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卓雍错(中国经济网记者 代玲摄)
西藏的蓝天。(中国经济网记者 代玲摄)
布达拉宫(中国经济网记者 代玲摄)
纳木错(中国经济网记者 代玲摄)
中国经济网拉萨7月23日讯(记者 代玲)到过西藏的人对西藏的印象里一定少不了碧水蓝天和白云,没到过西藏的人也通过各种渠道对西藏的蓝印象深刻。近几日,“追梦.西藏的足迹”全国网络媒体西藏行记者一行先后来到拉萨市、纳木错等地,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一抬眼皆是满满的蓝。究竟,西藏为什么这么蓝、这么美呢?
下面,作为一名常驻拉萨的记者,我就给你八一八西藏为什么这么蓝,您可听好了。
去年365天,拉萨市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56天,占97.54%。您没听错,365天里拉萨有356天呼吸清新的空气。2014年,拉萨市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排名第三位。无论您是在西藏经济最发达的拉萨市,还是最偏远的阿里地区,西藏蓝和清新的空气都一路伴随着您。
当然,除了高原的天赋异禀,西藏各级各部门对这块净土的保护尤为重要。
“保护好生态环境本身就是加快西藏发展步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和潜力所在。我们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我们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在加快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同时,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始终坚守生态保护这条底线、红线、高压线。我们宁愿发展慢一点,也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早在2014年全国两会时,西藏自治区主席洛桑江村接受经济日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谈到环境保护和科学发展的关系。
正是在这样的思路指引下,自2013年以来,西藏首先强化了制度约束,新颁布实施了《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实行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自治区政府“一支笔”审批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实行了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同时西藏还开展各项环境生态补偿工作。
2014年,西藏落实资金7.9亿元,开展3大类10项工程,积极争取各类生态补偿资金39.55亿元,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环境保护工作。
“2014年,西藏启动了全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编制和生态红线划定工作,首次开展了对全区74个县(区)的环境保护考核工作,继续了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并落实资金7.9亿元,开展3大类10项工程。同时,西藏积极争取各类生态补偿资金39.55亿元,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由8个县增加到18个县。” 西藏自治区环保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庄红翔在2014年西藏环境公报发布会上介绍。
西藏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争取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20.39亿元,实行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等措施。同时,全区共完成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124万亩,新封育面积75.8万亩。编制完成“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规划,继续实施长江上游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生态公益林3.3万亩,完成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10万亩,对全区7地(市)65个县(区)的1011.27万公顷国家重点公益林进行了有效管护。
在湿地保护方面,西藏实施了拉萨周边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日喀则城郊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项目、马泉河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雅江中游河谷黑颈鹤保护区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等项目,并落实了双湖、日土、安多等3县湿地保护奖励资金1500万元。
同时,拉萨、林芝、山南、那曲四地(市)开展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林芝、生态美好模范区和生态草原地区创建工作。拉萨市被评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林芝、山南被批准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去年,全区共有2个县、16个乡镇和204个行政村新命名为自治区级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
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西藏生态文明建设,西藏气象部门也积极利用卫星遥感等高科技手段,加强对草地、湖泊、湿地、森林、积雪、冰川以及粮食生产安全等的气象监测,开展针对性的气象保障服务,为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服务。
目前,西藏共有天然草地面积8800万公顷,森林1684.8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4.01%,森林面积居全国第5位,森林蓄积居全国第1位。湿地652.9万公顷,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5.31%,并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原湿地。截至去年底,全区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保护区总面积41.2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35%,并已建立各类生态功能保护区22个。
实施了最严格的环保措施,对生态保护投入这么多,您说,西藏能不蓝不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