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双帆启航,布局金融改革

2014年03月25日 13:13   来源:中国经济网   李治国

  中国经济网上海3月25日讯(记者李治国)记者日前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典范——陆金所WHAT NEXT记者会上获悉:通过P2P已经积累了比较坚实的市场基础与互联网投融资运作经验,今年更将迎来重大战略升级。首先陆金所将通过Lufax和Lfex两个平台分别对接个人与机构两大市场,除P2P外,还将大力推动B2C、B2B、F2F等多种业务形式,并发展经纪会员体系。

  陆金所副总经理杨晓冬称,陆金所构建的Lfex金融资产交易服务平台,并不局限于为平安集团内部提供交易服务,而是定位于面向全国、面向企业、面向机构的开放式金融资产交易服务平台,解决企业融资困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保障交易安全,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

  陆金所副总经理楼晓岸表示,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不断融合,金融服务将趋于集约化。然而我国银、证、保、信等金融子行业的发展长期相对独立,缺少联通各金融子行业的基础设施服务,特别是缺少跨界的专业化金融资产交易模式。陆金所致力于提供基于互联网的专业化金融资产交易服务,针对我国金融市场中信贷资产、银团贷款、理财产品、票据、信托受益权等多种金融资产缺少交易机制和交易服务、金融资产流动性匮乏、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深度不足和合作成本较高的问题,逐步提供专业、高效的金融资产的交易组织服务。

  陆金所副总经理杨冀川认为,现阶段中国经济总体运行平稳,但也面临着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许多问题,国民经济“三驾马车”投资比重过高,且投资结构不够合理。陆金所将通过互联网平台模式实现结构化创新,盘活底层存量资产,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规模化、层次化的整合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加速金融资产交易市场化。这也是对国家“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有力响应。

  本次沟通会上,陆金所高层首次详细介绍了平台发展理念,董事长计葵生强调陆金所发展的三大目标:(1)为客户创造更便捷的投融资方式(2)帮助客户提升流动性风险的防范能力(3)建立起更完备的风控体系。而一切美好蓝图的核心则在于平台风控能力的夯实。陆金所总经理谢泓源强调平台风控方向将主要侧重于防范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两大方面,陆金所已经完成专业化风控团队的建设,建立并逐步完善系统化风控模型,形成“政策、分析、模型”的三元组织架构。依托互联网金融大数据,陆金所的风控不同于传统的“大刀式”管理,实现了以精准分析为驱动的“外科手术式”。据谢泓源介绍,陆金所将风险管理贯穿整个业务链条的前、中、后各个环节,覆盖了融资前的资产准入评估、融资决策中的体系设置以及融后管理。“在信用评级方面,目前我们正致力于打造中国金融资产交易领域的信用评级标杆。”计葵生在会上也再次强调在陆金所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将严守的六大原则:在交易模式中”不做期限错配,不以短养长“;在项目前期”提供专业的风控和严格的资产筛选“;在资产端”不做资产池,保持项目来源独立“;在投资端”面向专业市场,服务合格投资者“;在交易流程中,提供”有效的增信措施,保护投资者权益“;并最终实现”坚持创新驱动,提供高效流动性“的交易结果。

  对已经拥有良好市场基础的个人投融资业务,陆金所副总经理戴修宪表示,目前LUFAX平台的注册用户即将突破100万,35%的交易量来自于手机客户端,2级市场转让的成功率为100%。平台的投资项目从大家熟知的稳盈-安e贷扩展到稳盈-安业贷以及提供收益高于同期银行理财产品10%-15%的理财频道;服务人群从中国大陆地区扩展到港澳台;未来,Lufax平台会继续致力于将互联网的思维模式与金融行业特性相结合,在保障用户信息及资金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用户流程、增强平台趣味性,强化用户体验,让投资变成一件简单、有趣的事。

  伴随互联网金融被写入新一届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金融创新正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陆金所通过两年发展,金融与科技的双帆也已经扬起,正待乘风远航。正如本次发布会的主题:WHAT NEXT? 陆金所将如何在金融创新浪潮中持续领航,她将带给市场哪些惊喜,即将呈现。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