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环卫女工:也让俺儿子喝上甘甜家乡水

2014年10月14日 09:54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淅川10月14日讯(王京波)一天捡拾6袋垃圾,一周用坏一双手套,一月工资1000元;手掌整日被火钳磨得酸痛、麻木,甚至连筷子都捏不住;不管春夏秋冬,风雨无阻地往返家庭和码头,没有休息天,连洗衣服、照顾老人和孩子的时间也没有;一把火钳,一个垃圾袋是她们的工具;红色的帽子、绿色的上衣,是她们每天不变的行头…… 

 

    从右到左分别是范任侠、范任玲亲姊妹俩,和她们的大嫂邹秀云。 中国经济网罗森摄 

 

  环卫工背影 中国经济网罗森摄 

  淅川县丹江水库宋岗码头附近的水库边,长长的防浪堤和游客熙攘的水泥路上,每天,都能看到几个熟悉而匆忙的身影,她们就是淅川县千人护水队伍中的特殊的环卫女工。游客留下的果皮、纸屑、瓶盖,冲上岸来的木头和杂物……她们都会用火钳一一捡起,有时甚至直接用手捡拾,然后放进垃圾袋中。

  弯身,直腰;再弯身,再直腰——这样单调的动作,一天下来,她们不知要重复多少次。

  宋岗码头总共有6名环卫女工,“班长”是邹秀云。

  “累啊,咋不累。有时累得到家都不想动弹。就想坐下来喘口气。可是不能歇着,只要看到地上有垃圾,就想捡拾干净。看到岸上干净了,心里才踏实。”40多岁的邹秀云在向中国经济网述说的时候,依然没有停下手头的活儿。

  最繁忙的黄金周,她们一个人一天捡拾的垃圾,居然可以装满6只垃圾袋!

  在这个平凡的队伍中,最不“平凡”的要数葛玉珍了,因为,今年她都68岁高龄了。

  虽然年纪大,但葛玉珍干工作可不含糊。

  10月12日下午,一个身影在水库边的防水堤上移动。每当看到地上扔着一个烟头、一块橘子皮、一张纸屑,她都走上前去,小心翼翼地捡起来。她的脸上,满布皱纹;裤腿上,总是粘着草根;她那专注的眼神,好像在捡起一件宝贝。

  这样的年纪,一天不停歇地走着,捡着,弯下身子,直起腰杆,该有多累。可是,很少见到她坐下来休息一会。偶尔,就算是蹲一会,手里也不闲着。

  就是她,让附近的渔民都了解了环卫工作的不容易,也更敬重环卫工人的工作,有人把远处的垃圾主动捡起来,放进她的垃圾袋里,就是不忍心让她多走两步路。

  每天都能看到她的身影,穿戴整齐,干净利落,红帽子、黑布鞋。上午8时准时来上班,下午6时下班。来的时候,同村的环卫工人用摩托车载她来,走的时候,还载着她回去。她本来完全可以在儿女的照顾下生活,但为了当一名环卫工人,就独自一人住在九重镇。好多人劝她,这么大年纪,应该在家里颐养天年,不应该在这个码头干这份既辛苦、报酬又低廉的环卫工。可她总是告诉劝她的人:“我闲着也是闲着,每天干着活,看着干净的丹江水,心里头可舒坦、高兴!”

  在这个6人队伍中,还有一对特殊的亲姊妹,她俩的名字分别是范任玲、范任侠。

  姊妹俩是淅川县九重镇范岗村人,一个嫁到香花镇,一个嫁到厚坡镇。去年8月1日,姊妹俩相约同时来到宋岗码头,做起了护水环卫工作。

  她俩和所有的姊妹一起,从来都是争着干活。大姐范任玲长得黑瘦腼腆,不善言谈;二妹范任侠白白胖胖,性格爽朗。才过去半年,范任侠的脸庞就晒得和大姐一样了。连大姐都看着心疼。

  “范任侠是我们中最白的一个,但从去年8月份到现在,一个大俊人早晒成‘黑人’了。”一个队员惋惜地说。

  6个人,黑成为她们皮肤的底色;脏和累成为她们日常的工作状态。不缺勤,成为她们的自律,如果谁某天确实来不了,就找人替代一下。在码头,你永远看到的是6个晒得皮肤黝黑而健康的环卫女工在岸边和堤上“趴伏”着——远远看过去,像永不懈怠的“蜗牛”一样“爬”遍了岗位上的每一个角落。

  “一天下来,腿都站肿了。”范任侠说。但不管刮风下雨,她们都会坚持到下班时间,即使下班了,看到哪里有杂物,还会捡起来。

  终于到了下班的时间,女环卫工都聚到了一起,说说笑笑着,脱下工作服,收拾好工具,跨上电动车,准备回家去了。

  “班长”邹秀云也骑上车子,她回过头来告诉我们,她儿子大学毕业后就在北京上班,自己这样做,是为了保护好水源,让北京人民喝上放心水,“也让俺儿子喝上甘甜的家乡水,这水干净着呢。这里头,也有俺的一份贡献呢。”

  在她高高挽起的裤腿下面,前一阵子磕破的小腿红肿着,她还没来得及去包扎一下……

 

(责任编辑:秦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