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产业调整巧用"加减法"

2015年02月25日 10:5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杨学聪

  编者按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各方努力下正加速推进。本报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围绕产业布局及产业转移、生态环境保护、交通一体化建设等方面,关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进展与最新动向,深入探索持续推进一体化发展的动力。

  疏解、转移、承接,京津冀区域产业调整的背后,是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使京津冀成为一个经济有机体,走上内涵集约发展之路。

  稳扎稳打做“减法”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要驶上“快车道”,北京的态度很关键。今年的北京两会上,“京津冀协同发展”被浓墨重彩加以强调。北京政府工作报告明确,2015年北京市政府将率先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转移这年度任务项目清单的三大重点领域实现突破。

  哪些产业在疏解之列?北京将任务清单归纳为“一批制造业”、“一批城区批发市场”、“一批教育功能”、“一批医疗卫生功能”和“一批行政事业单位”。为使任务一目了然,2014年北京先后出台了《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工业污染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

  “全市限制或禁止建材、造纸、纺织等一般制造业,燃煤发电、区域性物流基地等;核心区还额外禁止建筑业、批发业,禁止新建和扩建高等学校、大型医院等。”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录出台体现了北京“做减法”的坚决态度。

  “津冀有需求的就向外疏解,落后的就地淘汰。”北京市市长王安顺的态度很明确。“要严格执行禁、限政策,有序疏解存量,控制增量,重点疏解一般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批发市场到津冀两地。”

  2014年,北京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392家,搭建30个产业疏解合作平台,推进产业转移疏解项目53个,拆除中心城商品交易市场36个。2015年,北京仍将逐步清退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北京市经信委负责人表示,今年北京将确保全年就地调整退出300家以上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以铸造、锻造、小家具等12个行业为主要领域,以镇村工业大院为重点,全力确保年度任务的完成。

  北京致力“瘦身”的决心,凸显着首都对“健体”的期待。对饱受“城市病”困扰的北京而言,只有把该疏解的坚决疏解,才能轻装上阵,实现换挡升级、更上层楼。

  区域联动算“加法”

  北京市用“清单”管理产业的理念,在加速产业疏解的同时,也推动了京津冀的产业协同发展。

  位于北京南四环外的北京新发地市场,一年到头人流如潮。作为亚洲最大的综合性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这里的蔬菜水果不但供应北京,还要集散到外地。来来往往的货车,加剧了附近的交通拥堵。

  如今,附近的居民可以松口气了。作为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首批落地项目之一,河北高碑店新发地农副产业物流园将在今年投用。河北新发地物流园建成后,北京现有的新发地市场逐步转向中高端精品菜,中转集散功能将转移到河北。

  新的物流园占地比北京新发地大800亩,能够保障北京在恶劣天气下15天的农副产品供应。随着北京新发地一些原有商户落户高碑店,预计将带动30万左右的产业人口疏解。

  以高碑店市为中心,河北保定的涿州、涞水,北京的大兴区,廊坊的固安、霸州等都纳入1小时交通圈内。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高碑店新发地的建成将大大缓解北京压力,成为京津冀一体化产业创新转移的新标杆。

  从北京现代四工厂将落户河北黄骅,到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园选址河北渤海新区,再到中关村示范区与天津渤海新区深入合作,涉及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的特定环节而属北京限制发展行业的相关企业已经开始主动在天津、河北等地布局。

  如今,京津冀三地正自觉、主动地融入产业发展链条,推进产业对接,形成上下联动机制,拓展区域发展空间。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入加速期,越来越多北京容纳不下、津冀又有需求的产业到津冀两地寻求发展之路。这对京津冀来说,无疑是三方得益的好事。

  创新互动谋发展

  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不仅仅是产业的疏解、转移,更是高起点上谋发展求创新的机遇。以中关村和共建园区为依托,三地正携手推动建设跨省市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开展联合攻关,打造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链条,构建分工合理的创新发展格局。

  去年5月,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正式挂牌。这个河北省对接京津的首个综合性高科技园区,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对入驻企业形成的地方财政收入,双方按各40%共享,另20%建立产业基金用于扶持入园企业,走出一条京津冀协同发展新路径。

  位于天津市南开区长江道92号、有68年历史的天津仪表厂,将在今年5月变身“胡同创意工厂”。他们将引进北京的创投机构,搭建2000多平方米的孵化平台,开展大学生创业辅导。未来,“胡同创意工厂”还将走进河北固安、燕郊,使中关村创新孵化模式移步津冀。

  在京冀两地的努力下,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转型效应初步显现。随着中关村西城园与廊坊正式携手,永清10平方公里土地上,一座现代化的物流园正拔地而起。已上线的“动批网”将被打造成中国首家快销时尚服饰批发领域的“线下实体店体验批发+线上电子商务批发交易”专业O2O平台,与西城永清物流园形成良性互动,打造完整产业链。

  此外,北京与天津、河北分别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和备忘录,北京新机场建设、首钢曹妃甸、张承生态功能区、中关村示范区与滨海新区合作等重点工作均取得进展。

  目前,北京中关村已与天津滨海新区、宝坻,河北石家庄、唐山、秦皇岛等地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推动了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新城、石家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业基地等一批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的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中关村领军企业已在河北设立分支机构1029家,在天津设立分支机构503家。随着中关村经济结构进一步趋向“高精尖”,包括津冀在内的京外企业,纷纷在中关村设立研发机构、总部。

  不久的将来,京津冀还将加快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主要推进金融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一体化,并逐步建立区域统一的财政税收投资、产权技术研发、创业就业等政策体系。基于京津冀一体化构思的产业发展新时代正在开启。(经济日报记者 杨学聪)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