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青海筑牢生态屏障 依托生态带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2016年02月22日 08:3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大美青海”的名气越叫越响。青海旅游局数据显示,2015年青海省接待国内外游客2315.4万人次,增长15%,实现旅游收入284.03亿元,增长21.4%。青海守护青山绿水终获丰厚回馈,依托生态带动旅游大景区建设,成就了今日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生态立省 保护江源

  青海三江源提供了澜沧江总水量的15%、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被誉为“中华水塔”“全球气候启动区”,其所辖的青海湖、祁连山湿地、森林和草地,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和生态功能区,承担着维护国家乃至世界的生态安全的重大责任。

  2005年,国务院批准为期8年的三江源保护工程一期规划,先后投入资金75亿元,实施包括生态保护与建设、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支撑三大类、22项工程。目前正在实施的三江源二期保护工程面积增加到39.5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54.6%。2015年12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更是对加快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

  针对显要的生态地位,2008年,青海提出“生态立省”战略,取消三江源地区GDP考核,明确提出,“一定要保护好‘中华水塔’筑牢生态屏障”。近期,青海正加快部署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工作,并发布《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目前,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推进绿色发展已成青海全省干部群众的共识。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河乡措池村,如今已不常见到牧羊少年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生态协管员。

  “我现在每天的工作就是看护草原,看护野生动物,防止草场火灾和偷猎行为。”生态协管员才仁江措告诉记者:“禁牧以后,野生动物明显增多了,有时候能看见几十只的岩羊群,上百只的藏野驴群。这在10多年前是不可能的。”来自青海省政府的数据显示,目前青海省已设立草原管护、湿地管护、森林管护等公益岗位6.7万个。

  绿色经济红红火火

  近日,《经济日报》记者在玉树称多县下赛巴沟拉巴才仁家的冬窝子牧场里看到,成群的牦牛油光锃亮。玉树畜牧站站长宋任德告诉记者,因为采用了更科学的养殖方法,大大提高了牦牛的出栏率,既增加了牧民收入,又保护了草场草畜平衡。

  2008年底,青海开始在牧区探索以合作社为载体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建立“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现代生态畜牧业。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全省已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961个,累计整合牲畜1015万头(只)、流转草场2.56亿亩。

  “近年来,结合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机制,通过探索集约化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新路径,青海对2.45亿亩中度以上退化草地实施了禁牧保护,对2.29亿亩草原实施了草畜平衡。”青海省农牧厅总畜牧师王会林说,通过推行禁牧、减畜、休牧,青海牧区天然草场的产草量提高了12.19%。

  畜牧业也从注重生产向注重加工流通转变。青海以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培植出果洛藏族自治州5369公司、青海可可西里、三江一力等一批肉牛肉羊加工企业,使畜产品经过深加工转化、增值,拉长产业链。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到畜牧业近24.6亿元,是2009年的20倍。

  渐行渐宽的治沙之路,见证了海西州在保护中发展、“沙里淘金”的特色路径。海西州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42亿亩,近年来,海西州以“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封造兼治”的总体思路,实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草、工程固沙、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防沙治沙工程,大力挖掘沙区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发挥天然林草产品纯天然、无污染、可再生的优势,在市场机制的引导带动下,枸杞种植在曾经荒芜的海西大地上风生水起。目前,全州枸杞种植面积达31.45万亩,催生出“脚下固沙”“树上摘金”的“双赢”产业。凭借枸杞种植,格尔木市大格勒村有的村民年收入上百万元,近年来一跃成为青海人均收入最高的地区。(经济日报 记者 马玉宏 石晶)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