院能够获得“2013年度最具品牌知名度民办高校”这一如此重要的殊荣,表示社会各界对我们学校的充分认可,对此我们深表感谢。

    在主持人问到“武昌理工学院十几年办学的超常规发展,社会早有盛誉,请问学校明年有什么规划,对未来的展望”时,赵作斌校长说,武昌理工学院是国务院确立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是全国民办高校中唯一独立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任务的院校。我校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内的改革与发展方向,就是完成国务院教改办赋予我们的“创新民办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创建高水平民办大学”的改革试点任务。在宏观改革上,矢志不移的坚持实施成功素质教育,坚持专业素质教育、非专业素质教育和特殊素质教育“三维”人才培养模式同步推进。在中观改革上,坚持实施素质学分制和素质导师制。在微观改革上,全面推行“开发内化”教学模式,大刀阔斧地对高校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深化改革,把学校建成高水平民办大学,使培养的学生在社会成为抢手人才、杰出人才、成功人才。

    武昌理工学院至今已成功办学16年,16年来,该校坚持践行独特的成功素质教育这一全新的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真心办教育、创新办教育、规范办教育,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办学成就,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在各大媒体及教育机构的年度评比中屡获大奖,稳居同类高校排名前列,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数十项荣誉。在历年全国同类高校排名中,武昌理工学院曾三次被评为“全国品牌独立学院十强第一名”,三次荣获“中国品牌独立学院20强第一名”,连续多年获评“最受媒体关注独立学院”第一名;多次被评为“中国独立学院最具竞争力著名品牌”、“综合实力20强独立学院”、“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100强”、“最具综合实力民办高校”、“中国最具实力民办大学”、 “十大最具社会影响力民办高校”、“21世纪亚洲最具发展潜力的教育机构”等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秦静)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