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27日讯(记者张济和 通讯员李晓斌)2014年7月24日至26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北京国林宾馆如期举行,本次学术年会以“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为主题,对中国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进行了多维的思考。
图为2014中国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现场。
科技部原副部长、创新方法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务院刘燕华参事,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全国政协委员、中直机关侨联李君如主席,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尚智丛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全国党校系统、高校、企业界、政府部门等共200余人参加了论坛。
中国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央党校哲学部赵建军教授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布局,这不仅需要有更多的学者和官员研究绿色发展问题,更需要有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够投资绿色发展项目,按照十八大要求建设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在深层次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当今社会,电子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多元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互联网时代体现的颠覆、融合、跨界的特点在今天日益突出,社会扁平化格局凸显。各种社会组织将对社会发展产生更大影响,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将取代政府的职能,人的主体性将会更加突出。企业只有依赖高科技才能有可持续的竞争力。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就是要为各界提供一个合作共赢、共同推进绿色发展的平台;致力于寻找好发明、吸引好投资;寻找最美乡村、寻找最绿色健康的食品……让更多的资金投入高科技的绿色项目,推动中国走向绿色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刘燕华参事在论坛上作了题为《绿色发展与创新》的主旨报告。刘参事指出,国家安全、经济承受能力、环境三者需达到平衡,实现三个目标统一的核心是能源问题。在国际上,能源供应已不仅是经济问题,而成为政治问题。在中国,能源战略也已成为国家安全和风险防范的重大问题。中国“能源病”的彻底解决还需靠打造新型的“能源制度”来根治。中国能源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开源,更需要截流,开源是根本,截流是弥补供应不足和降低成本的方式。开源是根本,截流是弥补供应不足和降低成本的方式。他提议要修改电力法,纳入分布式能源发展建设;鼓励可再生能源生产和分布式能源建设;改革和调整电力管理部门和能源型央企的功能和定位;制定国家分布式能源十年发展路线图,试点先行。
李君如主席作了“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专题报告。报告首先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论述了京津冀一体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意义,指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不仅能促进经济优势互补和城市合理布局,而且能够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解决京津冀三个区域的大气污染和环境保护问题。京津冀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和代表,而且是世界评价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考。李主席指出,解决环境保护与利益藩篱的矛盾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问题。
国家质检总局政研室李刚主任围绕如何提高质量和效益做了专题发言。冷登书科技开发(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冷登书先生对“LDSABDCEM无害化垃圾处理”进行了阐述。贵州高原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总经理兰亚军讲解了“推行垃圾分类创新模式”。北京清润国际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江素霞女士介绍了该公司开发的“生态建筑节能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